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列舰遭到重创,且需要好几个月才能修复就足够了。
当然,如果有歼灭公海舰队的机会,而且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就再好不过了。
坎宁安之所有在战后受到热捧,就与他在这个时候做出的准确判断有关,即他准确的认识到了这场海战的本质。
在坎宁安对面,斯佩的认识就没有这么清楚了。
事实上,斯佩在战后倍受战史学家指责,也与他在这场海战中犯下的错误有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斯佩非常有名,特别是在他率领帝国远东舰队回到本土之后,成了帝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佩并没受到中用,主要就是冯承乾与提尔皮茨都知道他并不是杰出的舰队指挥官,指挥小型海战还能胜任,但是要指挥大舰队作战,那就过于勉强了。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冯承乾离开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尔皮茨也在不久之后去世。虽然接替提尔皮茨出任帝国海军司令的雷德尔在各方面都算优秀,他的才能也在大战期间得到了检验,即便比不上提尔皮茨,守住帝国海军的成果也没问题。但是在用人方面,雷德尔就无法与提尔皮茨相提并论了,比如他在上任之后就重点提拔了斯佩。
可以说,斯佩的正确位置应该是破交舰队司令官。
如果把他安排在这个位置上,他肯定能够创造很多奇迹。只是,雷德尔非但没有让他去指挥破交舰队,还把帝国海军的基业、即公海舰队交给了他,并且赋予斯佩指挥公海舰队的全部实权。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前,就有人质疑过斯佩的才能。
只是,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中,除了担任海军司令的雷德尔,确实没有一名将领在资历上超过了斯佩。
当时,斯佩非但没有明白雷德尔的意思,反而产生了误解。
其实,这也与斯佩长期以来受到的非议与指责有关。
要知道,在他担任公海舰队司令之后,公海舰队就没有打过一次真正的海战,而且在仅有的几次有规模的行动中,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麻烦,甚至遭受了可耻的失败。比如“俾斯麦”号前往法国港口的行动,接应“德意志”号的行动。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这场大战中取得的最为显著的一次胜利,即“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在北海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鹰”号舰队航母,却与公海舰队没有半点关系,因为当时这两艘战列巡洋舰编在破交舰队里面,在与英国皇家海军舰队遭遇的时候,也正好在执行破交任务,而且直到两艘战列巡洋舰发出捷报,斯佩才从海军司令部了解到了情况。
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是,斯佩极为渴望率领公海舰队获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以此洗脱所有强加到他身上的非议与责难,向所有人证明他是帝国海军最优秀的舰队司令官。
正是如此,在雷德尔暗示他无论如何也不要与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决战,在不利的情况还可以率领舰队返航的时候,斯佩认为雷德尔不是在帮助他,而是想让他再次受到别人的嘲笑与非难。
对于荣誉感极强的军人来说,与其让人嘲笑与非难,还不如战死沙场。
更何况,斯佩已经压抑了两年多,受够了其他人看他的目光,更受够了那些不顾实情的责难。
他需要的只是一次机会,一次获取决定性胜利的机会。
第三百零二章 冲动与理智
第三百零二章
冲动与理智
对胜利的渴望,让斯佩变得盲目。
对执行命令的忠诚,让斯佩又有点畏首畏尾。
这两种因素的综合做用下,斯佩想不犯错误都难。
公海舰队离开威廉港之后,采用了一条最为常用的航线,即沿着日德兰半岛西海岸线向北,经过斯卡格拉克海峡西端,再从靠近挪威的近海离开北海、进入北太平洋。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破交战舰最常走的航线。
当然,这也是一条最安全的航线。
虽然丹麦没有参战,但是德军在一九四一年底就占领了挪威,并且在挪威西部沿海地区修建了十多座空军基地,部署了数百架作战飞机。最重要的是,帝国空军在挪威部署了一百多架海上巡逻机。这些巡逻机执行的不是反潜任务,而是专门用来搜索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美英船只。
这些巡逻机的存在,极大的提高了破交作战的效率。
要知道,当时依然有不少船只单独航行,没有编在船队里面。虽然运送贵重物资的船只都在船队里面,得到了护航战舰的直接保护,但是一些船只为了赶时间,或者是为了避开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海域,会脱离船队单独航行。更重要的是,护航战舰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
别忘了,北大西洋上的天气状况极为恶劣。
如果船队遇到了极端天气,不但护航航母上的反潜飞机无法升空,连反潜战舰也无法发挥作用。虽然在这种天气下,潜艇的作战效率也会降低,但是至少还能作战,而护航战舰几乎无法正常活动。
也正是如此,德军潜艇在北大西洋上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至于破交战舰,只要能够把握住机会,同样有可能获得不错的机会。
当然,这些巡逻机也能用来支持舰队作战。
这也正是斯佩的想法。
在他看来,公海舰队没有舰队航母,能够用于侦察的,只有大型战舰上的水上飞机,而这些水上飞机的性能都不怎么样,因此不可能取代侦察机。如此一来,就只能利用部署在挪威的岸基巡逻机来扩大侦察范围,搜寻舰队周围海域,及时发现逼近的英国舰队,为舰队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必须承认,斯佩的想法并没错。
问题是,他忽略了一点。
这就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中也没有舰队航母。事实上,在冬季,就算有舰队航母也很难在北大西洋上派上用场。要知道,北大西洋的天气在冬季极为恶劣,即便是主力舰也会受到影响。虽然英德海军的舰队航母都针对北大西洋上特殊天气做了改进,但是航母本身的特点,依然限制了其作战使用范围。在前两年的这个时候,英国海军的舰队航母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北大西洋战场上。
