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立鼎1894-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事儿可很不是开玩笑的。吕知县也好,在场的举人秀才们也罢,说到底都是士人阶层,他们从启蒙开始,就被灌输了“读书人高人一等”和“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大道理。从文化层面掌握天下,乃是他们的职责本份,不管能不能当官,这个关系到整个阶层权利地位乃至饭碗的大事,绝不容有任何的闪失。

    他们也都看出来、听出来了,杨家引入的西洋教学模式,是要让所有的工匠都变成读书人;而西洋各国的读书人,却又是为商人服务。这等大变革的思想,随着洋务运动和国门洞开,根本都挡不住,也压不下,为今之计,只好尽可能得掌握在自己手中。

    杨浩慨然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我们杨氏想要贯穿整个教学和公司上下的核心理念。西洋人的学术,过于片面,把天地人都割裂开来,视自然万物为草芥,而不知天人合一、和谐才能共存的至理。体现在学术上,便是把一切都想当然的数字化,把人当死物机器一般的研究,已经走入偏门,流于无穷琐碎。而不知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唯有掌握形而上之宏观总则,统御其下,方能三才和合,万变定基,从大一统之高度囊括全局,以点带面,不治偏颇。”

    他说的是真心话,虽然还没有悟道其中的真意,却肯定是不赞同本世界那种走火入魔的“唯科学论”、“科学万能论”,尤其是家里有个中西医皆通的老妈,耳提面命潜移默化下,始终保持一种客观警醒的态度。

    吕知县却被这番话给惊了。在他想来,杨家一门都久处外洋蛮夷之地,早不习儒家经典,一味的追求格物工匠之道,断断不会懂什么大道理。

    不料想,杨浩开头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令他如醍醐灌顶,霍然洞开!不由抚掌大赞:“妙!妙哉!杨公子此话可算道尽了个中妙谛!我大清既要革新治理,振兴实业,这根本是万万丢不得滴!想不到,杨氏竟有如此高妙认知,却是让本县欣喜万分呐!”

    此前他还一直担心,杨家浑不吝的凶狠作风,跟那些一味宣扬武力的洋夷并无两样,如今看来,人家还是有内外分别,主次之重。有这种认识,那就不能完全当作是外人,可以当成自家人来对待,稍加引导,未必不能认识到国朝正统,重归正途啊!

    蔡渠、徐教谕等人都是举人出身,啃书本几十年,脑子不是一般的好使。略微思忖一下,就知道这八个字其中的威力。朝廷衮衮诸公,都没人说得出如此妙语,杨氏果然不凡!

    同时他们也想到,跟杨氏合作的事情,可以更加的放心了。一个不忘本的力量,再怎么折腾,总还是照着大家熟悉的套路来演进,那就不会出现跑偏失控的危险。

    吕知县高瞻远瞩,明确指出,杨氏之“技工培训学校”的建设,务必要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根本来进行。缺少的教员力量,自有县学负责召集引入,反正杨家有的是钱,多养一些也是无碍。

    对于学校教导简体字的事,吕知县也没有多余的评判。事实上,简化字一直贯穿在中国历史数千年间,小篆就是从大篆简化出来,隶书则又进一步简化。到了南北朝时,使用简化字已成寻常,草书的出现,更是大量简化文字比划。

    清末以来,受西方文化冲击,虽然没有提出全面简化或者西化,类似的思考却已经有了萌芽。

    对于吕知县和士绅们来说,他们都从学正体字开始,并不认为朝廷会改用简体。而普通民众认识再多简体,也无法威胁到他们的正统地位。甚至还真的就认为,这不过是方便于让平民快速扫盲,可以通晓教材规章之用。

    他们却不知道,从简体到繁体的学习,其实非常简单。而杨家有意避免让学生遭受这年头通行的文字荼毒,干脆让他们使用从本世界带来的正解典籍文章,从根子上就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至于本世界近年来兴起的,对简体字造成的文化损害的反思,其实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用。研究文化的人,稍微认真点就能学会繁体字,有本字典、说文解字辅佐,基本不会出偏差。

    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辈子用来用去的不过八百个最常见、两千个常见字而已,又不是用来吟诗作赋,写锦绣文章,简体还是繁体,根本不那么重要。

