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相李斯-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高又说道:
“皇帝今有二十余子,量多质高,其中,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待人诚恳而有信。扶苏一旦回到咸阳,必被拥立为帝;而扶苏一旦即位,必用蒙括为相。那时,丞相大人是不是能够安稳地带着那块通侯之印荣归故里,就说不好了。”
李斯听了,心想赵高说得不错,嘴上却不愿附和。他站起身来,在房里蹬了几步,然后淡淡地说:
“府令还是回去吧!李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一心一意而已,用不着为我多虑!”
赵高坐正身子,冷冷笑道: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我这不光是在为丞相设想,也是在为社稷考虑呢!”
李斯默然,许久,向天一揖,然后转向赵高:
“我李斯本是上蔡布衣,闾巷黔首,皇上一路提拔,破格重用,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多有尊位,亲戚皆有重禄,书生一生,已经无求了。今皇上将天下存亡安危嘱托于臣,重担在肩,岂可辜负?自古以来,忠臣没有为保全自己而贪生怕死的,当官为吏也该尽责尽职。赵兄不要多言了,不然,会让我李斯犯下大错的。”
李斯说完,感到胸腔腹内,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心中赤热,五内充实,自我感觉甚好,一时大义凛然得竞有些坐不下来了。
赵高见话不投机,越扯越远,怕一旦谈崩,坏了立嗣夺权的大事,于是赶紧也站起来,满脸堆笑,抱拳执礼,柔声细气地说:
“丞相言重了!大人忠君爱国,正直无私,天下尽知,高与丞相相交数十年,难道对此还有怀疑!?但是,圣人知微见著,见未知本,应能顺乎朝代,抓住机会,走在时代之前列。世无常法,政策多变,圣人创制,小人循之。如今,天下命运就在丞相之手。郡县异动,便是反叛;朝官谋事,就是逆篡。但愿相受托于上,可以代表朝廷;位居中枢,可以称得上中央。为国选立明君,名正言顺,成就的是千秋之业,万世之功。丞相万万不可推辞。”
李斯听了这话,心舒气顺,人也松弛了下来。他慢慢坐下,喝了口茶,沉吟了片刻,然后,语重心长地说:
“当年,晋国度易太子,三世不安;齐国兄弟争位,相互杀戮;商纣杀叔拒谎,国为丘墟。三者逆天,国破身亡,可见伤天害理之事不可为也。我一生为人,堂堂正正,谨谨慎慎,就是害怕上天的报应呵!”
赵高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
“想不到丞相居然还如此迷信!皇天在上,只佑成功之士;地府在下,专收倒霉之人。你我上下一心,里外配合,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哪里会有什么报应?只是多积些功德罢了。丞相此次若能听高之言,必终身为相,永远不退,既有仙人之寿,又有圣贤之名,将来载人青史,万世景仰;若不能听高之言;丞相身危不说,还将祸及子孙,一世英名,毁于花甲之年。高为丞相想想,不能不觉得寒心。祸福当前,何去何从,全在丞相的一念之间了。”
李斯无语,沉默良久,突然问:
“诸皇子中,谁能为嗣?”
赵高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赶紧说:
“当然是公子胡亥。胡亥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虽不能举一反三,但举三反一不成问题。经高教习多年,反复灌输,如今他量刑论法,都有板有眼,十有七八,不出差错。再者,胡亥慈仁驾厚,轻财重士,对事理人情,心细肚明,只是有些口拙,说不出来而已,给人的感觉甚为朴实,诸皇子之中,真是无人可及。”
李斯听后,点了点头。没说什么。他走到窗前,推开一直紧闭的窗子,仰头望天。窗外,飞蛾群旋,绕灯扑火;天上,星河横空,浩瀚无际。
他长叹了一声:
“遭逢乱世,既不能死,又不知何处托命呵!”
言罢,不禁悲从衷来,潸然泪下。
赵高听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因也有些同感,便站在一旁,陪着垂泪。抹了一阵子眼角,到底有些忍不住了,悄声问道:
“不知高该如何回复公子胡亥?请丞相明示。”
李斯没有回答,站在窗前,仍一动不动。
赵高等了等,又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说:
“就说‘太子之令,丞相敢不从命!’,不知可否?”
