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4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韩韫先去熙州,再折回来安排。还来得及吗?

    或者先去安排,再去熙州,那么最少会耽搁三天以上的时间。由此为线索,一查就查出来了。再说,张载现在那个小学院有一百多名学生能做着见证呢,王巨与韩韫敢不敢撒谎?

    况且韩韫那么远地去熙州,再找到高永能,再折回来。到郑州与王巨重逢岂不很正常吗?

    王巨以军功名震天下,马上又要进入中书,打听一下西夏的情况,又有何不妥?

    赵顼喃喃说了一句:“朕待文公不薄啊。”

    若真是王巨用了苦肉计,文彦博这么干还能情有可愿。

    然而现在种种证明,王巨用苦肉计的说法不可能成立。

    就算王巨说得对,与文彦博无关,但文彦博已经严重地逾制。

    如果未下诏之前,文彦博派人监注王巨还能成立,下诏后。案子已经转交到了李定手中。

    文彦博还有什么权利监注王巨。

    想一想,如果王巨派下人在孙固家门口,提着一个望远镜。天天看孙固在干什么,孙固还活不活哪?

    “陛下,也不用急,说不定是西夏人呢。”王巨道。

    “还真有可能哪。”赵顼道。

    闻听王巨要回京了,西夏立即变得象乖宝宝一样。

    而且西夏已经有过一次前例。

    但赵顼脸上有些涩意。

    其实王巨这说法,无疑是给朝廷台阶下的。

    现在所有线索,就是那个带着黄金的人。案子发生后,山匪南逃,那人吩咐后离开山寨。据说是向洛阳方向去的。但那时文彦博已经布下天罗地网,不仅洛阳。就是虢州与陕州同样布下了天罗地网。

    随后杨遂带着近万官兵在那片山区密集搜索,同时还出了高价悬赏。让百姓配合,寻找可疑人等。

    但始终没有那人的消息,也就说明他早离开了。

    因此这样分析来分析去,文彦博还有着很大的嫌疑。说不定正是老文借助封锁道路,掩护着此人撤走了。

    不过随后官兵就到来了,此人就是撤离了那片山区,九成还在洛阳城,未来得及离开。

    那么好了,只能象李定提议的那样在洛阳城挨家挨户的搜查。但洛阳此时居住了多少达官贵人,弄不好,就会演变成惊天大案。

    如果不依李定的意见,那么这个案子十之*,成为一件悬案。

    悬案就悬案吧,如今赵顼心中认为他变法成功了,至少国库不再亏空,相反的充盈起来,因此也想清静无为。

    但那样,赵顼如何向王巨交待,向天下交待。这可是行刺宰相案子哎!

    现在王巨这个说法,便给了他理由。

    实际可能吗?这是洛阳,不是陕西边陲,西夏人能授使人刺杀王巨,得布下多少情报网络,当真宋朝上下全部是吃素的?

    不过有了这个说法,就能将这个案子胡弄过去。

    “臣还要感谢陛下啊。”王巨说道。

    这是两件事。

    赵顼下诏以为张载为中散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没有实差官,张载也未必会接受,但代表着朝廷对张载的认可。

    王巨更看重的这一任命,说不定还利于更加开明的关学推广。

    其次便是太学里的那些事儿。

    韩韫代表王巨到太学里狠狠地斥责了太学里的那些教授。

    在这个风口上,那个教授敢争辨?

    但现在王巨一举一动,多少人瞩目哪?

    于是消息迅速传到赵顼耳朵里,赵顼刻意让大理寺调查此案。数名官员被罢官,不仅有太学里的教授,还有几个骂王平少年的家长。又有数名官员被流窜到南方。

    吕公著曾委婉地劝说,不过是小孩子闹一闹罢了。

    赵顼也反问了一句,小孩子也敢说当朝宰执是屠夫?

    吕公著便没有再吱声了。

    其实他心中也明白,如果说王巨弟弟在太学遭到排挤还颇正常,甚至得亏高家那个孩子保护,不过高家那个孩子也因此幸运地娶到王巨的妹妹。

    但这次王巨的长子在太学里遭遇就非常非常地不正常了。

    不一定是太学里教授们唆使的。但他们能不知道?虽没有唆使之罪,但有着包庇,坐认着一些少年郎侮辱王平之错。

    可能是这些太学里的老先生。也看不惯王巨吧。但吕公著心里面在想,你们这些老先生好好地书不教。瞎参和干嘛?

