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顽强的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迅速歼灭。
  拿下了高地,张古山几乎触手可及,张灵甫命第305团连续作战,拂晓出击张古山。张古山上的日本守军约有八百人,长岭北高地的战斗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敲响了警钟,日军不敢懈怠。305团参加佯攻的士兵们开始呐喊着向张古山做势进攻,严阵以待的日军不知是计,见对方来攻,果然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正面,正乒乓乓乓打得起劲,猛然间听得背后枪声大作,305团的突击队从后山登顶成功,张灵甫的这把尖刀,适时插入山上日军的后背,突击队员们与守军拼上了刺刀,正面进攻的部队趁山上日军自顾不暇之际,一口气冲上了张古山顶。日军腹背受敌,阵地全面崩溃,张灵甫的两面夹攻战术如愿奏效,约八百名鬼子死的死逃的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节张古山血染红(5)
一夜之间,张灵甫指挥153旅攻占了最难克服的万家岭战场制高点,王耀武在师部彻夜守着电话,当得知张灵甫攻占张古山后,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在一线作抵近指挥的张灵甫仍不敢有丝毫放松,他很清楚,夜间偷袭成功,只能算是扬长避短获得的暂时性胜利,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那时他的士兵手里的武器连“中正式”步枪都很少,绝大多数还是“汉阳造”的笨重双筒步枪,轻重机枪更属宝贝,每个团只有两三挺重机枪,各团的一个迫击炮排还被王耀武抽调到师里集中使用参见叶方华《赣北南浔线战役片段》(《原国民党将领口述抗战* 我所亲历记的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作者时任74军58师参谋)。而日军陆空火炮的绝对威力,张灵甫在上海、南京、豫东早已领教过厉害,所以白天能不能顶得住敌人优势火力的冲击,老实说,他心里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张古山是松浦师团最后的退路,日军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天亮之后必将会有更严酷的恶战,他告诫部下枕戈以待。
  果然,第二天清晨天刚亮,二十余架日军轰炸机就钻出厚厚的云层,飞临张古山上空,飞机的呼啸混和着炸弹划过空气发出的凄厉啸音,震耳欲聋,顷刻间,张古山上炸翻了天,从远处望去,张古山笼罩在浓烟火海之中,简直是一座熊熊燃烧的火山。由于中国军队几乎没有防空能力,日机异常猖獗,肆无忌惮地作低空俯冲,对准山头轰炸扫射,而不必顾虑被对方防空火炮击落的危险,阵地上的人连飞机身上涂的猩红的膏药旗也肉眼可见。在敌机剧烈的空袭下,305团伤亡极其惨重。张灵甫蹲在掩蔽工事里,炸起的碎石浮土几乎埋了他半截身躯,头上的钢盔不时被爆炸的气浪掀动着,透过呛人的硝烟,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许多官兵在阵地上,还没出战就葬身于炸弹火海之中,而自己一方却得不到有效的炮火支援对日军进行压制,作为一线指挥官,张灵甫心情酸苦杂陈。
  上午10点,空袭方停,急于夺回阵地的第106师团出动二千余人向张古山发起了轮番冲锋。张灵甫一身尘土跑上305团防御阵地亲自督战。狗急跳墙的日军顶着山上洒下的弹雨,不顾一切地弯着腰向山上猛冲,直逼305团的阵地。当部分日军最终冲上山顶,305团残余的官兵在旅长张灵甫和团长唐生海的带领下,上剌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杀,拼了性命将日军打下山去。黄昏时分,106师团再度对张古山发动强大攻势,炮火密集地倾泻到张古山上。经过前一夜和当日的激战,305团已经伤亡大半,精疲力竭了,张灵甫也不能将部队硬挺在目标明显的山上白白挨炸,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以利稍后再战,他不得不将305团残部撤下张古山。攻击中日军也丢下至少八百具尸体。
