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小朝廷的大逃亡-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来,清廷还无心南下,欲暂且放弃地处边僻的云贵一隅,让永历帝偏安一时。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清廷不想要这些遥远偏僻的“不毛之地”,也不是一个气势如虹的胜利者对一个仅存一息的失败者的仁慈和怜悯,相反,它正巴不得一鼓作气将失败的敌人置之死地,斩草除根,完成大一统的最后基业,就像历史上那些气吞山河的开国王者一样。而是其中另有隐情。  

  这些隐情,一是大清朝廷刚刚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夺取了大明朝的绝大部分江山,入主中原,需要尽快收拾残局,从政治上经济上来巩固胜利成果。满洲的统治者很清楚,对于他,治理江山比夺取江山更难。他从一个游牧为主的异族小邦转而来治理一个文明程度高得多,经济繁荣得多的泱泱大国,一下子领土增加了若于倍,民众也增加了若干倍,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很多,例如社会的稳定、民族关系的协调、民众的安抚,生产的恢复等等。他虽有治满洲的经验,而且治理得很好,但却无治大国的经验,治大国虽说如“烹小鲜”,但要“烹”这样的“小鲜”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问,大智慧,大才能,才能“烹”好或勉强“烹”好,否则便会弄出问题,甚至还有翻船的可能。所以他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逐一加以解决。二是,郑成功、张煌言在沿海一带势力日大,十分活跃,屡败清军,连连夺取镇江等一些地方,是当下残明尚存的最强大的抗清力量。这股力量甚至比李定国在云贵的力量更强大,而且更接近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因而更具威胁性,更不容忽视。三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虽然败亡,但还有一些残部流散在各地,尤其是李自成大顺军的余部,如李来亨、郭摇旗、袁宗第、贺珍等还有很强的战斗力,还在不断地袭击清军,和清军作战。尽管他们大多都处于分散状态,各自为阵,形不成一个强有力的大拳头,难于扭转大局,但出于民族感情,他们会抗争到底,况且他们的号召力极强,战斗力极强,要彻底消灭他们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稍不注意,他们便有可能形成气侯,成为新的“大顺军”、“大西军”,就像他们对付大明王朝一样来对付大清王朝。四是,一些降清将领,如在江西的金声桓和在广东的李成栋等又叛清归明,配合云贵的明军在湖广一线大败清军,夺回一些城市,使战局一度急转直下,要不是永历君臣优柔寡断,贻误战机,使清军得以伺机反扑,卷土重来,其后果将是难于逆料的。本来,降清明将在清军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和八旗兵一起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夺下无数的城镇乡村,他们攻下的地方、消灭的明军甚至超过八旗兵,成为消灭南明王朝的一支重要力量,可谓功不可没。但清廷对他们其实并不信任,更不放心,对他们的政策一直是“利用,限制、改造”,利用,就是尽可能的用他们来对付原来的主子,消灭他们的故国,为清廷争江山夺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限制,就是他们都得在清人的统领、指挥、监督、防范之下进行,不得越雷池一步,更不许实力膨胀,自己坐大,稍有二志便加以除之。改造,就是尽可能使他们满化,而且是先于百姓做到满化,例如剃阴阳头,留长辫子,甩马蹄袖,能说几句夹生的满话,至少能大声地说“喳!”,开口闭口“我大清!”,把自己也认作半个满人。此外,对这些变节者,清廷其实非但不尊重,而是极为鄙薄的,这在清廷后来命人编写的《贰臣传》中,把在亡明中功不可没的洪承畴排在第一位就是最好的说明。这是后话。但总的说来,清廷对布防在各地的数量庞大的降清兵将疑惧很大,从未放心过。    

  凡此种种,都成为清廷,尤其是摄政王多乐衮的心腹之患,成为摆在他面前的十分棘手的问题,他要加以慎重考虑,妥善处置,一一加以解决。至于永历帝,他倒不在意,因为那已是被赶到边僻一隅,小鱼翻不起大浪,构不成任何的威胁,不过苟且偷安而已。出于这种种的原困,他还忙不得,也还不打算立即剿灭永历。

