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武盛世,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文治武功达于鼎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巅峰时期。让人目眩。

    一提起汉武帝,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赫赫武功,硬生生击破匈奴,对他的文治,很少有人提及。其实,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功非常大。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文景之治,两代皇帝历时数十年取得的成就,汉武帝只用了几年就超越了。

    在汉武帝取得的文治中,提几件大家熟悉的就知道他的文治方面有多大的成功。打击地方豪强,实行“推恩令”削弱诸候。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汉武帝全做到了,所以他的文治同样了得。

    李隆基要开创的盛世,比起历史上的开元盛世还要了得,有了姚宋这一对组合,再有他推动。相信一定能成功。

    “在宋璟未回来之前,还要请国老多加担待,辅助姚崇理政。”李隆基冲狄仁杰道。

    狄仁杰的年纪虽然大了。难以长时间操持国政,但短时没有问题。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辅佐姚大人理政。”狄仁杰忙道。

    狄仁杰有着优良的品德,相信他会尽心尽力,不会因为姚崇是后辈。他就拿捏,李隆基大为欣慰。

    “张说。你就当兵部尚书吧。”李隆基冲张说道。

    “臣领旨。”张说倒没有多说,欣然领旨。

    “与大食一战。必是倾尽国力之战,需要准备的事儿特别多,光靠张说一人难以完成。”李隆基冲王孝杰,道:“这还要请王孝杰多加辅助。”

    王孝杰的身子骨是大不如从前了,精力也不是那么好了,无法承受繁重的军务,但辅助张说没问题。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辅助好张大人。”王孝杰重重点头。

    他是直性子之人,性格豪爽,没有多少心眼儿,他如此说了,定然会打好下手。

    “一文一武,一将一相,朕已派定。”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你们两人还需要哪些人手,你们都说说。”

    既然把重任派给他们了,就得给他们打造一套用得顺手的班子,不然的话,也是冤谈。

    “陛下,只要宋璟回来,一切好说。”姚崇倒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宋璟是个大能人,有他相助,还能有什么要求?至于打下手的一些大臣和吏员,这根本就不是难事了。

    “陛下,能否把陈玄礼调回来?”张说想了想道:“陈玄礼有大器局,善于运筹,若是有他相助的话,处理军务就顺利多了。”

    “是呀。”众人大为赞成这话。

    “这恐怕不能。”李隆基摇头,道:“朕之所以把陈玄礼放在西域主持大局,就是因为那里非他不可。杨思勖固然了得,精通兵道,然而他却是性子阴狠,做事狠辣,恐激起事端。薛直是一员猛将,征战不是问题,可要他运筹全局就不行了,把陈玄礼调回来的话,西域谁来主持?”

    李隆基把陈玄礼放在西域,那是经过通盘考虑的。陈玄礼有大器局,善于运筹,目光深远,由他主持西域的军务正合适。

    杨思勖此人不错,就是性格狠辣,做事狠毒,恐激起事端。杨思勖是一把快刀,用来杀敌没问题,若是用来主持西域军务,很可能出事,不能不虑。

    至于薛直,勇猛过人,打仗没问题,全盘考虑问题就欠缺了。

    “那好吧。”张说知道李隆基说得对,只得认可了。

    “倒是有一个人适合给你打下手。”李隆基笑道:“钟绍京给你,如何?”

    “钟大人?不错!”张说欣然同意了。

    钟绍京以一文士入主千骑,虽然不领军,却是打理千骑的文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就在于他有这方面的才干。让他进入兵部,帮助张说处理军务,再好不过了。

    就这样,文武两帮班子给确定了。

第六十五章 气象一新() 
李隆基他们议事,费时好长,当李隆基率领群臣离开武则天住处时,天已经黑了很久了。然而,李隆基惊奇的发现,群臣还在等着,就没有人回家歇息。

    “你们没走?”李隆基有些惊讶。

    “陛下,我们在等着呢。”

    “就是呀。陛下刚即位,不庆贺,立时投入国事中,一心要击破大食,如此千古美事,我等岂能不尽心尽力?”