    特别在乙位面,杨家要的是尽快获得最大数量的班底,当然怎么方便怎么来了。

    用了将近一个时辰视察完整座学校,吕知县最终比较满意。就他眼前看到的,农学医学还是工学,对于提高治下的民众收入,振兴经济维护秩序,减少闲散人员乱晃,增加税收,都大有裨益。

    尤其能为他带来滚滚不觉得收入,原来盘算一年能有个几千两,现在敢往几万两上想,无论发家致富,还是买通向上的道路,都有直接影响。故而,对杨浩提出的诸多请求,答应的挺痛快不说,还主动提出可以帮忙向其他州县协调,比如让周围的医馆大夫前来学习之类的。

    半个月来,宋爱兰主持的医馆已经治好了数以百计的病号。她看得准,判的明,不虚头瓜脑的讲废话乱忽悠,打针下药迅速有效,甚至能够开刀动手术,处理大量的外伤,让在这里工作的千把号人惊为医仙下凡!如今,名声已经传遍全县。

    只不过,同行是冤家,这年头的医生许多是半路出家不说,又都是跟着一个师傅学一种流派,或者干脆自学成才,严重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又因为近几百年来的文化割裂,许多民间医生不但连《黄帝内经》都不见得理解正确,更干脆不懂易经,兼且市侩日趋严重,名声越来越糟。

    本世界那百多年的时光里,发生过的一次次反中医、灭绝中医、改良中医运动,让21世纪前后的人看到的,已经是面目全非的中华医学。就连中医学院的学生自己都不看经典,甚至嗤笑他人尊从经典,也不信前人数千年摸索出的理论精髓,盲目跟着一帮大忽悠往西医上生搬硬套,搞得不伦不类,没有信誉度。

    只有一帮子七老八十的老传承中医还在苦撑,甚至发出“外国人学中医也好,总之能传下去”的无奈之语。

    整个卫生系统几乎全部被西方各大药厂、医疗设备厂从学生时**始洗脑,早都失去了做一名医生,首先要尊从“大医精诚”的道德基准。竟然将此事业,当作与一般工人无二的职业来看待,把大活人当机器来对待,面对十几亿人民苦痛麻木不仁,漠不关心。

    本世界的医学氛围,已经难以挽回,有识之士说破大天儿来,也不如一帮西方基金会支持的二鬼子公知精英的巧舌如簧。失去了话语权的掌控,倒霉的只有老百姓。

    而在这乙位面,无论如何,大多数的中国医者仍旧遵循生命至上的准则,而不是西方各大医疗集团那般,一切为多赚钱。若是从一开始就团结一批力量,早早把本世界百多年间,中国医学无数人辛苦总结出的精髓传承下去,就能避免这一与整个文明直接相关的部分,被西方力量击溃。

    (举个例子,中国人用粪便灌肠治疗食物中毒、腹泻,用人中黄治疗各种瘟、毒有上千年历史,被斥之为伪科学,下毒害人。西方人往病人肚子里灌屎,就是科学大发现,吃粪便胶囊,就是高科技,还能上头条。)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有古人千百年总结出的适应自然变化,及时调节自身保养健康,乃至不生病的智慧结晶,如《黄帝内经》。古人与自然再难抗争,在搏杀中图存,遂形成多种强壮自己、杀敌建功的手段,迄今则为功夫。

    有长养之道而得生命繁衍,有强大之武力而保证生存,生命智慧与尚武精神,正是贯穿始终不可须臾或离的民族存在之本。

    蛮夷试图将其打破,继而摧毁整个民族的根基,我们,就一定要将其保住。

    此种用意,杨家人或许想的没有那么透彻,也没有崇高,但他们绝不希望再弄出一个洋奴遍地,买办横行,主流社会同声要灭绝中国文字、废弃一切中国文化的乌烟瘴气国度。

    医术,是最快速度积累名声,得到人望的手段之一,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也是维持根据地民间支持度的重要力量。

    眼下已经有不少民间医生知道了宋爱兰的高超医术,但将信将疑者居多,也拉不下脸面来向一名妇人学习。不过有了县太爷的官方命令,却可以有个台阶下,对于筹建医学院,更有莫大的帮助。

    c

第六十二章 北上,糟糕的航运() 
热热闹闹的开学典礼,在一场酒宴之后胜利落幕。

    回县城的路上,马车中,吕大老爷把身子靠在软枕上,抚着肚皮悠悠叹道:“杨氏所作所为,与本官之前所思迥然不同。似乎,他们并非洋夷派出的坐探,也非是洋教士那等要坏我圣人教化的邪徒,更非单纯要赚钱发财的商贾。啧啧,令人颇费思量啊!”

