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清崛起-第3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看召开个会议,专门的说一下粮食问题,把几个主要的产粮食的地区主要领导叫过来,说一下,必须要留下足够的储备,一是自己用然后才是出口问题”
李振华说道:“那你就安排一下,几个主要的产粮地区,东北、华北、中原地区,四川、两湖地区,再加上安南北部和水稻产区”
“行,就这样,让他们要留下足够的口粮和战备口粮,同时生产酒类也会用不少的,要统筹兼顾,不能光是看眼前好卖,就全都卖出去了,要想长远一些”
冯国璋回去了,李振华继续他的试验,现在世界通用的消炎药是黄胺药物,而他只能是抑制病菌的发展而不能杀灭细菌,因此他一直在进行着这方面的试验,同时他也让一些下面的药物研究所,也在进行试验,不过现在都还没有什么的突破,现在他搞的就是像原来的克莱明一样的过程
李振华知道克莱明是在1928年发明的青霉素;克莱明是英国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医生很快一战就爆发了,他开始到军队中服务,负责伤口感染的治疗工作,由于他的学识,他在工作中表现十分地出色,战后他又回到了医院里继续他的工作
他发现青霉素的情况也是极为偶然的,他的工作研究对象是葡萄球菌,因此他培养了很多的葡萄球菌种,
1928年夏天,天气格外闷热,克莱明所在的赖特研究中心,破例放了一个避暑假一天,弗莱明心情异常烦躁,几天来的连续失败加上热得透不过气来的天气,使他什么事也不想干他胡乱放下手中的实验,准备去海滨避暑实验台上的器皿就这么杂乱无章地放在那里这在一向细心的弗莱明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还是第一次
9月初,天气渐渐凉了下来,人们的心情也趋于平和了弗莱明回到了他离开多日的实验室一进门,他就习惯性地去观察那些放假前放在工作台上,盛有培养液的培养皿望着已经发霉长毛的培养皿,他有些追悔莫及,后悔在度假前没把它们收拾好
但是这时候,一只长了一团团青绿色霉花的培养皿引起了弗莱明的注意,他拿起这只被污染了的培养皿,仔细观察起来,他的助手正准备清理这些培养皿,便说:“先生,培养基已经发霉了,我把它倒掉”
“不,这里好像有‘文章’”弗莱明走到窗前,对着亮光,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霉花的周围出现了一圈空白,原先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了弗莱明马上意识到:会不会是这些葡萄球菌被某种霉菌杀死了呢?他抑制住内心的惊喜,急忙把这只培养皿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然证实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全部死掉了)
第780章 青霉素()
欢迎大家来到…《
》…:
第780章青霉素
这位细心的科学家特地将这些青绿色的霉菌培养了许多,然后把过滤过的培养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结果,奇迹出现了,几小时内,葡萄球菌全部死亡他又把培养液稀释10倍、100倍……直至800倍,逐一滴到葡萄球菌中,观察它们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它们均能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
一个助手因手被玻璃划伤而开始化脓,肿痛得很厉害他来向弗莱明请假,说要去医院看一下弗莱明看着助手红肿的手背,心想,这无疑是感染了细菌他取来一根玻璃棒,蘸了些正做实验的霉菌培养液,一边涂在助手的手上,一边说:“不用去医院了,过几天手就好了”
结果第二天,那位助手就跑来对弗菜明说:“先生,您的药真灵,瞧,我的手背好了您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啊?”望着助手消尽了红肿的手背,弗莱明高兴地说:“我给它命名为盘尼西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克莱明他不是一个化学家,盘尼西林培养液中的有效成分太少了,他对于盘尼西林的提纯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加上当时磺胺药在全球的风行,盘尼西林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重视但弗莱明相信,盘尼西林总有一天会造福于人类,他细心地保存着菌种,一代一代地进行着培养
