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了,就是故障率低得多,特别是动力系统较为可靠,不会像两艘“依阿华”级那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美军的八艘主力舰中,问题最多的绝对不是两艘“依阿华”级。
事实上,在发展快速战列舰之前,美国海军对快速战舰并不敏感。比如英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大举建造战列巡洋舰的时候,美国就没有跟风,而且美国海军的主力舰一向以速度慢出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美国海军才决定建造战列巡洋舰,以应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威胁。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列克星敦”级。只是,“列克星敦”级闻名天下的时候,不是以战列巡洋舰的面目问世,而是舰队航母。也就是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就停止了“列克星敦”级的建造工作,并且把其当成了在华盛顿海军军备谈判中的筹码。最终,该级战舰中完工量最大的两艘,即首舰“列克星敦”号,以及三号舰“萨拉托加”号被改装成了舰队航母,另外四艘,即“星座”号、“突击者”号、“宪法”号与“美国”号均按照条约拆毁。
在此之后,美国海军就毅然决绝的开始发展快速战列舰。
如果仅以美国海军的发展方向来看,“阿拉斯加”级的出现,也与“华盛顿条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华盛顿条约”中,对主力舰做了严格限制,对巡洋舰的限制则较为宽松。
由此,导致了一个结果,即一些得不到足够主力舰的国家,开始发展配备了大口径舰炮的重巡洋舰。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海军。
在一九三三年之前,美国海军一直把日本海军当成头号假想敌。
日本海军大力发展重巡洋舰,自然引起了美国海军的重视,而美国海军在同步发展重巡洋舰的同时,也开始寻找一种在火力上能够压制住重巡洋舰,在速度上能够追上重巡洋舰的大型战舰。
事实上,这才是大型巡洋舰的雏形。
只是,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战争之后,美国的假想敌发生了变化。显然,如果将来与中国海军作战,根本用不了大型巡洋舰。要知道,中国海军别说大型巡洋舰,连主力舰也没有几艘。
受此影响,美国海军在一九三三年之后放弃了建造大型巡洋舰的想法。
只是,大型巡洋舰并不仅仅用来对付重巡洋舰。
随着中国海军开始打造以舰队航母为核心的主力舰队,并且在主力舰不足的情况下开始建造专职防空的大型巡洋舰,美国海军再次感受到了威胁。要知道,中国海军建造的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除了具有强大的防空能力之外,对海火力也不弱,具备全面压倒重巡洋舰的能力。
显然,美国海军的重巡洋舰根本就不是中国海军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的对手。
在此情况下,美国海军再次启动了设计建造大型巡洋舰的计划,而这也正是“阿拉斯加”级的来历。
最初的时候,美国海军只是想用其压制中国海军的同等级战舰。
白了,“阿拉斯加”级的初期设计指标以对海作战为主,因此美国海军才会为其选择战列巡洋舰级的主炮,即十二英寸舰炮。
只是,美国海军很快就发现,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并不以对海作战为主。
为大型巡洋舰配备二百八十毫米舰炮,只是中国海军没有其他选择,即中国海军无法生产二百毫米舰炮。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压根就没有在传统的发展道路上,其核心是舰队航母。如此一来,大型巡洋舰的首要职责就是防空,顶替数量有限的快速战列舰,充当舰队航母的贴身保镖。
受此影响,美国海军才认为“阿拉斯加”级也应该具备相当的防空作战能力。
只是,美国海军并没有降低其他性能指标。
显然,这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由此导致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即造价将高到让海军无法承受的地步。
同样的事情,在中国海军也发生过。
这就是,“北京”级大型巡洋舰因为过于追求性能,导致造价居高不下,最终仅仅建造了两艘。随后,中国海军就以降低造价为目的,设计出了在防空作战能力上并不差多少的防空巡洋舰。