    总之,这次处罚替王巨出了一口恶气。

    这都是些小事,处罚的也仅是一些低品的官员与教书先生,赵顼说都未说。不过王巨也听到了,因此表示谢意。

    赵顼一笑,随后心想,难道是因为这两件事,这小子看到朕的为难。报之以李,在这里做了一步退让?

    不提了,赵顼心中啼笑皆非地想。

    于是他又说道:“王卿,说一说南方吧。”

    “臣不是说过了吗?”其实那天王巨说了南方,不仅是他最后的提议,暗中还说了一件事,之所以有人反对,是因为宋朝得到南方无所帮助,说不定弄成了宋朝累赘。

    但有了腾冲马,有了乌蛮铜矿。有了交趾粮食,还能说是无所帮助吗?

    “说一说气候,物产。”

    “怎么说呢?臣首先说大理吧。大理西部地区与川西差不多,善阐府一年气候温暖如春。如果是平原地带,适合百姓居住。如果是山区,依然只能过着贫困的生活。不过气候不算太恶劣。气候恶劣的是大理的南部地区与交趾。两者也略有不同,大理南部地区与交趾西北部地区,以多山为主,许多地区物产贫瘠。交趾东部地区以多水多河泽为主,物产丰富。”

    “不过总的来说,不及江浙京东与河北平原适宜人类居住。但比陕西路的山区与河东路要好。虽然天气炎热,又有疟疾横行。多毒蚊蛇虫,但正是因为这种气候。粮食产量很高。我在大理曾与章子厚书信往来,他说了一件事,因为大量汉民迁移过去,带来先进的耕作技术,有的百姓勤劳,一年三作,少数一些肥沃的土地亩产达到了近十石。”

    这是极少数极端产量,大多数耕地,只是一年两熟,亩产不过五六石。但就是五六石的亩产,在宋朝也是惊人的产量了。

    “还有,与我朝中原稠密的人口相比,哪里多是地广人稀之所,大理又出产各种牲畜,只要百姓勤劳,官员引导恰当,多数百姓能迅速过上幸福安定生活的。”

    “那个瘴疠呢?”

    “陛下,所谓的瘴疠,并不是我朝传言的那么邪乎,分为三种,一种是蚊子引发的恶性传染疟疾,一种是饮食不卫生导致的恶疾,还有一种便是久无人烟,又聚集了大量腐积物,于是在空气里有大量有毒气体,人冒然进去后中毒身亡。其实只要陆续开发,提高医疗条件,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就象现在的扬州地区,乃是我朝最好的地区之一。但在上古时候,因为多湖沼,气候湿热,成了大禹九州里的最下州。”

    “朕听闻一年有许多百姓因为疟疾而死。”

    “是有之,但陛下,中原各州一年因病而故的百姓难道还少吗?特别是陕西路与河东路,因为西夏不停地入侵,百姓必须承担着大量兵役力役,又有多少百姓因此而英年早逝?陛下,还记得郑侠?”

    “记得。”

    “他说因为变法导致了大量流民,然而那场大灾,就是没有变法,难道没有流民,相反的,如果不是变法,朝廷拿不出钱粮赈灾,那样的特大灾害,说不定整个北方与东南地区就会盗贼四起了。是有一些灾民因为胥吏过份敛财导致的,可那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以这一小部分代替整个国家。当真一叶就能知秋了?陛下,想要看黄叶,臣在春天里能找到黄叶,在夏天里也能找到黄叶……”

    “正是,正是,”这句说到赵顼心坎里,听后大乐。

    其实这一问也有背景的,有许多大臣将南方妖魔化,说害苦了那些移民。

    但王巨就是不说,问题也不大,若是原来,迁徙过去了也就迁移过去了,几乎与中原完全封闭起来,但邮驿改革后,普通百姓也能出几个小钱,将书信送到故乡的亲人手中。当然,有一些百姓遭遇到了不幸,但大多数百姓还是比较满意的。要知道冒然前去南方的百姓,有几个百姓是能过得下去的,都是走投无路的百姓。但在南方,有那么多充足的耕地,也意味着有了一条出路,难道还不满意吗?

