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英明。”群臣齐声颂扬。

    唐朝的都城是长安,洛阳称东都。至于神都之称,是在武则天篡唐后改的名。

    在当时来说,长安比洛阳更适合定都,其原因张良劝刘邦迁都关中就说得很通透了。当时,刘邦想要定都洛阳,而娄敬却反对,一连几个问题把刘邦给问住了。刘邦拿捏不定,就找张良商议,张良一口气提出了很多问题,刘邦决定迁都关中。

    洛阳不宜成为都城,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

    洛阳位居位中原,号称天下之中,位置很重要,四通八达,正是因为此点,周公这才选中洛阳,在此建城,为的是让天下诸侯朝天子方便。

    方便是方便了,就是四战之地,一旦发生战争,无险可守。

    而关中不同,四塞之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险要之地,完全可以保得都城的安全。这点,秦国的崛起就是最好的明证。秦国地处关中,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东进,经达百年大战,秦始皇最终统一了中国。

    其中的函谷关至关重要,六国就打不下函谷关。每当秦国不利,就退回关中,死守函谷关,让六国束手无策。若是有利之时,秦国就大举东进。总之一句话,进可攻,退可守。

    是以,定都关中比定都洛阳更好。

    定都关中也有一短,那就是到了唐朝,因为长安成为超级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导致关中之地无法支撑这种巨大的需求,不得不从山东运粮。

    一旦关中发生灾害,那么,长安就会不稳。就会出现饥荒,这在史书上多有记载。

    总的来说,还是长安为都城更好。

    武则天把都城定在洛阳,那是因为政治上需要。她想削弱唐朝的影响。

    如今,恢复了国号,再还都就成了必然之事。

    “小妹的后事,一定要厚葬。”李旦对太平公主这个小妹很疼爱,不想亏待她,决心给她办一个隆重的葬礼。

    对于此事,李显是特别赞成:“陛下英明!陛下英明!”

    李显也很疼爱太平公主,给她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他打从心里赞成。

    群臣深知李旦的心思,也没有反对。就是李隆基也是默认。

    “至于武三思、武承嗣、上官婉儿。还有武氏之人,就让他们入土为安吧。”李旦此人性格温和,不愧“谦恭孝友”的赞誉。

    武三思、武承嗣对付李旦这么多年,多次下死手,想要置他于死地。李旦就是把他们喂了野狗也没人敢说不对。李旦却让他们入土为安,这很厚道了。

    “陛下英明。”群臣不得不服气,李旦的胸襟不错。

    李隆基也没有反对,不管怎么说,这是武则天的亲戚,能让他们入土为安,可以让武则天心里好受些。毕竟。武则天年岁大了,再加上一连串的打击,她再也经受不起打击了。

    果然,武则天知道这事儿后,还赞扬了一句:“老八仁德呀。三思、承嗣,你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对付老八。可老八却让你们入土为安,你们泉下有知,也该好好反思。”

    经过商量,最后决定,七天之后起程。还都长安。

    在这七天里,整个洛阳忙碌起来了,疯狂的运转,百姓、军队、官员连轴转。

    迁都是何等的大事,需要做的事儿特别多,要想不忙碌都不成。

    “张说,你先去长安,为还都做准备。”李隆基征得李旦同意后,派张说先去长安,准备还都事宜。

    这是必要的,而且张说大才盘盘,李旦没有不同意之理。

    张说离开后,过了三天,李隆基又命陈玄礼率领几万大军从洛阳出发,先一步赶到长安,接管长安的城防,为还都做准备。

    都城的安危很重要,需要精锐大军来保卫,从洛阳抽调驻军是必然之事。

    一转眼,就到了还都之日,李旦乘坐皇辇,群臣或乘车或骑马,跟着出发。再加上护卫的大军,百工、太学、百姓之属,络绎于道,如同一条长龙。

    从洛阳出发,朝西去,经过函谷关,再到灞上,很快就到了长安。

    来到长安时,李隆基一瞧,惊呆了。只见长安巍峨,是一座雄城,城高垣厚,气象万千,很是不凡。

    在历史上有两个,一个是汉长安,一个是隋唐长安。

    这两个长安都在关中,又不同。

    始筑长安是汉朝名相萧何,他趁刘邦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大筑长安。刘邦回到长安,看见长安宫室壮丽,不由得大怒,把萧何叫来,大骂一通:天下未定,大筑宫室劳民伤财。