9年以后,英国病理学家佛罗理看到了弗莱明关于盘尼西林的文章当时他正在寻找抗菌药,对盘尼西林的发现十分感兴趣他决心攻克弗莱明未能攻克的难关他联合了生化学家欧内斯特?金等人一起,开展了对盘尼西林的纯化工作经过细菌学家和生化学家的共同努力,高纯度的盘尼西林终于诞生了将其用于病员身上效果非常显著
知道克莱明的发明过程,李振华决心要自己试验一下不过也别说他还真的弄了出来,他让北京的药物研究所把这些菌种进行了提纯,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效果很好,李振华的兴趣马上就上来了,他马上组织有关的人员进行“会战”,他要用一个国家的力量来对这个药品进行攻关了
青霉素杀菌效果明显,对繁殖期的细菌大多有效,而磺胺类的药物为抑菌药,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就试验疗效来看磺胺能够治疗的疾病青霉素几乎都可以治愈,相反青霉素能够治愈的,磺胺却束手无策几年来中华帝国凭借着磺胺的生产和销售,这几年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但李振华深知一旦青霉素出现磺胺的暴利将不复存在,因此在拿到青霉素的试验效果以后,李振华马上斥重金进行研究,难点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的分离和规模化生产上
有关的医药专家们日以继夜地研究,几个月以后,初步成功地分离出像玉米淀粉似的黄色青霉素粉末,并把它提纯为药剂随后进行的各项实验结果证明,这些黄色粉剂稀释三千倍仍然有效,其抗菌作用比当前国内生产的最厉害的磺胺类药物大九倍而且没有明显的毒性在研究所进行多次白鼠和猴子等动物的感染实验,结果都非常令人满意,随之而来的临床试验,也证明了青霉素确实是对付此前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许多病症的不二良药
青霉素的疗效得到验证后,如何规模化生产便成为头等大事研究所搬迁到北京以后,这里丰富的植物资源便成为了试验的对象在长达数万次的试验中研究人员研究出了来源广泛又非常便宜的营养液,并且在腐烂的玉米、南瓜、芋头中现了金菌青霉素的霉菌这种霉菌生产度很快,产量也比青霉葡萄球菌氧化酶高上百倍
利用这个菌种,研究人员又培养出一种产量高的霉菌突变种,并成功在研究所研制的高达两层楼高的巨大容罐中进行培育这种容器里面装上满满的营养液,用像军舰上的螺旋桨一样大的搅棒在罐中不停地搅拌,使纯净的空气源源不断地通过容器内的营养汤这样,霉菌就不仅仅生长在营养汤的表面,而且也可以在全部营养液内部生长,从而得到高品质的青霉素
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制造出首批医用青霉素粉剂,并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进行了临床实验,一例又一例患者在运用青霉素药物治疗后迅康复,给予研究小组和医务人员巨大的信心和动力
在“消炎一号”的总结会上,李振华把这种药物取名为“消炎一号”,全体人员一致请皇上加大制造设备的购买和后续研究的投入,便于尽快将这一特效药物推向社会,为多的患者服务李振华当即决定给予所有参加研究的成员一百万元奖励,爽快地同意了大家的建议,叮嘱他们尽快拿出购买设备扩大生产的计划,便于将这个领先世界的科技产品快地转化为商品
由于采取了限制的手段,各国的物资采购受到了影响,各国驻华大使馆与外交部的联系突然间多了起来,那些外交人员每天都在跑帝国外交部,而外交部也在向商务部、交通部、产业部以及其它的有关单位在进行着联系,催促他们加快生产,尽可能地满足外商的要求
帝国一采取了紧缩政策,这好处马上就显现了出来,反映最快的就是货款的回收率,就连原来的欠款,他们也都还上了,谁也不敢再说自己现在货款紧张,暂缓付款的要求了,你不给别人马上就会说:给我,我是现款,不管主家说什么,就光是别人在你旁边的这一句话,就已经让你有些受不了了
俄罗斯那卖地的七十二万美元的欠款,随着他们的土豆、白酒的大量涌入,也已经消失了,俄罗斯马上就派出了一个政府方面的代表团到中华帝国来了,现在他们到中华帝国来那可太方便了,坐上火车只要十来天就可以到达中华帝国的首都了只不过要在当中进行一次转换轮轨的工作,不过那也很快,只用几十分钟就解决了