要知道,在整个大战中,中国海军就只建造了两艘大型巡洋舰,其余的全是牺牲了其他性能的防空巡洋舰。
显然,“阿拉斯加”级的造价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结果就是,在参战之前,“阿拉斯加”级别说开工建造,连设计都没有完成,而且美国国会也肯定不会批准海军建造一种价格追上了快速战列舰,但是在作战能力上却差了很大一截的大型巡洋舰。
第三百六十五章 急功近利
直到美国正式参战,“阿拉斯加”级的建造工作才确定了下来
事实上,当时美国海军已经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即在中日海军的决战中,舰队航母展现出了空前的打击能力,直接导致舰队防空的压力骤然增加,所有在战前制定的防空标准都过时了。更要命的是,在美国海军中,就没有真正合适的防空战舰,即便是正在建造的快速战列舰,也不见得是合适的防空战舰。至于重巡洋舰,因为吨位偏低、舰面有限,也不可能成为防空中坚力量。
显然,只有大型巡洋舰,才有足够的防空能力。
只是,在这个时候,美国海军依然无法绕过造价的问题,即“阿拉斯加”级过于全面的性能,使造价根本降不下来。更要命的是,在防空作战中,并非所有性能都用得上,因此过于全面的性能,等于在浪费宝贵的资源。别的不说,十二英寸主炮就没有多大用途,至少在防空作战中是绝对的摆设。
当然,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美国参战的时候,“阿拉斯加”级的设计工作还没有完成了。只是因为参战,军费拨款较为宽松,所以海军先拿到了建造经费。
对美国海军来说,当务之急是获得一种出色的防空战舰。
至于这种战舰的其他性能如何,以及造价如何,在当时都是次要问题。
结果就是。“阿拉斯加”级的设计工作加速。建造进度也非常快。当然,美国海军没有忘记重新设计一种价格低廉,在防空能力上不比“阿拉斯加”级差多少,对其他性能没有太高要求的巡洋舰。
问题是,这种新设计的战舰显然不可能在“阿拉斯加”级之前服役。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美国海军能选择的主炮中,十二英寸往下就是八英寸了,并没有十英寸舰炮可选。显然,用于重巡洋舰的八英寸舰炮。肯定无法压住中国海军防空巡洋舰上的二百四十毫米舰炮,就更别说对付配备了二百八十毫米舰炮的大型巡洋舰了。
此外,单独为一种战舰开发一种新口径舰炮,也是不大划算的事情。
再说了。请牢记开发新口径的舰炮,不但需要很多的时间,还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弹药生产与供应体系,成本极为高昂。
受此影响,美国海军全新设计的防空巡洋舰一直没有成型。
为了弥补舰队防空能力的不足,美国海军除了增加“阿拉斯加”级的建造量之外,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在“阿拉斯加”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准确的说是降低次要性能,从而降低建造价格。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一九四一年底。“阿拉斯加”级的设计工作才结束,而且在此之前,建造工作就已经开始了。“阿拉斯加”号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在纽约造船厂开工,仅仅用了一年零八个月,也就是到一九四三年八月分就完成了船台建造,随后又只用了不到四个月,在年底的时候就完成了舾装。
对一种全新的战舰来说,这个速度不可以说不快。
要知道,吨位略大于“阿拉斯加”号的“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在一九三七年十月底开工。花了三十二个月,也就是到一九四零年的六月份才下水,然后又花了十个月才完成舾装。开工时间略早的“南达科他”号花了二十三个月与八个月才分别完成了船台建造与舾装。
超快的建造速度,有利也有弊。
好的一方面是美国海军能够及时获得防空战舰,在“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批量服役参战之后。美国海军就不会再用重巡洋舰去执行防空任务,也用不着拿昂贵的快速战列舰去掩护舰队航母了。
只是。坏的方面更多一些。
“阿拉斯加”号在服役的时候,不但没有进行海军验收,甚至连船厂测试都没完成,很多必要工作都安排在服役之后进行。比如,MK6型五十倍径十二英寸主炮的测试工作就安排在一九四四年一月底进行。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虽然“阿拉斯加”级的主炮是全新研制的,但是其基础来自三十年前。要知道,美国海军上一种装备十二英寸主炮的战舰是一九一零年代初建成的“怀俄明”级战列舰,而且采用的也是五十倍镜十二英寸主炮。