    萧何回答他:天下未定,正宜用民力,若是天下一定,百姓思安,再用民力的话,百姓就会叫苦连天,这正是修筑宫室的良机。

    刘邦一听有理,立理夸赞萧何,对于壮丽的宫室大为喜欢。

    唐长安与汉长安不同,是隋朝修建的大兴城。隋文帝得天下后,定都长安,当时使用的是汉长安。不过,年代久远,汉长安保存得不多,而且年久失修,很是破败,隋文帝决定另修长安城,就有了大兴城。

    为了修建大兴城,把汉长安的原材料,比如说石料,能用的木料都拆下来使用,进展很快。到了唐朝,又多加修建,就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巨型城市。

    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前后后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

第四十三章 立太子() 
大明宫,是唐都着名的宫殿。始建于了唐太宗年间,是唐太宗给高祖李渊修的夏宫,用来避署。

    在当时,唐朝的宫殿主要是太极宫,发布政令军令,处理国政都在太极宫。不过,太极宫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地势稍矮,有些潮湿,不宜居住。是以,唐太宗决定在龙首原修建大明宫,给高祖李渊避署。

    到了唐高宗年间,就成了唐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

    大明宫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这里干燥,再也没有太极宫的潮湿之苦。

    大明宫宫殿很多,宫室很壮丽,很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令、军令都是在这里发布,传到帝国各处,然后再被严格执行。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是举行朝会的主要场所。今天,含元殿里人头攒动,前来上朝的人多不胜数,因为今儿是还都之后的第一个大朝会,只要在京的官员,不论官职大小,都会前来。

    “大朝会啊,多少年未在含元殿举行大朝会了啊。”

    “是呀,好想念含元殿。”

    “含元殿啊含元殿,大唐很多震惊天下的政令军令就是从在这里发布,传遍全国各处,被严格执行。如今,含元殿再复盛况,难得呀难得。”