    “陛下,商议得如何了?”

    群臣立时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问道。

    他们不仅在问,而且还满脸的期待。

    想想也正常,李隆基刚刚即位,打破每当新君即位就要大肆庆贺的千古惯例,立时投入公干。而且,唐朝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对手,唐朝的压力不小,李隆基要击破大食,如此美事儿,谁能不想早点知道呢?

    是以,群臣很有默契的没有回家歇息,而是在等着李隆基,等他陈说国策。

    “既然你们如此有心,那就上朝吧。在朝上细说。”李隆基把群臣一扫视,个个急切不说,还精神抖擞,瞧他们那样儿,恨不得立时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似的。

    “好啊好啊。”群臣欢呼。

    李隆基率领重臣在商议国策,用现代的话来说,那是纲领性的东西。接下来的铺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政策落地”,虽然群臣不一定能全部知晓那些机秘,要是能知道一星半点,也是一件快事。

    于是乎,李隆基再度到达朝堂。群臣跟进,向李隆基见礼。

    “免了。”李隆基坐在宝座上,把群臣一扫视,只见他们精神不错,笑道:“经过与祖母、父皇他们商议。大唐的国策已经确定。姚崇,把你的十事再说一遍。”

    姚崇十事是开元盛世的基调,国内改革的核心,让群臣知道是应该的。

    姚崇应一声,把十事再说一次。

    “姚大人好生了得!”

    “没错!这十事已经把眼下最为紧要的问题说透了呀。”

    “我在朝中这么多年,就未见有人说得如此通透。就是国老也不行呀。”

    姚崇的话刚一落音,群臣就是好一通赞赏,对姚崇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十事,是开元盛世的基调。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后世。也有很多后人赞不绝口。其中有名的要数欧阳修了,他在重修唐史时,见旧唐书并没有记载这十事,为姚崇鸣不平,专门开辟段落记载这十事,还大加赞扬。

    “嗯。”李隆基听着群臣的赞扬声,大为满意,姚崇这一手就足以让群臣心服。那么姚崇具体铺排时就不会有干扰。

    “姚崇见事通透,目光深远,你们说他可当得丞相?”李隆基眼睛睁大。打量着群臣,要好好看看群臣的反应。

    “当得。”一片响应声响起。

    姚崇见事比起狄仁杰还要通透,谁敢不服?此人不当丞相,还有谁能当?

    “姚崇,从今日起,你就是大唐的丞相了。”李隆基正式当着群臣的面宣布。

    虽然早就确定要让姚崇当丞相。但当着群臣宣布,才是真正的任命。这事也就确定了。

    “陛下英明。”群臣只觉这一任命非常英明。

    “陛下,姚大人当丞相。固然不错,臣也赞成。那国老任何职?”有大臣很关心狄仁杰的去留。

    狄仁杰为官数十载,无论是政绩还是德操,都让群臣心服。他的去留,的确是一件大事,牵动群臣之心。

    “国老年事已高,精力不济,难以承担接下来的重任。想必你们都知道,接下来的铺排将是异常沉重,这需要年富力强的人来做,国老已辞相。”李隆基给群臣解释一句,道:“国老虽然辞相,他仍可为朝廷出谋划策,可以辅助姚崇。”

    “陛下深谋远虑,臣等赞成。”群臣知道李隆基说得在理,大为赞成这处置。

    狄仁杰的才干没得说的,他完全可以胜任接下来的铺排。然而,他的年岁太大了,精力不济了,若是让他来完成革除积弊的话,一个不好就会要他的命。

    让他辞相,辅助姚崇,倒是一个两全之策。既可以发挥狄仁杰的才干,又不致于让他劳累过度。

    “武事,多涉机密,就不让你们知晓了。”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道:“王孝杰年事已高,更有旧伤在身,身子骨大不如往昔,难以胜任接来的繁重军务,他已辞去兵部尚书一职。”

    “啊!”群臣好一阵惊讶。

    李隆基这也太雷厉风行了,他才刚刚登基,就把文武两相全换人了,这在唐朝历史上就没有过。就是唐太宗,在经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后,也没有如此雷厉风行,也是有一段缓冲时间,群臣还真是惊讶。

    仔细一想,李隆基连庆贺都省了,换掉两相,也在情理中。

    “陛下行事雷厉风行,臣等佩服!”对李隆基如此作风,群臣反而欢喜。

    这才是做大事,干实事的嘛。

    “敢问陛下,兵部尚书由何人接任?”

