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潮流,为东京的贵妇们所追捧。
当然,后宫三千佳丽并不能满足赵佶那丰富的感情世界,花儿总是路边香,后来他常常微服出访,寻找自己新的春天。
在烟花柳巷的灯火阑珊处,他回头看见了李师师。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最具知名度的歌妓,在南宋元明的众多笔记和野史中均有提及,《东京梦华录》中便提到:“李师师,本角妓也……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小唱,就是歌妓,以唱当时的长短句即宋词为主,而李师师则是当时无可争议的头牌。明人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一部撰写名妓的传记)中则对李师师的情况交代得更为详细,说李师师是北宋末住在金线巷的角妓,色艺冠绝,在政和年间受到徽宗皇帝的青睐,成了皇帝赵佶的小三。
作为北宋帝国的天后级女歌星,李师师和当时的著名文人都有交流往来,当时的大词家周邦彦、晁冲之都有诗词相赠李师师。李师师和大词人周邦彦的交往甚密,是北宋词坛的一段佳话。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在徽宗朝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是北宋末期的大词人,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而在当时“贵人、学士、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是帝国的偶像级文人。
在李师师成名时期,周邦彦已经六十多岁了,初见李师师,老周便灵感激发,填下《玉兰儿》一首来赞美李师师: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此后二人交往甚密,对彼此才华的欣赏让他们成了忘年知己,据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记载,周词人晚年曾长时间住在李师师的金线巷,弹唱吟和,度过了周词人最欢乐的一段时光,其间周美成曾填词《洛阳春》给这位小了他近五十岁的红粉知己: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词中已看出二人关系的亲密,词中的老周对李师师的描述已经超越了美丽的外貌,更加关注这位高处不胜寒的佳人孤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她的未来的关心,希望他的红粉知己能早日找到好的归宿,找个好人就嫁了吧!
而宋人张端义笔记《贵耳集》则记载了周词人与李师师和赵佶之间的一段三角绯闻,更成为了北宋词坛最脍炙人口的佳话。
那夜月半弯,老周夜访李师师,二人交谈正欢,突然丫环来报说皇上也来了。
李周二人都有些慌,虽说两人是忘年之交,但孤男寡女夜处一室,被赵佶撞见恐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让老板知道自己勾搭他的小三,自己以后还想不想混了。
随着皇帝脚步声的临近,正门被堵,跳窗不敢,周大词人顾不得自己的文人形象,选择了一个很不雅观的办法——躲床脚。
那晚赵佶心情很好,亲手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进贡的新橙。他惊喜地发现,一向冷艳的美人今夜脸上竟然浮现出了莫名的羞涩,如初恋的少女,是另一种绝艳的美。
那晚赵佶在金线巷和李师师温存缠绵呆了很久,三更方离去,可苦坏了躲在床脚的老周。
大词人就是大词人,李师师和赵佶刚走,从床脚爬起来的老周灵感忽来,提笔写下了他词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少年游》后方离去: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回来后看到这首词作,又羞又喜又爱,便经常弹唱起来,很快,这首由周邦彦填词谱曲李师师主唱的情歌便风靡东京,成为年度最受欢迎歌曲。
赵佶听说自己的小三出新作了,便特意跑来金线巷,要听原唱,李师师脸红说听了你会生气的。
赵佶傻笑说我的小宝贝,最新的作品我听了怎么可能生气呢?快唱给我听。
不出李师师所料,听了李师师唱这首《少年游》后,赵佶醋劲大发,拂袖而去,很快就找一个名由把老周贬出东京。
贬走假想情敌后,赵佶屁颠屁颠跑到金线巷,李师师却不在,去给老周送行了。赵佶在金线巷坐了一下午,李师师方回来,愁眉泪睫,憔悴可掬。
赵佶最看不得心爱的女人伤心,左哄右抱,李师师还是愁眉不展。
赵佶不笨,知道李师师为何而愁,要讨美人欢心,解铃还须系铃人。
于是他半带讨好半带醋意地问,今天去送周美成,大词人没给你填首词?