    甚至这一年的秋天,又有少数百姓自发地往南方迁徙。

    赵顼又与王巨说了一会,起身回宫。

    不久朝堂就传出新的说法,行刺王巨的人乃是西夏人。

    消息传到西夏,梁氏兄妹差一点气得喷血。

    但这案子也就结束了,王巨前往中书当职时,朝廷也下诏让李定与杨遂带着官兵返回京城。

    …………

    “中书啊。”王巨站在中书省门口,喃喃一声。

    如果不是这个参知政事,那来那么多事?

    王珪说道:“子安,你能来到中书,中书无疑是如虎添翼哪。”

    “还要谢过王公。”

    “这是某的职责(指宰相必须朝廷推荐任用真正的人才)。”

    “不过我初来乍到,什么都不熟悉,还要王公提携。”

    两人客套一番,踏入中书。

    老王先带着王巨到处转,中书有很多机构的,什么机构负责什么,还有这些机构的主要官员,都要向王巨介绍的。

    到了户房时,老王继续介绍着,然而王巨却看着一个人愣住神……一个对宋朝影响巨大的人。

    宋朝各个书法家有三个人被严重丑化低估,其中也包括这个人。(未完待续。)

第718章 拯救() 
中书省是宋朝的权利中枢,因此机构庞大,包括舍人院、起居院、差遣院、考课院、审官院、审刑院、礼仪院、官告院、通进司、银台司等等各个部门。

    比如对王巨很排斥的安焘所在部门审刑院,就属于中书的直系下属机构。

    除了这些下属机构外,本身还有着许多相关的部门,早先分成吏、户、兵礼、刑、工、主事、班薄、制敕库八房,后来又简化成孔目、吏、户、兵礼、刑五房,总称制敕院,后来又添加了生事房、勾销房,后面两房可以忽略不计,主要是前面五房,因此又称为中书五房。

    五房又置有公事、堂后官、主事、录事、主书、守当官等下属,原先多是由曹吏担任,又称为堂前官、堂后官,配合中书宰相的。

    到了熙宁时,经王安石提议,各房置设了检正官,由正规官员代替了曹吏。

    比如眼前的这个人,官职就是检正中书户房公事,还有三司使李承之早先就担任过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又称为都检正。

    官职大约与三司各司判官相当,为五品官,官级不算太高,薪酬也不是很厚,但因为这个部门负责着各地文书与中书宰相下达的承上启下之作用,因此十分重要,也因为文官取代了曹吏,各个都检正也有机会与宰相一起参与到国家决策当中。

    因此官职不高,但实权很大。

    韩绛曾叹道,都检正虽不奏事,但与执政无异。

    吕惠卿正是担任着都检正官职后,迅速提为宰相的。

    可能这个人眼下还不大起眼,但王巨可知道他的厉害。不仅如此,他还是宋朝有名的书法家。

    宋朝有三个书法家被低估,最屈的就是宋高宗赵构。其次是秦桧,然后就到了这个人。蔡京!

    后人说宋朝四大书法家苏米蔡黄,这个蔡是蔡襄,这说法是错误的,蔡京书法是不错,但缺少新意,仍是唐朝的妩媚姿态。其实真正的蔡,是蔡京的书法!

    蔡京不解,小心地说:“见过王公。”

    他心中想。难道是因为木兰陂,所以这个厉害的新副相,才对我关注?

    宋朝三修木兰陂,最后一次正是蔡京大力支持,屡次上书朝廷,朝廷拨下巨款,才修建成功。

    当然,这个人的才华谁也不能否认。

    王巨心中忽然好笑,蔡京碰到赵佶,才成了有名的奸臣。但碰到宋哲宗这样的主,能否成为奸臣?顶多一曾布罢了。

    自己太小心了。

    他额了额头,算是打过招呼。

    各部司转过后。王巨开始正式工作,但开始做事仍是很小心的。后来王巨发现也就那么一回事,于是对老王、蔡确、张璪说,两广、福建、云南、交趾这五路的公务交给我处理吧。

    还有谁比王巨对这个五路熟悉的?

