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创造历史·奥巴马传-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旱母好婵捶āA硪晃幻裰鞯骋晾狄林莨岵我樵薄⒉我樵憾嗍车潮蘩聿榈拢康吮觯≧ichard
  Durbin)坚定地站在奥巴马的身后,“别松劲儿,一切才刚开始呢”。
  2006年12月18号晚上,奥巴马以开场嘉宾的身份通过远程转播亮相在著名的“星期一晚上橄榄球赛”“芝加哥熊队”主场迎战“圣路易斯山羊队”的比赛现场。在此之前,就有媒体预测奥巴马正式宣布竞选的日子就要来临。因此,奥巴马这次亮相受到了巨大的关注。星期一下午的时候,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做出重要决定,建议奥巴马对选民和媒体就自己参选一事做出进一步的表态,话题可以围绕这场竞选对于美国和美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转播一开始,奥巴马就出现在屏幕上,他端坐在自己华盛顿的办公室内,“今天我将在这里回答你们一个疑问,一个在美国人民脑海中萦绕已久的疑问,一个关于美国未来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2008年将决定美国的命运……”,一番激动人心的讲话之后,奥巴马将整个开场引向戏剧化的高潮,“今晚,所有的猜测都将停止。我要大声地告诉我家乡的芝加哥人民,告诉所有的美国人民。我,准备好了,”说完他顿了一下,带上了一顶芝加哥熊队的帽子,“准备好见证芝加哥熊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三、拨云见日:我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而来(6)
就这样,奥巴马再次以一个风趣的表态为自己的正式登场赚足了眼球。对于所有观看了这次转播的人来说,奥巴马的参选已无悬念,而他的活力形象却通过信号传到了850多万户家中。
  2006年剩下的日子,民主党内的选情发生了一些有利于奥巴马的进展和改变。首先是他和希拉里的经费都在节节攀升,不断刷新民主党的筹款记录,其他的可能竞选者却进展缓慢,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受此影响,民主党的参选队伍大幅缩水,落在后面的诸位竞选者纷纷宣布退出。印第安纳州美国国会参议员伊万?贝在12月16号正式宣布退出民主党提名争夺。在面对媒体时,他表示奥巴马是他退出的主要原因。此前,奥巴马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第一次巡回演讲就吸引了无数的听众,几乎是万人空巷;相比起来,贝的演讲效果却差强人意,去了七次也不见起色。见此对比,贝觉得胜选无望,旋即宣布退出。贝是民主党内第三个宣布退出的竞选者,此前还有前弗吉尼亚州州长华纳和威斯康星州国会参议员范因戈尔德。
  民主党的民意测验专家皮特?哈特认为,竞选者的相继退选与奥巴马的强劲势头有直接关系。奥巴马的参选提高了参加民主党预选的筹码,那些习惯在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预选开始之后再伺机出位的竞选者意识到,希拉里和奥巴马已经把选民手里的钱和票瓜分得差不多了。照这种阵势,除非前副总统戈尔杀将进来,否则民主党内无人可与希拉里和奥巴马鼎立三足。但是此前戈尔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参选,于是民主党的较量实际上就缩小到了希拉里与奥巴马之间。
  西北大学政治学教授威廉?梅耶对希拉里与奥巴马之间的竞争做出了自己的预测,他认为两人的竞争一开始可能很难完全展开。两人都是可选性十足的人物,都在党内有大批的拥趸者。这就导致两人的基础选民并非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而是合在一起,这些选民其实也拿不定主意该投谁。两人在竞选的时候必然会有所顾及,生怕会有什么什么过分的言论伤害到自己的潜在选民。
  对于奥巴马来说,2007年开门第一件大事莫过于自己的竞选班子组建完毕。他早在2006年就开始低调组建自己的竞选班子。刚组建的时候只有不多的几个顾问,提供一些战略建议和民意分析,还不能真正算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团队。后来奥巴马的选情一路攀升,吸引了不少知名竞选专家的眼球。另一方面,奥巴马因有高强的筹款能力从而使竞选经费充足,能够负担得起知名竞选专家的高薪。相比起两党的其他对手,他的竞选团队豪华程度有过之而不无及,单凭这一帮人马,奥巴马也能平地炸出几个雷来:
  大卫?普劳夫(David
  Plouff)。AKP传媒的合伙人,该传媒公司曾负责包装2004年奥巴马的国会参议员竞选,为其最终当选立下汗马功劳。大卫?普劳夫是奥巴马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全国竞选总负责人。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大卫?普劳夫曾受聘密苏里州民主党众议员迪克?格普哈特,任竞选高级顾问。2000年的时候,大卫?普劳夫曾任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执行主席和格普哈特竞选团队的二把手。
  大卫?阿克塞罗德(David
  Axelrod)。阿克塞罗德在民主党内可谓大名鼎鼎,2004年他与普劳夫一起制作了堪称经典的奥巴马国会参议员竞选广告。2008年奥巴马美国总统大选的正式竞选广告也由阿克塞罗德操刀。在加盟奥巴马团队之前,阿克塞罗德先后与前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和前艾奥瓦州州长汤姆?维尔萨克合作过,两人均是奥巴马2008年民主党预选的潜在竞争对手。
  罗伯特?吉布斯(Robert
  Gibbs)。吉布斯在与媒体打交道方面经验丰富,长期关注美国国会参议院,与多位国会参议员私交甚笃。2004年奥巴马国会参议员竞选成功之后,吉布斯便开始同奥巴马的合作,现任奥巴马的新闻发言人。在此之前,吉布斯曾是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2004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总统竞选时的新闻发言人。和普劳夫一样,吉布斯对民主党盘根错节的政治关系了若指掌,之前曾任民主党参议院竞选委员会首席新闻官和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参议员弗里茨?荷林斯的竞选新闻发言人。

三、拨云见日:我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而来(7)
保罗?哈斯塔德(Paul
  Harstad)。奥巴马2004年国会参议员竞选时的民意测验专家,此次重回奥巴马2008年总统竞选团队负责民意测验方面的研究与建议。
  康纳?贝彻(Cornell
  Belcher)。贝彻是民主党民意测验方面的后起之秀,此前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霍华德?迪恩身边工作多年,实际上是民主党的民意测验专家。此次进入奥巴马竞选团队,将与哈斯塔德一起负责民意测验方面的相关工作。
  朱莉亚娜?斯穆特(Julianna
  Smoot)。斯穆特是奥巴马的高级助手,负责经费管理。她与南达科他州民主党前国会参议员汤姆?达施勒(Tom
  Daschle)关系密切,此前曾负责达施勒在参议院工作期间财务方面的工作,并曾担任1998年约翰?爱德华兹参议员竞选的财务总监。2004年,斯穆特受聘民主党参议院竞选委员会负责经费管理。
  史蒂夫?希尔德布兰(Steve
  Hildebrand)。民主党前国会参议员汤姆?达施勒的旧部和心腹,2002年曾帮助南达科他州民主党国会参议员蒂姆?约翰逊(Tim
  Johnson)竞选连任,两年后转而帮助达施勒谋求参议员第四任期。希尔德布兰在总统竞选方面经验非常丰富,2000年曾负责阿尔?戈尔(Al
  Gore)的艾奥瓦州的预选工作。希尔德布兰为奥巴马2008年1月多个州的预选提供了建议和指导。
  卡桑德拉?布茨(Cassandra
  Butts)。奥巴马哈佛法学院的同班同学,负责奥巴马政策方面的研究与建议。她同样曾在格普哈特的团队工作过,现供职于美国著名智囊——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保罗?德维(Paul
  Tewes)。保罗?德维曾是希尔德布兰的副手,负责2000年阿尔?戈尔(Al
  Gore)艾奥瓦州预选的临场调度工作;2004年民主党参议院竞选委员会政治政策方面的负责人;2005年与希尔德布兰联手创建了一个咨询公司。德维全权负责奥巴马艾奥瓦州的竞选工作,直接导演了奥巴马在艾奥瓦州的翻盘好戏。