    庄师爷捋着胡子沉吟:“东翁,其实无论他做什么,只要不是兴兵造反,我等只需坐享其成即可。”

    吕知县哂笑道:“世上哪有如此大张旗鼓的造反者?不外是学了洋夷那一套,生怕旁人夺了他产业去,才要呲牙吓唬,蓄养打手看家护院。哼哼,看他们那班吝啬作风,左不过一群山西老抠!”

    知县大人,还是对杨浩那么有钱,却只给他送了极少的礼,而怨念十足啊!

    庄师爷不再多说,抄在袖子里的手,却下意识的摸了摸那厚厚的一叠子日升昌银票。那是杨浩悄悄塞给他的,出手就是一千两!顶他忙活两年的收成了。

    “杨家可不是不懂事,而是太会做事了!只不过县太爷你,被蒙在鼓里而已。”

    庄师爷满足的暗自叹息,他算是明白杨家的套路了。整个县城里凡是有点权力的,如今都已经被绑在其战车上。

    无法打倒的军方,得到了往青岛、登州、海州驻军处倒卖洋货的巨大利润,当然不会找茬。县里的胥吏一干人,死的死残的残,上百号一线官差兵丁如今还在学校里洗脑,出来后必然会变成他们的人。

    以蔡渠为首的士绅达人,几乎全部成了其下线分销商,和已经开工平整地基的上百个工厂的股东。没钱的拿地换,连人都要往其学校里送,可谓一呼百应,知县说话都没他好使。

    厉应九那些市井强人更是全被收拢,充作扩大了许多倍的民团骨干,拿杨家的钱,自然听杨家的话。

    全县数十万百姓,起码有一半巴不得杨家工厂早日建完,好得一份旱涝保收的高工资养家糊口。现如今,报名参加修工地、修水库、修道路和修码头的人已经过万!谁敢坏他们活路,绝对会被聚众撕吧了!

    少数如自己、教谕、盐大使、税务大使、闸官、河伯这些,也都按量照顾到,绝不至落空。话说杨家的钱也真多啊,半个月里花了不得有十来万大洋?这跟流水一般。

    最应该孝敬的县太爷,却给的实惠最少。相反,杨家还老卡着点儿的让吕知县不得不支持,虽说如此一来定能出政绩,获得佳评,可比起真金白银,这远远不够啊!

    庄师爷只能猜测,杨家是不想一开始养刁了知县大人的嘴。要知道当官的,绝少有不贪的,你一开始送他一千两银子,后头就得翻番加码,不用多久就能让你吃不消。不如这么抻着他,必要的时候给点甜头,你吕知县要得好处,就得配合点帮着办实事儿。

    这等联合胥吏士绅民间力量与县官抗衡,确实是不错的主意。

    胶轮马车加上钢板减震,一路慢行晃晃悠悠,天黑之前一定能到县城,睡一觉也是无妨。庄师爷以为话头到这里就算完事了,不料吕知县忽然来了句:“向沂州府奏报的折子,还要斟酌一二。本县经济大兴在即,须得有个专职的县丞辅佐才是。”

    庄师爷登时暗暗叫苦:“我的太尊大人,你这又何苦来哉?莫非以为知府大人插手过来,就能压制的下杨氏?当官,不能太天真啊!”

    不过吃人家的薪水,自然要做事。庄师爷只好悄悄思忖,寻个时机提前给杨浩打个招呼,做好了应对之策才是。

    知县大人的马车渐渐远去,各大教室里响起朗朗的识字念诵声,酒酣耳热的众士绅各自定下让自己满意的货物份额,纷纷四散。学校之外,一片大约1平方公里的工地,尘土飞扬,喊号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派喧嚣。

    这一幕,被三里地外海拔二百多米高的小山顶上,手持单筒望远镜的安治泰看的清清楚楚。

    他特别关注鳞次栉比的整齐划一规格板房,和斜阳下熠熠生辉的不锈钢旗杆,嘴角浮现出意味深长的笑意,含混不清的道:“或许这就是上帝的旨意,让一桩奇迹诞生在帝国看中的地方。”

    放下望远镜,安治泰带着两名随从和一名向导,转身沿着山脊,向县城放下行去。

    马山上,杨浩用大倍数双筒镜盯着他的背影直至被松树遮住,冷哼一声道:“这洋鬼子莫非不知道,镜片反光有多严重吗?就这水平还出来搞侦察,真够菜的!”

