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后望书-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倍。(全国政协淡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分专题:《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及对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北水资源实在是比较丰富的。一说水资源,人们往往会想到河流纵横,雨量丰沛的南方。可你没有想到,西北内陆河地区按单位耕地面积水量和人均水量,是广东省人均的近3倍。
现在连水资源最丰富的广东省,也在宣传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些都成为推动水价不断上涨的理由。
——若中国南方人口稠密的诸省,真的达到西北的人均水量,将是一幅灾难性的图景:洪水不断、水患肆虐,珠江三角洲等将成为一片汪洋泽国!
河西走廊水资源与其他内陆河地区相比相对少一些,平均每公顷水量1235立方米,但仍是我国北方的1。6倍,是海河滦河流域的3倍。人均水量1713立方米,虽比全国人均低,但仍是我国北方人均水量的1。8倍,海河流域人均水量的4倍,以色列人均水量的5倍!
二、雪山——湿岛
与极端干燥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不同,与澳大利亚平坦古老的大陆有异。降雨稀少的中国西北为什么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沿海平原的降水气候来推测祁连山、天山等山地的大气降水特征。中国西部尽管地处亚洲腹地,这些干旱地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周围有高大山脉环绕。直插云天的峰峦拦截了高空中的水汽,在山区形成一块块“湿岛”,凝云致雨,四季飘雪。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降水和冰川哺育了内陆河,在这些河流经过的地方,出现了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冲出祁连山各个谷口的河流多达60条。
从东到西,放眼望去,雪浪翻滚、激流汹涌的大河依次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和党河。河西走廊水资源总量70多亿立方米,内陆河出山口流量66亿立方米,占河西走廊实有水量的90%。
这是一种神奇的血脉。世界上的外流河,越到下游,汇集的支流越多,水量就越大,河面越来越宽阔。而西北内流河则不同,中游可能还有一些支流汇集,但到下游,再无补充的水源,流向盆地或沙漠的深处,时断时续,成为季节河,直至完全消失。
——如同四季更替,如同生命轮回。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陆河完全没有弃水和余水问题,它的每一滴水都滋润了土地、养育了绿洲。
河西走廊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
河流出山后往往要经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次转换。
不少河流穿峡出谷,在流经冲积扇砾石滩时,潜入地下,又在盆地或地势低洼处涌出,形成泉群。
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高达42亿立方米,其中有一些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重复。此外,在河西走廊地表300米以下的地层中,大约还有7000亿立方米以上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深层静储水,其性质类似于矿产资源,开采后难以补充,不能无限制利用。超采深层地下水将导致水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恶化。
我们惊叹大自然无与伦比的造化。
在地下特殊的构造中,水的这种运动和赋存状态,减少了蒸发与损耗。“河水”隐遁不显地汩汩流动,无论烈日与漠风,如何击溃地表的生命和土壤,西北大地始终保持着不息的命脉。历代无论引泉打井提水,还是筑坝修渠引水灌溉,都要明地理,察水情。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下的坎儿井,则是人类通过暗渠引流天山雪水形成的含水层灌溉农田的杰作。
三、谁废江河万古流?
