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根据冯承乾收到的情报,日本正在加紧修复那几艘在海战中遭到重创的主力舰,甚至开始维修“加贺”号与“赤城”号航母。虽然这份情报明显有误,比如当时“加贺”号与“赤城”号都在神户港内,根本没有开始维修,也没有办法维修,最快要到一九三四年,神户造船厂才能腾出船台,但是日本海军正在恢复元气,而且很有可能在一九三四年获得挑战中国海军的能力。要命的是,即便到一九三四年,中国海军的实力也不可能恢复到战前水平,甚至不会有所提升。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维修主力舰的工业实力,所有在战争中受损的战舰都得送往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维修。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早就宣布中立,所以不大可能在战争期间替中国维修战舰。
到此,冯承乾也得考虑诿结束这场战争了。
十月三十一日,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上海见面,于当天下午正式签署了《中日朝鲜半岛与东海停战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当初商定的框架协议完全一致。
十一月一日凌晨,中日正式停战。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更是近百年来,首次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十一月一日,中国全国放假一天。
当天,中国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欢庆活动。连一些偏远乡村的农民也在为祖国取得的这场伟大胜利欢乎雀跃。
十天后,第一批入朝军队回国,在丹东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
当时,甚至有很多人从其他地方赶来,专门迎接凯旋归来的将士。
与陆军受到的热烈欢迎不同,海军要低调得多。
十一月二日,冯承乾前往上海,拜访了专程来参加停战条约签字意识的里希特霍芬,通过他向德皇转交了一封感谢信,并且向时任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司令的希佩尔提出,希望尽快为中国海军的几艘主力舰提供维修帮助。
所幸的是,这个时候,德皇也在兴头上。
中日战争能够迅速结束,在德皇看来是他的功劳,因为没有他出面干预,中国肯定不会降低停战条件。
更重要的是,德皇相信,中国依然在化的控制之中。
此外,希佩尔与冯承乾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可以说,如果没有冯承乾,也就没有现在的希佩尔。
陆军凯旋归来的时候,海军却在收拾烂摊子。
十一月十五日,希佩尔正式回复了冯承乾,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为中国海军维修受损战舰,但是建议冯承乾借此机会,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一批修理战舰的设备,并且增强中国造船厂的维修能力。
冯承乾接受了希佩尔的建议,并且立即派张东强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
年底,中国工业部长宋靖国率团访德,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初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十多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由霍瓦德造船厂、伏尔铿造船厂、威廉港造船厂等多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企业,帮助中国建造大型造船厂,而这些企业也将获得参与中国海军大型战舰建造工作的机会,并且成为主要承包商,等于获得了中国军方的承认。
到一九三四年中期,江南造船厂、北方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已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对冯承乾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收获。
要知道,随着日本在一九三四年三月支付了第一笔赔款,中国海军已经不存在经费上的问题了。
按照冯承乾与吴铁生达成的协议,日本的战争赔款将有百分之六十用于军事建设,而海军获得其中的百分之六十。
日本第一笔赔款为六亿华元,因此海军获得了二亿多,超过了当年的海军军费预算。
这笔钱中,一半被冯承乾拿来建造与采购战舰。
如果算上当年的军费拨款,中国海军有大约一点七亿华元用于建造战舰,而这相当于一九三三年之前三年的总和。
钱不是问题,关键就是如何合理的花掉这些钱。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战舰是最简单、也是最快捷的途径,但是冯承乾并没打算这么做,一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建造的战舰不符合他的要求,二是得扶持民族造船业。
显然,在这个时候,增强造船能力,比建造战舰更加重要。
一九三三年底,借第二次全国大选即将召开的机会,冯承乾回到北京,与吴铁生等人进行了一次深层次会谈。
从根本上讲,不管是发展造船业、还是扩充海军,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目的。
没有目的,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那么,中国发展造船业、或者说是扩充海军的目的是什么?