李师师泪眼婆娑地说有。
赵佶说弹唱一遍给我听听。
李师师抚琴弹唱了周邦彦刚刚写下的《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词意凄美,赵佶完全沉醉在李师师美妙的音乐中,陶醉了,半晌才感叹说,这个周邦彦确实是个才子,难怪你喜欢他,这样的人才不留在东京可惜了,改明儿我下道诏书,让他回来当帝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提举大晟府)。
赵佶此为,半是讨好美人,半是惜才,成就了一段传奇佳话。
李师师虽然受宠,但却特行独立,据元人童天瓮《瓮天脞语》(该书在野史闲话中第一次记载宋江图归,潜入京访李师师的事迹)记载,后来赵佶公然拉下遮盖的“客商身份”,封其为李明妃、瀛国夫人。但从其他种种野史记载看,李师师并未入宫,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是《三朝北盟会编》在七十四卷引陶宣干《汴都记》记载,说赵佶被女真人软禁开封城外青城时,要朝臣把自己的几个宠妃送来,其中的名单上就有当时的另一个名妓赵元奴,而无李师师,据此大可推断李师师并未入宫。
而李师师的结局,则有好几种版本,最官方的是《三朝北盟会编》和《李师师外传》的记载,说金人入侵后,她捐出了自己全部的财产,助河北饷,鼓励前方的将士英勇抗击金军。而金军破开封后,金军主帅挞懒早就对北宋帝国第一天后的美艳垂涎三尺,命临时傀儡皇帝张邦昌一定要交出李师师。张邦昌带兵去金线巷,却没有找到李师师,东京的市民们冒着生命危险藏匿起这位他们敬慕喜爱的女人。张邦昌于是在东京开展了地毯式大搜索,花了很多天的时间终于搜出了李师师,兵士将李师师带到张邦昌面前,一向温柔的美女显现出了她的刚烈,痛骂张邦昌卖国求荣,虽然她只是一名娼妓,但只侍候娱乐东京爷们儿,宁死不去金营受辱,骂痛快后李师师拔出金簪自杀,不死,折而吞之,气绝。
而根据其他的一些野史记载,李师师并没有死,而是南渡,继续重操旧业,但已衰老憔悴,已无东京时的倾城绝代,一名叫刘子翚的文人在南方遇见人老色衰的李师师,想起当年东京天后的风采,不禁伤感万分,写下了一首《汴京记事诗》云: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无论是宁死不屈大义殉国,还是终老南方,李师师比起赵佶宫中的女人们都幸运得多。她虽然只是一名地位低贱的角妓,但特立独行、倾国倾城的她在帝国崩塌后还是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三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龙德宫,在一片绝望的哭泣声中,四十四岁的赵佶一夜白发。
昨天,东京城破,等待他们父子的,是不可避免的阶下囚命运(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金军掳往北方,同时被掳走的还有数千皇族贵族及近十万平民。被掳走的妇女,大多强配给金人为妾或为奴,这其中包括了宋徽宗赵佶的二十四个女儿及近百名嫔妃)。
这时,他的脑子却突然清醒过来,他知道有些事如果再不做,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他对随从说,我要出宫,去金线巷。
这是当上太上皇后赵佶最容易的一次出行,之前“孝顺”的儿子赵桓严加看护,一言一行都不自由,而现在,他的儿子再也不用担心他的老爸会来争夺他的权力,大家都只不过是女真人案上待宰的羔羊,自顾不暇了。
金线巷空空荡荡,近侍对赵佶说李明妃恐怕早就已经逃了。
赵佶却有一种感觉,她还在那里。
走进李师师的闺阁,他果然闻到了熟悉的那股清香。
你终于来了,李师师转身,淡淡地说。没有惊喜没有悲伤,像从前无数个日子一样淡定。
一瞬间赵佶有种错觉,阁楼外的一切都只是一场噩梦,什么都没有发生改变,如眼前的女人一样。
师师给赵佶沏了一杯茶,说今天早上我到院子看见墙边的梅花开了,摘了一些,泡了你喜欢的梅花茶,尝尝吧!
茶是清香的,对面的人儿依然如此美艳,但赵佶的心却麻木了。他说,师师,一切都完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东京,末日来临了。我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大宋子民,对不起你,我是罪人。
赵佶把头埋在了李师师洁白如玉的双手中,泪水像溪水一样涌溢。
李师师轻轻抱住了这个男人的头,像抚慰一个孩子一般摩挲着这个男人的白发,或许这么多年,她等待的就只是这么一天: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男人和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之前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她是装在黄金打造的笼中的鸟,纵有万般的宠爱,他也无法进入她那神秘而孤独的内心世界,直到今天,命运终于将他们的灵魂捆绑在一起。
这一刻虽然短暂,但却真实。
李师师说自从十四岁住进这个院子后,我就憎恨这个牢笼,每天我睡前,都希望明天睁开眼就不要看见眼前的一切,但是现在,我却爱上了这个昔日的牢笼,之前困苦的人生,现在却发现是如此真实而精彩。
赵佶抬起头问李师师,师师你爱过我吗?
