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日,武则天方知侄子不如儿子亲的道理,她是感受特别深,对于群臣的道贺要不受用都不成。

    “幸好国老时常提醒朕,朕没有在立太子一事上草率,要不然的话,朕后悔何及!”武则天又是一句感慨。

    要不是狄仁杰力阻,武则天早就立武三思为太子了。要是到了某一天发现,武三思竟然没有诚心,只是想得到江山社稷,武则天还不给活活气死?

    “武三思”武则天眼中精光一闪,大声喝道。

    “臣在。”武三思一个激灵,颤抖着道。

    “听封。”武则天眉头一挑。

    “甚?甚?甚?陛下还要封赏武三思?”

    “我有没有听错?我耳朵出毛病了?”

    群臣听在耳里。惊诧不已,个个一脸的迷糊。

    “陛下,不可呀。”

    “陛下,武三思狼子野心。心怀不轨,没有诚心,对陛下不孝,陛下万万不可封赏他。”

    “是呀,陛下。如此不仁不义之辈,理应重重处置,不可封赏。”

    群臣忙谏阻,声若雷霆。

    “封赏我?”武三思也懵了,一脸我没听清的样儿。

    “我听错了?”武三思冲武承嗣问道。

    “好象似乎可能没有错。”武承嗣愣好半天这才回过味来,紧接着就是大喜。道:“陛下还是没有忘记我们,一定是要立你为太子。”

    说着说着,武承嗣就是羡慕忌妒恨,恨不得与武三思换换。

    依他想来,武则天必然是封武三思为太子。要不然的话,为何要在武氏失势之际封赏武三思呢?武三思当上太子,就没有他武承嗣什么事儿了,由不得他不气愤。

    “甚么?封我为太子?”武三思愣愣的,紧接着就是欢天喜地,红光满面,噗嗵一声跪在地上。冲武则天叩头,道:“谢陛下隆恩!臣一定紧守陛下江山,一定要让江山流传万古。”

    “哎!陛下糊涂了。”群臣也认为武则天是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一脸的不甘。

    “噗哧!”唯有狄仁杰、张柬之、宋璟、张说这些才智不凡的大臣把武三思这副春风得样儿看在眼里,大为不屑,失笑出声。

    “武三思呀武三思。你真是一头蠢猪。”李隆基看在眼里,狠狠摇头,一脸的讥嘲。

    “武三思,你没有诚心,没有孝心。可朕不能没有仁心。念在你是朕的亲侄儿的份上,朕封你为梁王。”武则天淡淡的道。

    “我是太子了!是太子了!”武三思欢喜难言,在心里大吼。

    “甚?梁王?不是太子?”过了好半天,武三思这才回过味来,当场就懵了。

    武三思满心以为武则天会立他为太子,却是没有想到只是封他为梁王,他大为失落。

    “我明白了。”有大臣反应过来,大为欢喜,道:“陛下这是念在亲戚的份上,给他一个王位,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这辈子,他就到此为止了。”

    “怎么了?不满意?”武则天脸一沉。

    当然不满意了,要立为太子才叫满意,区区一个梁王,绝对不满意。

    可是,武三思不敢说出来,一脸的苦涩,道:“谢陛下厚恩!谢陛下厚恩!”

    “武承嗣听封。”武则天瞪着武承嗣道。

    受封是大好事,无数人想要而不可得的美事儿,然而,武承嗣却是心惊肉跳,一脸的沮丧,跪在地上。

    他也明白过来了,他的人生就止步于此了,不会可被立为太子了。

    “封武承嗣为魏王。”武则天冷冷的道,一点也没有热情,好象这是施舍似的。

    没错,这就是施舍!

    以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的弄虚作假,武则天对他们是失望透顶,完全可以把他们削职为民,却是念在旧情的份上,封他们为王,这是实打实的施舍。

    “谢陛下。”武承嗣有气无力的谢恩。

    武则天收回目光,站起身,大声道:“立太子一事,是该决断的时候了。朕意已决:太子当立子!”

