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绪义诗经 心得-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出于对女性这种角色的重要性的认识,古人才爱之惟恐歌之咏之不及,恨之惟恐咒之骂之而不足。
  

新台:扒灰党的党章(1)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邶风·新台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多知道贾府里有个忠于主子的奴才叫焦大的,他一句话道出了贾府的真相:“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养叔子。”事实上,贾府只是一个缩影。倘若阎王爷有心,也在阴界电视台搞一个选秀活动,把历史上所有的类似事件作一番盘点,让扒灰的站左边,养小叔子的站右边,然后按其精彩程度搞一个排行榜。我想这样的活动,电视台是一定会收到无数的广告订单和史无前例的收视率的。
  无疑,这首《新台》是应该位列排行榜第一的。
  说实话,这首诗假如依照现代人的读法,洗去其历史背景,我估计能读懂的人可能极少,除了少数天才。比如,我就在众多的《诗经》译本中读到这样的解说,作者认为,这首诗是写女子对婚姻的不满,怨诉自己命运不好,嫁了个丑男子。好在这样高明的读法不多,那些原本不信《毛诗序》的“现代”专家,面对这些诗也不得不回到《毛诗序》来。
  《毛诗序》说:“《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
  《新台》就是这样一个台,一个现成的扒灰电视台。导演、演员和主持人都是现成的。
  卫宣公何许人也?为何《诗经》里面老是有讽刺他的诗?
  卫宣公就是那个公子晋。早先州吁弑兄自立,后来又被卫国一个大臣石蜡想了个办法弄死了,于是便立公子晋。没想到,这位也不是个好鸟。卫国是殷商的后裔,大概卫国的国君都深得商纣的衣钵:好淫好色。这个还没有做宣公之前的公子晋,竟然就和自己父亲的妃子也就是自己的庶母夷姜私通,私通还不打紧,竟然还生了儿子,取名叫急子。当他做了宣公后,仍然和这位庶母夷姜好得不得了,干脆娶了她做夫人,同时立急子为太子。
  急子长到十六岁时,卫宣公开始张罗给他娶媳妇,听说齐僖公有两个女儿,大的叫齐姜,小的叫文姜,他就托人做媒,齐僖公也就答应把齐姜送给急子做媳妇。
  这里一下子冒出三“姜”。原来,周代之时,同姓不婚,诸侯一般都娶别国的女子,卫国与齐国自来就有通婚的传统。齐国是当年打江山立功最多的姜太公姜尚的封国,所以齐国是姜姓。
  齐国出美女,这大概是当时公认的了。早先卫庄公娶的也是齐国的女儿庄姜,庄姜就是《邶风·绿衣》一诗里面歌颂的那个“美而无子”的那位,史书上也称她是绝色美女,没想到这个即将成为儿子媳妇的齐姜仍然美得不得了。
  问题就出在宣公派出去的那几个媒人身上。本来是替急子(也叫公子伋)做媒的这几个大臣,估计也都是和宣公差不多的货色,都是好色之徒,见了齐姜的美色就流口水的那种。回国后,为了巴结宣公,竟然嗦使起宣公,说这个齐姜如何如何美艳,宣公听了自然成竹在胸,当即下定决心,叫大臣们在河这边建立起一座新台,打算在齐姜一过河便把她截留在新台,颠倒鸾凤,先自己享用了再说。
  自卫宣公开了这个口子之后,后世这样的例子也就屡见不鲜了。唐玄宗和那个著名的美女杨贵妃,不就是步的这样一个后尘?杨妃本是玄宗儿子的媳妇,一次进宫来拜见父皇,父皇一见如此美貌的儿媳,顿时“六宫粉黛无颜色”,便把她留了下来,自己享用了。三国时那位太师董卓,看到王允准备给干儿子吕布做媳妇的貂蝉,便也毫不含糊地享用了再说。不过,演义里是说,这是老奸巨猾的王允使出的美人计,而董太师不过是蒙在鼓里而已,严格地说是怪不得董老太师的。但在吕布眼里,这便是扒灰。想那英雄吕布,站在太师的房外,左等右等,满以为太师享用之后会把她再赐给自己的,可等了好几个晚上,都不见太师把美女再送还自己,一气之下,便和王允合谋杀了老董,方才解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新台:扒灰党的党章(2)
