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后望书-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锤,火花四溅,随意“打造”。这个动词可以与许多名词组合,比如打造新区、打造中心商务区、打造国际会议区、打造城市品位,甚至还可以打造意在推介自己政绩的“城市名片”。
幸运,也是不幸。即使不是全部,但绝大多数政绩工程、腐败现象都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拆迁、征地有关。在这些“前腐后继”的故事中,多数人的命运也仅仅是无可奈何听命于天。
无论新的小区新区,还是“拉链式”街道和“地标式”建筑,无论是新的建筑型制还是新的形式新的内涵,城镇总不能长久地烤在“火焰”上,不能忍受“砧与铁锤”无休止的敲打——能打造的只有一个躯壳,而决不是灵魂。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城镇的风格特色,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和文化范畴。
我们并不比古人高明,也不比后人聪明。当代,在“塑造”几百个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同时,轻视历史,忽视文化传统的倾向十分普遍。
建筑设计既不考虑与周边的文化生活融合,更不考虑与当地的环境气候适应。建筑创新和建筑艺术基本谈不上,建筑理论也不起作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热火朝天的新区建设。有多少历史文化名城、沉淀着深厚历史的文化街区,有很高艺术价值建筑物,遭到了无法挽回的破坏和拆毁。尽管有一些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可往往收效甚微。强者最终还是胜者。
千遍一律的高楼大厦,大同小异的城市着色。城市建筑的趋同化、城市风格和特色的消失……与此同时,仿造移植欧美之风盛行,不化不类的建筑物大量出现。许多地方的酒店直接抄自欧洲城堡。有的小区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小镇。这就是品位?
“豪华衙门”风生水起,屡禁不止,难道仅仅是“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的缺失?有的办公楼气派得像宫殿,有的办公楼漂亮得像公园,不少办公楼都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河南郑州市惠济区政府建了个占地530亩状似“白宫”的办公楼;重庆市忠县的黄金镇办公楼形如天安门;连仅有12名在职职工的重庆市万州天成交通局,也建起了两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欧式”风格建筑。(《治理“豪华衙门”的标本意义》,见2007年7月5日文汇报)在青海省的一偏僻地区,我见到当地的法院竟照搬美国国会大厦的外形,其后面是一片荒滩。
在仍然贫穷的淮北一个县份的旷野上,有一座规模不小的“世界公园”。埃及的金字塔,纽约的世贸大厦,巴黎的凯旋门、雕塑等等,在这里一应俱全。真让人张开嘴巴就合不拢。
1996年秋天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地方上特意把考察淮北水灾后农村重建情况的李鹏总理一行领到这里参观。县委书记口若悬河地介绍自己的杰作。李鹏问,怎么想起建“世界公园”?这位书记说,是县领导到深圳考察世界公园后,决定集资建的。总理指着问,这座凯旋门是怎样修建的?这位书记咧着嘴“憨厚”地笑笑,说,是照一个挂历上的照片式样画出图纸建的。——我在人群中听了,顿感愕然。
李鹏默然无话,撑着伞,慢慢走着。
当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随同采访。【wWw。Zei8。Com电子书】
我问一位当地乡干部:“到这里来参观的游客多吗?投资怎么收回?”
他小声说,开始几天人还不少。一些农民听说园里有“光着身子的女人”,想来看个新鲜,就是池边的那几个雕塑。现在呢,没人来了,十元钱一张的门票,掏不起。看了光屁股的,就得饿肚皮了。他停了停说:“不管怎么说,搞开发的老板,低价弄了这么一大片地,今后不管干甚,都发财了!”
浓云低垂,四野寥落,细细密密的雨丝不断从脸上滑落,在乡间的村路上走着,一头雾水,又湿又冷。
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如何延承历史的文脉,城市现代化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文明如何与东方灿烂的文化相衔接,成为我们面前难以破解的课题。不管沿海还是内地,逛了一座城市,等于游历了几百座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严重下降,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粗陋和荒诞,豪华和铺张,在很多城市,很多建筑群落中集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主要领导以及开发商起主导作用。官员或老板在城市建设中颐指气使,建筑师并没有发言权,更不用说广大城市居民了。不断改变的设计、规划,以及不断出现的败笔和失误,中国的城市已经很少能找到历史文化演进的踪迹了。
四、拆!拆!拆!
其实有些很相似。毁灭以改造的名义出现,破坏以建设的名义出现,商业开发以保护抢救的名义出现。
中国多数城市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大拆大建。
大发展时代,也是大破坏时代?近年来的大拆大建,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除了一些领导的“政绩观”、“权力观”外,更多的与“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商业利益、某些领导个人获得的好处,统统搅和在一起,动力不断,以致难以遏止。
大草坪、大花坛,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布局相仿、建筑雷同,分不清东南西北,不辨中国还是欧美。为什么要拆掉古建筑,为什么不同时期、包括近现代建筑不能和谐地共处在一个城市!?
