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绪义诗经 心得-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韩诗所述,赵苍唐意在讽喻魏文侯不要重蹈吉甫杀孝子伯奇的覆辙,而吉甫则是信后妻之谗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诗。这是西周时事,曹植在《令禽恶鸟论》有载,王先谦是坚信此说。但我认为既是西周时诗,魏文侯何以不知有此诗?而这个魏文侯恰恰又是史上一有名人物。战国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这里有两个核心人物,一是魏文侯,一是卜子夏。礼贤下士的魏文侯也是魏国历史上最出色的一个国君。《史记·儒林列传》称“是时独魏文侯好学”。《汉书·礼乐志》说:“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可以想像,如果是西周前诗,文侯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况且,此处魏文侯并没有杀击之心。击在中山,诉为太子,互不相干,反倒是赵苍唐提出要父子通使,赵讽此诗有些莫明其妙。以小人心度之,莫非还有挑起魏文侯杀击之嫌。赵云,“非敢怨也,时思也”,这句话也不通。连魏文侯一听就知:“怨乎?”,即文侯听出了诗里的怨意,马上质疑,赵一句“时思也”只不过是一种辩解。在我看来,这个赵苍唐纯是一小人耳。即便是一种“思”,明显不是那种子思父。与毛诗比起来,毛诗更切合诗旨。实际上,即便是今天看来,这种“思”也是一种忧思,一种带有天问的忧思。
  这首《黍离》,沈青崖说的好:“述其所见,既非托物,因所见而行为之靡靡,心为之摇摇,亦是实写其忧,而非由于黍稷引起,直是赋体,不兼有兴。”如果是子思父,则应该侧重思,而不是忧。而且,根据《诗经》的经验,写思往往多以比兴的手法。
  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一幅颓败的景象,而且这是一种无法修复的颓败,故都城阙已完全被“黍离”所取代,蓬蓬春色、葳蕤草木中透露着满目凌乱与荒芜,如同今天那无法修复的圆明园一样。彼,彼宗庙宫室。迈,行也。靡靡,犹迟迟也。摇摇,忧无所想。离离,散垂之貌。摇摇者,神魂之无主也;如醉者,意绪之俱迷也;如噎者,愤气之填满胸臆也。可见,愈是绿色离离,愈见出昔日繁华之瓦裂,见者之心都为之崩解。愈是春意盎然,愈是见出作者心中之冷。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做了肥黍的肥料。那么,导致这种剧变的到底是什么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人心里应该马上被唤回到当年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年代。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黍离:悲悼故国的代表作(3)
此情此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忧什么呢?只不过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只不过是思往事,忧来者,只不过忧别人不理解我这种忧,还以为我别有所求。
  牛运震曰:“此诗纯以意胜,其沉痛处不当于文词求之。后人诗如‘山川满目泪霑衣,六朝如梦鸟空啼’之类,徒伤代谢而已,固无此怀古深情也。‘谓我何求’四字,说尽人世浅薄,一‘求’字误人,直到君国之义漠不相关,可惧哉。”
  此诗之奇就奇在这里。与其说是怀古,不如说是伤今。若今日果如离离禾黍这般春意盎然,倒也不必再问苍天,若今日已是一片秋意阑珊,倒应让诗人豪情满怀才是。诗人偏不写今日之风雨如晦,偏偏以禾黍离离之春意映出今日之如晦风雨。
  《诗经》时代的诗人不是为作诗而作诗,这一点与我们今人作诗绝对不同。诗人心忧为何,所求为何,指责何人,皆不一一道明,是情动于中,发至极处,语言自然流露。这种语言便是初民的原始语言,不同于后世之诗人靠推敲来炼字,炼成一种诗境。
  千载以来,每当碰到这样一种风雨如晦的时候,“黍离之悲”就起。哪朝哪代没有人唱过?左思刚唱完,杨衒之又唱;瘐信唱过,沈约又唱;杜甫刚走,刘禹锡又来;姜夔的《扬州慢》未停,吴梅村的《秣陵春》又响;而期间,四十三岁的文天祥所唱的更直追《黍离》: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只不过场景由北国换到了江南,燕子还是那只燕子,离宫还是那种离宫,而只不过是把“黍离之悲”换成了另一个词“亡国之痛”。
  我读《黍离》之时,惜哉已不是春天,窗外的寒风和冷雨不时敲打着我的书窗,不禁冒出一身战粟:
  风也奇,雨也奇,风雨之中话黍离。风也真,雨也真,至今仍忆卢沟桥。
  

君子于役:女人天生的母性(1)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王风·君子于役
  有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女人天生具有一种母性,不管是儿子远行在外,还是夫君行役在外,女人的母性总在这个时候表露无遗,即便是丈夫,也会被当成了不懂事的儿子。具有母性光辉的女人,总是最温馨最动人的。
  有过牵挂经历的人们,应该知道,一年之中,思念一个人最厉害的时候是在春天或秋天,春色撩人,秋景迷人,这样的季节最容易撩起两情相悦之间的互相牵挂,拨动男女之间的那根驿动的心弦;而一天之中,最容易激起相思和牵挂的时候不是早晨,也不是晚上,而是日暮时分。
  日暮时分,一切由喧嚣开始归于宁静。太阳的余晖仍在,黑夜还没有完全降临,在那隐约的光影中间,鸡们狗们都开始回家,牛羊也从山上下来,悠悠地往家赶,在外劳作的人们都拖着一身疲惫、披着一层日影走向家门,家的感觉在这个时候最明显最强烈。倘若回到家,看到的是冷冷清清的灶台,那人一定会生出一股凄清;倘若平时该回来的人没有回来,那心里自然陡生一种惆怅。日暮时分,最烦心的是,又是一天过去了,栏杆不知又望断了几根。
  在唐诗宋词的国度里,“日暮”一词在诗词中出现的比率是那么的高,令人吃惊。我搜检了一下,有136首宋词、496首唐诗写的都是日暮时分诗人的感慨。原来在游子的眼里,日暮时分也是他们最思念故乡、思念朋友、思念亲情的时候。
  日暮天寒,激起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凄凉和苦楚,“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飞鸟尚且知还,游子却欲归不能,怎能不生出“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的长叹?而那份悠长的牵挂,更令人愁肠百结。“垂天翼,飘然万里,愁日暮、佳人未归。”“扁舟日暮笑声远。对此令人肠断。”“旅行虽别路,日暮各思归。欲下今朝泪,知君亦湿衣。”“日暮无人伴幽独。光阴双转毂。可惜许、等闲愁万斛。世间种种,只是荣和辱。念足又愿足。意足心足。忘了眉头怎生蹙。”
  这样一种“日暮情结”,怎一个愁字了得?