代表团到中华帝国来的目的就是一个,我们要得到中华帝国在经济上的支持,说白了就是前来贷款来了,没办法日子不好过吗,他们带来了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皇太后的亲笔信,请求帝国政府对他们进行支持,但是要贷款那就要需要保证的,也就是现代的抵押品,没有这个你就什么也不好说了
可现在的俄罗斯穷的很,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的东西,因此接到这个情况的冯国璋,马上就来找李振华了,他一见面就和李振华说道:“我们现在没法支持他们,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来的抵押品了”
李振华考虑了一下说道:“贷款给他们也是可以的,终究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得到的东西也不少了,照顾一下也是应该的,看她们孤儿寡母的也怪可怜的了,就贷款给她们,不过一是只能给他们我们的华元,二是数量要压缩一下,以后的还款也只能是华元或者是黄金,利息就按现行的行情给他们就可以了”
给他们华元,那也就是说你们只能是采购我们的商品,不能是其它国家的任何商品,你想找买法国或者英国的东西那是不行的,这一手以后就把俄罗斯紧紧在栓在了中华帝国的身边了
现在周边的国家已经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在我们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经济圈,周边的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都可以在中华帝国的范围内得到他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就以安南来说,他们主要生产的大米,可以全部销售到中华帝国,只要是一过镇南关就可以了,而他们需要的各种物资,就可以全部在中华帝国解决,不需要到其它的国家去进行采购
菲律宾那边也一样,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愁销售,只要是一上了前往中华帝国的商船,这就没有问题了,而中华帝国在向他们输送着大量的各种日用品,工业品和生产原料,由于商业的流通,他们的收入大为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原来相比,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华帝国的一个原材料生产基地或者是加工厂
现在作为世界老大的英国还是没有向中华帝国采购什么东西,他的殖民地太大了,这日不落帝国的名称不是虚的,在那些殖民地里有着大量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他们可以不与中华帝国进行商业往来,但是在香港却是不行,他们的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要从内地运过去的,离开了内地他们就是一片死地了
不过这里的商人们也在积极地与内地的企业进行着合作,离的近就要勤来往,总不能去舍近求远,面对着中华帝国的快崛起,他们不得不依赖于内地的大好市场,而内地的政府和老百姓们也没有歧视他们,而是给了他们一些方便,使他们能够顺利地生存下来,不过他们的心里老是有一块病,这中华帝国哪天一不高兴他们就会收回自己的土地的)
第781章 德国的军事代表团()
欢迎大家来到…《
》…:
第781章德国的军事代表团
当时在帝国内部是有很多的人要求将香港收回的,但是李振华却是一直没有同意,他的目的是以后拿香港作为一个谈判的筹码,以后在和英国进行谈判的时候也好说话,现在自己还没有能力到他们那里去取得一块租借地的,要是有他倒是愿意也在英国本土租借一块地方,让自己也到英国去钓钓鱼什么的
继俄罗斯的政府代表来了以后,1908年的春天,德国方面又派出了他们的一个军事代表团,这个军事代表团的规格是最高的,带队的是德国赫赫有名的参谋总长,小毛奇上将
毛奇将军的全名是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这个健壮高大、长着一副宽大肩膀的人,还有着一副漂亮的八字胡,他待人和蔼,举止端庄,他与施利芬不同,他具有极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因此极受皇帝的宠信此外,在宫廷中一个人的外部仪表即所谓的“堂堂的军人形象”也起着重要作用,至少威廉二世是这样看的皇帝还深信,总参谋部由第二个“毛奇”来领导,会在世界上产生极好的印象
