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川认真学习领会毛主席的讲话,并获得了一年的创作假期。1961年2月,他被安排到辽宁钢铁和煤炭生产基地的鞍山、抚顺参观访问,搜集素材进行创作。东北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他十分激动。他热情饱满,劲头十足,决心把中国工人阶级克服困难的冲天干劲写出来,既是歌颂他们,也鼓舞全国人民。为了创作,他不顾劳累和身体不好,甚至放弃了春节回家休假,和钢铁工人生活在一起,和他们同战斗,共欢乐。经过长期积累,他创作出《鞍钢一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钢的时候》和《追踪老孟泰的脚步》等反映钢铁工人生活的诗篇……接着他连续写出了几十首好诗,结集出版了《甘蔗林——青纱帐》(196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和《昆仑行》(196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两本诗集。这两本诗集中的诗,和诗人过去创作的诗歌相比,既保持了原有豪迈雄伟的气派,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乡村大道》、《祝酒歌》、《秋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西出阳关》、《夜进塔里木》、《昆仑行》等为代表,它们以其深刻新奇的主题思想、对现实斗争的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和优美完整的艺术形式、生动而具有民族气派的艺术风格,强烈地传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可以说,这些诗表明了郭小川的诗歌创作跃上了新的高峰,标志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思想和艺术上全面成熟的时期。这些作品富有时代的战斗精神,且特别注重美的开掘及诗歌形式的创新,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激情喷发,在以往的诗评论中,一般都以为这一时期郭小川的作品讴歌了火热的生活,或颂扬了劳动者的崇高品格,但在我们看来,这些激越慷慨的作品在歌颂人的精神的同时,还张扬了一种人生的选择,或一种在生活困境中应该保持的姿态与情怀。  
郭小川小传(4)
正当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如日中天之际,全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70年1月,郭小川和作协机关的干部一道,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畔的“五七”干校,从此,他和大家一样参加围湖造田的重体力劳动。郭小川以他诗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来到了湖北咸宁。在这里,他仍坚持创作,坚守自己革命诗人的战斗岗位。他先后写了《柿情歌》、《欢乐歌》、《花纹歌》(以上3首诗人称之为《江南林区三唱》)、《新路歌》、《长江组歌》、《赠友人》、《万里长江横渡》、《祝诗》、《长江边上五七路》等。这些诗在当时自然大部分得不到发表机会,有的只能在干校墙报上刊登,有的或在###上朗诵。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环境里,诗人凭着自己对党对毛主席的信念,保持他胸怀的磊落光明,保持着他当年年轻战士的天真,继续放声歌唱:“此刻呵,/正是继续走上征途的,/新的起点;/我们的道路,/也许是曲折的,/然而前程正远!/……我们能够,/能够贡献自己的一切,/为了我们的毛主席,/为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们能够,/能够改造我们自己,/成为毛主席的真正战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赠友人》)读着郭小川写的这些诗句,我们很难想象作者是一个正在“五七”干校被“改造”的文化人。1972年夏天,周总理打破江青等人的阻挠,对中央文化部的运动进行了干预。总理指示,在干校的十二级以上的干部,统统先回北京,能工作的工作,不能工作的先养病。但“四人帮”嫉恨郭小川,把他污蔑成文艺黑线上的“代表人物”,抗拒总理的指示,独独扣下了郭小川!1974年12月,咸宁干校撤销,郭小川随原属中国作协的一批干部并入天津附近静海县的团泊洼“五七”干校,继续劳动和接受“审查”。在团泊洼,尽管环境更加恶劣,郭小川仍不顾病体,努力研读革命理论著作。从1975年春天起,他学习了四卷本《列宁选集》,接着又钻研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1975年9月,郭小川在团泊洼被隔离审查,突然听到了毛泽东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他怀着无比激动和振奋的心情,挥笔写下《团泊洼的秋天》,表达了一个共产主义革命战士坚定不移的革命斗志。诗中写道: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郭小川铮铮铁骨,百折不挠,他的诗充满浩然正气,掷地有声。与其说它是一篇革命战士的宣言,不如说它是向“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投掷的一颗重磅炸弹,是为一切反社会主义、反党、反人民的阴谋家所谱写的一曲丧葬之歌!对革命文艺创作,郭小川始终积极倡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方法。他在《我们需要最强音》一文中说:“浪漫主义,这里当然指的是革命的浪漫主义,作为艺术创作方法,它的意思大致是: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表现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对于未来的梦想。”“缺少这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缺少革命的浪漫主义,我认为,实质上就是缺乏思想,缺乏共产主义的深刻的思想。”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他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道:“我们都已熟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但是,什么是革命浪漫主义?