历史上如果成立一个扒灰联盟或者扒灰党的话,自然不应忘记《诗经》里的这位卫宣公,宣公便是他们的老祖宗,这首《新台》就是他们现成的党章、圣经。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与老子的妾通奸的情况也好,老子扒灰的情况也好,在《诗经》时代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别的国家也见怪不怪。比如齐国,齐僖公知道自己的女儿本来是给人家儿子做老婆的,而公公非要占有了,自己竟然也无话可说。
  卫国的国人本来也无须说三道四,问题又出在这个齐姜后来叫宣姜的女人身上,若不是后来又发生一件大事,人们也许就会忘记这档子新台之事。
  这件大事,在接下来的一首诗里面就会看到。我们还是先来看人们怎样歌唱新台的吧:
  新台筑在河水边,河水盈盈渡娇娘。公子齐女多般配,谁知冒出个丑八怪。
  新台建在河水边,洒扫尘埃待齐女。公子齐女多般配,不料冒出个鸠胸汉。
  齐女好比进鱼网,公子鸿雁空期盼。公子齐女多般配,不想冒出只瘌哈蟆。
  现代人心好,都以“燕婉之求”设想齐姜作为一个青春美少女,一定不屑于嫁一个丑老汉,因而,是在诗中自叹命运不好,说什么“河水弥弥”、“河水浼浼”是比喻齐姜眼泪之多。这样的好心,可惜都误会了我们这新台上的美人啊。她一没见过公子急子,二没有见过宣公,不论是嫁给谁,都没有半点感情基础,再说这个时候的宣公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又老又丑。要知道,十六岁的公子是他和夷姜在他尚未做国君之时就通奸而生的,现在充其量也不过三四十岁年纪,这般年纪正是现代女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男人啊。不要以为诗中的“丑八怪”、“鸠胸汉”、“瘌哈蟆”就是说他丑啊,只不过是诗人用来咒骂宣公的一种比喻。
  事实上,这位齐姜一变而为宣姜之后,她和宣公夫唱妇随,一起演出了一场经典的灭绝人性的戏来。
   。 想看书来

二子乘舟:哥俩好呀哥俩好(1)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邶风·二子乘舟
  这首诗是接着上文那首《新台》而来的。
  话说卫宣公自从新台与齐姜相会后,二人如胶似漆,不觉世外更是何世。而自从和宣姜缠绵上了之后,宣公原来宠爱的那位夷姜,早就成了冷宫中人。然而,新台虽好,总不如自己的宫殿好啊。回到卫宫,两人总觉得不大自在。老子看儿子,心中有愧;齐姜看公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眼神都不知该如何形容。
  毕竟做了亏心事。
  为了早日从这种尴尬中解脱出来,这位扒灰党的精神领袖,和他的枕边人商量来商量去,总想去掉心头的尴尬才好。正好,两人一段时间的巫山云雨之后,正式成为宣姜之后的齐女一下子竟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就是公子寿,一个就是公子朔。
  有了这两个宝贝儿子,二老一合计,便打算第一步把公子急子的国君继承权从他手里夺回来。可是要废掉太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况且已经夺了本属于他的女人,再来夺他的位子,给人的感觉就不那么厚道了,于心不忍啊。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个继承人自动消失。可是,这也不大现实,人家正是花一般的年纪,早上###点钟的太阳,身体又没什么要命的毛病,光景还长得很哩。二老又是好一番头痛。
  而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宣公和宣姜生下的一对宝贝儿子,竟然反差也是那么悬殊。先说公子寿。他比公子朔年长,是个忠厚人,所以宣公有意把太子之位传给他。弟弟公子朔则是另类,不仅黑心而且虚伪,私下里还豢养武士。这两兄弟一个走红道,一个走黑道,怎么也走不到一块去。由于打心眼里看不惯弟弟的作为,公子寿倒偏偏对公子急子很好,父母前父母后,都说这位急子哥哥如何如何好。这可急坏了宣姜。你这只傻鸟,人家是你的政敌啊,你怎么傻到帮自己的敌人讲好话呢?而宣公本来又是儿子急子的情敌,自然和宣姜站到了同一条战壕。眼看情势不对,两人便下决心要让急子自动消失、人间蒸发。
  正巧机会来了。宣姜的父亲齐僖公这时约卫国一同出兵攻打纪国。宣姜便对宣公说,天赐良机,不如如此这样一番。两人商量已定,便假意打发急子出使齐国,交给他一面旗帜作信物。
