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海军留了一手。
这就是,在攻占了新喀里多尼亚之后,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与多余的兵力,就得在进攻澳洲本土之前攻打新赫布里底群岛。
到此,攻打澳洲本土的行动终于有了眉目了。
第二百五十四章 下一步
第二百五十四章
下一步
中国军队攻打澳洲大陆,算不上秘密。
混&
虽然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军队将攻打斯里兰卡与印度,因此会适当延迟进军澳洲大陆的作战行动,但是到了七月底,美军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当时中国军队并没有大举向新加坡增兵。
显然,中国军队并不急于攻打斯里兰卡与印度。
此外,第21舰队已经返回新加坡,但是没有回国,而是在新加坡海军基地进行休整与维护。仅仅数日之后,第21舰队就再次进入印度洋,并且直奔阿拉伯海,目标显然是躲在孟买港里的第二印度洋舰队。由此可见,中国海军大概想首先干掉仍然有一定威胁的第二印度洋舰队,再发起登陆作战行动。
当然,关键不是印度洋的制海权。
事实上,只要第21舰队在印度洋上活动,第二印度洋舰队就得呆在孟买港里,根本没有资格与第21舰队争夺制海前,而美军也不可能出兵印度洋,因此中国军队几乎可以在不受感到的情况下攻打斯里兰卡与印度。
中国军队不急于攻打斯里兰卡与印度,正是与进军澳洲大陆有关。
此外,也与大陆战场上的战斗有关。
七月底,德军突破了俄军的乌拉尔河防线,中国军队也在哈萨克斯坦西北地区包围了俄军的哈萨克斯坦方面军。一切顺利的话,中德军团有望在八月份会师,只是这个时候,出了意外。
这就是,德军提前结束了在乌拉尔河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到八月初,德军开始向中央战线转移兵力,把矛头对准了莫斯科,而且德军总参谋部也决定在年底之前攻占莫斯科。
这下,问题来了。
因为没有德军牵制,俄军在八月初迅速调遣军队进入哈萨克斯坦,在乌拉尔、阿克托别与阿特劳的大三角地区发起了自中俄开战以来,在大陆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击,意图救出被围困在咸海到阿克托别之间的哈萨克斯坦方面军。受此影响,中国陆军不得不放弃进军乌拉尔河的作战行动,集中兵力围歼哈萨克斯坦方面军,以及应付俄军的反击。
混&
这场会战打到九月底,中国军队在投入了近三百个师的兵力、付出了近四十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后,粉碎了俄军的反击行动,并且迫使哈萨克斯坦方面军的近七十万俄军投降。虽然俄军在这场会战中遭受了更加惨重的损失,仅被俘官兵就超过了九十万,此外还有近五十万官兵阵亡,参与反击行动的二百二十个师中,有一百七十个师被全歼或者被打惨,损失了近三千辆坦克与上万门火炮,被击落与击毁的战机超过了两千架。可以说,在此战之后,俄军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已经无兵可用了。但是中国军队在打完这场会战之后,也失去了向乌拉尔河以西突击的能力。
结果就是,中德联军的会师时间推迟到了一九四二年底。
千万别小看这几个月。
虽然德军在九月份发起了代号“雷霆”的作战行动,开始向莫斯科进军,但是推进速度很不理想。主要就是,俄军利用还没有被完全切断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从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调动了近五十个师的兵力前往莫斯科,参与莫斯科保卫战。直到年底,中德军团在乌拉尔城外会师,才算切断了西伯利亚大铁路,让俄军无法从乌拉尔以东地区抽调兵力,德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进攻行动也才有了起色。
显然,德军没有能够在一九四二年冬季攻占莫斯科。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德军在莫斯科城外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仅因严寒冻死冻伤的官兵就超过了二十五万。虽然俄军的处境也极为艰难,特别是在十二月,随着来自乌拉尔山以东的增援断绝,俄军甚至得不到足够的取暖物资,很多部队只能就地搜集取暖材料,甚至连克里姆林宫都差点被拆掉。但是在这几个月里,俄军依然获得了来自美英的援助,战斗力正在逐渐恢复。
结果就是,到了一九四三年,德军依然得强攻莫斯科。
可以说,在一九四二年八月,德军犯了开战之后,最为严重的战略错误。
战后公布的资料表明,德军严重低估了俄军的战斗力,认为在中亚战场上,中国军队就能完成推进任务,因此德军只要能够及时完成兵力调整,就有希望在一九四二年的冬季到来前攻占莫斯科。
显然,这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
此外,还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这就是,在德军转移重点之前,中德已经在划分占领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即中方做出让步,把占领区往东撤了近五百公里,等于把整个乌拉尔河下游地区都交给了德军。如此一来,德军就没有必要继续在中亚战场上投入重兵。说得直接一点,就算中国军队向东推进,占领了乌拉尔河下游地区,也得在战后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将该地区移交给德军。
白了,德军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击败红俄。
事实上,这也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总体战争计划有关,即能在一九四二年冬季到来前占领莫斯科的话,德军就能从德俄战场上抽调出两百个师的兵力,从而有能力在一九四三年发起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也就有机会在一九四三年年底之前击败英国,结束两个主要战场上的战斗。这样一来,到一九四四年的时候,德军就能开辟新战场,为战后充当世界头号强国打下基础。
反过来,这也是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战场上取得的大胜必然引发的结果。