最根本的,恐怕是使作品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什么是革命现实主义呢?最根本的,恐怕是从革命的实际出发。而这两者都是要从革命斗争中来,从革命生活中来,决不是只说几句‘豪言壮语’……” 同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领导人召见了郭小川,对他给予了慰勉,并且决定采取实际措施(把郭小川的组织关系由文化部转到中央组织部),帮助他摆脱“四人帮”的禁锢,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创作。一个月后,他实现了到河南农村深入生活调查研究的愿望,先后到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林县和辉县考察,还准备到大寨、遵化参观学习访问,后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但郭小川还是写出了《拍石头》、《登九山》、《辉县好地方》等反映农村题材的好诗。由于“四人帮”一伙的长期迫害,郭小川的身体越来越差,周恩来、毛泽东几位中央领导人去世时,正是郭小川的身体极度虚弱时期,但诗人含悲忍泪写出了《痛悼敬爱的周总理》、《痛悼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未完成)等诗篇。1976年10月8日,郭小川不得不带着未写完的诗稿住进了安阳医院。10月18日凌晨,中国当代优秀的无产阶级诗人郭小川在安阳不幸逝世,终年仅57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作者点评
郭小川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勤勉劳动,顽强战斗,始终充满着活力的一生。他在中国革命文艺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战士的闪光的脚印和一个诗人的独特丰碑。正如他在《自己的志愿》一诗中写到的: 假如有一天, 我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那就是因为 我以诗的激情 唱出了党的歌声; 假如有一天, 我成为一个精良的战士, 那就是因为 我以创造精神 忠实地执行了党的命令。 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郭小川始终满怀革命激情,站在时代斗争的潮头,站在工农兵中间。郭小川一生,几乎踏遍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黄海之滨、茫茫戈壁……工厂、农村、军垦地、林区、边防哨卡……无不留下过他的足迹。战士与诗人,这两个人类神圣职业的名称,在他的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诗,就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号角!激发人们奋斗的鼓点!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孜孜不倦、至死不渝地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慷慨高歌。他先后出版了《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等十一本诗集。这些诗不但是20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时代斗争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诗人在革命文艺创作道路上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晶。 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郭小川的诗并不尽是杰作,……任何一个革命的作家和诗人,只要他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只要他坚持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和正确的创作方法,他的作品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就象每一滴露珠都会反射出太阳的光彩一样。”郭小川的诗歌,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我们时代的光辉。郭小川走过的革命历程,正如他在《秋歌》中所写的:“我曾有过迷乱的时刻,于今一想,顿感心痛;我曾有过灰心的日子,于今一想,顿感愧悔无穷。// 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面对刀丛。//见鬼去吧,三分杂念,半斤气馁,一己声名;/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人习气,懦夫行径。//面对大好形势,一片光明,而不放声歌颂;//这样的人,哪怕有一万个,也少于零。//……战士的一生,只能是战斗的一生;/战士的作风,只能是革命的作风。” 不管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肆虐时期,身心饱受“四人帮”一伙的残酷摧残,郭小川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无比深情,讴歌不停,战斗不止。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创作实践生涯中,郭小川始终坚持走富有独创风格的艺术道路。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时代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一个无产阶级诗人或作家,其作品在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的前提下,必须要有“个人特色”。而这特色“是作者的全部气质和全部修养在创作上的综合表现……”他还曾具体地指出诗要“四化”:即革命化、典型化、群众化、格律化。为了使诗歌艺术在外在形式上更充分地为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服务,郭小川曾先后借鉴和采用过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我国现代诗创作传统的民歌体、自由体、新格律体等等多种体式。而他独创的富有音韵美的“长句体”,集格律体、自由体于一身,使革命的激情和艺术形式在这里达到了更为完美的统一。