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绪义诗经 心得-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我国《诗经》时代,诗人们其实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齐襄公与妹妹文姜的淫乱,闹得举世皆知。为遮人耳目,竟然一不做二不休,把他的妹夫鲁桓公弄死在齐国。尔后又嫁祸于大力士公子彭生。这样一来,激起国人民怨沸腾。
  为了转移国人视线,齐襄公兴无义之师,先后三次出兵干预他国事务。他借口郑公子忽被其兄弟杀死,把杀死忽的罪首逮住杀了,想以此来博得郑国人的好感。然而,郑国却并没有因此结束内乱。四公子五争的故事仍在继续,此其一。其二,他借口要报自己的先祖齐哀公被周天子烹掉之仇,把矛头指向当年向周天子献谗言的纪侯,出兵灭了纪国。其三,又出兵帮助卫国攻打他国。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使自己善终,最后自己还是死在国人手里。
  于是齐国的诗人便作了一首《甫田》诗,来讽刺他: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高高长势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惶惶。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怏怏。
  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只几天没见面,忽戴冠帽已成年。
  执着于就诗论诗的后来人,自然读不出诗中的“刺”,他们还坚信,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丈夫或者少女怀念恋人的诗。其实,诗人是正话反说,奉劝世人莫去耕那种荒芜多年荒草丛生的田地,那样费力不讨好;莫去思念那个远方的人,想也白费力。意在告诉人们,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别去想,把不现实的念头抛开。
  这是一首讽刺诗,把齐襄公那种好大喜功,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想借此回避自己罪恶的小人行径做了辛辣的讽刺。他所做的都是自己不应该的,而该修的德却不修。这还是一首哲理诗,意在说明,一个人要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的位置,回归自己应有的位置。做国君的当然首先是要修德,修礼义。德不修而求诸侯,礼义无而求大功,无异于拔苗助长,无异于一个小孩突然给他行成年礼,仍然改不了他的本质。
  有人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大智是大勇,是对生存困境的挑战,值得欣赏。其实这是一种狡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愚蠢和无奈之分,前者如以卵击石,后者或为情势所迫不得不为,或为他人意愿而自己不敢违逆,如西西弗斯。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甫田:回到自己的位置(2)
有人把西西弗斯式的行为称之为某种信念而献身,同样是一种误读。心中有信念,这信念一定是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的,而西西弗斯的行为恰恰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要说是信念也是一种愚蠢的信念。任何人或生物的生存,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位置。正如鱼只能生存在水中,倘若离开属于他的位置,最终只能是一个悲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徒有信念是无益的。
  抛开这种不现实的念头,回到自己的位置,从修身做起,这才是人生最佳的选择。这是西西弗斯,也是《甫田》给我们的启示。
  

敝笱:史上“破鞋”第一人(1)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齐风·敝笱
  有道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在齐子文姜眼里,她哥哥诸儿也就是齐襄公就是她的前夫。不仅是前夫,只怕也是她的初恋情人。因此,文姜虽然和鲁桓公过了十八个春秋,但是心里自始放不下她的哥哥情人。也不知是怎么整的,鲁桓公整了十八年都没把一个小女人的心整到自己这边,最后反倒把自己的小命给整没了。