显然,坎宁安不会忽视这么重要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坎宁安准确预测到斯佩会走挪威近海航线,而且知道斯佩走这条航线就是为了获得岸基航空兵的支持与掩护。
显然,坎宁安不会笨到主动去送死。
问题是,这样一来,坎宁安就别想把斯佩挡在北海里面了。
对坎宁安来说,这绝对是个问题。要知道,自从大战爆发,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公海舰队就没有离开过北海。如果让公海舰队杀出北海,就肯定会对北大西洋航线构成威胁,甚至会迫使美英取消所有船队,并且召回所有在航船只,从而使得英国难以及时获得来自美国的援助。
对英国来说,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所幸的是,坎宁安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在出任本土舰队司令的时候,坎宁安就直言不讳的提出,要让他担任本土舰队司令官,就得给他全部指挥权限,在他率领舰队出海作战的时候谁也不能指手画脚。
这件事,还闹到了英国首相那里。
在与丘吉尔见面会谈的时候,坎宁安把话说得更明白,即信任他、才任命他为本土舰队司令官,那么就应该绝对信任他,不要对他的作战决策产生任何怀疑,而他也将保证不会让公海舰队成为威胁。
必须承认,丘吉尔十分信任坎宁安。
事实上,丘吉尔与坎宁安的私交很不错。
别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丘吉尔就是英国海军大臣,而当时的坎宁安已经是皇家海军中的一名校官了。在担任海军大臣期间,丘吉尔与坎宁安见过好几次面,而且两人有很多的共同话题。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丘吉尔与坎宁安结下了较为深厚的友谊,并且维持了数十年。
可以说,当时换成其他人,丘吉尔都不会放权。
别忘了,对于风雨飘摇的大英帝国来说,皇家海军是最后的支柱,而本土舰队就是皇家海军的核心与精华。
很难想像,如果本土舰队战败了,英国还能打赢这场战争。
当时,坎宁安获得了很大的权力。最重要的就是,只要本土舰队出海,那么就算是丘吉尔也不能过问作战行动,只需要等待战斗结果。
有了这项权力,坎宁安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既然斯佩的目的是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北海防线,前往大西洋拦截运输船队,那么坎宁安就没有必要一定要在北海与斯佩决斗,完全可以把战场拉得更开一些,等斯佩舰队进入北大西洋之后,再与之决战。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选择。
别忘了,坎宁安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舰队决战中击败斯佩舰队,从而彻底消除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威胁。
从战略上讲,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掌握北海的制海权,也就不可能让强大的帝国陆军跨过英吉利海峡,也就不可能击败英国。这样一来,只要来自美国的援助没有断绝,就算英国本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的战略轰炸下变成了废墟,英国也不会战败,至少能够坚持到一九四四年底。
原因很简单,到了一九四四年底,中美海军就将在太平洋战场上分出高下。如果中国海军最终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全面胜利,那么中国海军肯定会在一九四四年底、最迟会在一九四五年初出兵大西洋。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一九四四年底之前,还能获得一大批新式战舰,并且在击败红俄之后把重点转向对英作战,生产出更多的作战飞机与战舰,为进攻英国本土铺平道路。
坎宁安明白这一点,也就知道歼灭公海舰队的重要性。
在战术层面上,如果坎宁安在北海拦截公海舰队,即便不考虑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部署在挪威的航空兵,坎宁安也没有足够的把握歼灭公海舰队。道理很简单,公海舰队的主力舰全是快速战舰,即便打不过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也能在不利的情况下撤退,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肯定会提供支援与掩护。如此一来,本土舰队就不大可能阻止公海舰队直接退回到威廉港。
要知道,在一九四一年,处于巅峰状态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出动了本土舰队滞货,连“俾斯麦”号都没能拦截下来。更何况,现在的本土舰队已经大不如前,而作战对象则是整个公海舰队。
到北大西洋上决战,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即便公海舰队打了退堂鼓,想要撤回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本土舰队将获得更多的拦截与追击机会。
更重要的是,公海舰队返回威廉港的航线就那么几条,而且多数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如此一来,本土舰队在截击逃跑的公海舰队的时候,还能够得到皇家空军的支援与掩护。
此消彼涨,本土舰队的胜算就大大提高了。
做为一名优秀的舰队指挥官,坎宁安不可能不知道,能在北大西洋上获得很多机会,而他只需要把握住其中的一次机会,就能够毫无悬念的击败公海舰队,打赢这场对大英帝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海战。
可以说,这也正是美英当局煞费苦心,把公海舰队引诱出来的主要目的。
说得不客气一点,当时上到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下到美英的情报机构人员,无一例外的都在为坎宁安服务,或者说是在为坎宁安创造这个可以击败、甚至是歼灭公海舰队的机会。
要知道,那三支船队没有开往摩尔曼斯克,其目的地就是英国的港口。
三支船队在出发后不久,就在百慕大群岛海域会合了,而这里也是从美国到英国的运输船队安全航程的最后一站。再往西航行,就将进入德意志第二帝国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就有可能遭到潜艇伏击。