李斯点了点头,还是没有转过身来。赵高暗暗一笑,悄然退下。
李斯在窗前站立了很久,他在想西北之事。让他担心的,其实并不是公子扶苏,而是带着三十万大军的蒙恬。
次白,一份始皇的调书,由快马飞递,星夜奔驰,直送西北上郡军中。这份调书,遵循惯例,依然是由丞相李斯草拟,中车府令赵高书录,然后盖上始皇帝的传国玉玺,只是没来得及让始皇过目一下。
诏书仍是始皇一言九鼎的口吻:
朕巡天下,祷铜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
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
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
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
赐死!
据密报说,扶苏读了密调,先是掩面大哭,继而神情恍惚,最后,乘众人一个不留神,一把夺过御赐的宝剑,割断了自己的颈部动脉。只是那蒙恬不好对付。他自恃筑城修道有功,又是功勋世家出身,不肯去死,只得先拘在上郡属县阳周一地。使者几番逼供诱供,几乎是苦口婆心了,可他就是不肯认罪,更不肯主动献出自己的生命来。
最后,还是赵高选派来了一个办案高手,一名叫曲宫的御史,此案才一举突破。那曲宫毕竟经验丰富,一到便先细细查账,以贪污罪威胁蒙恬,说他在修筑长城、驰道、阿房宫和骊山陵时,虚报民工数量,冒领劳役款项。蒙恬喊冤,为了这些重点工程,他顶风冒雪,四处巡查,鞭催棒赶,连唬带吓,耗尽了心力,几年来,工程皆是优质,工期从没误过。但几百万民工,累死过半,刑杀又过半,如今剩下的也多残废不全,哪里还对得上账簿上的数目?银两之事更是说不清楚了。眼看一生英名有污,他只好勉强同意服毒自尽,以全名节。
听到蒙恬死了,这边李斯才松了一口气,半悬的心也归了位。当然,这已是第二年的事情了。
那年八月底,胡亥在骊山葬了父皇,便在咸阳即了位,人称二世皇帝。
二十六
二世即位之日,年方二十,风华正茂,决心以父皇为榜样,做出一个皇帝样子给大家看看。他穿上父皇的皇饱,戴上父皇的皇冠;又像父皇那样梳起发髻,留起胡子;说话时故意拖声,嘶音哑嗓;迈步时特别沉稳,耸肩凸胸;除了人胖了一点儿,一时减不下肥来,几乎完全再现了父皇生前的风采。
大丧过后,他立即搬进了阿房宫,将父皇的御用器皿,连同其生活习惯,一并继承了下来。他坐龙椅,睡御榻,端金碗进膳,蹲玉盆排便,一派皇者风范。父皇宫中的一万多明眸皓齿、雪肤云鬓的宫女,他原本也想全盘接收,想想有些不敢,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将她们全部送进父皇的骊山陵墓中封存起来。
几个月里,他乘着温(车京)车,率着百官,浩浩荡荡地到祖国各地巡游,上碣石,下东海,登泰山,临会稽,游遍了父皇当年巡游过的所有地方,并在父皇在各地所立的每块刻石旁,也都竖上一块石头,刻上一段自己的圣言。当然,那些圣言都是丞相李斯为他编撰的。
即位以来,他只作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把蒙毅杀了,因为赵高告诉他蒙毅非杀不可。赵高说,当年父皇因他贤能曾学医,后改学哲学,一度在柏林大学执教。把意志神秘化,,几次想立为太子,都被蒙毅谏阻。蒙毅的哥哥是蒙恬,蒙恬一直辅佐扶苏,扶苏自己想当太子,蒙氏兄弟想借拥立扶苏而永保富贵。宫里的阴谋就是这样一环连着一环。二世想想气愤,便让赵高派御史曲宫去治蒙毅的罪。那蒙毅是刚直之人,以为自己是朝廷重臣,又有掌兵权的弟兄在外,且祖上三代有功于秦,不肯委屈认罪,还说什么“明君不杀无罪,不罚无辜”完全不知二世本不是明君,也不想当明君。二世不听他罗嗦,把他杀了,罪名是“知贤不举”。