  话说文姜嫁到鲁国的第十八个年头,机会来了。这年春天也就是鲁桓公十八年的春天,齐襄公邀请鲁桓公去做一次高峰会晤。这一次,大概文姜使了什么迷魂药,竟然使得鲁桓公不顾礼制规定,同意带夫人文姜一起去齐国做国事访问。临行之前,被鲁国大臣申溃敖搿J录蹲蟠ぢ郴腹四辍贰!按海行校煊虢先缙搿I昀'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应该说,申先生所说的极其明确了,违礼必败。不管他是不是听说了文姜在齐国的风流韵事,鲁国是礼仪之邦,“周礼尽在鲁矣”。仅凭他所说的“易礼”这一条,就足够鲁桓公重视了。然而,桓公竟然不听。
  果然,后来的发展印证了申先生是一个预言家。桓公和夫人文姜一回到齐国,就受到了齐襄公异乎寻常的热情款待。把夫人文姜单独叫在宫中,说不定还打发了齐国许多的美女去陪鲁桓公。
  可是等鲁桓公从温柔乡里醒来,发现夫人好久不见影子了。一打听,原来自己的女人和她哥哥通宵呆在一起。这不正常嘛,兄妹俩哪有这么个缠绵法的?想起以前听说的风言风语,鲁桓公就气得脸色铁青。等到夫人回来,桓公的血性就上来了,与夫人大吵了一架。弄得夫人还满腹委屈似地哭了起来。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桓公只好强压住火气,派人去向齐襄公辞行。
  襄公这一边其实也放心不下,一来他惦记情人般的妹妹,二来也怕在桓公面前露馅。
  当襄公这边的人把桓公与夫人吵架的事告诉襄公后,桓公辞行的使者也来了,襄公一想,不妙。于是极力挽留桓公再多玩一天。
  第二天,襄公在牛山大摆宴席,命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向桓公敬酒。桓公本来也有气闷在心里,不好受,正好借酒浇愁。这一喝就喝了个酩酊大醉。襄公便打发公子彭生送桓公回馆驿。公子彭生是齐国有名的大力士,襄公特意嘱咐他,要他抱紧点儿。结果,半路上,公子彭生一使劲,便把桓公的肋骨都弄折了,可怜的鲁桓公就这样不明不白地“醉死”在齐国。
  这下轮到文姜做戏了。她又哭又闹,一个劲儿也要陪桓公死了算了。当然齐襄公不会让她死的。当鲁国得知国君死讯,一个个气得不行。这不明摆着欺负鲁国吗?但真要打起来,鲁国又不是齐国的对手。于是鲁国上下只好憋了这口气,一面派人去接桓公的灵柩,一面派人跟齐国交涉要求惩办凶手。襄公自知理亏,只好把公子彭生法办了。这事就不了了之。
  后来,鲁国的史臣写《春秋》,把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只好含含糊糊地一笔带过了。倒是齐国的君子们反而深以为耻,便写下了一首《敝笱》的诗。
  “敝笱”是什么意思?我看大约就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破鞋”差不多吧,象征没有贞节的女人。“笱”本义是指一种捕鱼工具,暗示文姜和桓公来齐国就好比自投罗网。但我觉得还不如理解成“破鞋”来得痛快些。文姜大概就是历史上最早获得“破鞋”称号的第一人。
  诗写得很是委婉,但文姜返齐荒淫无耻的秽行都囊括在诗的比兴里面了,一种别有风味的讽刺读来令人好玩:
  破鞋挂在鱼梁上,鳊鱼鲲鱼心不惊。齐子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云。
  破鞋挂在鱼梁上,鳊鱼鲢鱼相游荡。齐子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敝笱:史上“破鞋”第一人(2)
破鞋挂在鱼梁上,鱼儿来往好惬意。齐子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水。
  王安石的《诗义钩沉》中说,“其从如云,无定从风而已。云合而为雨,故以雨继之,雨降而成水,故以水继之”。这倒是把诗人以鱼、水、云、雨作喻的奥妙说了大半。鱼水之欢、云雨之情,自古以来暗示男欢女爱。诗人愈是说鱼儿心不惊、心不虚,便愈是反衬出兄妹俩对自己所行苟且之事不知羞耻,其讽刺之意可谓高超而辛辣。三章诗的后两句,诗人唯恐人们不知道是齐国的文姜回娘家了,刻意反复渲染。本来文姜之回娘家就不合礼制,诗人愈是反复渲染这一点,愈是表明这里面大有深意。本来像文姜这种不光彩的角色回娘家,低调一点,人们或许还会理解,她愈是这么大张旗鼓地回国,也愈说明她不知礼义,厚颜无德。连带把当初同意文姜回国而后身死异国的鲁桓公也刺了一下。当初若是听了老人言,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结果呢?
  回想鲁桓公这一生也太不值了,一个堂堂男子汉,一个堂堂礼义之国的国君,周公的后裔,戴了这么多年的绿帽子,竟然就这样死在女人的手里。他和文姜之间难道真有什么爱情吗?不爱,为什么不放弃呢?也许这才是礼义所导致的面子文化的罪过吧。但是倘若一个人真的连面子都不要了,那不形同一只硕鼠了吗?这样的吊诡式的结,人生该如何解开呢?