  但改变清廷主意和残明命运的一个关键人物出来了——就是故明崇祯皇帝的股肱重臣洪承畴。

  他,曾经作为大明朝的重臣,也作为大清新朝的新臣,他对明、清两方的情况自然是了如指掌,对明、清博奕的最终结局也是心里有数。可以说双方都在他老谋深算的心里,逃不出他的估计。

  当初,南明朝建元之初,清军已入关大败李自成,占据北京,传徼远近,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此时,弘光政权还不知大祸已经临头,竟然还派出使臣代表弘光帝到北京慰问清军,表达对清军消灭李自成“报君父之仇”的感激之情,并提出和清军进行和谈,划地为界,南北分治,得以苟安。可是,弘光帝派出的使臣被清军扣押,又被多尔衮逼着供出南明朝廷的诸多机密。洪承畴在一旁,听了后说:“现在明福王用了马士英、阮大铖等入阁主事,恐怕就要灭亡了。”

  多尔衮问:“为什么?”

  他说:“马士英贪鄙,阮大铖是魏阉的干儿,皆阉党,用这种人执掌朝政,还有什么好事?不亡才怪呢。”

  多尔衮说:“他二人不行,还有史可法呢!”

  洪承畴说:“史可法固然忠义之人、韬略之才,只是他被排挤,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大厦还是要倒塌的。” 

  后来发生的事也真的被这个洪承畴言中了。

  
  本来,南明朝建立之初,尚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有数十万军队,有遍布各地的农民起义军(特别是李自成大顺军余部和张献忠大西军余部)的支持,无论是在地域上,人口上,还是军事上都超过清军(入关的清军总兵力不过十余万人),和清军抗衡甚至东山再起光复大明并非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弘光政权自身的*和内斗——皇帝的荒淫无度穷奢极欲,朝臣的明争暗斗自相残杀,使它不但不能充分地整合和利用优势的战略资源来和清军相抗,而是相反,是在不断地给自己挖掘着坟墓。当然,也为清人消灭它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当初,南京故臣议立福王朱由崧时,争议很大。史可法认为立福王有七不宜:一贪,二淫,三酗酒,四不孝,五虐下,六不读书,七干预有司,恐误国。但马士英等一意孤行,坚持拥立福王,并派重兵强行护送福王朱由崧至南京监国,使之既成事实,迫使史可法等不得不承认。而福王登基以后,正如史可法所言,一上来别的事一概不管,只就忙于选淑女、饮佳酿,命太监四出掳掠民女,扩充后宫,造成民间大恐慌,当时的苏、杭等地为逃避选入宫中,竟然嫁娶一空。有人形容弘光帝“清歌漏船内,痛饮焚屋中”足见其荒淫*到了何等程度。

  由于弘光帝只纵情声色,不问国事,把朝政交给马士英掌握。马士英入阁执掌朝廷大权以后,便荐用阮大铖为兵部尚书。这样,马、阮等人便把持了南明的军政大权。马、阮又是阉党余孽,得势以后,便把晚明的“党争”这一恶性肿瘤移植并继承下来,把多年的党争积怨发挥到了极致,更加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地结党营私,任人唯亲,排斥异己,打击政敌。

  (这里需要加以补充的是,这里提到的“党”,是历史上的说法,与今天所说的“党”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并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他的《朋党论》中说,“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君子以道为朋,小人以利为朋”。朋便称党,党也称朋。历史上所谓的“党”,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纲领章程、组织形式等,只是一些政见相近、利害相关的人,这些人往往也是一些关系较近的人,譬如师生、亲属、同窗、同事、同乡等,无非是一些松散和组合,还谈不上什么组织。也就是俗称的“一群人”,“一伙人”,“一帮人”等等。这样的“党”在历史上累见不鲜,代有传人。后汉献帝时,曾将陈蕃、郭泰、张俭等一大批很有才学,名气很大的人抓关起来,称他们为“党人”。唐朝后期,朝廷发生“牛李党之争”,原因出于牛僧儒和李德裕的政见分歧,牛主张要这样做,李坚持要那样做,朝臣中有的赞同牛僧儒,有的赞同李德裕,形成两个政见不同的“党”,无论谁得势都要排挤打压对方,互相倾轧,互相争斗,长达近半个世纪,后世便将其称为“牛党、李党”。明代后期,阉党与东林党之争尤为激烈,阉党多为太监宦官,东林党则多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这两大派系的官僚不停地在互相争斗,互相打压,尤以阉党奸诈凶残为甚。)