  比尔?伯顿(Bill
  Burton)。奥巴马2008年总统竞选的新闻秘书。2006年美国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首席新闻官,2004年克里总统竞选的新闻发言人、格普哈特竞选的新闻发言人。
  丹?普费夫(Dan
  Pfeiffer)。奥巴马随身新闻秘书。2002年蒂姆?约翰逊竞选的首席新闻官,2004年达施勒参议员竞选的副总经理。2004年之后任印第安纳州美国国会参议员伊万?贝(Evan
  Bayh)筹备总统竞选的首席新闻官。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不仅仅是众多竞选者中最好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团队成员经验丰富、功勋卓著,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很多人彼此有过合作经历,磨合成本低、工作效率高。许多人曾经多次受聘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国会竞选委员会,对民主党的全国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并且积累了不少的人际关系。多位竞选团队成员背景深厚,与民主党内部资深党员关系密切(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中2/3的人与达施勒或格普哈特关系密切)。不难看出,这个团队能够有效地弥补奥巴马“党内根基不深”的缺点,对预选后期超级代表的争夺大有帮助。
  2007年1月16日,奥巴马去国会上班途中和游客合影
  奥巴马真正让希拉里和爱德华兹感受到压力还是在2007年之后。如果说2006年媒体和选民对奥巴马参选的期待是万众瞩目的话,2007年各种媒体对奥巴马的报道可谓是“狂轰滥炸”,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了这个国家的正常社会生活。不知道奥巴马?没关系,随便打开电视、收音机或者连上互联网,不过五分钟你脑子里面就能显示出一个光明、活力、正直、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新一代政治新星。
  大众传媒如此主动地报道一个政治人物,恐怕还要上溯到肯尼迪时代。也许就连奥巴马本人也不曾想到这铺天盖地的场景。2007年1月16号,希拉里造访伊拉克之后返回美国,原计划通过电视媒体向民众汇报此行的收获,以转达自己对于伊战的立场。希拉里的记者招待会,这在以前怎么也算是一个大事件,即便民众不太感兴趣,电视媒体也不得不认真对待。结果倒好,希拉里的记者招待会转播突然改期,换成了奥巴马的插播新闻!虽然希拉里的竞选团队马上发表声明辟谣,说希拉里的节目改期完全是因为己方的时间调整,她希望与同行的另两位参议院同事一起举行记者会,而纽约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克胡格(John

三、拨云见日:我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而来(8)
McHugh)因为身体原因据报告称,麦克胡格因脱水滞留德国。滞留在了德国(与希拉里同去伊拉克的有伊万?贝和约翰?麦克胡格),整件事情与奥巴马无关。但是从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不论从声势上还是媒体关注度上,希拉里都渐渐处于下风、沦于守势。
  此前希拉里的团队一直对何时正式宣布竞选隐忍不发,并且强调“以我为主”,与其他竞选者无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拉里还能稳坐多久,是一个未知数,特别是在奥巴马宣布将在2月10号正式公布自己是否参选的消息出来之后。希拉里本来就在气势上落后了,正式宣布竞选的风头再被奥巴马抢去,还要不要选啦?这种情形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1984年民主党预选的场景。同样是一开始就被看好,同样是从政经验丰富,同样是个人能力超强,民主党热门总统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最后差点就被后起之秀加里?哈特反超。希拉里能招架得住奥巴马的攻势么?