除了极少数城市和古镇外,已经没有完整的文化风貌。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城市的恢复和建设,是对“破旧”盲目的冲动,而经济条件又不具备,所谓的立也大多是因陋就简。“文化大革命”其实不在革命,而是对文化的蹂躏与割断。有些做法,如破“四旧”,似乎已经终结,可为什么相似的行为还在延续?如果说,过去主要是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是“政治”冲动的话;而今天,却主要是官员的“政绩文化”,与开发商商业利益的双轮驱动。
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其文化和历史集中在市中心的三条坊、七条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7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占地约40公顷,有居民3600多户,1400余人。这里坊巷纵横,屋宇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走在浓荫蔽日,石板铺地的小巷上,穿行在白墙青瓦的老屋间,会使人神情清爽,生出很多遐想。
这里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地,明清古建筑错落群集。更有林则徐、邓廷祯、左宗棠、郑孝胥的故居,严复、冰心等也是从这深幽的小巷中走出,走向了全国。这里有43处国家级、地方级的历史文化遗存。1992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阮仪三曾为福州做过城市规划,也通过了专家评审,但不知为什么始终没有正式批准。大概是领导之间意见不同。
规划作出一年后,房地产开发热升温。“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寸土寸金,房地产开发商一眼就看出了其升值的潜力。领导要招商引资,要拿出最好的地块。他们请来香港李嘉诚投资开发“三坊七巷”。消息传开,福州的许多居民想不通,专家们更是联名在报纸上呼吁救救“三坊七巷”。《光明日报》以显著的版面作了报道。
香港豪富李嘉诚有钱,有地位,是请来的上宾。旧城“改造开发”工程,是要把整个“三坊七巷”重新“深翻”一遍,方案是在四周盖一圈38层的住宅楼,中间再建一个大商场。这一来,整个城区的环境都将改变。李嘉诚请香港著名的建筑师陈藉刚先生任首席顾问。
陈藉刚先生任得知阮仪三搞过一个规划,又持反对态度,于是便找到阮教授征求意见。阮先生把话说得很重:“别干了,干了,身败名裂!”还送给他一本书《名城鉴赏与保护》。这使陈藉刚先生深受触动,后来他坚决请辞,退出了设计,不再参与“三坊七巷”的改建。箭在弦上,已绝无后退的可能,李嘉诚又找了别人接替陈藉刚。开发工程破土动工,旧房子不断拆毁。众多专家继续奔走呼号,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时沸沸扬扬,成了“焦点”问题。
房地产开发需要“滚动”,滚动不起来,资金周转就不灵。38层的大楼已盖了8层。李嘉诚只好停手不干。可当地有的领导仍一意孤行,准备在全国找几家大的公司,重新包装,接着开发。阮仪三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再次大声疾呼。据说由于一位中央领导看到了电视节目,过问了此事,才峰回路转。
北京建设部。部长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福州“三坊七巷”问题。会上,一致认为福州违反了国务院批准的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是知法犯法,建设部要求“三坊七巷”的开发工程全部停止,重新规划,重新审定。终于,在成片的瓦砾面前,日夜工作的推土机和挖掘机停了下来,除一坊两街被毁外,大部分街区终于得到了保存。
10余年过去了。今天,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保存下来的“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旅游的价值。
福州的“三坊七巷”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在新的一轮大拆大建中,许多文化古城失去了风貌,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被破坏殆尽。
浙江定海古城被拆毁了。
贵州遵义古城风貌也受到严重破坏。除遵义会议旧址那幢楼房外,整条街区的其他房子都被拆光了,重新盖起所谓民国初年式样的房子,还开辟一个大广场以便举行大型活动。……
五、中国城市“文脉”的断裂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语言、文字、音乐、歌舞,是民俗风俗生活的总和。是一种精神、风格和气质,是思想、审美和价值的取向。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鲜活的,又是凝固的。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的凝聚与认同。是浸透我们祖先和父母血汗的江河、大山、土地所孕育的,是延绵不绝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技术教育心理的综合。
有形的城市文化,是可以触摸的。也许是一个群落、一组建筑、若干街区,和一座城市个性的聚合,是色彩和谐与美的展示。因此,文化也是城市的灵魂。
无论是典雅或者现代,在有文化的建筑上我们可以读出时代特征和历史的变迁,无论是北京的皇宫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还是徽州的民居、客家的承启楼和陕北的窑洞,遗址上即便只有几块砖石,或者“露沾荆剌没铜驼”,我们仍能辨认出其岁月风霜的年轮。
我们从古代的诗人作品中,读出了中国城镇的神韵和气派:有小桥、流水、人家。有烟雨里的高楼层台,有晚霞中的飞阁危亭,有小楼深巷,轩窗锦屏。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可处教吹箫”。
首先是城市的色彩——那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与中国人服装的主色调相似,黑、白、灰三色,是历史上我国城市的主色调。它无疑凝聚着东方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宋代诗人陆游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有“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之句。丹青原是指两种颜色,这里是指水墨画。