    “是呀。大唐要与大食大战,兵部之事是重中之重,不在国策的铺排之下呀。”

    “陛下,应当早定兵部尚书。”

    群臣忙着上奏。

    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掌管唐朝兵马的人物,关系太大了。

    而且,唐朝要与阿拉伯帝国大战,早日确定兵部尚书,让他早点把事儿做起来,这对唐朝有利。

    “张说文武全才,更是追随朕数载征战,立下大功,由他接任兵部尚书。”李隆基缓缓开口道。

    “陛下英明。”群臣把张说瞧瞧。心悦诚服,对这一任命没有异议。

    张说文武全才,在朝中的声望很高,都知道他是策论天下第一,目光深远。有大器局。而且,他是风骨凛然,武三思对他威迫利诱,要他诬告李旦父子,张说却是坚持正义。要知道,在当时武氏横行。气焰滔天,张说能如此做,那是何等的难得。

    这几年,张说追随李隆基征战,立下赫赫军功。在军中的威望很高,由他来主持兵部之事,再好不过了。

    “姚崇,你把国策的具体铺排说说。”李隆基冲姚崇道。

    “遵旨。”姚崇应一声,开始具体铺排,道:“张大人,你负责吏治。邹大人,你负责律法”

    一个接一个的指派。头头是道,如同早就深思熟虑了似的。

    而且,他指派负责的人。对这方面很熟悉,还非常善长,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了得!了得!”李隆基看在眼里,大为满意,这个姚崇不愧一手打下了开元盛世的基础,确非幸致。

    今日才被任命为丞相。他就能如此铺排,太厉害了。没有几人比得了。

    “姚大人对群臣了若指掌,佩服!佩服!”狄仁杰看在眼里。大为叹服。

    狄仁杰主持国政多年,论起对群臣的熟悉,自我感觉好象还不如姚崇,他不得不服。

    “姚大人任人唯公唯贤,臣等佩服。”群臣也是赞赏有加。

    在这些任命的大臣中,有不少人曾经与姚崇不对付,与他作过对,他一点也不记仇,只看才干与品德,这份胸襟,谁能不服气?

    “姚大人的心胸比大海还要宽广。我等昔日没少得罪姚大人,竟然被姚大人派以重任,惭愧!惭愧!”这些与姚崇有过节的大臣感慨万端,心服口服,彻底服气了。

    “姚某主政,只看才干与品行,有才干,品行良好者,自当处高位。”姚崇脸一沉,一脸的严肃,道:“私怨之事,姚某要正告诸位,休得再言!休得涉及公务!”

    “遵命。”群臣一凛,慨然领命。

    唯有一人不屑,那就是张说,冲姚崇咧了咧嘴角,眼睛朝上翻。

    张说这一小动,群臣没有发现,李隆基却是看见了,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在心里苦笑。

    姚崇和张说,都是才华盖世之辈,而且度量奇大无比,可这两货命里犯冲,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总是不对付,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

    在历史上,这两货有仇,是因为互相参过对方。而如今,彼此之间就没有仇恨,更没有彼此参过对方,可还是看对方不顺眼,除了解释为命里犯冲,李隆基找不到别的解释了。

    “姚崇说得对!”李隆基把姚崇瞄了瞄,又把张说瞄了瞄,道:“朕不管你们是否有旧怨,朕要告诉你们的是,私怨不得误公务。若有人违反,不管是谁,诛九族!”