水利与水害是相对,又是相生相依,甚至互相转化的。
与江河打交道时,我们的睿智的祖先比较“谦逊”,经常用的字眼是“治水”。
治,是指治理,有安定或太平的含义。
治水更有明确的指向:道法自然,疏通水道,筑堤设堰,消除水患。先贤们在治水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大智,精湛、深刻而丰富;他们创造出的惊人业绩,高山仰止,震烁古今。
某些遗佚的、史诗般的伟大往事,成为历史时期人类科学发展的一束光明与渊源。它们往往并未写进先祖遗典,而是散失在江河大地,深刻在人们的思想和记忆里。
公元前250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引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使这一地区从此“不知饥谨,时无荒年”。他们创造出的“无坝引水”,竟后无来者。
公元前219年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其航运长盛不衰,成为岭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京广与湘桂铁路建成以后。灵渠今天仍兼有农业灌溉与城市供水的功能。
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与淮河的运河。公元612年,隋朝修建了大运河。运河繁荣于唐代,取直于元朝,明清历代经多次疏通。运河全长1780公里,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至今仍居世界人工河之首。
创建于公元前100多年的宁夏引黄灌区,唐、宋、元、明多有修复与创建,历2000年而长存。其工程的基本原则是著名的“无坝引水”——即不拦截黄河,从岸边一侧修建一条垒石坝伸向河中,导黄河水入渠。
在南方太湖流域等地,前人修建湖堤海塘、圩田水路连为一体,“浩浩其流、乃与湖连,上有涂,中亦有船。”
……
科学和文化的延续或转折,不是严格地按编年顺序进行,并不都是进步或上升的。人的心智的历史,人关于自然和环境的想象与创造,这些流光溢彩的治水和水利工程,与万古奔流的江河共存。
从“关关睢鸠”,到“在河之洲”,当人与自然的思想与理念荒芜时,这些没有年代的“经典”,能否提醒今天迷失的一群,指引人们走出已经稔熟的“怪圈”?
防洪要修坝,缺水也要坝。
什么时候,建大坝修水库成了表达当代水利的“唯一语言”?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古代工程技术水平落后,无法修筑拦河大坝高坝——但这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不能不对大江大河怀有敬畏之心。
现在这一切都变了。有许多修建大坝的理由,一是发电,水电是“清洁能源”;二是防洪,用库容来削减洪峰;三是扩大农业灌溉;四是保证城市用水,发展水权与水务;五是改善航道,以利航运——修了成千上万的水库和闸坝以后,现在,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还有哪一条河流能够通航?
水利专家杨万里说:“山区与平原这两种地貌与河床的演变及其治河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总的原则是,冲刷下来的泥沙卵石,要顺势尽量让它下行。除非荒芜山区可以筑高坝节流发电,拦住了卵石;凡在两岸有冲积平原的河段,若坡降较陡,水流较大的,可筑活动坝通航、发电、并灌溉;此外,在综合了许多支流的干流上,则不可拦沙发电。在平原上,河道虽有冲淤,但长期结果总是淤积的,绝对不可修坝;要尽量放淤抬高两岸的田地,其次是冲沙出河口。在最下游的三角洲上必须分流。”(杨万里《地貌演变与治河原理》)
风、海洋、河流、煤炭、石油,都是太阳的热量创造出来的一种能量。我们不会忘记,许多真正的科学都是诗人或者艺术家。以职业医生开始自己生涯的意大利的伽利略,在钟楼顶上开创了现代科学方法,写出了杰出的著作《星辰的使者》。确定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准确交换率的焦耳说过,“自然的伟大力量永不磨灭。”德国诗人歌德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
当代,人却自认为“人定胜天”。治水的大智与大巧不见了,再也听不到令人耳目一新,或者振聋发聩的声音了。
还是再看看河西走廊吧。
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中心这份报告值得一读——