    群臣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大声感慨。

    从唐高宗时期,唐朝的主要政令军令就是在含元殿发布的,甚中不乏很多重大政令,影响历史走向。自从武则天定都洛阳后,这里就被放弃了,少有人问津。

    如今,重新在含元殿举行朝会,群臣不能不感慨万千。

    “楚王来了。楚王来了。”就在这时,群臣发见李隆基到了,脸上泛着笑容。冲李隆基见礼。

    与李隆基一起到来的还有李成器、李成义,只是因为李隆基名重天下,群臣自动把二人忽略了,忙着向李隆基见礼。

    “跟着三弟来。我们是倍受冷落呀。”李成器脸上泛着笑容,开起了玩笑。

    “倍受冷落倒在其次,要是去见美人,千万莫与三弟一起去。”李成义调侃一句。

    “哈哈。”群臣放声大笑,李成义这话挺逗的。

    以李隆基的威名,英俊,要是与李隆基一起去见美人的话,包证没有李成器和李成义什么事儿,那绝对是陪衬。

    李成义这一打趣,气氛一下子活跃了。群臣说说笑笑,很是欢喜。

    “陛下驾到!”就在这时,只听贾铭尖细的声音响起。

    群臣忙一肃,按班次站好,个个一脸的肃穆。

    只见李旦头戴皇冠。身着皇袍,在太监和宫女的簇拥下,大袖飘飘而来,神采飞扬,与往日里大为不同。

    往日里的李旦事事小心,处处谨慎,如今当上皇帝了。多了几分神采,多了几分威严。

    来到宝座前,李旦扫视一眼群臣,坐了下来。

    “参见陛下。”群臣忙见礼。

    “平身。”李旦轻启金口。

    “谢陛下。”群臣谢恩,站起身来。

    “今日是还都后的第一个大朝会,你们满脸喜气。一瞧便知你们心里欢喜。没给你们说,朕也很欢喜。”李旦脸上泛着笑容道。

    “呵呵。”群臣发出一阵畅笑声,个个欢天喜地。

    “欢喜归欢喜,国事还是得处置,有本就上奏。”李旦道。

    然后就是群臣开始奏事。虽然还都了。但事儿却不少,有很多事情要处置,这一上奏就是费时老长。

    终于告一段落了,李旦问道:“还有本奏么?”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上奏了。

    “没有本奏了,那朕就说一件事。”李旦站起身来,眼睛瞪圆,道:“众卿皆知,立太子之事争争吵吵近十年,难以决断,以致于各种见不得人的事儿层出不穷,朕多次遇险,九死一生。朕思来想去,这立太子一事不能拖,还是早立早好。”

    武则天一朝为了立太子一事争争吵吵近十年,为了当上太子,武三思和武承嗣见不得人的事儿做得很多,多次对李旦痛下辣手,李旦是九死一生。

    “朕有六子,成年者有长子成器,次子成义,三子隆基。”李旦打量李隆基三兄弟,缓缓道:“朕能当上皇帝,皆因隆基之功,若立隆基为太子,是理所当然。然,成器年最长,而曾为太子。如何决断,还请众卿畅所欲言。”

    李隆基非凡了得,把李旦一手推上皇位,要是没有李隆基,李旦不可能当上皇帝。甚至于,他很可能遇害了。李隆基有大功,立他为太子,名正言顺。

    可是,李成器是长子,而且在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就被立为太子,他也有资格当太子。

    群臣把李成器和李隆基瞧瞧,没有人说话。

    两人一个“贤”,一个“长”,各有优劣,就看从哪个角度出发了。这事儿,还真是难以决断,群臣不能不慎重。

    “国老,你以为呢?”李旦只得点名了。

    “这”立太子这事儿来得突然,狄仁杰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区处,沉吟着道:“一个年长,一个贤明,立长还是立贤皆可,还请陛下裁处。”

    “你这话不如不说。”李旦很没好气,正因为李旦一时难决,这才找群臣商议,狄仁杰倒好,模棱两可。

    “陛下,臣真不知如何区处。”狄仁杰忙解释一句。

    “张柬之,你以为呢?”李旦问张柬之。

    “陛下,此事真是难决。”张柬之沉吟着道:“若是立长的话,大唐不会有问题,至少会八方不动。若是立贤,大唐将倡大。如何区处,还请陛下处置。”

    李成器虽然不如李隆基有才,却也不错,也是一个精明人,守成绝对不会有问题。

    李隆基的才干不需说的,他已经用他非凡的功业证明了这点,若是立他为太子的话,很可能是又一个唐太宗。唐朝发扬光大不在话下。

    究竟如何选择,就要看李旦怎么想了。

    “姚崇呢?”李旦白了张柬之一眼,你等如没说。

    “陛下,臣以为当立楚王。”姚崇是李隆基的坚定追随者。当即表明态度,道:“楚王英明,才智过人,驰骋疆场,大破突厥,灭契丹,建立不世功勋。太宗皇上如此年岁,还未有如此奇功。若立楚王为太子,大唐必将发扬光大,万国臣服。”

    “没错。”

    “我支持楚王。”

    “楚王必为太子。”

    姚崇的话刚落音。一片附和声响起,整个含元殿嗡嗡直响。

    “姚大人所言固然有理,楚王之才智臣也心服,只是长幼有序,哪有以兄事弟的道理。臣以为当立长。”长幼有序在古代很有市场,立时就有大臣反驳。

    “没错。一国之道,必立纲常,先长后幼。立太子,必立长。”立时有大臣附和。

    长幼有序,在古代很有力量,响应的大臣不少。

    宋璟立即反驳。道:“长幼固然重要,然大唐历来立太子以贤明,而不是长幼。太宗本为高祖次子,因功大,定鼎天下,创建大唐。而被立为太子。高宗皇上,并非长子,同样被立为太子,大唐自有大唐的道,不必遵循长幼之道。”

    “附议!”

    “附议!”