显然,“阿拉斯加”级的主炮肯定不是完美的,总会有一些问题。
随后,美军在使用中就发现,MK6型十二英寸舰炮的身管质量依然不过关,在全装药发射穿甲弹的时候,烧蚀得非常严重,寿命在三百发以内,比设计要求达到的一千发相差得很远。此外,还存在散热的问题,即在全装发射的时候,持续射速只能达到每分钟一发,而设计要求是每分钟三发。最严重的问题在药室的容量上,即受药室容量现实,无法把新式穿甲弹的性能全部发挥出来。
除了主炮,“阿拉斯加”级的副炮与高射炮也是问题重重。
最初的时候,美国海军希望为“阿拉斯加”级配备最新式的三英寸高射炮,填补五英寸高射炮与四十毫米高射炮之间的空白。可惜的是,在“阿拉斯加”号与“关岛”号建成的时候,这种具有重大价值的中等口径高射炮并没有研制成功,离量产的距离更远,也就没有能够用上。结果就是,“阿拉斯加”级的主要高射炮依然是MK12型五英寸高平两用炮、四十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以及二十毫米厄利空机关炮。
当然,这三种高射炮都非常成熟可靠,而且在实战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问题是,实战还证明了一点,在大口径高射炮与四十毫米高射炮之间,存在着很大一块火力空白,而填补这块空白的就是中等口径高射炮。为此,中国海军在德军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八十毫米高射炮。
显然,中等口径高射炮的确实,极大的降低了“阿拉斯加”级的防空作战能力。
要知道,在“阿拉斯加”级服役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八十毫米高射炮已经开始量产,并且加装到了所有防空战舰上。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专门为八十毫米高射炮研制的电磁感应近炸炮弹也已经开始生产,在一九四四年初就已经下放到部队,舰队的防空作战能力空前提高。
当然,“阿拉斯加”级的防空能力,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高射炮的配制上。
在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上,大口径高射炮的数量都不低于十六门,即每侧至少有八门。可以说,这是最低标准了。主要就是,在进行远程拦截的时候,至少需要两座炮塔的四门大口径高射炮同时射击一个目标,才能形成较密的弹幕,达到驱散敌机机群的目的。根据中国海军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防空战舰在作战时,其一侧来袭敌机机群的数量往往在两批以上。也就是说,至少需要两个大口径高射炮组,才能够应付一个方向上同时到来的威胁。
低于这个数量的话,大口径高射炮的价值就将大打折扣。
在“阿拉斯加”级上,大口径高射炮总共只有十二门,即每侧只有三座双联装炮塔,也就只能同时拦截一批敌机。换句话说,如果有两批敌机从一侧进入,而且角度不一样,就无法同时进行拦截。
没有大口径高射炮的远程拦截,舰队防空效率将大幅度降低。
实战早就证明,如果攻击机群在进入过程中没有受到干扰,那么攻击敌舰的成功率要比受到干扰高出好几倍。绝大部分情况下,受到机群集中攻击的战舰,都不可能用中小口径高射炮击落所有敌机。
显然,“阿拉斯加”级的大口径高射炮严重不足。
当然,美军不是不知道这一点,而是希望用中等口径高射炮、加上配备了电磁感应近炸引信的炮弹来弥补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中国海军在战争后期就逐步降低了(
a
)对大口径高射炮的需求,防空主力成为了配备了电磁感应近炸炮弹的中等口径高射炮。
问题是,美军的中等口径高射炮还没有研制成功,电磁感应近炸引信也只用在了大口径高射炮炮弹上。
这个缺陷,将使“阿拉斯加”级,以及美国海军在随后的战斗中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然,这还不是所有问题。
在对海火力上,“阿拉斯加”级也有缺陷。不是说十二英寸舰炮的威力不够,与中国海军的二百八十毫米舰炮相比,美军的十二英寸舰炮在各项性能上都不差,甚至在炮口动能上还有一些优势。问题是,美国海军在二十多年前就淘汰了所有配备十二英寸舰炮的战舰,也就没有库存的十二英寸炮弹。到参战的时候,美国海军战列舰大多是十六英寸主炮,因此库存弹药也以十六英寸炮弹为主。更要命的是,“阿拉斯加”级开建的时间太晚了,而美军并没有为该级战舰单独研制炮弹。
当时,美军的十二英寸炮弹,大多来自英国。
主要就是,英国有很多库存的十二英寸炮弹还没有使用掉!