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一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森林面积减少,林带下限由上世纪50年代的1900米退缩至2300米,雪线以惊人速度后退。二是过度开发土地资源、水资源。近年来河西武威、张掖市、酒泉等5市包括国营农场、企事业单位共开垦荒地数百万亩。三是人口过快增长导致对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四是部份水利工程的“功能性”缺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长期以来,河西地区的水利工程立项和建设中,缺乏对脆弱生态系统保护问题的考虑,虽然使人工绿洲不断扩大,却造成了下游天然植被和人工防护林枯萎、自然绿洲退缩的恶果。五是内陆河流域调水机制尚不完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实行的是管理,重行政手段,轻经济调控,而且部门之间职能不顺,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缺少全面的整体规划,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综合效益差。水资源的紧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国家环保局在这份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河西走廊,“双塔水库、昌马水库的建设使疏勒河自然河道断流干涸,河流渗水减少,泉眼涸竭,沼泽绿地消失,大面积天然胡杨林死亡。石羊河、黑河流域的渠道衬砌改造,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水流的渗漏,却迫使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黑河中游地区引水口和平原水库过多,造成蒸发量过大。这些都加剧了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疏勒河上修建的双塔水库,淹没了唐玉门关故城,对这一明显的败笔,我后面还将作一些详细剖析。
不管承认还是熟视无睹,在西北各主要内陆河流域,灌区不断扩大,大坝已多得“成灾”。
在西北,河流冲出发源的山脉后,不再有大山的阻隔,不再有险滩和峡谷,在干流上大量修建的是“平原水库”,这是西北水利工程的“创造”。
于是,流域的水系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破坏了,这也印证了杨万里干流与平原上两个“不可修坝”的原则。修建在石羊河干流上的红崖山水库、塔里木河干流上的大西海水库,形成了足以致河流死命的“血栓”。
面对一个个的人工湖,有谁想过,我国三北地区水库每年蒸发失水就达200多亿立方,这无情的挥霍与浪费,比这一地区缺水总量还多。
河道断流了,沿河的绿色走廊衰败了。河水不再潜入地下,而是潴积在地表,随着蒸腾的水汽大量发散到天空。
在“水利”的围堵下,河流越来越短,地下水资源得不到补充,各河流水系与地下含水层全面恶化。年复一年,下游干涸的河道死去,天然湖泊、沼泽湿地消失,荒漠化无情扩大。绿洲不断上移,甚至“爬上”了山前贫瘠的砾石滩。事实上,不断丧失的正是土壤和光热资源更好的下游家园。
多年以来,没有人对大型水库立项、建设施工,直至建成运行后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影响,以及水利工程和水库废弃进行评估和长期跟踪监测。即使对工程的投入与产出,也未进行科学的经济评价。
当代水利工程,常常在西北荒漠展露出一种难堪的窘迫和反科学的性质。
为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水资源、与河流的关系,上游与下游的关系,不是走向和谐而是日趋紧张?
在这种窘迫的背后,还有深层的决策疑问。
土地资源丰富,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一直把河西走廊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往各个绿洲大量移民,不断扩大垦荒面积,无尽的可耕地和麦子、棉花,足以吞噬掉所有河流的水量。至今,从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这种扩大灌区面积的工程并未停止。新华通讯社2005年10月9日发自兰州的专电《敦煌灌区建成之日,就是月牙泉干涸之时》,决非危言耸听。
中国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重视宏观调控的国家。这什么这种转变难以到位,调控难以奏效?
职责、职权和利益有时是难以区分的。地表与地下,行政管理的划分显得如此可笑。河流等地表水,包括河道和河床管理属水利部门。城市用水属城建部门。而地下水资源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水资源的最大用户是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又属电力企业。污染治理属环保部门,但污水处理厂又由城建部门管理……此外,还有行政区域的分割,河流的上下游纠纷。
荒漠化扩展,沙尘暴一次次袭来,大灾难逼迫和降临时,对于所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谁能幸免呢?
不单单是河流与下游绿洲存亡的问题,不单单是家园的废弃和生态“难民”。应当看到,在西北,在河西走廊,种植面积的盲目扩张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个转折点,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面临着一个折点。
历史是一面镜子。西北的平原水库也是一面镜子?