李师师笑了笑,说很多年来,我只觉得你是我的依靠,而不是我的爱情,但今天想想自己真是一个傻子,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赵佶说如果时光能重来,我一定会当个好皇帝,当一个好男人,让帝国的子民平安,让你幸福。
李师师又笑笑,转身对着窗外,说我已经得到我这辈子最想要的东西了。
后记开封、梁山、《水浒》及其他
关于开封
开封古称东京,亦称汴梁、汴京,位于河南省东部,豫东大平原的中心。
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开封,如今只是内陆省份河南省一个人口仅八十余万的地级市,在河南省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省会郑州和洛阳,其经济发展在河南省的几个地区中也处于中下游。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开封一穷二破,即使是奔着它悠久历史而去的人们也会失望,如今开封市的几大著名景点相国寺、开封府、御街、包公祠、清明上河园大多为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形似而神不似,它没有北京的霸气,没有南京的灵秀,没有西安的古朴,就是近邻洛阳比起开封来也显得华贵富丽。
如今的开封旧得不彻底,又新不起来,在奔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又显得缓慢,位置相当尴尬。
而一千年前的东京,已经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而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巴黎也仅有二十万左右人口,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也仅为三十万人口;阿巴锡德哈里发王朝的首都巴格达仅为十二万五千人口。
如果站在现在的开封土地上,我们是无法想象一千年前开封的繁华的,只有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宋人笔记等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我们才能部分地还原开封的繁华盛世。
是谁毁掉了这一切?
答案是战争和水患。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破开封城,东京城内的财富被掳之一空,金兵同时掳走了宋朝徽、钦二帝和大批后妃宗室,带走了近十万平民,而更多的平民和幸存的赵氏皇族选择了南渡,汴京及其周围地区经济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时人记载,“自穰下由许昌以趋宋城(汴京)”,已是“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大逵已蔽于蓬蒿,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开封从此开始衰败没落。1130年,金兵再次南下攻破开封城时,城中的壮丁竟然不足四千。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议和,金人一度将开封和河南还给南宋,南宋使臣来到开封,看到的开封只有宫城还保存较好,而昔日繁华的外城已很少有人居住,大多成为了农田或荒地,曾经的太学房屋倾颓、杂草丛生,变成了养猪场,楼阁台亭,无不颓毁,甚至连昔日闻名远近的大相国寺,此时也已面目全非,成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的荒凉处所。
在汴梁城内经济衰落的同时,作为当年汴京水上大动脉的汴河,这时候也因为无从发挥其原有的功能而日益干涸,成了一条臭水沟(出使金朝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所作《咏汴河》诗中写道:“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还京要看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并自注曰:“汴河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
公元1159年,金海陵王迁都开封,但仍然无法恢复昔日的繁华,而金帝国也随着开封的沉沦一起没落。六十年后,作为女真人都城的开封被蒙古人的铁蹄再次踏破,结束了作为一个帝国都城的使命。
中国历史的几大古都,都随着各代王朝更迭起起伏伏,盛而复衰,衰而兴盛,而唯独开封,在北宋帝国崩塌后从此一蹶不振,彻底走向衰落。这里除了战争的因素外,还有它天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仅仅要接受人为战争的冲击,还要接受更为残酷的自然冲击——水患。
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当黄河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来到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后流速降低,并从中上游带来巨量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每年平均升高两厘米。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在开封河段便形成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清代的史书中曾形容开封城是“城在釜底,仰视黄河”。
而一旦黄河决堤,开封便会遇到巨大的水患。
开封最初的兴盛始于战国时代,这里曾经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都大梁城,但后来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进程中,秦国人经黄河引鸿沟水灌大梁,将当时繁盛一时的大梁城化为一片废墟。
公元1305年,黄河再一次决口,将开封城变成一片泽国。
而到了明朝,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堤淹没开封就有四次;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公元1642年,为退李自成农民军,明军决黄河堤,将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游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大水过后,开封城的三十七万人仅存两万余人。
黄河水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将曾经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开封城摧毁,并逐渐埋于黄沙之下。
站在今天开封市的中山路上,或许你不会知道,这个位置便是当年北宋首都东京的御街,一千年前那条繁华的大街现正沉埋在地下的八米处;而魏国的大梁城则距如今开封地面十余米深;金汴京城距地面约六米;明开封城距地面五米左右;清开封城距地面约三米深。
开封城是一座座城层层叠压起来的,而且五座城市的中心位置是惊人的一致,形成了“城摞城”的独一无二的奇特景观,这也是母亲河黄河给华夏文明刻下的深深印记。
开封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都城,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它不靠山,不邻水,无险可据,又临黄河,水患严重,宋太祖赵匡胤在立国后曾经起过迁都洛阳的念头,但却遇到了群臣们的反对,其弟赵光义更是坚决的反对者,一句“在德不在险”就把太祖的迁都念头断掉,他们其实更看重开封便利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上的天然优势。
一百多年后,赵氏王朝为他们当初的坚守尝到了苦果,同时也改变了华夏的文明进程。
它曾经的辉煌,或许当初就只是一个错误。
随着历史车轮的续续滚动,开封越来越没落,渐渐淡出统治者的视野。清末张之洞修广汉铁路,绕开封,直接拐到了郑州,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将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开封自此成为一个三线城市,现在的开封,甚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机场。
二十世纪末,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来到了中国河南开封,看到了这座苍老衰败的城市,回去后他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从开封到纽约一辉煌如过眼烟云》。他在文中说,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