  这样一来,朝中一大批有才能有作为的大臣都被排挤打压,史可法被贬到扬州督师,姜日广、刘宗周等被相继罢官,或逐出京城,有的甚至被冤枉入狱,朝中便充满了马、阮等人的亲信、亲戚这样一些庸碌之辈。

  就在清军歼灭李自成,集中力量杀向南朝的危急时刻,马士英、阮大铖却置江北防线于不顾,撤回防江大军,集中全力,与前来“清君侧”的武昌总兵左良玉杀得你死我活,完全无暇御敌,使清军得以乘虚而入,轻而易举地破扬州,取南京,各个击破。而真正坚持抗战的只有史可法等少数干臣。史可法虽说身为参赞机务兵部尚书,看起来位高权重,但实际上他的手上并没有几个可战之兵,重兵都被马士英、阮大铖所掌握并调去打“内战”去了,所以尽管他英勇抗战,死守扬州,最终也只能如他所说的“全力御敌,鞠躬致命,克尽臣节”了。其他大多数的官僚不是乞降清军“伺奉新朝”,便是东逃西散,挈妇将雏,如猢狲之临树倒,使清军如入无人之境,横扫南明。据说,南京城里有一乞丐,题下绝命诗投水而亡,其诗曰:“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民田院,乞丐羞活命一条。”此诗传至南北,感概者众。

  清兵攻破南京以后,将弘光帝朱由崧押解出城,民众非但不同情他,而是沿途夹道唾骂,向他投掷污物。可见民众对南明朝这个“一把手”荒淫*殃民祸国的刻骨铭心之恨!

  弘光政权在*与内斗中败亡后,南明便土崩瓦解,一蹶不振。后来相继上台的几位国君,尽管也不乏重振山河的雄心壮志,但败局已定,回天无术,大明朝的最后灭亡也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倒计时了。

  
  现在,孙可望被李定国击败后带着家眷和残兵败将跑到长沙,投降了洪承畴。由于孙可望曾经是大西军残部在云贵等地的首领,是永历政权的支持者,深知永历政权的内幕,洪承畴便接纳了他,并从他的嘴里了解到永历帝和李定国军的详细情况。于是,他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制订了一个消灭永历,根除大明的详细计划,以便进一步向新主子献计献策邀功请赏。

  洪承畴亲自将奏疏带到北京,当面呈报给摄政王多乐衮,向他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他向多尔衮献言,说:当下我大清已经拿下朱明江山的十之*,大局甫定,但还有遍布各地为数众多的残明逆贼在负隅顽抗,他们共同的口号是“抗清扶明”、“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其目的就是要使残明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我满汉大军奋战十余年也未能将其全部消灭——这是因为他们现在还有一个明桂王朱由榔,此人虽然庸懦无能,但他毕竟是朱明王朝的血脉,残明的象征,甚而至于是朱明王朝的象征,天下逆贼的精神支柱和希望所在,是天下逆贼共同的一面旗帜,此人不除则众逆不服,我大清朝永无宁日。为此,当下的打击对象当以朱由榔为首选,所谓“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当下的上策就是集中军力灭掉朱由榔!灭掉他,就砍掉了众逆贼的这面大旗,消除了众逆贼的精神支柱和希望,众逆贼也就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天下就好平定了,我朝便可江山永固,万岁千秋。

  他的这一番话说动了多尔衮,使他从千头万绪纷纭复杂的事务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掌握了打开最后胜利之门的金钥匙。这样,就根本改变了多尔衮对南明永历帝的看法和估计,改变了他对整个战局看法和估计,确定了他的重点打击对象。于是,他决定誊出手来,集中力量,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扫荡云贵,根除永历。

  1658年(清顺治15年,南明永历12年)末,清廷兵分三路,一路命清贝子洛托为宁南靖寇大将军,与经略洪承畴从湖南进发,一路命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从四川进发,一路命清将卓布泰为征南大将军,从广西进发,每路兵马五万,进入贵州直取云南。又命清郡王铎尼为安远大将军,总统各路兵马,督军入滇,掀起对南明的最后一战。