三支船队留在了百慕大群岛。
按照美国海军的安排,最快要到一月十日,这三支船队才会起航。
也就是说,坎宁安必须在一月十日之前完成这次作战行动,而这场战斗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三支船队的去留。
正是如此,坎宁安必须抓紧时间,绝不能浪费时间。
在斯佩率领公海舰队朝挪威航行的时候,坎宁安率领的本土舰队已经从南面绕过了设得兰群岛,在英国本土北面绕了个大圈子,然后以十六节的最高巡航速度北上,准备前去拦截公海舰队。
第三百零三章 水下利器
对战局,坎宁安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而斯佩却一眼抹黑。
最初两天,斯佩的自我感觉还不错。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公海舰队一路无阻,甚至连天公都做美,没有刮起大风浪。
只是,到了第三天,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一九四三年一月三日清晨,在天色快要放亮的时候,位于舰队左前方的一艘驱逐舰发现了一根伸出海面的潜望镜。虽然很快就搞清楚,这是一场虚惊,那是一艘正在返回帝国途中的德军潜艇,但是这次偶然遭遇,让斯佩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因此当即就下令加强反潜警戒。
可以说,斯佩的这道命令非常及时。
上午九点不到,一艘刚刚到达舰队东北方向上大约三十公里处的驱逐舰就发现了一艘正在紧急下潜的英国潜艇。半个小时后,驱逐舰追上了那艘英国潜艇,并且在声纳的辅助下用深水炸弹发起了攻击。大约半个小时后,驱逐舰上的德军官兵看到了浮上海面的碎物,确认已经击沉了英军潜艇。
事实上,那艘英国潜艇没有被击沉,只是被炸成了重伤,被迫坐沉海底。在一月三日夜间,这艘潜艇上的英国官兵在进行了十多个小时的努力之后,终于让潜艇浮上海面,并且发出了发现斯佩舰队的报告。
可以说,这是一封非常重要的电报。
也正是这封电报,让坎宁安确信他的判断没有错,斯佩舰队就在挪威近海。而且正在向北航行。
问题是,斯佩并没有因此而产生警觉。
这也与当时的情况有关。
要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受潜艇伤害最重的国家。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当局曾经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限制潜艇发展,甚至是拆毁所有潜艇,并且设法得到了美国当局的支持。只是,这一提议非常不现实,没有任何一支海军愿意放弃这种海战利器,而且英国皇家海军也一样。
有趣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数量仅次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
因为在“华盛顿条约”中。并没有对潜艇做出明确限制,所以在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一直在建造潜艇。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皇家海军拥有的潜艇已经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
也就是说,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是世界上拥有潜艇最多的海军!
根据双方公布的资料,在一九四零年中期。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潜艇总量仅有一百艘出头,英国皇家海军拥有接近两百艘。此外。英国皇家海军拥有的排水量在一千吨以上、续航力在一万海里以上的远洋潜艇多大六十七艘,而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大战爆发时拥有的远洋潜艇不到四十艘。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在封锁英国的时候,英国的潜艇也在封锁德意志第二帝国。
在一九四一年。英国皇家海军就展开了多次以潜艇为主的“破交袭击战”。比如派遣潜艇进入地中海,专门袭击从意大利与希腊前往北非的船只。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甚至进入了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海军的眼皮底下,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海军中吨位最大的一艘主力舰。
到了一九四二年。英国皇家海军潜艇部队变得更大胆了。
年初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就组织了十多艘潜艇,准备进入波罗的海,袭击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到瑞典航线上的船只。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战期间所需的铁矿石,有一半以上都来自瑞典。此外,产自瑞典的煤炭优质木材、鱼类、松香等等,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否缺的战略资源。
如果能够切段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瑞典间的航线,必然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可惜的是,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
虽然有三艘潜艇成功突破了德军设在丹麦与瑞典之间的反潜警戒线,到达了红俄在波罗的海上的港口,但是仅仅在一个月之后,这三艘潜艇就在袭击德军运输船的时候,被德军的反潜驱逐舰击沉。
问题是,英国皇家海军没有就此罢手。
一九四二年六月,英国皇家海军再次发起了类似的行动,而且一口气派出了二十二艘性能出众的远洋潜艇。
这次,英国皇家海军的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虽然在突破德军的反潜封锁线的时候,有六艘潜艇被击沉,还有四艘在被迫上浮后不得不自沉,但是有十二艘潜艇成功到达红俄的港口,并且在波罗的海上展开作战巡逻。这十二艘潜艇一直坚持到一九四三年中期,也就是德军在攻占了列宁格勒之后,才被迫离开波罗的海。最终,只有三艘潜艇回到英国本土。在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