蒙毅死后,御史曲宫又连夜赶到上郡阳周县,处理了蒙恬。
蒙氏兄弟一除,二世心里坦荡多了,少了许多疙疙瘩瘩,见人就笑嘻嘻的,以致宫里的宦官、宫女背地里都说他和蔼可亲,远比先帝平易近人。
不想,当了一阵子皇帝,二世渐渐有些厌倦了,觉得当皇帝也就那么回几事,除了老有人向你没完没了地磕头之外演说、报告和讲话等。编入各卷的著作都按写作或发表的时,吃的就是那么几个菜,逛的就是那么几个宫,见的就是那么几个老臣,睡的就是那么几个嫔妃。不知不觉之中,他竟有些懈怠起来。
那天,退了朝,他在后宫置了酒筵,和嫔妃们饮花酒,把赵高也叫来一起同乐。赵高此时已升为郎中令,统管宫中事务,兼问政事,已退去皂青色宦衣,穿上四色朝服,但毕竟不是外人。
几杯酒下肚后,二世有点醉,对赵高感概道:“生命短暂,古人形容为‘白驹过隙’。朕一直不懂,一匹大白马怎么能从细细的墙缝里钻过去,而且,还钻得那么快!?不过,人生苦短,青春不再的道理,朕还是懂的。”
赵高忍住笑,抿住嘴,不让酒喷出来,一本正经地说:
“文人一向喜欢浮辞虚夸,不足为信。陛下能领会其精神实质就行了。”
二世说:“人当皇帝,图的是一生快活。若是费了好大气力,坐了皇位,还要劳神费力,岂不得不偿失?听说当年尧有天下,仍佐在三尺高的草堂中,采摄不所,茅茨不剪,根本没有装修;冬天穿鹿皮,夏日着麻衣;吃的是粗粮,喝的是莱汤。禹就更惨了,凿龙门,疏九河,风餐露宿,水浸日晒,辛苦得腿胫无毛,手足有茧,面目黧黑,不成人样。这样的皇帝,朕可不想当。”
赵高说:“陛下圣明。陛下贵有天下,自然是天下为陛下服务,哪有陛下为天下服务的道理。”
二世听了高兴,又说:“朕想乘现在年轻,好好享受一下,穷耳目之所娱,极心志之所欲。联安了,则社稷安;朕乐了,则百姓乐;如此可长有天下,终吾年寿。不知是否可行?”
赵高听了,沉吟了一下,进了一句忠言,说:“不可。”
二世有些怏怏,问:“为什么?”“陛下所言,本是明君所能为而昏君所不能为之事,陛下是古今少有英明之君,此事当然可为,而且可以不为。不过,如今为时尚早。”赵高说,“陛下虽君临天下,但仍需居安思危,提高警惕,思想上万万麻痹不得。此是臣一片肺腑之言,甘冒斧钺之诛而为陛下言之。”
“是不是中原有盗贼在聚众闹事?”二世说着,将手中的酒杯放下。
“草寇成不了心腹之患。”赵高说。
“是不是山东有六国后人在造谣诽谤?”
“遗老遗少掀不起大风大浪。”
“是不是西北狄夷又在蠢蠢欲动了?”
“有万里长城,边关不会有事。”
“那么,危在何处?”二世问,将杯中之酒又举起,一饮而尽。
“危在陛下身边。”赵高说。
二世一惊,赶紧低头看了看自己倚坐着的龙榻下面,什么也没有;又看了看四周,除了几个笑靥如花的陪酒嫔妃和几个呆头呆脑的举幡宫女,再无旁人;愣了一会儿,“嘿嘿”傻笑起来:
“赵卿戏言,吓了朕一跳。”
“臣哪里敢和陛下开玩笑?”赵高严肃地说,“沙丘之变,外面已有不少传言。先帝驾崩在外,密不发丧,又将皇位传于陛下,对此,宗室公子心有不服,朝廷大臣颇多猜疑。公子都是陛下的手足兄弟,大臣皆是国家栋梁。不过,陛下想想,天下有资格夺权篡位的,除了这些公子们,还有何人?!天下有能力拥立废退的,除了这班大臣,又有何人?!所以,臣说:危在陛下身边。”
二世听了,眉头紧蹙,目光散乱,像是在深思,又像是被吓醒了酒,过了好一会儿,才喃喃自语:
“那如何是好?”
