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战旗-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31团团长:李漫山;政委:朱尽忠;

115旅旅长:陈树湘;政委:李干辉;

下辖三个团:232团、233团、234团

232团团长:刘三民;政委:张玉;

233团团长:李林;政委:吴开山;

234团团长:曾春鉴;政委:吴子雄;

四十军六个主力步兵团,来接收改编的只有一半多一点。毕竟,偌大的地方需要防御。即使这样,每个团来的部队,也都过了一千三四百人。加上骑兵的旅的一个团,炮兵旅的一个迫击炮团,这些部队人数也已经过了四十军的人员编制,但好在过的人数不多。

从装备上看,这支部队并不像是一支能够战胜日军常设师团的雄师。反而更贴近于蒋介石中央军中,非嫡系的部队。装备一般,兵员倒是整齐划一。

陈诚很纳闷,就这样的部队,能够将坂本师团打的无还手之力?

接受军旗后,部队真正的开始了大阅兵,一队队方阵通过主席台,西北这个地方什么都好,就是泥土中水分太少,大群人走过,顿时尘土飞扬,黄烟弥漫。

站在台前的陈诚,努力的做着军人的表率,至少他不能给代表着国家的南京政府丢脸,吸了一鼻子的泥疙瘩。

但这些,并不能让他生气,行军打仗,更恶劣的天气都有的是。让他气不打一处来的是,四十军炮兵竟然只有十六门各式迫击炮参加了阅兵。长城抗战的时候,他可是清楚的获得情报,红四十军的炮兵,可以和一个野战联队相媲美。火力设置,一点都不比强悍的日军差,山炮野炮,都是德国装备,这些火炮去哪里了?

陈诚瞪大着眼睛,不信邪的盯着场上,缓缓通过的炮兵方阵。

才明白,红军跟**的芥蒂是在是太深了,时刻防着他。自己这趟算是白跑了,本来想通过阅兵看看红军的战斗力,这下全都没看着。

第二卷保卫长城第一一零章西北新政

第一一零章西北新政

陈诚没有看到四十军真正战力,但还是感受了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的蓬勃展。

河套农场,设立了数十万人垦荒兵团。兵团的人数常年维持在二十万人,这是如何庞大的一支军垦力量?

陈诚甚至心中战栗,他已经听陪同的刘先河解释过,这些都是曾一阳提倡,并逐步建立起来的。即便是红三方面军抽调大军,在长城抗战如此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松过这里的建设。

凭借河套平原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农场现在已经成为了西北第一大粮仓。连八百里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也无法和河套平原相比。

这其中的震撼,让陈诚认识到,曾一阳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对手那么简单。

在曾一阳的身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头,比方说,柏林大学终身教授,是一个在化学领域,已经取得了莫大成就的学者;也有蒋介石通过曾一阳的经历,而一口断定,是苏联的探子等等

在河套,他现了曾一阳的另一面,用一片只能满足几十万人畜牧的草地,开河渠,引黄河水,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片连的农田。垦荒出来后,能够供应上数百万人的粮食问题。曾一阳在陈诚的心目中,已经从一个普通人,到幸运者,再到天才,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妖人一般纯在的鬼魅。

况且这些看似农民的青壮,在农场中,并不是时刻在干农活。而是一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军事训练。这些人,只要一声命令,拿起枪,就能从军上战场,这些农场的青壮,外表露出干练的军人作风,绝对不是偶然,陈诚就能断定,这些人一定被训练了一年左右。

他是一个带兵的将军,自然明白,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想要成为一个军人,需要多少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勉强合格。在江西损失了两个甲等师后,陈诚也在苏北训练新兵一年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新兵营度过的。

当时为了让部队的战斗力起来,从十八军其他部队中抽调了一到两个主力团,来为全军覆灭的两个师作为骨架,才构建起来的。

在湖南,刚上任不久的张治中,就开始着手练兵。但新兵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的兵员,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这些还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需要老兵带着,才不会在第一次上战场出现哗变,集体逃跑的乱子。

而陈诚从随处走过的农场员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彪悍。没错,只有老兵才有的彪悍,出现在了看似新兵的身上,这很不合理。