    旁边的刘大富很狗腿的奉承:“那是,谁能跟少爷您比啊!洋人也不行!”

    杨浩一歪嘴:“少拍马屁,告诉方云海,给我盯紧了他们!寻个机会把那向导抓住拷问清楚。另外,看看有没有做过伤害老百姓的勾当。若有,宰了他!”

    这年头,帮着洋人为虎作伥的二鬼子教徒更可恨。他们多数出身地痞混混,游手好闲祸害乡里,并不是真的信教,却帮着洋人很容易就打入民间,获取原本极难得到的大量情报,充当带路党,欺男霸女敲诈勒索,坏事做尽!

    “明白!”刘大富干脆答应着,转身颠颠的跑去了。

    方云海,是他们那批十一土贼中的一个。家就在十里外的村子,父亲是个考试考迷糊了的混沌秀才,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什么都不会干。

    方云海从小跟着启蒙学习,三百千都能背,但一样不懂养活自己,一次被骗着上街讹人事发,给老秀才拿棍棒打出去不准回家。经过半个多月的教育,他算是改的差不多了。被杨浩隆重送回去,得到老父亲的原谅,从此死心塌地当差办事。

    作为十一人里头认字最多、能写能算的“文化人”,暂时与另一人黄老八轮流坐镇县城,掌管情报搜集整理工作。

    方云海的行动当真利索,当晚就布置停当,第二天一早,安治泰等人刚进县城就被他们盯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不知怎么悄悄给他们的水里下了混合葡萄糖的高浓度硫酸镁,搞得几人腹泻到脱水!不要说打听消息,半条命都整没了。

    只不过这一幕,杨浩却是看不到了,那时候,他已经悄悄绕过县城,从涛雒口乘上帆船,与彻底呆烦了的宋云生一行一起,晃晃悠悠的往北航行。

    杨浩是头一回坐这玩意,全木头打造,里外一股鱼腥味,随风吹动晃晃悠悠,没经验的人三两下就能晕头转向,吐成一堆………比如好汉王仁义。这位走南闯北一路平趟,功夫了得的高手,愣是没走出一里路,就把早饭贡献给了海里的鱼鳖虾蟹,脸色蜡黄,哪怕吃了杨浩给的晕船药,也不顶事。

    杨浩以前常坐快艇,以及过海轮渡,却也扛不住这摇晃,脑袋晕晕乎乎的,连声大叫:“不行!得赶紧把大船弄来,这东西舒适性太差了!”

    宋云生却一点事没有,两腿站稳了甲板,迎着腥咸的海风笑道:“杨兄就算弄来大船,眼下也没地方停靠!咱们条件有限,且将就了吧!”

    他近几年经常从天津跑烟台或者牛庄短线,早都习惯了的。

    杨浩无奈的扶着船帮,努力把视线往远处看,对撑死只有7节的速度表示完全的吐槽无力,到区区只有一百公里的青岛,不得跑到天黑啊!

    但他没别的办法。这年头,想从陆路开车穿州过县不说惊世骇俗,也没地儿加油。乘船是最顺畅的。但在1894年,不但日照没机动船,全国沿海的长线航运,也只有轮船招商局、英国太古和怡和三家的定期航运。还多是千吨以下的小船。北上的路线,也限定上海………芝罘………天津………牛庄。

    青岛口才建成铁码头(即后来的栈桥)两年,停靠的都是帆船,偶尔有北洋水师的机器船往来,没有固定航班。

    杨浩想要与宋云生一起到天津,就必须忍受这种晃晃悠悠的低速,一站一站接力赛似的跑到芝罘为之。

    就这样晃啊晃的直到傍晚时分,他们抵达青岛,杨浩强打精神去跟蔡渠的亲戚………名为蔡永旺的铁工厂老板见面,接收转托他帮忙买下的地皮契约,晚上商议合作开机器厂的事宜后,草草休息。

    次日凌晨早行,经一昼夜的漫长折腾,终于在第三日的下午抵达芝罘港。幸而此地已经不但有了晋商票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