  阵地的丢失意味着前功尽弃,张灵甫并不认输,这一仗,他和王耀武都输不起,若松浦师团从他这里打开缺口跑掉,薛岳的整个战役计划将落空,这将是他军旅生涯的极大耻辱。入夜,张灵甫再次组织起四百余名精兵进行顽强反击,于拂晓夺回了阵地。张古山阵地就这样在激战中几经易手,白天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和重炮攻下阵地,晚上张灵甫再指挥部队以夜战夺回,双方都打得头破血流,气喘吁吁。张灵甫不愧为一员善打恶仗的悍将,在他的凌厉攻势下,日军最终再次被赶下了张古山 。10月10日下午,又一股穷途末路的日军千余人窜到张古山、长岭一带,再次在飞机和重炮的掩护下作孤注一掷的进攻,试图冲破74军的阵地突围逃命,激战中,305团李石见营长重伤,该营阵地一度出现动摇,王耀武的师指挥部已经准备开始后撤了,张灵甫不信邪,他立即赶往李营阵地,亲自整理残部,将勤杂人员全部编入战斗队,终于顶住敌人的进攻势头,稳住了阵地。在指挥部队继续死守张古山的同时,张灵甫命令302团与306团一部配合58师向哔叽街发动两路夹击,经过五个小时的激战,将哔叽街的五百余名日军也悉数消灭。两军交战勇者胜,张灵甫在74军人送外号“猛张飞”,张飞打仗玩起命来,对任何对手都是一场恐怖的灾难。五天里,张古山上直杀得尸山血海,任凭敌军再怎样狂轰滥炸,直至12日战斗结束,日军没能从张古山跑出一兵一卒。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节张古山血染红(6)
张灵甫在张古山上笑到了最后。
  张古山成了松浦的噩梦。
  战至第五天,第106师团的气数,也到头了。
  在张灵甫率部血战张古山的时候,十余万中国大军对包围圈中的松浦师团正全线出击,在中国军队的强大攻势之下,松浦师团被打得丢盔弃甲,10月9日入夜,106师团已接近全面崩溃,国军开始扫荡战场上四散奔突的日军,第4军的一支部队甚至冲到了离106师团司令部仅数百公尺远的地方,如果不是情报不明,加上黑夜中目标不清,松浦的司令部极有可能被端。据后来被俘的日军说,当时淞浦已经在准备焚烧军旗,紧张得快要切腹自杀了。冈村宁次为了拯救106师团的残兵败将,破例冒险出动飞机夜航,用空投炸弹炸开一条血路,借着照明弹的指引,松浦才得以率少量残部逃出包围圈。
  10月10日,国军围攻胜利已成定局,蒋介石亲自起草嘉奖电给薛岳各部:“查此次万家岭之役,各军大举反攻,歼敌逾万,足征各级指挥官指导有方,全体将士忠勇奋斗,曷胜嘉慰,仍盼再接再历以竟全功……”《蒋介石致薛岳等密电稿》(1938年10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日之后,一些地方的战斗仍在激烈持续当中,根据陈诚10月15日致蒋介石的密电,74军的张古山、长岭阵地就战至12日后方停,由于日本援军纷至,战场上还是有部分溃散的第106师团残兵未及扫荡而得以脱逃,对此,陈诚在电报中遗憾地表示:“此次敌迂回作战之企图虽遭挫折,但我集力围攻未将该敌悉数歼灭,至为痛惜。”《陈诚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10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不过,整个106师团在万家岭会战中被中国军队完全打垮了,还搭上了前来解围的第101师团的第149联队,冈村宁次在他的*里也承认,该师团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战后,国军第139师师长唐永良在率部游击敌后时路过万家岭,他在《我亲眼看到的万家岭战场残景》一文中,描写了他目睹的万家岭战场一年之后的凄惨情景:“围绕着雷鸣鼓刘村都是敌人的坟墓,人骨、马骨……此外沿山麓、沿道路、沿溪流,无处无日兵骸骨,若说五步一尸、十步一马,并不算过分,统计雷鸣鼓刘村、哔叽街、万家岭一带战场,日兵骸骨至少在六千具以上,马骨至少在千具以上。”唐永良《我亲眼看到的万家岭战场残景》(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9年)
  万家岭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继台儿庄战役胜利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对挫败日军突破南浔线的企图,延缓日军对南昌的进攻和保卫湘鄂赣边境,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万家岭大捷的消息传来,全国军民精神也为之一振。尽管武汉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府机关正在撤离,刚刚度过一个苦涩的“*”的武汉群众依然兴奋不已,爆竹声昼夜不绝于耳,欢庆胜利。