    “陛下英明!”武氏不得民心,而李氏很得人心,群臣一直在为立李氏而努力,今日终于成功,群臣大为欢喜,齐声颂扬。

第二十二章 立谁?() 
立太子这事儿争论了十年,终于有了结果,不仅群臣开心,就是武则天也是长舒一口气,这个难题总算是解决了。

    然而,武则天开心得早了点,难题马上又来了。

    “敢问陛下,是立庐陵王还是皇嗣为太子?”有大臣心急,立时问道。

    “这”武则天嘴巴张得老大,把李旦和李显瞧瞧,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旦和李显都当过皇帝,要是立太子的话,两人都有资格,武则天一时难以决断。

    “陛下,臣以为长幼有序,太子当立庐陵王。”狄仁杰上前一步,大声上奏。

    “长幼有序?”武则天点点头,道:“有理。”

    李显是唐高宗第七子,是武则天的第三子,若是按长幼有序的话,的确是该立李显。

    “国老此言差矣。”一个大臣上前一步,大声反驳狄仁杰。

    群臣一瞧,这个反驳之人并不是朝中重臣,而是一个地方大吏,群臣大为陌生,又是好奇,问道:“此人是谁?他好大的胆子,竟敢反驳国老。”

    狄仁杰才智非凡,而又功勋昭著,在朝中的威望很高,他的话很少有人敢反驳,这个大朝反驳,还真是让人想不到,群臣惊奇不已。

    “他是姚崇。一个很能干的地方官员。”有大臣认得姚崇。

    “姚崇?”李隆基听在耳里,大为惊奇,睁大眼睛把姚崇好一通打量。

    只见姚崇身长八尺,很是高大威武,而又不乏儒雅之气,看上去既象文士又象武将。而且,其人还有一身正气。

    “好一个姚崇,不说才能,只是这长相就让人肃然起敬。”李隆基在心里暗赞。

    姚崇是李隆基朝的头号大臣,也是“开元盛世”最有名的大臣。与房玄龄、杜如晦齐名。后人认为整个唐朝虽然人才济济,若论宰相的话,只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和宋璟四人最为了得。

    由此可见,姚崇是如何的了得。

    李隆基再把张说瞧瞧。眉头皱了皱,暗自寻思:“这两货会不会再命中犯冲?”

    姚崇号称唐朝最有才干的宰相之一,却是与张说是死对头。两人到死都在相互算计,遂有“生张说不如死姚崇”的典故。

    两人之间的仇恨说到底,就那么一点儿小事,还在两人不得势的时候,张说参过姚崇一本,自此以后,两人就是势成水火,相互敌视。

    张说一生参过的人还会少吗?记张说的仇也没有多少。姚崇一辈子被人弹劾还会少吗?姚崇又不记别人的仇。却记住了张说,两人就因此事而结了一辈子的仇。

    李隆基曾经亲自把两人叫到一起,给两人排解,要两人放下这段恩怨,却是没用。两人当着李隆基的面答应不记仇了。背着李隆基还是爱怎么斗就怎么斗。

    “姚大人,你此言过也。”狄仁杰也是一愣,敢如此直言狄仁杰不对的人并不多,立时反问道:“自古以来,长幼有序,汉高因之不废惠帝,姚大人不会不知道吧?”

    “国老。你此言更加不对。”姚崇却是声调有些高,反驳更加得力了,道:“汉高早欲废惠帝,因留侯之计而不得不放弃。惠帝即位,吕氏当道,诸吕乱政。赖周勃陈平方才重安刘氏,文帝即位,大汉得安。国老,姚某说得可对?”

    汉高祖刘邦对汉惠帝刘盈很不满意,认为他是个软娃娃。撑不起汉家江山。事实也证明,刘邦是对的。刘邦想要废掉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却是因为张良一计,吕太后请出“商山四皓”为刘盈助威,刘邦最后不得不放弃废刘盈的想法。

    刘盈太软弱,他就一傀儡皇帝,大权落在吕太后手里,吕太后大封吕氏,诸吕作乱,差点篡了汉家江山。直到吕太后死了,周勃陈平两人发动政变,这才把吕氏势力铲除,立汉文帝,汉朝这才安宁。