  哪想,公子寿觉察到了他的父母鬼鬼祟祟,有些不对劲,便去看他母亲。宣姜只想他是自己将来要做国君的儿子,也不防备他,便把计划透露给了公子寿。原来宣姜是打算在卫国一个叫莘的地方设下埋伏,专等急子一到,就化做强盗把他结果了性命,这样寿便是太子了。
  寿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事已至此,再说也无用。便出得宫来,打马去追急子,把父母的阴谋告诉了他,劝他赶紧逃避。可是,这个急子要么就是傻到家了,要么就是心如死灰了。他得知情况后,反而说:“不可,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意思是说,这行不得也,父亲的话做儿子的怎么能不听呢?那还要儿子做什么?天底下有没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如果有,我就去那。
  好一个急子,父亲抢了自己的女人,如今又派兵来要他的命,他都始终以父子之礼待他。莫非他只是认为这一切都是那个不要脸的女人所为?
  急子不听寿的好心劝说,仍然执意往前走。
  寿一听急子所言,心里倍加感动,这样的好人,怎么能忍心让他死呢?他死了,我做太子,要把我置于何地?当下这样想,当下便做出一个决定,还不如我代替他去死吧。于是他又策马去追。
  还好,不多久就追到了。哥俩便一起上了船,过河去,在船上两兄弟喝酒聊天。寿借机把急子灌醉,等船到对岸便丢下睡熟了的急子,取了他的旗帜往前走。
  刚刚走到父母设下埋伏的那个地方,早已埋伏在那里的兵士,一见到寿手里的旗帜,不分青红皂白,立即一刀结果了寿。而等急子酒醒后来追,已经慢了一步,眼看着寿倒了下去,急子急忙大喊:你们杀错人了,你们要杀的人是我,他有什么罪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子乘舟:哥俩好呀哥俩好(2)
那些扮作土匪的人听说杀错了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顺便把急子也杀了。
  那公子朔听到两人都死了,兴奋得不得了,一石二鸟是他想都没想到的呀。
  卫国的国人听到这样一个悲剧,便写了这首《二子乘舟》的诗来纪念他们。诗以哥俩在船上饮酒的情节为中心,发出了人们心头无尽的感伤和悲怆的呼喊: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哥俩好呀,同舟共济,身影在激流中碎裂,看孤舟消于碧空。我忍不住怀念哥俩,为何一去不返。
  世上本没有生来就贱的人,世上也本没有生来就高贵的人,贱和贵就是这样炼成的。
  

柏舟:爱情岂关自由计(1)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啵纭ぐ刂
  读《诗经》,学历史。
  正如孔子劝儿子读《诗经》,目的是“不学诗,无以言”,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我们今天时隔三千年再读《诗经》,除了领略三千年先民生活的风韵外,不是要仅仅想多认识一些草木鸟兽虫鱼,也不是为了学会说话,更不是为了跟我们的现代观念对应起来,而是要把《诗经》当成历史来读,追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底蕴。
  历史,是人类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诗经》就是这样一种动力之一,只不过它记录历史的文本样式不同于其他。它有它独特的音节、有它独有的韵律,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更是另一番风韵。
  倘若仅仅把《诗经》看成是三千年前人们作的诗歌,而忽视诗之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无疑是品味不到诗歌的原汁原味的。
  以《柏舟》为题的诗,诗经中有两首,一首在《邶风》中,一首就是这《啵纭返氖灼
  邶、啵⑽辣臼粢笸醭┒汲枰淮耐蹒苤兀芪渫趺鹕毯螅笊掏蹒苤匾环治柚背期柚凄{,朝歌之南称卫。这三个地名由武王晚年,一直保持到康叔的子孙逐步扩展合并,统一为卫。《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国的乐工“为之歌《邶》、《啵贰ⅰ段馈贰保夤蛹驹魅说溃骸懊涝眨 湮婪绾酰 薄蹲蟠废骞荒辏辣惫淖右渤啤囤纭ぐ刂邸肺朗:捍钠胧⒙呈⒑医裎氖Ф及掩⑧{、卫三风合为一卷。