  

载驱:时光洗不去尤物身上的油彩(1)
载驱薄薄,蕈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了游敖。
  ——齐风·载驱
  时光洗不掉“尤物”身上的冶艳。三千年过去了,文姜成了地地道道的“尤物”代表。回想文姜这一生也不值,我不知道她和鲁桓公十八年的耳鬓厮磨、枕边燕尔,怎么就填不了她内心中那巨大的空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空虚啊。十八年不说使一个少女成为半老徐娘,但也可以有那么一点沧海桑田的韵味了吧。
  我也想不明白,她在丈夫死后的连串表演,是出于性情的流露还是一种刻意的表演?无论是哪一种,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种被脱光了而失去掩饰的恐惧或者罪责感?
  历史记载,鲁桓公死后,文姜觉得没有脸再回鲁国去。但是她的儿子刚刚即位的她的儿子鲁庄公派人来接她回国了。无论是按礼制还是论人情,她都不好拒绝儿子,只好跟着儿子一步一挨地往鲁国走。走到齐鲁交界处,她的脚再也不听使唤了。她掩面而泣,是啊,这个样子回鲁国去,有何脸面见“江东父老”?难道能折回娘家齐国吗?不能,虽然那是娘家,那里有自己亲亲的哥哥,但一回去就更无法说清了。
  她不走了。这个地方既不是齐国,又不是鲁国,就待在这两不是的地方终老一生吧。面对母亲的所作所为,作为儿子的鲁庄公也在为难。本来嘛,虽然齐鲁两国没有公开撕破脸皮,但国人都把母亲当作了“祸水”。接她回国,本是情理之中,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啊,不接嘛又说不过去,可这个母亲却是杀父仇人,也是全国公敌。还不如就顺她的意,在这个两不是的地方盖所房子,让她一个人待着吧。
  话说文姜的哥哥齐桓公弄死了妹夫,本以为可以掩饰兄妹间的丑事,还可以独霸妹妹。谁知,国人不依。因为鲁桓公死后,齐襄公为了躲避嫌疑,把罪责都推到了公子彭生身上,这引起了国人的不满。
  眼看人心出了问题,齐桓公只好转移国人的注意力,连续三次对外用兵,先是借口替郑国平定杀害郑公子忽的内乱,杀了郑国的子亹和高渠弥;继而又报了当年纪国向周天子献谗言而烹了齐哀公之仇,灭了纪国;然后又帮卫惠公去打黔牟。而这个时候,文姜竟然打着道喜的名义来看哥哥了。
  于是,兄妹俩故态复萌。齐襄公竟然带着妹妹文姜整天外出游逛,卿卿我我,情同恋人,有时一个月不回朝宫。
  原本齐襄公怕周天子进攻他的西线,打发了两个将军去守葵丘,约好了一年时间为期,到第二年吃甜瓜的时机就派人替换下他们,就好像今天美国总统答应驻伊拉克士兵那样。可是,到了时间齐襄公早把这事忘在脑后了。他和妹妹文姜还处在情意绵绵之中。而其中一个将军叫连称的,他妹妹本来是齐襄公夫人。见到齐襄公这个骚狐狸抛下夫人而成天与文姜欢爱,心里更有气了。于是便和朝中的公孙无知联络,准备趁机除掉襄公。
  一次齐襄公去打猎,一只硕大的野猪猛地一下子向他扑来。襄公赶紧抓起弓来朝野猪射去。不料中了箭的野猪竟像人一样站了起来,一声大叫把襄公吓下车来。被吓得魂飞魄散的襄公以为野猪是公子彭生的灵魂,就在这时,连称和另一个将军带着兵马杀过来了。襄公身边一个叫孟阳的见事紧急,就冒称襄公躺到床上,襄公则躲到了角落。想趁乱逃走的齐襄公冒称是车夫,但最终还是被连称认出来了,一刀杀了襄公。另立公孙无知,由此拉开了齐国之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纷纷逃奔国外。
  遭此大乱的齐国人对文姜这只“骚狐狸”恨恨不巳。于是又有诗人写下一首《载驱》。
  说起来,《载驱》似乎没有《敝笱》那么辛辣,其讽刺意味也不明显,无非是大写文姜回国的招摇。但细读之,自会明白这种写法也是一种“春秋笔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载驱:时光洗不去尤物身上的油彩(2)
马车奔奔响声疾,红革饰车花竹帘。鲁国道路多平坦,齐女出发天明前。