在当时,恐怕除了冯承乾之外,没有人知道。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必须跟吴铁生等人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至少得让这些统领国家的人明白接下来应该干什么,以及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只存在于领导阶层中的问题。
当时的中国,在打赢了对日战争之后,全国上下都突然失去了目标,似乎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可以说,即便是平民百姓都认为,既然已经打败了日本,那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毫无疑问,如果这种思想得不到遏制,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要知道,胜利已经让中国军民开始轻敌,甚至让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显然,中国并没有完全娄败日本,更别说超越日本,离世界大国也远得很。
中国需要一个目标,中国的领导集团更需要一个目标,一个能够看得见,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
第三十八章 战略目标
在确定国家的战略目标之前…冯承乾还要做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
说服吴铁生不再参加总统选举。
一九二三年,吴铁生首次正式担任中华民主共和国总统,并且在一九二八年,毫无悬念的在全民大选中当选总统,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当选的总统。因为宪法中没有规定总统的连任次数,所以在法律层面上,吴铁生依然有资格参加大选,也极有可能再次当选。
要知道,对日战争胜利,让吴铁生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可以说,只要他参加选举,就不会有任何悬念。
问题是,如果吴铁生第三次当选总统,等于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必然会对中国的民主政治产生负面影响。
可是,有资格替代吴铁生的,只有冯承乾。
要知道,当时冯承乾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比吴铁生低,只是他一直不热心政治,也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别的不说,冯承乾唯一的政治身份是中华团结复兴党党魁,而这个职务属于民间性质,与官方没有半点关系。冯承乾的官方身份是中国海军司令,以及中国海军大元帅。这两个头衔,实际上都是军事头衔,也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甚至算不上政府的正式成员。
显然,冯承乾不想当总统。
所幸的是,吴铁生也上了养纪,而且身上有早年落下的战伤,加上功成名就,他很爽快的接受了冯承乾的建议。
问题是,谁代表团结复兴党参与大选?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虽然当时的中国只有一个政党,没有党派与团结复兴党竞争但是宪法明确规定,只有党派推举的候选人才能参与总统大选。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中国,绝对需要一个不容质疑的权威,也就必须维护团结复兴当的声誉。
冯承乾与吴铁生都想到了一个人即刘伯恩。
与吴铁生一样,刘伯恩也是赴德劳工,在十五岁就离开中国,并且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了准国民身份。劳工军团组建后,刘伯恩成为了吴铁生的副手,按照冯承乾的安排,跟随吴铁生回国发展。二十年来刘伯恩一直是吴铁生的左膀右臂,为创建中华民主共和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吴铁生手下最有能力的军事统帅之一,在征战西北的时候负了枪伤,后来又摔军统一了东北地区。论声望与地位刘伯恩只次于吴铁生,具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刘伯恩是中国陆军参谋长,并且兼任子国防部长。
也就是说,刘伯恩已经有正式的政治身份了。
冯承乾与吴铁生亲自出面刘伯恩没有推辞,答应代表团结复兴党参与大选。
搞定这件事情,冯承乾才让吴铁生召开了党内代表大会。
推举刘伯恩参加大选并不是问题,说得明白一点,在吴铁生执意退隐,而冯承乾又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刘伯恩是最佳人选。
党内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并不是即将举行的大选,而是中国的战略目标。
大会开了近一个月,最终确认,中国的近期目标依然是富国强军而且军事建设依然是国家的头号重任。
这并不是军人掌权产生的结果,而是现实环境让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军事建设。
大会结束后宋靖国准备率访问团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
借这个机会,冯承乾把吴铁生、刘伯恩与宋靖国请到了他在北京的住所,算是给宋靖国送行。
“老宋的事,就不用多说了,我已经跟老宋说清楚,此次之行,关键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加强合作,并且为壮大我国的基础工业创造条件。娄宋的能力,我们有目共睹,所以大家没有必要担心什么。”宋靖国笑了笑,知道冯承乾说的是客气话。
此次德意志第二帝国之行,关键不是看宋靖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的关系,而是冯承乾与德皇、帝国高层的关系。说白了,如果没有冯承乾与德皇的关系做后盾,宋靖国很难有重大收获。
“我请你们两位来,是为了另外一件事。”
吴铁生与刘伯恩没有开口,他们早就料到,冯承乾不会为了给宋靖国送行而专门把他们请来。
“对日战争已经结束了,两位觉得,我们与日本能够修好吗?”“真要这么想,我们就是十足的笨蛋。”刘伯恩首先开口。他已经获得党内提名,几个月之后就将住进总统府,所以说话的底气也足了一些。
冯承乾笑了笑,朝吴铁生看了过去。虽然吴铁生放弃了再次连任的机会,但是他在中国陆军中的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别的不说,吴铁生是中国陆军唯一的大元帅,刘伯恩只是元帅。
“这场战争,非但没有化解我们与日本的矛盾,反而加深了矛盾。严格说来,战争并没有结束,只是暂时停止了。”
“老吴说得没错,战争只是暂时停止了。”冯承乾敲了敲桌子,说道”“这也是我今天想说的事情。虽然日本服软,并且签署了割地赔款的停战条约,但是并不等于已经完全丧失了挑战我们的能力。别的不说,日本海军还很强大,要不了几年,就会再次对我们构成严重威胁。更重要的是“上海条约,使我们与日本彻底决裂,更彻底鸡发了日本这个狭隘民族的野心。如果我的判断没有错,十年之内,战争将再次爆发。等到下次战争结束,我们与日本的恩怨才能了结。”“十年之内?”刘伯恩皱起了眉头。