黑与白在国人的色彩观念里,如同阴阳两极对比,已不是单纯的黑白两种色彩,而是所有色彩的集合,是夜与昼的更替、一年四季轮换的体现。在水墨画中,黑白两种色彩是无所不包的。黑白展示了全部的色彩之美。
中国城市亦有例外。如唐代诗人杜甫《龙门》一诗记录了古都洛阳的光华色泽:“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近”——金色是佛相的定位,是佛国世界的视觉形象。金光灿灿的皇宫与佛寺点染了东都洛阳的辉煌与壮丽。今天,我们在青藏高原,仍然可以看到点染了理想和信仰之光的色彩——只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大小寺院、佛堂,才可以有辉煌金子般的色彩。
其次是城镇建筑布局的要素结构——这是中国文化的语言表达。
城廓,屋宇,街道。坊,里,巷和胡同。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均十分强调在城市中居有地标意义的公共文化建筑——寺、观、庙,钟楼、鼓楼和书院等等,除皇城外,官府所在的衙门反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如古代中国的县城和州府所在地,都有孔庙文庙。这些“公共文化”建筑确定之后,才是东西市、商业街区和住宅区。井然有序——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向,民族文化的组合。
我们走进传统文化街区、走过各组古建筑物,来到各个庭院,会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文化的激荡、传承和演变。……
北方和南方,平原和水乡,乡土建筑、古迹名胜、传统特色——中国城市之古老与深沉的内容,中国规划和建筑丰满极致的创造,既不是一些人眼中破旧房子的堆聚,也完全不同于一般知识告诉我们的——所谓风貌。当前,强调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城市越来越注重城市文化与生活、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城市日益成为文化在空间上的代表。强调文化在全球城市中的重要的力量,是全球城市向创意城市深化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走过深圳,走过浦东林立的摩天大楼,也走过周庄、乌镇,南浔、同里;走过今日的苏州、无锡;也走过丽江、平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山西晋中常家古城式的大院里,同样深藏着南方私家园林,有湖泊与亭台楼阁,在院内长长的迥廊墙上,嵌着很多书法碑刻。常家几代商人,靠从南方贩运茶叶,经汉水北上,然后运销到外蒙和俄罗斯乃至欧洲发家致富。富可敌国的商人,竟如此高雅,把多方觅得的中国古代名家的墨宝,一一刻在石碑上,珍藏家中,以教育后代要时时研习——据说这户人家的子弟中,只有最优秀的饱学之士,才能继承商业。
文化和知识都需要熏陶。
从北京到拉萨,再到峨嵋山、乐山、重庆;从曲阜、泰山再到武当山、庐山和徽州。2003年,我在进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调查中,在各地领导介绍中,听得最多的也是“打造”两字。打造风景名胜区,打造国际会展中心。甚至在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中用几个月时间“打造”出一个大广场来,令一些专家痛心疾首。
文化与学历虽然相关,但并不一定成正比。不见得大学毕业,不见得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有高级职称的市长书记、建筑师规划师,就有深厚的文化,就能走进“大匠之门”。
记得30年前,我在某矿山技术科工作时,当时建一幢办公楼或住宅楼,铅笔、圆规、鸭嘴笔、计算尺,还有画图、描图、晒图,几十张图纸,出一套“蓝图”也几十天甚至数月。现在搞设计、画图也方便了,通过电脑建筑设计软件,小小鼠标把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几天便可完成摩天大楼的设计。
急功近利是当代官员的“通病”。
现在是崇尚速度的时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速度,甚至没有留下思考和审视的时间。在当代中国,“文化”正在不断萎缩。至少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快要被彻底抛弃、无情埋没了。
迷失的不仅仅是一群人。
时下地方领导们流行的说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令人不解的是,怎么经济倒成了“上层建筑”,而文化则成了可为经济垫脚的可有可无的台子,成了招徕游客吸引投资,打造所谓城市“名片”或者“明骗”的资源?
有谁认识到,文化是我们的血脉,是哺育我们的乳汁,是我们民族的根!
六、喜新厌旧:难以幸免的“洋房”
火车是在工业革命中诞生的。
火车站是现代城市的门。
火车站建筑是一代又一代建筑大师倾注心血、施展才华的地方。在世界一些城市,即使火车站改扩建,老建筑往往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巴黎把老火车站改成了著名的奥赛博物馆。
香港原九广铁路始发站的钟楼。车站因市政建设发展的需要搬到了红勘,钟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与尖沙嘴天星码头的港口建筑融为一体,又成为了维多利亚港轮渡码头的标志。灯塔下面的广场记录了这块前殖民地中曾发生过的许多事情,回归后的今天,每逢节假日市民们仍在这里举行各种活动。
哈尔滨火车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9世纪90年代产生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在19世纪末通过法国传入俄罗斯。当时正逢中东铁路建设时期。哈尔滨火车站始建于1903年,1904年底投入使用,建筑形体扁矮、舒展,不完全对称,形体不乏雕塑感,曲线优美动感十足,门窗洞口或呈椭圆形,或扁券,或方额圆角、马蹄形等,边缘饰以流畅的曲线贴脸。整个建筑体态优美,形象活泼,色彩摩登,体现了典型的新艺术运动的建筑特征。不少哈尔滨市民对这座老火车站记忆犹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