  四匹黑马多健壮,缰绳垂下软又光。鲁国道路多平坦,齐女启程喜洋洋。
  汶水奔流浩荡荡,行人熙熙往来忙。鲁国道路多平坦,齐女一路好游逛。
  汶水奔流浪滔滔,行人熙熙多如潮。鲁国道路多平坦,齐女一路好逍遥。
  诗人巧妙地写出了文姜回国的张扬与无忌,把一件无礼而无耻的事情写得那么明丽和堂皇。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对比手法,越是这样写越是显得其反常。并且,诗人连续用了四章反复叠咏和渲染,相同的句式,相似的文字,起到了强化的效果。
  文姜回国为何如此令人关注呢?前一首诗也写到“鲁道荡荡”,这一首诗同样如此。其实,“鲁道荡荡”并不是说齐鲁之间的大道真的就那么平坦宽敞。其实质是说文姜回国就好像是走大路似的,家常便饭,根本不受任何礼制的约束。史载,鲁桓公死后,文姜虽然居住在那个“两不是”的禚地,但实际上更方便与齐襄公幽会了。鲁庄公二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庄公四年,“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庄公五年,“夫人姜氏如齐师”;庄公七年,文姜“会齐侯于防”,同年“会齐侯于觳”。文姜俨然鲁国的外交部长。
  她这样频繁地回国干什么呢?读者读到这里,不免会这样发问。还能干什么呢?就是为了回来看看哥哥呀,与哥哥享受鱼水之欢呀。
  由此可见,诗人和史家尽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但其实也有相通之处。一个只是道出事实,把史家之见隐于文字中间;一个只抓住事实中的细节,反复强调,来表达诗家之见。
  两种不同的人,通过各自不同的手段,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文姜也因此成为齐国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但按现在的说法,文姜应该算是一个鲁国人。这一点,聪明的鲁国人也十分清楚。本来,文姜出嫁前称齐姜可也,出嫁后应该称桓姜才是。但是,当鲁庄公二十二年,文姜去世时,鲁人称之为“文姜”,此前都称“夫人姜氏”,表明这个“文”字基本上就是她的谥号。为何不按惯例称桓姜呢,恐怕是鲁国人不愿意把他与可怜的鲁桓公那段屈辱的历史联系起来吧。
  可见,鲁国人在此一事上也用破机心。殊不知,在人们尽情嘲骂文姜之时,我们也不禁为鲁国害羞。作为大圣人周公的后裔,当年鲁桓公为结交强齐,主动求婚,连礼节都不顾了。杜预明白地说:“公不由媒介,自与齐侯会而成婚,非礼也。”此一也。按先秦礼法,夫妻不能一起出入,况他国,故桓公同夫人一起入齐,本是违礼。此二也。有此二条,说“周礼尽在鲁”,只怕也是一种外交辞令吧。
  算起来,文姜也是鲁国的一代国母,作为女人的文姜,自有不光彩的斑点;而作为国母的文姜,也算是鲁国的有功之人。文姜频频往来于齐鲁间,也是鲁国为借文姜之力促成齐鲁外交、或协调齐鲁关系的工具。史上有明文,齐襄公在世时,齐鲁无战事,文姜之力也。她还两次到过莒国,同样是为强化莒鲁联盟。可以说,文姜是史上较早参与国政的女性之一。之所以造成这样一个结局,无非是鲁国无人之故罢。
  不管怎么说,时光是洗不去尤物身上的油彩的。若是世上没有“尤男”,又何来“尤女”?
   。。

猗嗟:一声叹息,哀艳(1)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齐风·猗嗟
  我真的越来越怀疑,齐国是不是盛行男风?在11首诗中,赞美男子汉的诗竟占了近三分之一。《还》诗中的男子汉互相赞美,这首《猗嗟》同样也是赞美男人的射技。而历史上齐国还有两个著名人物,一是管仲,一是鲍叔牙。史上说他们两个人关系好得不得了,甚至留下了“管鲍分金”的典故。本来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