显然,这些有着数十年历史的炮弹,即便全面翻新、确保了其可靠性,其威力也远远满足不了作战需求。(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六章 鸡肋
第三百六十六章
鸡肋
当然,“阿拉斯加”级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防护上,“阿拉斯加”级明显超过了“北京”级,达到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水准。事实上,其接近三万吨的标准排水量中,有很大一部分就用来加强防护,不然至少能减轻数千吨。
如果不考虑装甲钢的质量,“阿拉斯加”级完全能够在通常交战距离上应付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的直接攻击,其关键部位甚至能够挡住二百八十毫米普通穿甲弹。只是,在考虑到装甲钢的质量后,就没有这么理想了。根据中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阿拉斯加”级只有关键部位能够挡住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全舰的所有地方都无法应付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的直接攻击,更别说是二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弹。
当然,如果“阿拉斯加”级的对手是“北京”级,这个问题并不严重。
原因很简单,“北京”级的防护本来就不强,而十二英寸舰炮的威力足够大,就算使用普通炮弹,也能在通常交战距离内打穿“北京”级的装甲,因此在“北京”级能够击沉“阿拉斯加”级的时候,“阿拉斯加”级也同样能够击沉“北京”级。如果算上十二英寸穿甲弹拥有更大的装药量,那么“阿拉斯加”级的火力还要更加强大一些,能够用更少的炮弹重创“北京”级。
只是,要把主炮火力发挥出来,关键得看火控系统。
白了,已经有足够多的战例证明,舰队炮战的距离已经拉得非常大,火控系统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舰炮本身。如果没有足够先进的火控系统,无法确保击中敌舰,那么威力再大的舰炮也只是摆设。
事实上,这也正是“阿拉斯加”级的特长。
因为“依阿华”级的设计完成得更早,在建造之前没有考虑安装雷达火控系统,是在建造的过程中,准确的说是在开始舾装的时候,才安装了雷达火控系统,所以“阿拉斯加”级是美国海军中第一种在设计与船台建造阶段就使用了雷达火控系统的战舰,只是其服役时间略晚于“依阿华”级,所以不是美国海军中第一种在建成的时候就安装了雷达火控系统的战舰。
相对而言,“阿拉斯加”级的火控系统更加出色。
主要就是,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进去,因此做了最大的优化,能够最大效率的利用雷达火控系统所提供的作战能力。比如,“阿拉斯加”级上有火控中心,而该中心能够直接指挥所有舰炮作战。又比如,“阿拉斯加”级的每一座主炮炮塔都有备份的火控设备,能够在火控中心被摧毁之后,由炮组的军官进行火控计算。要知道,这两者在其他的美国战舰上都没有。
事实上,“阿拉斯加”级高昂的造价,就与其先进的火控系统有关。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阿拉斯加”级的造价中,电子设备占了百分之四十,而且主要就是雷达火控系统。
战后,中国海军用缴获的美舰做的测试,证明了“阿拉斯加”级火控系统的先进性。
在对两万米外的目标进行炮击的时候,“阿拉斯加”级的命中率是“依阿华”级的两倍左右,比“南达科他”级提高了四倍。即便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五千米,“阿拉斯加”级的炮击命中率也高于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