其实,陈诚还是没有探听到所有农场建设的思想。要知道,这些被划分了六个师的农场人员,都是年纪从十六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只要吃得好,浑身都有使不完地力气。

自古关中多刀客,绿林豪杰辈出,养成了这里的人,尤其是男人重情重义,而轻生忘死。

加上,本来就是四十军主力团的团长当然他们的军事主管,怎么可能忘记了这些新兵的士气和实战训练。各地的土匪,马匪都被剿的灰飞烟灭就是很好的说明。

很多农场的员工,都是拿过枪,大队人马去剿灭过土匪的战士。

要说,让这些新兵,去和正规部队作战,必然是战斗力不强,只要战斗伤亡稍微大一点,就有可能出现逃兵。但王立这些可是老兵油子,打正规军打不过,再说也没有机会,但打土匪,这些拿枪几个月的学兵可一点都不含糊。

很多人家里都跟土匪有仇,跟土匪对上,根本就不需要战斗动员,就一副生死仇人的摸样。军队的战斗力很快就建立了起来,打过小仗的农场员工,更是对战场有了更深的了解,加上民风的关系,所以隐约能看出一个士兵的摸样来。

这些都是陈诚听不到的,西北苏区,对南京政府派来的人本就有偏见,更不会对他们什么都说。

不可否认,曾一阳的半农半兵,办理军事农场的设想已经在实践中慢慢的成熟了起来,批的二十万青年,也成了合格的新兵,只要一声令下,全西北动员,就能突然冒出二十万的大军起来。

要不是红军中武器缺乏,自身的兵工厂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军需供给,不然早就让各处都冒出民兵,背着枪耕地,这个有着时代意义的新群体出来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即便没有人跟着说明,陈诚也是看出来一些门道来。

不知不觉之中,曾一阳在陈诚的心目中,越来越神秘起来。是一个不能用常理来解释的人。

诸葛多智,但早夭。曾一阳会不会也步诸葛孔明的后尘?

陈诚邪恶的想着,因为在历史上,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没有,而是都活不长,这就甘罗十二封相,可也是十二岁就死的,就是佐证。

他已经从曾一阳身上看到了巨大的威胁,一个能够凭借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够颠覆蒋介石军政**政府的可能。这个可能正在一点点的积蓄力量,直到哪天突然冒出来,化茧而出,直上云天。

“刘将军,我很疑惑,你们办了这么多的学校,但是哪里来那么多的教师?建造一座学校需要的物资和费用,虽然不多,但每个镇子都建立学校就不好办了。”陈诚很疑惑,问边上陪同的刘先河。

蒋介石在两年之前,在政工系的支持下,突奇想,开始提倡‘新生活’,创办了新生活的理念,为国民的道德标准。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愚忠的思想,强制灌输给每个国民,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为他卖命的理论。

事实上,这项运动的效果很不得人心,因为国家积弱,教育薄弱,对大部分国民谈论讲文明,懂礼貌,这不是瞎扯淡吗?

“我不是将军,事实上,我连一场像样的战斗都没有指挥过。”刘先河丝毫也没有因为一直在四十军中担任一个配角,而心有不满,反而干的是有声有色。也不会不懂军事,而面怀羞涩。

“将军过谦了。”陈诚尴尬的笑道。

“陈将军,至于你说的我们办这么多学校,这些都不困难。曾军长是一个突然间,会迸出奇思妙想的人。学校的设立很容易,在我们的控制区,在村级行政区设立的村委,而一个村庄的学校就是在村委。白天办公,晚上办学,一举两用。而乡镇的学校都是固定的,可是在民间有很多有学问的人,开办私塾,政府出面请这些老师走出家门,为社会服务,让他们担任学校的老师并支付工资,就变得很容易,这就是天尽其材,人尽其用。挥每个人的长处,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就样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先河知道陈诚一定是想到了国统区内的学校,为什么一直办不起来的原因了。

政府拨款很少,而教师又相对的不受尊重。学校中,还会有国民党党部的人监视,就是深怕学生被蛊惑了,做了让政府难堪的事情来。

“人尽其才?谈何容易啊”陈诚感慨着,这些天,他在河套地区的所见所闻,完全是这幅景象。

看着**办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国民党中为何如此难办,这不得不让陈诚深思。

陈诚在西北的这段日子,见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体系,甚至不同于江西的那种模式。