清三路大军浩浩荡荡而来。永历帝大惊,他自从被拥戴当上这个皇帝,至今十二年多,大部份时间都在东躲西藏中度日,尤其令他震骇的是肇庆的逃亡,即位不几天,降清明将李成栋便拿下广州,和清军一起追杀而来,速度之快,如迅雷不及掩耳。他只得仓皇出逃,除太后、皇后、太子和少数宫人外,他的宗室老小,还有许多的宫人都成了清兵的刀下冤鬼。到了昆明才算是稍稍松了一口气,勉强安居了二年,睡了个安稳觉,可清兵又像一群饿狼似的追逐而来。这时,他似乎又隐隐约约听到令人胆颤心惊的铁蹄声,看到气势汹汹的清兵蜂拥而来。他不敢怠慢,当即召开御前会议,召集李定国等众将官研究对策。

  是时,由于南明军在广西、湖广等地不断抗击清军,损耗很大,蜀王刘文秀和许多将领已经战死。李定国被加封为招讨使,军政大事全靠他掌握。李定国身系永历政权的安危,意识到这一次非比寻常,清人已是下了决心集中力量来对付永历了,而南明军现在能集中起来的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这区区兵力是难于和清军对抗的。他经过反复思考,慎重分析,决定充分利用云贵一带多深山、峡谷、江河、险岸、密林的特点,用出奇制胜的办法,险路出奇兵,机动灵活地与敌周旋,使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存自己,击退来敌。万一实在不行,便退入交趾地,而后再作长远打算。   

  李定国将他的这一想法向永历帝和众将官说明,大家也拿不出其它更好的办法,都表示同意并听从他的指挥。

  永历最后说:“我大明就全靠晋王与众位将官了,就按晋王的想法去做吧。”

  李定国当即作出部署,急令各部迅速调集军队,凡是能战斗的都集中起来,兵分三路分头抵抗:一路命白文选率部至七星关要塞,挡住西路进攻的吴三桂;一路命张光璧至南盘江一带扼守东路,挡住卓布泰;一路命冯双礼出兵中路,在北盘江上游牵制洛托、洪承畴;他自己则率精兵三万,守住北盘江铁索桥,居中进行策应。这样就形成一个保卫滇都昆明的防御体系。

  南明军各路按照李定国的部署迅速开赴前线,充分利用有利地势,作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

  
  清军各路进入贵州,分头进击云南。

  吴三桂大军抵达七星关。这里为滇黔交界处的要塞,明洪武年间曾设七星关千户所驻军屯防。吴三桂大军进到关前,发现关内已有重兵防守,更兼地势甚为险要,前有滔滔的江水,两侧山势如壁,是个易守难攻的险关。吴三桂来到江边,站在关对岸反复看了好大一阵子,发现这七星关地势虽然险要,但它的弱点却是左右没有相互支援的力量,形不成畸角,只是一座孤关,难于久守,攻之必破。不过,他也知道对这样的险关进行强攻,伤亡会很大,困难殊多,还是不能蛮干,得讲究一点策略。然而,由于他邀功心切,想在洛托、洪承畴和卓布泰之前攻入滇中,拿下昆明,活捉永历帝,争立头功,以便显出他对清廷的忠诚和非凡的干才,获得更大的封赏。于是,他稍加运筹,挨到天黑,便用红夷大炮隔江轰击,对明军实施火力压制,再命部将督令士兵用木船、竹筏偷渡过江,在炮火和夜色的掩护下展开攻关。一时间,炮火连天,杀声四起,大有一口吞下七星关之势。然而,关内明军并非等闲之辈,而是百战之师,更不甘示弱,也用将军大炮进行轰击,用强弓硬弩、飞石火箭射杀,有力地压制住清军。这将军大炮系原守关明军铸造,二三百斤,固定在关上,能控制一定的距离和范围,装上黑火药,塞上铁弹子破菜刀烂火钳铁链子等,发射起来,威力并不亚于清兵的红夷大炮,对清兵的杀伤也很大。明军大炮射出的一条铁链如火蛇般盘旋飞舞,横扫而去,一清将被铁链扫落马下,当即毙命,铁链直飞到吴三桂的大帐上,大帐立即燃烧起来,吓得吴三桂退后五里。攻关的清军更是被打得血肉横飞,尸骨盈野,前来增援的木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