    也不过如此了,似乎又恢复到了他以前在军器监那种默默做事,但不说话的辰光。

    就连吕公著心里面也在想,这小子并不是那种无事生非的人哪……

    但这是不可能的。

    这一天,王巨突然对蔡确与张璪说道:“乡间有一户人家,持有水碾一座。替百姓碾麦,每年可得工钱两百贯。仍此人尤嫌不足。于是向百姓直接购麦碾粉,又将粉加工成面饼出售。结果除去大量工钱,贩卖成本外,每年只得五十贯。于是他第二年又只替百姓碾面粉了,乡邻皆讥之。对乎?”

    蔡确道:“子安,你想说什么?”

    如果按照这个小故事,这个水碾坊主做法是正确的,做错了,难道继续错下去。因此好笑的不是这个坊主,而是乡邻。

    但王巨冒然说出这个话,肯定大有深意。

    “蔡公,张公,你们认为朝廷置市易司后,与原来的南方九路发运司周转,那一个朝廷受益更大,那一个扰民更轻?”

    市易司一年抛除各项开支,包括牙吏的薪酬外,纯收入是一百多万贯。

    这也不是小收入了,想当初一个榷茶,从吕夷简再到韩琦,数次折腾,最后朝廷才获益一百来万贯。直到王安石对蜀茶进行了更严厉的专榷制度,收入才激增起来。

    但这是朝廷大买办,看看后世的电信、联通、中石油、中石化吧,这么折腾,才获益一百来万贯,值得吗?

    “其实原来南方九路发运司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市易司,只是前者是隐形的,但认真去盘查账目,还是能盘查出来。”

    如今三司使李承之也是一个干吏,宋朝大臣韩亿、吕夷简与范仲淹的后代算是最有出息的了。然而还有一个人,李迪,李迪的几个子侄李柬之、李肃之、李承之、李及之,皆可以称为一方名臣。

    而且李承之也是变法派一方的大臣,先是主持条例司,后是担任都检正,并且多次临时差遣到各地察看变法情况,也参与了各项变法的决策。但因为弹劾杨蟠,王安石“包庇”,两人最终产生了龌龊。因此与张载一样,虽属于变法派,但不属于王安石派……

    所以王巨即将提出的提议,在三司那边不存在任何问题。

    然而得说服眼前这二人,不然会让变法派产生一种想法,这小子干嘛废除市易法,难道更改主张,对变法下手不成?

    但这两个人当中,蔡确问题不大,主要就是张璪,他与王安石很亲近的。

    反正这摊子事乱的……

    果然,张璪听后有些不喜,说:“朝廷如今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又来更改法令,必会引起不必要的骚动。”

    “张公,你认为朝廷当真是安定下来?如是这样,为何我回京发生了这么多事?张公,你也被许多人弹劾了吧。”

    张璪还是不认可,心想,之所以如此。是你确实在南方杀了许多人,又是因为军功进入东府,所以许多人不满。

    “张公。”王巨不管他怎么想,继续道:“不是安定。而是潜伏,但这股力量仍然存在……人无远忧,必有近患哪。”

    王珪在边上说道:“王子安,莫要多说,我这就对三司招呼一声,让他们核计一下。”

    其实对这个市易法,王巨乃是最反感的。

    当然,它毛收入远不止一百万来贯。主要是由于官府大买办,造成巨大的浪费,还有一些官吏又从中贪墨,因此到了朝廷口袋变得很少很少了。

    于其这样,为何还不取缔之?

    况且它严重的干涉到了市场经济,从客观的经济角度分析,非是进步,而是一次严重的倒退。

    然而王巨今天冒然说出这番话,可不仅是为了取缔市易法,还有。为了拯救一个人。

    那就是薛向。

    薛向被贬到颍州,但他心中不服气哪。我这不是想国家好吗,哪里做错了?因此就说了一些牢骚话。然而颍州离京城很近,这些牢骚话便传到御史台。

    李定听到后,想了一想,认为不过是一些牢骚话,有何大惊小怪的,便没有作声。然而御史满中行不服气,上书说薛向近以怀姦反复,妄沮有司,罢枢密院。黜守颍州。责命已行,曾不知惧。偃然自若,乞重加贬窜。

    再加上李定这两年得罪了许多人。一些士大夫落井下石,由是赵顼下诏,将薛向再次贬到随州,同样是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