虽然在战略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能阻止中国染指印度,而且得依靠中国在印度的作战行动来牵制英军,为其攻打英国本土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上下,肯定没有人希望中国独霸印度,更没有人希望中国以印度为根据地控制整个印度洋,进而进军海湾与中东地区。
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表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底线就是控制中东与海湾地区。
如此一来,德军肯定要尽快在两个主要战场上取胜,才有能力出兵印度洋,也才有可能赶在中国军队之前控制中东与海湾地区。
显然,这极大的改变了战争进程。
因为在中亚战场上受到了较大损失,所以中国陆军在一九四二年底之前能够抽调出来的兵力将相当有限。如此一来,在保证攻打澳大利亚的作战行动顺利进行的情况下,陆军就无法在其他战场上投入太多的兵力了。也正是如此,在多次权衡之后,冯承乾与吴铁生都认为应该适当推迟攻打斯里兰卡与印度的作战行动,至少应该等到陆军有足够多的兵力、且海军有足够的运送能力之后。
此外,政治上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前面已经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为了尽快在中东与海湾地区用兵,才在德俄战场上犯下了如此严重的战略错误。为此,中国就得适当降低在印度洋上的投入,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顾虑。
显然,唯一的办法就是推迟攻打斯里兰卡与印度的作战行动。
问题是,西南太平洋战场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基本上没有关系。
虽然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外长曾经提到,希望战争结束之后,把包括俾斯麦群岛在内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属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殖民地归还给给德意志第二帝国,但是中国当局做出了明确答复,即中国并不赞同殖民政策,在大战结束之后,将由当地居民以公决的方式决定归属权。对此,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毕竟太平洋离德意志第二帝国太远了。
显然,中国军队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怎么打,对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没有太大影响。
如此一来,在必须得推迟攻打斯里兰卡与印度的作战行动、且陆军得继续在大陆战场上投入重兵之后,中国军队的下一步作战行动就是向澳洲本土进军,而在此之前,必然会夺取前进基地。
在西南太平洋上,能够做为攻打澳洲本土前进基地的,只有新喀里多尼亚。
美军对此做出了相当准确的判断,并且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沦陷之后,就开始增强新喀里多尼亚的防御部署。
此外,当时从所罗门群岛撤下来的美军,全部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
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沦陷之前,麦克阿瑟就做出了撤退决定,即主动放弃马基拉岛与伦内尔岛等数座岛屿,把有限的兵力集中到新喀里多尼亚,加强以努美阿为中心的防御部署,在此阻击中国军队。
到八月底,驻守新喀里多尼亚的美军已经超过十五万。
有趣的是,美军没有加强新赫布里底群岛的防御部署,当时驻守新赫布里底群岛的部队还不到两万。
显然,美军认为中国军队不大可能攻打新赫布里底群岛。
总而言之,在马尔代夫海战结束后不久,西南太平洋战场上的局面也发生了转变,一场更加重要,也更加惨烈的战斗正在等着中国海军。
第二百五十五章 力量倍增器
第二百五十五章
力量倍增器
八月二十一日,顾祝同回到腊包尔,第51舰队、即原先的第五舰队第一战斗舰队的休整也到此结束。
两天后,以“汉武帝”号为首的五艘舰队航母,在十艘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八艘轻巡洋舰与十四艘驱逐舰的陪同下,进入了腊包尔港外的锚泊地,同一天到达的还有十多艘快速战斗支援舰。
在中国海军中,快速战斗支援舰是一个“新舰种”。
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的补给舰分成两种,一是专门提供燃油、淡水、润滑油等液货的油水补给舰,另外一种是提供弹药、冷冻食品、医疗用品、维修设备等干货的弹药物资补给舰。虽然中国海军没有在补给舰的编制上做出明确规定,但是一般情况下,一支航母战斗群里至少各有一艘油水补给舰与一艘弹药物资补给舰,如果航母战斗群的规模较大,比如有多艘舰队航母,则会相应的增加补给舰的数量。只是,在作战部署中,补给舰往往不会编在航母战斗群里,而是由战区舰队司令部直接控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舰队的作战情况来安排补给作业。
中国海军没有把补给舰编入航母战斗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所有在战前建造的补给舰的航速都非常低。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并不是很重视远洋作战,主要是中国海军的头号对手是日本海军,也就没有必要让舰队去远洋作战,大型战舰的续航力一般在七千海里左右,中小型战舰的续航力都不到五千海里。显然,在家门口作战,就算需要补给舰,也没有必要让补给舰拥有太高的航速。
要知道,提高战舰的航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造船能力并不强,特别是建造大型舰船的能力,远不如欧美列强。在此情况下,中国海军必须集中力量建造舰队航母、大型巡洋舰等能够在海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大型战舰,因此大部分经费都用在了这些战舰上。结果就是,在建造补给舰的时候,海军受经费不足影响,只能降低性能要求,甚至是采用商船的建造标准,而不是按照战舰的标准进行建造。