    “这”姚崇说的是事实,狄仁杰无法反驳。

    能说得狄仁杰无法反驳的人并不多,群臣大为诧异,把姚崇好一阵打量。

    “姚崇不愧是大唐名相,这口才非常好。”李隆基大为赞赏。

    “姚大人,你这话不对。前朝不立长而立幼,是以败亡。”张柬之忙来帮腔。

    “张大人,你此言差矣。”宋璟立时接过话头,反驳道:“杨勇虽是长子,却是无才无德,奢华无度,文帝不得不立杨广。杨广才智非凡,弱冠平南陈,一天下,率军北征,大破突厥,威名天下传。即位以后,杨广收西域,设郡县;开大运河、北击突厥、东击高丽,前朝之强,千古罕有。就是太宗皇上,对杨广也是赞赏颇多。”

    隋炀帝在后人心目中是一个奢华无度的暴君,然而,平心而论,隋炀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很大,就是唐太宗也是佩服。

    隋炀帝还在弱冠之时,就率领几十万大军平定南陈,统一国家。那时候,他率领下的隋军号令严明,秋毫无犯,百姓称颂。而且,他平定南陈后,把南陈的图书收集起来,派人整理,这为南北朝大乱之后汉文化的恢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收拢南陈读书人的心,他与南陈读书人谈诗论赋,这些读书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而归心,这对江南之地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隋炀帝继位之初,多有建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收回西域,这是隋文帝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而且,隋炀帝还在西域设立郡县,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自此以后,郡县制在西域推行开来。

    至于建大运河、北击突厥、东征高丽,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尽管隋炀帝因为东征高丽而失败,却是不能抹煞他的历史功绩。

    “敢问张大人,若是杨勇继位,前朝能有如此多的功绩么?”宋璟大声质问。

    “这”张柬之哑口无言。

    杨勇在才情上远远不如杨广,这是公认的,若杨勇继位,很有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建树。

    “那以宋大人之见。该当立谁?”有大臣问道。

    “以宋某之见,当立皇嗣。”宋璟大声道:“皇嗣谦恭孝友,从无失德,而陛下赐皇嗣仪比太子。居东宫,不是太子实为太子,何须再议太子一事?”

    李旦自从被废以后,十几年来就居于东宫,仪比太子,被尊为“皇嗣”。至于皇嗣是个什么官,既不是太子,却又凌驾于群臣之上,和太子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就是李旦的优势。

    “没错。”姚崇和张说他们齐声赞同。

    “宋大人此言差矣。”一个叫窦怀贞的官员上前一步,道:“按宋大人之意。不顾长幼之序,而以才德论,可对?”

    这个窦怀贞是太平公主的人,他此刻跳出来,多半没好事。

    “没错。”宋璟道。

    “若论才德。谁能与公主比?”窦怀贞的声调有些高,道:“公主聪慧过人,英明果决,大有陛下之英风,当立公主为皇太女!”

    “没错!”一片附和声响起,声势不小。

    太平公主早就有心,暗中布局。拉拢了很多人,支持她的人不在少数。

    “从古至今,就未有立皇太女之事。”狄仁杰不干了。要是不能把太平公主打下去的话,这长幼之序就难以保证了。

    “国老,你这话就不对了。”又一个太平公主的死忠,叫萧至忠的官员立时反驳。道;:“陛下以一介女流而成女皇,这也是从未有过之事,陛下能开一代先河,为何就不能立公主为皇太女呢?”

    在武则天以前,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女皇。这的确是开了一代河。若是再开个先河,立太平公主为皇太女,未尝不可。

    “”狄仁杰一时语塞。

    “要说贤明,公主是了得,可比得了楚王么?”张说接过话头,道:“楚王十三岁而率军北征,解丰州之围,攻占黑沙城,堵住突厥,遂有碛口大胜之仗。太宗皇上如此年岁,也未有如此之功。这太子非皇嗣莫属,皇嗣之后有楚王,一传两帝,代代贤明,还请陛下三思。”

    “这”一片语塞声响起,狄仁杰、张柬之,以及太平公主一伙齐齐无言。

    李隆基有多了得,已经用战功做出了回答,若是立李旦为太子的话,就是一传两君。以李隆基之才,一定会把唐朝治理得花团锦簇。

    武则天的眉头拧得很紧,把李显瞧瞧,再把李旦看看,再把太平公主瞅瞅,最后还把李隆基瞄了瞄,一脸的烦躁,拍拍额头,道:“散了!散了!此事以后再议。”