吴铁生与宋靖国也显得很惊讶,大概两人都认为日本不可能在十年内恢复元气,更不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
“关键不在日本,具体的原因,老宋应该非常清楚。”“我?”宋靖国有点迷惑了。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老宋,你专管工业,你觉得这几年间,我国的工业发展环境有明显改善吗?”“这……”
“虽然我不管工业、也不管经济,但是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并不值得乐观。”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经济危机爆发后,我们加大了基础建设力度,以此增加了社会就业岗位,也为更多的工厂提供了订单。可是几年下来,效果并不明显,经济发展与工业建设依然步履维艰,反而是今年,也就是与日本开战之后,受战争刺鸡,我国的工业环境才有所改善。”
宋靖国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很明显,战争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办法。”冯承乾长出口气,又说道“从根本上讲,这场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在根本上是由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工业产品找不到销路,或者说老百姓手里的钱买不完生产出来的产品,从而导致供大于求,限制了工业发展,引发了经济危机。要解决这场危机,关键就是消耗掉过剩的工业产品。不管是搞基础建设、还是扩充军备,根本目的就是消耗掉过剩物资,让市场恢复平衡,从而让工业发展恢复正常。可惜的是,基础建设的规模再大,最终都得由政府买单,而政府的财政力量受税收限制,根本不可能消耗掉所有过剩物资。真正有效的办法,就是一场战争,因为战争会造成大量破坏,也会消耗大量物资。更重要的是,
在战争时期,政府的权力被无限放大,财政开支不再受税收限制,甚至能够违背民众的意愿。说得简单一些,只有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才能结束这场经济危机。”
吴铁生没有开口,刘伯恩也没有开口,因为两人都不大懂经济。
“老冯说得没错,到最后肯定会有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是一场世界大战。”
“肯定是世界大战,而且引发这场战争的,肯定是一个世界级的工业国,不是美国、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这……”
“在这场危机中,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受到的影响越大。”宋靖国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到底是会来引发这场战争,就得看谁最先在经济危机中倒下。
目前看来,美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为什么?”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美国的工业实力强于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且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广阔的海外市场。别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依靠我国、以及印度,通过外销来解决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而美国却没有这个途径,只能大力搞基础建设,而最终结果就是美国联邦政府破产。”
“也就是说,美国会鼓动,甚至主动引娄下一场战争?”
“最多是鼓动,谈不上主动引发。、,
“这……”
“我们不能低估美国的潜力,要知道美国依然有广大的西部地区等待开发,而且美国本身就有足够雄厚的基础。如果没有一条导火索,
美国不大可能主动发动一场战争,而会等着其他国家来挑起战争。”宋靖国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重要的是,这条导火索已经出现了。”说到这,吴铁生、刘伯恩与宋靖国都知道,冯承乾说的是日本。!。
第三十九章 海军第一
说到日本,话题就沉重了。
“可以想像,美国肯定会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甚至会帮助日本进行武装。”
吴铁生等人没有反驳,但是神色都有点疑惑。
“不可否认,就在几年前,美国还把日本看成是西太平洋上的最大潜在对手,甚至连美国的海军建设都针对日本。别的不说,美国海军的主力舰一直重视续航力,主要就是这些战舰得横跨太平洋。问题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遭遇了明治维新之后最惨重的失败,甚至是唯一的失败。日本人再蠢,也明白“远交近攻,这个道理。在切身威胁之下,日本不会再把美国当成敌人,而美国也就没有理由把日本当成敌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实力,肯定让美国心有余悸。”
“也就是说,美国会把我们当成最大的潜在敌人。”
冯承乾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毫无疑问,美国会盯住我们,并且针对我们制订军事与战争计划。问题是,隔着世界上最广袤的大洋,美国是鞭长莫及,仅靠菲律宾,很难对我们构成威胁。
“如此一来,美国就需要一个助手。”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日本就是一个现成的、甚至可以说是理想的选择,因为日本也照样把我们当成死敌。”
吴铁生与刘伯恩都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友。”
“这有什么关系?”
“别忘了,世界的中心不是远东,而是欧洲。”
三人都皱起了眉头等着冯承乾说下去。
“虽然欧战在一九一七年结束,但是欧洲列强的矛盾并没得到解决,只是被残酷的战火掩盖了起来。说得简单一些,大战在一九一七年结束的时候,欧洲列强并没分出胜负至少英德没有分出胜负。要不然,在停战谈判中,德意志辜二帝国也不会做出重大让步,承认英国的海权地位。”
说到欧战,没人比冯承乾更加清楚了。
“可以说,柏林和约,只不过是一份为期二十年到三十年的停战条约等到欧洲列强恢复元气,大战将再次爆发。更加重要的是四年前的经济危机,已经为下一次大战打下了基础。别的不说,英国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因为按照柏林和约的规定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分享印度,所以英国在殖民地上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而其本国工业又受到了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夹击,根本没有发展空间。只要这场危机持续下去,英国迟早会通过战争来争取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