  张灵甫不负众望,在万家岭战役中为51师立下了头功,荣获云麾勋章。而51师在此役中也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损失最大的是张灵甫的老部队305团,团长唐生海、营长胡景瑗和李石见都身负重伤,接替唐生海任305团代团长的中校团附于清祥及营长王之干牺牲,另外,302团团长林秀峰和营长李文光、306团团长常孝德和营长尹本提、王梦庚等指挥官也在激战中负伤,而投入支援的151旅301团,团长张汉铎和营长卢醒负伤,营长陈铭牺牲。51师在张古山血战中,四个团一共伤亡五名团长(包括代团长)、七名营长和两千余名忠勇官兵。军官频繁的高伤亡率,说明74军的军官的确具有与众不同的忘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74军的荣誉感和意志,在以后的抗战岁月中,一次又一次打出王牌军的军威。
  

第四节张古山血染红(7)

  1938年10月中旬,万家岭会战结束,74军起初仍在德安一带驻防并休整。
  深秋的赣北,碧空如洗。一天,在野外操练的第153旅官兵,看见旅长张灵甫陪着一位不同寻常的客人向不久前的战场走去。来客身着军装,举止却不似传统的军人,他言谈热情活泼,不经意间洋溢着一股才子气,连一向冷峻寡言的张灵甫也受到了他的感染,与他一路侃侃而谈。这位来访者是特地从武汉前来江西造访张灵甫的,他就是著名戏剧家田汉。
  国民政府在武汉时期,国共合作的气氛还相当不错,来自共产党阵营的左翼作家田汉,受命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五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他受时任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亲自指
  导,在武汉积极组织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抗敌演剧队,深入到各战区开展抗日救亡演出活动,用艺术的形式鼓舞军民的抗战斗志。万家岭战役的胜利,是宣传中国军队奋勇抗敌英勇事迹的绝佳素材,值得大书一笔,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便特派田汉到江西采访前线将士,于是就有了田汉与张灵甫的这次会面。
  站在硝烟刚熄的战场,张灵甫亲自向田汉指点战场遗迹,向他详细介绍张古山之战的战术布置和战斗情况。据当时在旁陪同张灵甫的旅部文书胡立文回忆,随行的旅部参谋在访问中,特地向田汉补充了张旅长献计仿三国战例偷袭张古山的情节。
  不久,74军移驻长沙,大量伤员转往长沙治疗,51师负伤的军官们全都聚在长沙的医院里。正带着抗敌演剧队在长沙演出的田汉,也到医院走访了张灵甫的部下,包括305团团长唐生海等74军的负伤官兵。1939年1月,张灵甫率153旅屯驻长沙小兴门外,田汉来到旅部再度拜访张灵甫,他以张古山之战为蓝本,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特将剧本带来给张灵甫过目,在戏剧家的生花妙笔下,张灵甫成了剧中歌颂的抗日英雄角色。过后,《德安大捷》由田汉的演剧队排演并向长沙市民和74军的官兵作了公演,张灵甫因而名扬湘江,一时风头无二。
  田汉在74军还受邀对官兵们发表了演讲。在与74军将士的多次接触中,官兵们为国家而战奋不顾身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了戏剧家,这位《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主动挥笔作词,为74军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并由著名作曲家任光谱曲: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
  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
  他,占领我们的土地,他,残杀我们妇女儿童!
  我们知耻,我们负重,我们是国家的武力,我们是民族的先锋!
  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在炮火里相从。
  我们死守过罗店,保卫过首都,驰救过徐东,大战过兰封!
  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
  我们是国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锋!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
  踏著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我们愈战愈奋,愈杀愈勇。
  抗战必定胜利!杀!
  建国必定成功!杀!