    原本以为决定立李氏为当子可以长舒一口气,安静一阵子,却是没有想到,烦恼还在后头,究竟立谁为太子一事又来了。

    都知道,这事现在要议还真没有结果,还是以后再说,群臣施礼告退。

    “见过楚王。”姚崇大步而来,冲李隆基见礼。

    “免了。”李隆基挥手,正要好好生勉励几句姚崇,却见姚宗和张说如同斗鸡似的盯着对方。

    “不会吧?这就对上了?”李隆基看在眼里,觉得不太妙。

    “哼!”张说和姚崇同时一扭头,甩甩袖子,扬长而去,仿佛遇到大仇人似的。

    “张说,你怎如此对姚大人?”李隆基问道。

    “碍眼。”张说气恨恨的道。

    “姚大人,张说与你无怨无仇的,你何必置气。”李隆基冲姚崇道。

    “看见他就生气。”姚崇眼睛朝上翻,直接把张说无视了。

    这一世,张说没有参过姚崇,两人还是不对付,难道真是命里犯冲?

第二十三章 武则天有点烦() 
“烦!烦!烦死朕了!”武则天退朝后,并没有回寝宫,而是直接去了佛堂。

    慧辩一见武则天到来,忙前来迎接,道:“贫僧见过陛下。”

    “大师免礼。”武则天摆手,道:“朕心里烦,前来佛堂静静心。”

    “陛下,你何事烦恼?”慧辩大为惊讶,道:“这立太子一事不是有了决断么?”

    “进去说。”武则天率先进入佛堂,在铺着锦绣的蒲团上坐下来,道:“立太子之事没那么简单,先是朕为立武氏还是立李氏烦恼,在大师的帮助下,这事儿算是有了决断。可是,烦恼接着又来了,适才在朝堂上,群臣为立老七还是老八争论,最后,连太平也来掺合了。”

    “原来如此。”慧辩点点头。

    “国老、张柬之这些老臣支持老七,他们认为长幼应该有序;宋璟、姚崇、张说这些年轻人却是支持老八,他们认为应当立贤;窦怀贞、萧至忠他们支持太平,要朕立太平为皇太女。”武则天的眉头拧得很紧,成一个川字,道:“老七老八和太平,各有各的势力,声势不小,一个不好就要出大事。”

    慧辩有些不解,道:“陛下,您这话是不是太过了?朝中大臣,以国老为首,有国老的支持,那就是势力最大的了呀。”

    狄仁杰德高望重,他的影响非常大,能得到他的支持,按理说就稳妥了,武则天不必烦恼,这就是慧辩不解之处。

    “大师,没你说的那么简单。”武则天的一脸的烦躁,道:“国老是德高望重,影响大,可他的年岁不小了,他还能支撑几年?就是那个张柬之。虽然才智了得,不在国老之下,可他的年岁比起国老还要大。若朕立老七为太子,国老和张柬之不在了。谁来支撑?”

    狄仁杰的优势在于他德高望重,影响大,可他的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年岁太大了,他活不了几年了。若是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那么,狄仁杰、张柬之这些老臣不在了,谁来辅佐李显?

    这是大事,不能不虑。

    “姚崇、宋璟、张说这些年轻人,年富力强。而又才智非凡。尤其是那个姚崇,有房杜之才。他们若是支持老七的话,那就不会有青黄不接之忧,可他们偏偏倾向于老八。”武则天双手一摊,道:“若朕立老八为太子的话。固然是后继有人,却是眼前这一关难过,国老和张柬之他们一定会极力反对。”

    姚崇、宋璟和张说他们的优势在于年富力强,是未来栋梁,劣势在于眼前这一关过不去。

    “至于太平,她暗中布局多年,支持她的人也不少。朕若立她为皇太女的话,老七老八的人会极力反对,同样不得安宁。”武则天无奈的叹气,道:“这立太子一事,咋就如此烦人?”

    武则天精明过人,善谋善断。一辈子决疑无数,却是在立太子一事上难以决断。过去,是在立武氏还是立李氏一事上无法决断,如今又在究竟立谁的问题上难断。

    “难办,真的难办。”慧辩也是觉得这事棘手。

    “要说才华的话。太平远胜老七老八,立她未尝不可。”武则天想了想,道:“可是,三郎这小子精明过人,不在太平之下,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要是立老八的话,就是一传两君,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