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海军补给舰的最高航速都不到二十节,一般在十六节左右。
虽然补给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舰,并不要求始终伴随舰队航母作战,特别是在舰队作战的时候,补给舰必须与作战舰艇、特别是舰队航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一来,也就没有必要让补给舰的最大航速与舰队航母持平。但是为了伴随舰队活动,补给舰的最大航速至少应该达到航母战斗群的最大巡航速度,即在航母战斗群开赴战场的时候,能够跟随在舰队航母身旁。
按照中国海军的标准,航母战斗群的最大巡航速度能够达到二十四节。
如此一来,补给舰的最大航速至少得达到二十四节、最好能超过二十四节,才有能力伴随航母战斗群作战。
大战爆发后,补给舰航速不足的问题立即暴露了出来。
可以说,在多次海战中,都出现过舰队需要进行燃油补给而错过有利战机的情况,甚至使舰队陷于被动之中。
所幸的是,这些问题暴露得非常及时。
在两次硫黄岛海战中,中国舰队续航力不足、且海上补给困难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而且海军有了正确认识。
结果就是,在一九四零年底,海军就决定建造一种能够跟得上航母战斗群,而且能够为舰队提供全面补给的新式补给舰。因为集燃油、淡水、弹药、食品、维修设备等多项补给能力于一身,所以海军给这种新式补给舰取了一个非常特切的名字,即“战斗支援舰”,形象的说明了该舰扮演的角色。
可以说,这个名字非常直观。
顾名思义,战斗支援舰,就是为战斗提供支援的战舰。
显然,为了让战斗支援舰具备伴随舰队作战的能力,就不能采用商船的设计与建造标准了,必须将其视为战舰。
所幸的是,中国的几家大型造船厂都建造过补给舰,有这方面的设计与建造经验。
花了不到半年,江南造船厂与北方造船厂就完成了战斗支援舰的设计工作,而且同时获得了海军的订单。
一九四二年六月,江南造船厂率先向海军交付了第一批两艘“太仓”级战斗支援舰。
一个月之后,北方造船厂也向海军交付了两艘“太丰”级战斗支援舰。
这四艘战斗支援舰的最高航速都在二十七节以上,持续巡航速度达到二十四节,完全达到了海军提出的要求。“太仓”级的满载排水量高达一万八千四百吨,一般情况下运载六千吨重油、一千五百吨航空汽油、七百吨弹药、五百吨淡水、一百五十吨冷冻食品、以及其他物资二百五十吨,总运载量高达九千一百吨,一次能够为一支航母战斗群里的所有战舰提供油水、弹药与食品补给。“太丰”级稍微大一些,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九千六百吨,总运载量与“太仓”级相当,为九千四百吨。与“太仓”级相比,“太丰”级的干货补给能力更加突出一些。
因为在交付后需要进行验收测试,所以这四艘战斗支援舰没有参加印度洋的作战行动。
此外,为了与后期出现的航速较慢的战斗支援舰加以区分,中国海军把所有最高航速超过二十四节的战斗支援舰都定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说得简单一些,也只有快速战斗支援舰能够伴随舰队作战。
有了能够伴随作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舰队作战自然更加方便了。
得简单一些,舰队指挥官在策划作战行动的时候,再也不需要为安排补给而劳心费神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意义,丝毫不亚于采用了斜角甲板的航母。
道理很简单,快速战斗支援舰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力量倍增器,大幅度提高了中国舰队的作战效率。
在快速战斗支援舰出现之前,中国舰队平均每周要进行一次燃油补给,如果在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平均每过三天就需要进行一次弹药补给,而补给舰无法伴随舰队活动,所以只能安排在远离战场的海域进行。如此一来,舰队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往返于战场与补给海域之间。
有了快速战斗支援舰,相当于节约了大量无意义的航行时间。
虽然舰队的补给频率没有降低,但是补给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可以用来执行作战任务的时间就相对延长了。
此外,第二批快速战斗支援舰还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能够在海上维修对战舰提供维修服务。如果与浮船坞、驳船等配合,还能在锚泊地对受损战舰进行修理,进一步提高了战舰的持续部署能力。
在大战的前三年,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只有四个月。
也就是说,在离开母港四个月之后,舰队就得返回做必要的维护与保养。
到了大战后期,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延长到了半年以上,“白起”级舰队航母的第二艘,即“王剪”号还创造了连续部署十一个月的纪录。舰队的部署周期延长,主要就得益于快速战斗支援舰提供的维护与保养服务。
事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战舰总量并不比美国海军多。
特别是在一九四四年之后,随着“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成批量服役,中国海军建造的舰队航母反而远不如美国海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海军依然能够牢牢控制住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在多次海战中挫败美国海军,主要就是中国海军舰队的作战效率远高于美国海军,而最大的工程就是那些在后方默默劳作的战斗支援舰。
战后,斯普鲁恩斯就提到,如果美国海军能在一九四二年开始建造战斗支援舰,特别是航速较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那么在一九四五年,美国海军就有机会在太平洋战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