    这是在警告姚崇和张说,你们要私下里斗,你们就斗。但不得有损公务,不然的话,朕就不客气了。

    历史上,李隆基亲自出面,为这两货排解,都没有用,两货表面上答应,背地里还是在斗。直到死,依然在争斗。

    这才有“生张说不如死姚崇”的典故。

    这两货斗归斗,但是呢,翻遍史书也没有这两货因为私怨而有损公务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两货把握得很好,绝不会因私而废公。

    对于这点,李隆基还是放心的。只要不损坏公务,他们要斗,那就当作这两货的一种“缘分”了。

    “遵旨。”姚崇和张说欣然领旨,还狠狠瞪了对方一眼。

    国策的铺排,姚崇安排好了。至于军略方面,这涉及到军事机秘,不能公开,李隆基没有要张说陈述,今天的朝议就算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执行的问题了,有姚崇在后面盯着,群臣不敢不尽心尽力,积弊在迅速革除,没过多久,就有气象一新之象了。

第六十六章 人才济济() 
大明宫,李隆基听取了姚崇的汇报,笑着赞道:“不错!很不错!短短时日,就有如此气象,你这个丞相当得不错。”

    姚崇不仅看问题深远,大局观了得,而且执行力也是一流的。有他在后面盯着,群臣不敢不尽心尽力。

    有时候,执行的官员还没有发现问题,姚崇反倒是提前发现了,派人告诉相应的官员。这些官员有些不信,去一查之下,竟然是真的。

    这样的事儿不是一件两件,而是数量不少。时间一长,只要是姚崇提出的问题,这些官员就不得不信了,姚崇的信服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陛下,这可远远不可够。”姚崇并无喜色,浓眉一挑,道:“革除积弊虽然取得进展,然而,钻营之事越来越多了,官员面临的问题更难了,宋璟得早日归来。”

    随着改革的铺开,触动的事儿越多,越来越多人的利益被触动,他们的反弹也就越大,姚崇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了。

    这些被触及利益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就会用尽一切方法反对与阻止。这就需要一个镇得住,让他们绝望的人来处置,这非宋璟不可。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道:“朕听说你的门槛都被踏破了,找你钻营的人可以排满一条街了。”

    “哎。”姚崇有些无奈的摇头,道:“虽然早就料到会有这种事儿发生,当发生之时,臣还真是有些无可奈何。”

    这么多人找姚崇钻营,总不可能全杀了吧?就算要全部处置。这需要不少人手。而眼下的革除积弊,人手都不够用,哪里还派得出人手来处置这事儿,是以,姚崇也觉得有些无可奈何。

    “宋璟是得赶紧回来。”李隆基道:“以宋璟的刚直。只要他往那里一站,相信这些钻营的人就会收敛许多。”

    宋璟刚直无私,他的刚直可以让你绝望。那些钻营的人慑于他的威名,相信会收敛很多。

    “张柬之已经做好准备了,朕这就要他启程。”宋璟是得早点回来。这需要张柬之去把他换回来,是以。张柬之早日前去天竺为宜。

    张柬之得旨后,立时启程,兼程疾赶,到达天竺后,把宋璟换了回来。

    宋璟得知国内需要他赶回来的消息后。把公务交接完成,就兼程赶回来。宋璟回到长安,引起了一场风波。

    “甚么?宋璟回来了?不会吧?”

    “是真的!他真的回来了!这段木头回来了,我们完了。”

    “木头?你太小瞧他了,他就一铁块,对他威逼利诱全都没用,看来我们的麻烦大了。”

    “宋璟就一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完了!完了!”

    那些被触动利益的人得知宋璟回来的消息后,感到绝望了。对于宋璟的刚直,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要想对宋璟威逼利诱,那是没用的。不管你是谁,哪怕是皇亲国戚,只要你犯了法,他就会按照律法来处置。

    对于这样的人,这些钻营之人不能不绝望。

    很快的。那些钻营的人消失了,没人敢再想着钻营了。

    “宋璟的威名比朕的名头还要好使。”李隆基得知这一消息后。开个玩笑。

    “人的名,树的影。宋大人刚直无私,诸邪退避,果是不假!”姚崇也是调侃一句。

    就这样,革除积弊之事更加顺利了,在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

    又过了一段时间,姚崇上奏,道:“陛下,革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