毛奇将军在与皇帝的交往中要比他的先辈们精明得多,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盲目顺从的士兵,也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宫廷侍臣他在接受参谋总长这个职务之前,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使皇帝及其侍臣们为之瞠目他接受这一职位的前提是:自他上任之时起,皇帝不得介入任何军队指挥问题,包括总参谋部的大型图上作业或皇家演习这大大出乎威廉二世的意外,没想到这个“尤利乌斯”皇帝习惯这样称呼小毛奇将军,他竟然以这种方式将皇帝逼进死胡同但威廉二世还是屈从了
总参谋长这一职务对毛奇将军而言可谓千斤重担,因为在伟大先人的丰富遗产面前,他有些自惭形秽在培养总参谋部军官的工作中,他不想让任何不熟悉军事情况的人介入也许他也看到了,皇帝在人品方面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但在军事上却是个门外汉
如果说皇帝已经是一个性格复杂、神经敏感的人,那么毛奇的性格就加复杂和敏感在他当面向国君提出的条件中还有一个要求,即他在接任总参谋长之职前,还想以军需总监的身份**自主地领导1905年的大型秋季演习,这其中含有几分验证自我的意思
根据原参谋总长施利芬的评价演习的结果自然是出色的毛奇将军在上任之初遇到一些困难之后便以惊人的度熟悉了他所肩负的繁杂工作,其地位也与日俱增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继承的是一个群绝伦的、打上施利芬烙印的机构用中华帝国的话来说,那就是有些“狐假虎威”了,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还是顺利地接过了总参谋长的职权
在俄国革命和德、法在摩洛哥问题上日益紧张的阴云笼罩下,毛奇将军于1906年1月1日登上军队总参谋部参谋长的宝座,同时他也成为了陆军上将两年以后,因为国家的利益,他亲自来到了中华帝国就解决以后德国在军事方面的补充问题,他要亲自向中华帝国的高层进行会谈,取得一个能让他彻底放心的保证
和毛奇将军同来的人包括:第一军需长施泰因将军和进军处处长鲁登道夫少校,自1908年起他们就经常在一起研究有关《计划》的执行问题,探讨了他的最考虑施泰因将军是一个勤奋忘我、仔细认真但也拖泥带水、优柔寡断的人而鲁登道夫少校则是亲身参与了制定《计划》的人
既然有这两个人一起前来,那就说明毛奇将军对于《计划》的执行,他是有顾虑的,要是没有顾虑完全可以不让这两个人到这里来了施里芬对于自己的计划是肯定的,但是他同样对于中华帝国方面能在两天的时间内,就会出现一个与自己的思路完全一样的东西他也感到很是吃惊,回去他自然要和自己的继任者去说了
而小毛奇将军听了以后也是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德国的这一《计划》那绝对是绝密级的,向外透露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对于中华帝国方面的军事指挥手段也不得不服,既然有了知音,那就应该在一起进行一下探讨了,再加上有一些需要和中华帝国方面当面谈的东西,毛奇将军也就顺理成章的到中华帝国来了
一方面是和中华帝国目前关系比较好,再一个是已经提前进行了协商,毛奇将军在到达北京的当天,就受到了中华帝**方的热情欢迎,第二天就和军方的高层进行了会晤,大家在一起谈的很愉快,对于双方多年来的合作都表示了满意,同时对于以后的合作也是充满了希望同时他也知道中华帝国的皇帝陛下,将要于两天后接见他们一行
在他们的盼望中,他们终于见到了这位中华帝国的皇帝陛下,他们都知道中华帝国的皇帝年轻,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会如此的年轻,他们对于中华帝国的皇帝陛下那是非常的尊重的,因为他们是军人,而能让军人敬佩的,那只能是他那赫赫有名的战功,而李振华最不缺少的就是战功了
而李振华许多的军事理论和著作,也已经在世界上开始流传了,本来他也没有什么兴趣对外说这些地,但是他在军事学校里一开始亲手写的东西,以后人们总结的东西,随着他的身份的变化,这一切也都被人们收藏了起来,而他的一些战术原则,指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