四、民勤绿洲的生死存亡之秋
在河西,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养育“银武威”的是石羊河。石羊河古称谷水、马城河,发源于祁连山东段的冷水岭,由三条主要的支流汇合而成,因此也叫“三岔水”。地图上,石羊河的沿线,还能看到古长城蜿蜒的标志。
流经武威盆地的石羊河及其大湖,是古代河西走廊上最适宜居住和游牧的天然家园。乌孙、大月氏和匈奴人在这里策马巡游。
石羊河奔流了300多公里后,在其终点汇成一个上千平方公里的大湖泊,古称休屠泽,又称“野猪泽”,以野猪经常出没而得名。在石羊河的下游,休屠泽的南面,由于河水的滋润,形成了肥沃的湖滨三角洲,即现在的民勤。
民勤县像一个楔子,插在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
1924年,受聘于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民勤县(当时叫镇番县)城西15公里的沙井村,发现了三处古代村落等遗址,这就是闻名考古学界的青铜时期晚期的“沙井文化”。
《水经注》说:“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西海;一水又东迳百五十里,入猪野,世谓之东海。通谓之都野。”可见当时这个湖泊分裂为两个相连的大湖。野猪不是羊或骆驼,是森林动物,野猪出没之处一定有大片森林灌木,生态环境优越。
从地质构造来说,休屠泽和民勤绿洲有些像“放大”了的敦煌鸣沙山与月牙泉。这里属于阿拉善台地的凹陷区,其西部是龙首山(主峰海拔3616米)和北大山(主峰海拔1947米),北部是雅布赖山)主峰海拔2006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早在白垩纪到三纪,这里已成为内陆湖盆。近二百万年来的第四纪,周围不断隆起,湖盆持续下沉,地势越来越低洼。由于地形关系,石羊河和金川河最后在这里汇聚,形成巨大的湖泊,水面东西长数百公里。当时,狼跑泉山是湖中的岛屿,来伏山,苏武山都是湖滨的半岛——后者因传说苏武在此牧羊而得名。石羊河、休屠水系、城市与塞堡等,《汉书·地理志》、《甘肃通志》等典籍上都有详细的记载。
历史的大戏一再在这里上演。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驱逐匈奴,占领了石羊河流域,派兵屯垦,并设立了武威郡,为河西四郡之一。
武威郡下辖10个县。其中休屠县、武威县、宣威县,均在石羊河的下游。当时武威郡的治所在民勤县东北。这里是屯垦的重点地区,在东北西三面还修建了寨墙防卫。自汉代,历经魏、晋、南北朝,石羊河下游的农业耕种始终没有间断。
农耕与游牧相比,开荒种地引水灌溉,对林草等植被造成破坏要大得多。
春种秋收,完好的灌溉渠系,还是能够维系土地和土壤活力。如果战争或管理不善等原因,渠道壅塞破坏,耕地废弃荒芜,就会很快沙化。
因石羊河民勤附近的水面广,湿地多,水系发达。历史上的主要屯垦区域多在这一带“流动”。一片地方弃耕后,再找一片地方开垦。初唐屯垦中心是石羊河下游的武威县。但后来受风沙侵害,移至中游地区的一个戍堡明威戍,这里即汉代宣威县,唐代在武威县之东设立白亭军城,作为屯兵之处。白亭军因临近白亭海而得名。白亭海是原来东海的一部分,湖水洁白,景致极佳。唐代的“军”,相当于现在的师团级建制,有上千号兵士、家属及后勤人员。当时凉州还有赤水军、大水等军事单位。相当于连排驻军“守捉”、“戍”等就更多了。
这样过了几百年,至元代时,汉、唐时代的主要垦区均因沙化而废弃,垦区就移至石羊河的下游地区——因为湖水面积缩小,不断有大片肥沃的湖底出露,成为可以耕种的良田。清代与现代石羊河下游的农业耕种,基本上仍沿用元代垦区。
武威是西域文明的滥觞之地。
听一听北魏诗人温子升的《凉州乐歌》:
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这里车马辐凑,行人来来往往,到处都是歌舞与鼓乐吹奏,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唐代武威更是空前繁荣,凉州“人烟扑地桑拓稠”。王翰的《凉州词》:以急促的琵琶弹奏,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绝妙组合,传唱千年不衰。
汉、唐、西夏至元、明,战争与和平,农耕与游牧,天灾与人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