“臣正为此心中不安,终日战战栗栗,惟恐朝中出乱。陛下初立,虽英明无比,但人心未服,臣民不惧。公子们是先帝的子嗣;非陛下的子嗣;大臣们是先帝的旧人。非陛下的旧人。陛下若不尽除之,天下难定,威信难立,哪有什么安乐可享呢?”
“怎么才能把他们一起杀掉?”二世着急地问。
“请陛下严法刻刑,从重从快,先抓后审,并以‘连坐法’治之。凡公子、大臣,一概交臣处置。该刑者,杀;该杀者,族。灭大臣而远骨肉,除异己而慑百姓。同时,擢亲信于氓流之中,使贫者暴富,贱者骤贵,死心塌地,为陛下效力。如此,陛下就可高抗无忧,肆意玩乐了。”
二世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一场阶级斗争,你死我活,见血见肉,是残酷了点,但讲不得骨肉亲情,容不得心慈手软。他咬着牙。点了点头,但毕竟心中有些不忍,一再嘱咐赵高,先帝旧臣,尽可随意处置,但公子之刑,肢裂即可,不得凌迟。
赵高领旨而去。
不久,清肃开始,冤狱大兴。上至王公,下至郎中,不时就揪出一个抓去,说是蒙氏一党,阴谋篡权,几番拷打,胡乱定罪,然后拖家带日地一起杀掉。朝野之间,人人自危,都不敢乱说乱动了,躲在家里,坐以待毙。
首批犯案,是公于十人,一起宣判,同时就刑。行刑之日,场面悲壮,情景感人。公子们都是一剑戳心,当场毙命,死得干净利索,痛苦很少。陪斩的大臣们就受不到这般照顾了,一个个死得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有车裂,有凿颠,有镬烹,各人待遇如何,全凭赵高一时的喜怒和平日的好恶。刽于手也个个争强好胜,各献绝技,使那日的刑场热闹得像是庙会。为了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子还是大臣,刑后一律弃市三天,以观后效。一时观者如堵,人群如潮,大家都深受教育。
公子中,有将闾等兄弟三人,是当年先帝采阴补阳时不慎留下的骨肉,一向为人老实,谨言慎行,少有过错,与蒙氏兄弟也毫无瓜葛,一时定不下罪名。赵高也懒了,不愿再绞脑汁,便定了一个“不臣”之罪问斩。临刑前,兄弟三人大哭,呼天喊地,向周围的看客诉说冤屈:“宫廷之礼,我们从来没有不听招呼的;廊庙之位,我们从来没有站错过队的;受命应对,我们从来没有说错过话的;怎么能说我们‘不臣’呢?”这话后来传到二世那里,二世听了直摇头,连说:“幼稚。幼稚。政治上太幼稚。”
惟一让二世犯了点难的,是对公子高的处理。兄弟之中,他与高的感情最深。两人自幼一起玩耍,虽非青梅竹马,毕竟情同手足;后来又同为文学青年,常在一起吟诗唱歌,切磋文艺。念此,他动了铡隐之心,决定给高弟一点自由——让他自己选个死法。公子高也领情,为了不连累家族,赶紧上了一个奏折,说是父皇在时,人则赐食,出则乘车;还给过御府之衣,赏过宫中之马。如今父皇去了,自己要是不跟着去,就是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了避免不忠不孝,他请求从死,殉葬骊山之下。
二世读了公子高的上奏,心中悲欣交集,当即准了。在高自绝之后,准以公子之礼,葬在骊山先帝陵畔,又赐钱十万,算是喜丧之资。公子高为家人免了灭族之祸,又得了一些意外之财,无人不羡,都说他不但死得其所,而且人尽其树。
一番整顿收拾,天下安定。赵高向二世祝贺说:“人臣忙于忧死求生,大概没有人有空搞阴谋了。陛下可以安心享乐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