各个行业中,集体化生产所爆出的能量,更是让陈诚惊讶于,规模化的巨大潜力。同为黄埔军校中的教官,陈诚和叶剑英两人也算是老相识了,而曾一阳对于陈诚的了解更多的是在于他练兵和执政能力上,而不是他在国民党国防部供职的那段经历。

谈性颇浓的陈诚拉了曾一阳问东问西,就是像要了解曾一阳的施政措施,还有在四十军治理下的河套地区的现阶段情况。

当然,不该对方知道的,曾一阳闭口不谈。但对于如何开垦,如何设立集体化的产业模式,却是让陈诚的眼前一亮。

以往,**分房分地,都是将地主的房子让穷人住,地主地契一把火烧掉后,让后让穷人再分得土地,自己耕种。

苏区的群众劳动热情是提高了,但生产力上却没有大的提高。

地里能够生产多少粮食,还是生产多少粮食;一个妇女,一个月做三双鞋还是三双鞋。只不过,穷苦的农民有了土地后,就跟从了党的领导,积极的参加红军,保卫**果实。

但现在不一样了,集体农场的出现,让平均每个的耕种面积都大大的增加,将分工细化后,出现的高产出也让很多人惊呼不已。仅仅一次实验,三个村子的妇女救助会,组织起来,为红军做鞋。一个村子做鞋底,一个村子做鞋面,另外一个村子做整鞋。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做好了一万多双鞋子。这样的能量,几乎可以用神奇来解释。要知道,按照以往,这三个村子的妇女,一个月顶多生产三千双鞋子,三倍的产量,绝对可以用神奇来解释不可。

分工细化后,不但产能上去了,而且还能够带动质量。因为几乎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上都差不多。

这在二十一世纪,上过两堂管理课,就能说的头头是道的问题,放到这个时期,就变得神秘起来了。

很多人都固执的以为,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出现的奇迹。

曾一阳听了也不过莞尔一笑,他没有解释,虽然有时候会给刘先河他们几个讲讲。学哲学的刘先河根本就不明白管理,但也听明白了曾一阳的意思。

可面对陈诚,曾一阳留了个心眼,根本就没说其中的关键,反而一个劲的说群众思想觉悟提高,才是关键。

让在边上看热闹的陈光等人一个个在心里都笑翻了天,都憋的脸色通红,要不是酒席上,大家都喝了点酒,陈诚也不会看不出其他人的异样。

过了四五天,陈诚也明白,自己无法在西北找到红军成功的最关键的问题,就准备离开河套,去西安坐飞机去河南。也不是他心里不想按照西北的经验施政,而是他无法在国统区内实行而已,他深知红军最能够鼓动老百姓的就是土地一项,只有这个条件满足了,也就可以获得四亿农民的支持。

可谈何容易啊

陈诚也不是没有提议过,在南方先分地给农民,做实验。可还没等实施,所有人都闻之反对,陈诚虽然不贪财,自己富贵了也没有在家乡买地建房,可其他人都不是陈诚。

当上军长师长的,有了钱,不但大肆买地,建立产业,有不少都纳了不少姨太太。连地都要分,老婆是否也要被分掉?陈诚的这个提议,不就是让他们被共产共妻吗?

于是,只要陈诚一下台,就成了墙倒总人推的局面,成了公敌。也正是,陈诚在**高级将领中的鹤立独行,才让蒋介石逐渐重视起了这个不受人待见的大将。

蒋介石的制衡手段,高明之处自然不用说,但也慢慢的将国民党变成了一个大杂烩。什么样的人都有,三教九流,地痞流氓有之;青年才俊,一心为国为民的有之;希望靠着大树,成为一方霸主的也有。