在他生前,留下了若干关于无产阶级新诗发展理论方面的文章,以及与各地诗歌爱好者进行诗歌创作方面的探讨的通信。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将这些散见各处的文章和书信结集为《谈诗》出版,受到广大诗歌爱好者和群众的热烈欢迎。从这些理论文章和通信中,不仅高度体现了郭小川作为一名革命诗人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端正态度,也可深切地感受到他那一贯平易近人、诚恳质朴的革命战士作风。 今天,这位革命战士诗人早已离我们而去,他生活和战斗过的那个时代也已经成为历史。但读他的诗——这些饱含着高尚革命情操和深刻哲理、留给子孙后代的革命文化遗产,依然使人热血沸腾,发人深思。从他的诗里,我们既可以读到那个特定历史过程中的人的热烈、亢奋、激动、昂扬、欢快,也可以读到往往以“痕迹”及情绪方式呈显的人的(或诗人的)悲哀与不幸。激励我们更加努力、更加奋进,继续建设和开拓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壮志雄心! 郭小川无愧于我们时代杰出歌手的称号!更无愧于“革命战士诗人”的崇高荣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毛泽东评点章太炎
章太炎活了60多岁,前半生革命正气凛然,尤以主笔《民报》时期所写的文章锋芒锐利,所向披靡,令人神往,不愧为革命政论家;后来虽一度涉足北洋官场,但心在治经、治史,以国学家称著。鲁迅先生纵观其一生,评价甚高,但对他文笔古奥,索解为难,颇有微词。他出版一本论文集,偏偏取名《书》,使人难读又难解。 ——摘自周朔源的《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第453…455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章太炎小传(1)
章太炎,名炳麟,字梅叔,也写作枚叔,后改名章绛,太炎是他的别号。1869年1月12日,他生生于浙江余杭县东乡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出生的那一年,是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十七年,太平天国革命失放后的第五年。在他十五岁那年,中法战争爆发。二十五岁那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二十九岁那年,发生了戊戊维新变法运动。三十一岁那年,发生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因此,章太炎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变动的时代。在这种整个社会处于极度动荡的年代里,脱胎于封建阶级的一部分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眼看着堂堂的天朝大国正在每下愈况地走着下坡路,便对封建制度产生了怀疑。为了寻求一条出路他们产生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念头,想尝试通过改良主义的道路来改造中国社会。新的革命时机就这样逐渐地趋于成熟了。章太炎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周围的环境自然会给他一定的影响。从他开始懂得人事的时候起,他两眼所看到的,两耳所听到的,都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因此,他也像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很早就肩负起了忧国忧民的重担,随着时代的浪潮,走上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道路。 章太炎一生的思想主流是民族主义思想。最早把民族主义思想灌输给他的人是他的启蒙老师朱有虔见姜义华著的《章太炎评传》第2、14—15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他是章太炎的外祖父,是个国学功底厚实而又富有民族意识的学者。在章太炎九岁那年,朱老先生从老家来到余杭,做了外孙的启蒙老师。朱老先生教学很严格,教导外孙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用功。因此,他仅仅只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就把十一、二岁的章太炎训练成了一个勤学少年。在授课过程中,每当一篇一章讲完后,老先生偶然也利用剩余的时间给外孙讲些明末清初的历史故事,或者给外孙讲讲明末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事迹和著作。 章太炎十三岁那年,朱有虔老先生回家去了。于是,章太炎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父亲工作很忙,不能一天到晚陪伴着他。每当父亲外出的时候,章太炎就丢开书本,随着自己的兴趣,翻阅父亲书架上的书。他读了《东华录》以及《明季稗史》等书,更清楚地知道了明朝亡国的经过和戴名世、吕留度等人的“文字狱”的经过见姜义华著的《章太炎评传》第2、14—15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他也知道了郑成功据守台湾抗清的事迹。通过这些书籍的影响,章太炎就进一步在心头奠定了民族主义思想基础。据他自己说,他当时已有“奋然愿为浙东父老雪耻”的念头了。 在章太炎的青少年时代,与民族主义思想同时并存于他头脑中的还有复古主义思想的萌芽。这种复古主义思想的根源是古书的影响。章太炎从十二、三岁的时候起,就开始深刻地钻研古籍《文选》、《说文解字》、《九经义疏》、《音学五书》、《经义述闻》、《尔雅义疏》、《学海堂经解》等书。这些书往往过于美化古代社会,它们一方面使汉族知识分子在受少数民族欺侮时缅怀祖先的功业,成为产生民族主义思想的根源;另一方面使知识分子在社会腐败的时候发思古之幽情,觉得今不如昔,产生复古主义思想。章太炎在深入钻研这些古籍的时候,也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一方面发展了他正在形成的民族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复古主义思想的萌芽。 不过,在思想上,二十岁以前的章太炎毕竟还处在启蒙期。这个时期,不论是他的学术思想或政治思想,都还没有正式定型。特别是复古主义思想,还只是他思想中的一股潜流,还没有发展滋长起来。到了二十岁到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