  小邦周打败大国商,从文化的角度上说,其实是文化落后的民族打败了文化先进的民族。殷商的文化是要比周文化先进一些的。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罕见,如入主中原的满洲就显然没有明王朝那样繁荣的文化。殷商虽然灭亡了,但它的文化在殷遗民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如卫国、宋国等遗民最多的国家;同时周王朝也大力吸收了殷商的文化,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故《诗经》在编排上把邶、啵⑽廊缗旁诙现螅渌缰埃涫稻褪浅鲇谡庋目悸恰T谥芪渫酢⒅芄保艽跏叶源巍⑽赖裙际强涂推模鹬停涔木粑灰惨哂谒
  我们读《啵纭罚部梢愿惺艿狡渲信ㄓ舻奈拿髌ⅰ
  这首《柏舟》就是以歌颂爱情贞节的面貌出现的。以松柏比贞美,早在诗经中即已出现。从歌词上来看,典型的两章叠韵,在一章里中心意思已经表达得非常强烈了,但犹嫌不够味,又在第二章变换韵脚,再次吟唱,以强化诗味,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更充实更沉重,而且使诗歌的余味更加悠长。这样的抒情表意方式,即使是在现代歌词中仍然是主流。由此可见,三千年前,啵氐墓说囊帐醺芯鹾鸵帐跣郎退骄鸵丫锏搅艘桓鱿嗟背墒斓母叨取
  除此之外,全诗还富有特殊的张力。我们比较一下二南就发现,二南的诗总的来说比较直率,主人公的身份一看即知,诗意也相对比较明晰,但《柏舟》不然,它的主旨隽永含蓄,却又并不影响诗意的强烈表达。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它,都可以自成一说。
  正是因为这样,《柏舟》的主旨,历来争议最大,出现了“共姜自誓说”、“寡妇守节说”、“赞美节妇说”、“爱情忠贞说”和“女守独身说”、“贞妇被遣说”和“言孝道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尤其以“爱情忠贞说”最为流行。
  而有趣的是,上述说法或分歧,不管是哪一种,都离不开“忠贞”这个核心。它们的差异主要就是由诗中的抒情主角的含蓄而造成的。你说她是共姜也可,说她是寡妇也行,说她是少女也妥,说她是贞妇也对。
  

柏舟:爱情岂关自由计(2)
毛诗就认为,这是共姜自誓,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言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所谓“守义”也是忠贞。《丧服传》曰:“夫死,妻稚子幼,子无大功之亲,妻得与之适人。”是于礼得嫁,但不如不嫁为善,故云“守义。嫁也可,不嫁更好,嫁合礼,不嫁合义”。如果信毛诗说,那么诗中的共姜,恐怕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节妇形象,也是第一个自愿守节的“烈女”。
  现代以余冠英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则普遍认为,这是写少女自己有了意中人,誓死忠于他,恨阿母不亮察她的心。其说仅从诗意上看也可成一说,但问题是出在对“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一句中的理解上。余等以为,“髧彼两髦”是指男子未冠之前披着头发,因而是一个未婚少女对这个男子的爱恋,而女孩的母亲不许,这便构成了他们所谓的婚姻不自由说。但此说显然与三千年前的实情不合。
  毛诗云,髧,两髦之貌。髦者,发至眉,古代儿子事奉父母之装饰。若父母有先死者,于死后三日脱之,也就是弃掉髦饰,三年丧期满后又髦之,若二亲都去世,则永远不再髦饰。
  这一说,则合乎毛诗“共姜自誓”的历史情境。我宁愿相信古人的眼睛而不愿相信今人的“诂”。
  自古以来,即使是到了今天,婚姻都有自由和不自由之说。自由意味着可以自己做主,不自由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