无赖、才俊、野心家组成的一个政党,正在向其毁灭的深渊一步步的接近着。

就像是一艘豪华游轮上的乘客,在漆黑的大西洋上航行,远处一座冰山正在一点点的接近游轮。形形色色的人都在为人生纵乐极行而感慨,没有知道,他们覆灭只是在旦夕之间。

明白其中道理的,自然不会给他们点破。

至少,当陈诚询问,曾一阳如何看待**和国党的时候,曾一阳意味深长的拖了一个长音。

一番毫不吝啬的赞扬,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一边历数北伐的艰辛。就是一句也没说南京政府的现状。

前一个是**的先驱,后一个是北伐的名义领袖,两者之间的功绩都不能泯灭。但孙中山先生致死都没有放下国民、国家,相比之下,蒋介石上台后,能够称道的也就是北伐之功劳。

听的人黯然无味,说的人小心谨慎。知道曾一阳脾性的陈光等人,也是箴口不言,这不是让曾一阳拐着弯的骂蒋介石忘本吗?

陈诚走了,带着无奈和不甘离开了西北,去南京给蒋介石复命去了。

而曾一阳也跟着叶剑英去了陕北,参加在洛河河谷一个小城中举办的会议——洛川会议。

第二卷保卫长城第一一一章洛川会议(1)

第一一一章洛川会议(1)

洛川城外,一干政治局常委,军委的领导摇头眺望,时不时的还凑在跟前说上两句。

这种场面,是为了接一个人,全军也没有第二人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但曾一阳就赶上了,自然,他还蒙在鼓里,不知所以。路上还跟着侦查营的战士,赶着山里的野物,打牙祭。

这让陪同的叶剑英很无奈,有心催促,曾一阳还有理了,开会的时间都是半个月之后,有的是时间。西北能够打到的野物也不多,这地方没有野猪,但黄羊倒是不少。

吃着烤羊肉,骑着快马,赶路就像是游山玩水似的。

离开会还有五天,远远的能够望见洛河的河谷下,一条黄色的河流,再阳光的反射下,泛着金色的光,众人知道离洛川不远了。立刻打马奔行,踏起一阵烟尘,远远的望去,就像是一群骑士,在黄云中腾云驾雾一般。

朱老总拿着望眼镜,往北面公路的方向看着,这几年,陕西建立了不少的公路。这条从西安通到榆林的公路,路经洛川。而且这些公路根本就没有花政府一分钱,而是当地的老百姓,通过农闲时候,组织起来一点一点修建起来的。

跟柏油马路没法比,都是一溜的碎石路,在雨季的时候,路况也不好。好在西北根本就没有什么雨季,一年也下不了几场雨。反而风沙天的时候,飞沙走石,能见度极差。

“老毛,如此兴师动众可不是你的风格?”朱老总笑呵呵的说道。

朱老总还是一副宽厚长者的风范,站在面前都会无形的亲切感。近两年,红军的后勤补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套农场中生产的棉花,堆积如山。军需处也不是像以前一样,一身军装要穿上好几年,有了棉花,建立了纺织厂,只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全军换装。

朱老总穿着一件棉布的灰色短袖军装,看上去既精神又清爽。

“做什么都不过分?曾一阳的作用,几乎抵得上二十万大军。在他刚回国的时候,我还以为我军能够得到一个合格的团长,仅仅有了一个月时间,他就颠覆了我们所有人对他的理解。”**极力夸奖着。

“他带给我们的惊喜实在是太多了。”朱老总感慨着。

事实上,曾一阳刚回国的时候,正是党处在困难时期。在上海的中央由于叛徒出卖,已经岌岌可危,连平时的联络人员都少了很多。不少被抓,更多的转移到了苏区。

曾一阳是三二年初回国,刚刚打好淞沪之战,日本人正是耀武扬威的时候。他这时候回国,确实说不上是个好时机。

后来又经历了失败的营救计划,不但没有营救回苏州监狱的中央政治局的恽代英,连带着刘先河的身份也暴露了。这样一来,只能带着一部分锄奸队的人员转移到了太湖上。

李家庄才是曾一阳的军事生涯开端。

和其他苏联留学来的同志不一样,曾一阳打仗根本就是天马行空,打到哪里是哪里。有点像是失去了根据地的游击队,今天不知明天命。可就是这样的一支小股部队,一路走来,往往都能够踩到国民党军的命门上,才一个多月的功夫,就聚集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