  正式预选前的这段“隐形预选”时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政治名流都争先恐后地出版自己的著作,其中不乏总统预选的各位热门人物。希拉里的新书《十年》(It
  Takes a
  Village)、奥巴马的《无畏的希望》、爱德华兹的《家》(Home)、麦凯恩与他人合作的《当机立断》(Hard
  Call)、前副总统戈尔的《理性危机》(The Assault on
  Reason)纷纷出版,前总统候选人克里也有一本关于环境的新书要出版,只不过名字还没有起好。另外两位共和党的竞选者——罗姆尼和朱利安尼也有计划要出新书,一时间好像所有的政客都突然变成了作家。
  尽管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阵营都不乏炙手可热的总统候选人,尽管2008年总统大选在“隐形预选”阶段就已经是群雄并起,但是领跑的、最显眼的,还是希拉里和奥巴马。民主党特殊的“超级代表”规则让民主党内许多政治名人直接卷入了希拉里和奥巴马之间的候选人之争。奥巴马参选成为定局之后,民主党党内人士开始不得不面对这个单选题。
  2007年3月4日,奥巴马与克林顿夫妇在阿拉巴马州
  “奥巴马有魔力,希拉里有实力,这场巨人间的碰撞是魅力和肌肉的较量,是团队和金钱的比拼”,民主党竞选战术专家西蒙斯的话一语道出奥巴马和希拉里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希拉里强在手腕,在华盛顿做第一夫人、在国会山拼杀多年,人脉广布、威望颇高;奥巴马则以个人魅力为看家法宝,不说别的,单看他在艾奥瓦州与新罕布什尔州的万人演讲场面就知道什么是“魔力”。在竞选的初期,奥巴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是将这种看不见的魔力转化为看得见的党内的支持。
  前面提到的奥巴马的坚定支持者,民主党伊利诺伊州国会资深参议员、参议院多数党党鞭理查德?邓宾以自己老党员的身份向外界表达了对奥巴马的支持,他说:“2008年总统大选是新生代领袖改变美国命运的机会。”放眼望去,两党中能够称得上有新生代领袖潜质的人只有奥巴马。邓宾的这番话不应被简单地看做是老民主党人对晚辈的夸奖和祝福,而应算作是民主党高层对奥巴马的赏识。
  老资格的民主党人纷纷站出来为奥巴马搭阵,这让奥巴马的竞选多了不少底气,也让希拉里在党内支持上的优势开始动摇。民主党另一位年轻的黑人国会议员、阿拉巴马州新晋众议员雅特?戴维斯(Artur
  Davis)称赞奥巴马这种能带来改革的领袖“一代才出一个”。要知道戴维斯和奥巴马同为民主党的政治新星,同是哈佛高才,他第一次进入众议院的时候还不到40岁。如此之高的评价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主党内新生代党员对奥巴马的态度,特别是黑人党员。
  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众议员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在这件事情上算是最矛盾的人之一。他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受到重用,进入克林顿内阁。但是身在伊利诺伊的他和奥巴马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也许就是奥巴马和希拉里同时寻求他的“超级支持”。面对记者的提问,伊曼纽尔不得不打趣地要求“证人保护”,意思大概是“有权保持沉默”。对于他来讲,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

三、拨云见日:我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而来(9)
2007年7月29日,奥巴马和民主党资深参议员克里在一起和伊曼纽尔一样犹豫不决的还有被誉为全民主党中最有经济头脑的前任财政部部长罗伯特?鲁宾和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纽约州的民主党议员查尔斯?兰格尔。后者曾得到希拉里不少帮助,后来又积极鼓励奥巴马参加民主党预选,可以说是态度最不坚定的一个。
  希拉里和奥巴马之所以引得民主党内部大伤脑筋,是因为两人的可选性并不重叠,甚至在多个方面存在对立的特征。奥巴马认为这是未来和过去之间的一次交替,而希拉里则认为这是经验之间的较量。奥巴马从一开始就反对伊战,希拉里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支持伊战,只是在战况急转直下、美国国内民怨沸腾之后才更多地表示批评。希拉里凭自己在民主党内的多年积淀与经营站上竞选者的舞台,而奥巴马则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招徕了不少新的选民。“不少人在寻找能够让他们看到希望的领袖,寻找能够打破现有僵化政治格局的人物。这些选民是奥巴马可以依靠的对象。希拉里则希望以自己的经验和优异的从政记录吸引选民,同时做出一些改变。”民主党民意测验专家高弗雷?加林如是说,他在整个预选中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
  可以说,希拉里和奥巴马都在创造历史,但是他们的成就不能被简单地插上性别或者种族的旗帜。奥巴马的确是一个黑人,但是他的这次竞选和1984年杰西?杰克逊的竞选完全不能等同起来。作为一位以民权运动起家的领袖,杰克逊的竞选自始自终就是一次###思想的宣传和运用,矛头直指种族问题。奥巴马呢,他也许最终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他的竞选思想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高于种族问题的层面上。他在演讲中有意回避种族问题,而一直使用“整个美国”、“所有美国人民”作为呼吁对象。同样,希拉里登上民主党最高政治舞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