    一片响应声响起。

    牛闪闪的皇帝唐太宗。并非李渊的长子,却给立为太子,这是活生生的例证,要群臣不响应也不成。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大臣都响应,总有那么一些古板的大臣坚持长幼之序,道:“高祖立长之意不坚,遂有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之事。陛下,当吸取教训,立长为宜。更要抑制楚王的权势。”

    “没错。太宗皇上权势过盛,功劳过大,建成太子感到巨大的威胁,不得不对付太宗皇上,遂酿成玄武门之变,还请陛下三思。”有大臣极力支持长幼之序。

    你一言,我一语,一时难决。

    李旦的眉头紧拧着。

    “好了,莫争了,我来说几句。”李成器上前一步,挥手阻止群臣争吵,道:“你们看得上我李成器,我很感激。但我要说句公道话,若无三弟,我们家早就遇害了,哪有今日的荣华富贵。我自认不如三弟,这太子之位非三弟莫属。”

    历史上,李成器主动辞让太子之位,这才落到李隆基头上。如今,他还是主动辞让。

    “大哥。”李隆基对这个大哥是很钦佩。

    皇帝,谁不想当?为了当皇帝,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可以骨肉相残。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承嗣就是活生生的明证,而李成器竟然主动放弃,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啊。”群臣大为震惊,一脸的难以置信。

    “我没听错?”

    “有人放弃皇位么?”

    “这好象只有史书中才有记载嘛,我怎遇到了?”

    震惊中的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议论纷纷。

    就是李旦也是震惊,瞪圆眼睛盯着李成器。

    “你们没听错,我不会当太子。”李成器再度肯定一句。

    “真的呀?这如此高尚,只有周公能与之相比了吧。”群臣对李成器大为赞赏。

    “二弟,我不当太子了,你不会要争吧?”李成器向李成义道。

    “大哥,你说哪里的话。你是长子,你都不当太子了,我这个次子还能争么?我们家是三弟保全的,这太子之位非三弟莫属。”李成义冲李旦道:“还请父皇下旨,立三弟为太子。”

    “好!”李旦欣然应允,笑呵呵的道:“为了太子之位,可以骨肉相残,你们倒好,让来让去。有你们这样亲近的兄弟,父皇欣慰。传旨:李隆基为太子。”

    一场原本难以决断之事,因为李成器的主动放弃,立时就有了结果。

    选定吉日,李旦正式下旨,立李隆基为太子。

第一章 大食东进() 
呼罗珊,原波斯帝国首都古尔(今菲鲁扎巴德)。古尔是萨珊王朝的都城,占地很大,方圆数十里,经过萨珊王朝多年经营,城高垣厚,是一座雄城。

    古尔城外,一队队顶盔贯甲的阿拉伯帝*队正在驱赶波斯百姓,大声吆喝,如同在赶狗似的。稍有不如意,不是皮鞭,就是弯刀招呼下来,波斯百姓惨叫声响成一片,惨不忍睹。

    “你们这些异教徒,真主降下怒火,要你们死,你们就得死。”

    “凡是违背真主意志的异教徒,都该死!他们全家都该死!”

    “伟大的真主不容亵渎,伟大的真主的意志必须要贯彻。”

    这些阿拉伯帝*队一边抽打波斯百姓,一边叫嚷,把波斯百姓骂得一文不值,仿佛是垃圾似的。

    “这些可恶可恨的杂碎,我们的神怎么不降下神罚,把他们全部劈死。”

    “他们是恶魔,他们入侵我们的国家,杀死我们的国王,奴役我们,在我们头上拉屎,他们坏事恶事做绝,他们罪该万死。”

    “这些可恶的恶魔吃人不吐骨头,罪恶多端,他们想方设法要置我们于死地,我们绝不能死,我们要抗争。”

    “对!我们一定要抗争。你们知道么?前不久,泥涅师王子派人回来了,大唐要对付大食了,我们有盼头了。”

    “真的假的?这么多年,都没有王子的消息,王子在哪儿呢?”

    “王子在大唐都城,被大唐皇帝拜为波斯王,兼任波斯总督,这是天大的好消息,是大唐要对大食动手了,我们的苦日子要到头了。”

    “太好了,太好了。终于有盼头了。”

    波斯百姓对阿拉伯人恨之入骨,一边走一边悄声咒骂,有人趁机传播消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