  五
  10月底,武汉沦陷,南面的长沙处于日军的严重威胁之下。为了保卫长沙,11月5日,74军接到第九战区的命令,急开长沙以东的永安等地,51师与58师星夜向长沙进发,抵达长沙外围后即紧张布防。谁知日军尚未到达,长沙城里却先自阵脚大乱,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一片恐慌气氛中,抗战期间的又一宗大悲剧发生了。事后,《中央日报》社论痛心疾首地写道:“长沙近三十年来,虽屡经兵燹,然以湘人活力之强,近年早复旧观,物质人力欣欣向荣。全国都市中,充实富庶,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
  这“可怜一炬”,指的就是著名的长沙大火。
  由于湘北的临湘、岳阳等地相继陷落,长沙濒危,蒋介石指示当时担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若万不得已弃守长沙,则实行“焦土抗战”政策,焚毁长沙,不资敌用。11月10日,张治中在南门外磐园召开省府会议,布置落实焚城的准备工作,约定届时起火信号以天心阁上火炬为准,统一行动。不料日军还没有渡过汩罗江,11月13日凌晨,睡梦中的长沙市民就被接二连三的冲天烈焰惊醒,长沙已经烧成了一个火城,身处城内的人们,上至省主席、警备司令,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被这突发的大火惊得张皇失措。全城的街道、建筑,十有*在狂烧的大火中被毁。
  

第四节张古山血染红(8)
大火的起因,各类史书莫衷一是。一份由张治中草拟,经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思来亲自斟酌修改的《关于长沙大火经过真相的说明》,事后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军委会政治部名义发表,该文称:“(一)由于地方军警负责者误信谎言,事前准备不周,临时躁急慌张之所致;(二)由于曾从事破坏准备之人员及人民(自卫团员丁森等)鉴于敌机之连日轰炸及最近平江、岳州、通城、通山等县被炸之惨,激于民族义愤,以为敌寇将至,乃即*其屋,遂致将准备工作变为行动,于是,一处起火,到处发动,以致一发而不可收拾……”张治中《张治中*》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年
  原以为来长沙主要是为迎战日军,现在却是自家后院先自失火。11月15日,也就是长沙大火后的第三天,张灵甫率领第153旅从郊外驻地进入了长沙市区。
  火灾后的城区,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浓重的焦黑烟雾,陆续返城的灾民们失去了赖以栖身的家园,只得以残砖破瓦、芦苇篾折等材料,搭起简陋棚屋,在初冬的寒风中瑟瑟度日。望着焦头烂额无家可归的百姓,这些刚从前线下来的将士们既震惊又伤感。 张灵甫常把“救民于水火,军人之乐也”挂在嘴边,面对在火灾中挣扎的灾民,也十分痛心,现在正是身体力行为部下做出表率的时候。在部队整训之余,张灵甫亲自带领所属官兵,在瓦砾灰烬之中帮助受灾群众建屋搭梁,恢复家园。由于74军军纪严明,不扰民,加之抗日英雄的名声,张灵甫的部队与当地民众关系融洽,留下良好的口碑。
  长沙大火也间接为张灵甫今后在国民党军界的仕途发展,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缘,就是在这里,他给前来视察的蒋介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大火之后,蒋介石亲临长沙察看灾情,顺便也来到在郊外驻防的第51师巡视防务状况,张灵甫因此有机会与他敬仰的蒋校长有了面对面的接触。
  蒋介石对曾国藩的推崇是尽人皆知的,治军他注重曾国藩的《曾胡治兵录》,在黄埔当校长时就发给学生用人手一册,要求反复诵读,用人方面,他又深受曾文公识人密要《冰鉴》的影响。曾国藩主张:识人观人,神骨为先;欲察德操,则观动静;观人行迹,而知其神;文英武雄,各具其神;天生骨相,不足为论。蒋介石有样学样,考察部下,也喜对照着从对方的长相、气度、神态和答话内容察言观色,揣度此人能否堪当大任,若他认为对方形容猥琐,在他面前举止失措,即使该人之前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业绩,也难以博得他的好感。
  张灵甫漂亮英挺的外表和高大身材在一群将官中本就显得鹤立鸡群,他对穿着细节又极讲究,军容风纪向来一丝不苟,一派帅气傲然的将军相,不难给喜欢相面的蒋介石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蒋介石下部队视察,张灵甫作为部队长理所当然陪侍在侧,蒋介石也很想了解基层官兵的想法,他边走边沿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