  而《诗经》中的这首《君子于役》偏偏开了这种情结的先河。全是日常景致,字里行间却是满怀的思念和牵挂,浓得化不开。后人把它归入“思妇诗”,大概看到了诗中的“君子”二字。
  其实,这种思妇不同于别的诗里的思妇,要么有一种清怨,如深宫似的,要么有一种香艳,如春愁似的。而《君子于役》却是另一番景致。诗中充满着一种旖旎宁静的田园幽情,仿佛身处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桃源世界。这就让人坚信这首诗是一首民歌。
  连《朱子语类》都说:“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这话深入现代人之心。然而,这不过是把古人作诗的背景置换在现代。依我看,古人作诗倒确实与今人不一般。今人为作诗而作诗,古人作诗则自有用途。古人作诗没有诗的概念,之所以作成这样的四字句、五字句,不是现代人那样故意把长句截成短句,在一个字一个词之间反复雕琢,而实实是他们的日常用语,实实是为了合乐可歌。
  把它当成民歌也未尝不可,然而,有一点必须明白,三千年前虽然有了都、城、郊的区分,但在那样一个农耕社会,即便是在都城,也不过是农耕社会的聚居区。那里的人们生活一如乡村,只不过多了些贵族的气息、多了些贵族的礼节。那里没有后世城市的店铺林立、莺歌燕舞,灯火通明。一到日暮,不过燃起几堆篝火,吊起几块打猎打来的野味,任其烤得油水直冒。一家人围炉向火,看小儿打闹,听蛩音低吟。
  我们看惯了而今的都市里,一到日暮,正是人们休闲游乐,寻欢问柳的时节,怎生晓得古人之愁与思?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君子于役:女人天生的母性(2)
我倒不禁想问问那些思想深处总是吊起所谓“人文关怀”大旗的人们,三千年前哪有那么多的民歌?即便是现代,人们的文化水平、思想觉悟、生活条件哪一样不比古人强得多,然而,现在的民歌又在哪里?难道在这方面今人还比不上古人?民歌并不等于人民性,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批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知识者,不管其是贵族还是平民,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代表,他们作出来的诗就没有人民性了吗?那种一味以出身、阶级来看待人民性的观念是不是也该变一变了呢?人民性也存在于这些具有先进文化的贵族知识分子身上。
  现代人一看到“君子于役”的“役”字,就联想到“奴役”、“役使”、“役夫”、“差役”这样一些概念,以为“役”就是平民的差事,或者就干脆是“当兵”(余冠英)。《说文》释“役”,“役,戍边也”,这大概是“役”的本义。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祭祀就是战争。战争是不分贵族与平民甚至奴隶的,贵族上前线一样是“役”。实际上在古代,“役”字的含义包罗万象。陆游有诗曰:“万物各有役,吾生何所营。”此处的“役”字就有职责(duty)之义。
  也有人看到诗中的“君子”家里还养着鸡呀牛呀羊呀之类,便断定这样的“君子”即便是贵族,地位也不高。他们不懂得在三千年前,鸡、牛、羊之类的东西正是财富的代表和象征,《左传》中说朝中官员贵族有一天吃两只鸡的特权,那么一般的平民家里恐怕是难以吃到鸡的。在那个生产力普遍低下的时代,一个奴隶可能还抵不上几只鸡。即便是到了现代的农家,牛、羊依然是家中的财富。你还说这是民歌吗?
  其实,古代的贵族一样是很辛苦的,虽然人们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但毕竟三千年前,国家大事、战争和外交,主要的职责还是由贵族承担的。他们虽然“出有车,食有鱼”,然而,一年到头奔波在外,在那样一种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几乎是算不出归期的。而途中之艰险,又远非我们所能想像到的。所以,一到日暮黄昏,他们的妻子就在家里牵挂起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正是这样一种没有归期的等待,最是撩人心魄,摄人魂魄。它不如我们今天,明确地算计出火车几时到,飞机几时几分到,他们只能以一天的太阳为度量,太阳下山,意味着这一天的等待又落空了。早晨起来充满着的希望,以为丈夫说不定就到了家门口,可等到太阳落下帷暮,等来的只是失望,这个时候的丈夫说不定还远隔千山万水。他冷不冷?他渴不渴?他饿不饿?他晚上又露宿在哪里?路上有多少危险?无数的悬念在这个时候陡然升起。
  你看,鸡都到了这个时候会归埘,牛羊到了这个时候都懂得下山,你怎么就不知道回来,就不知道家里人都在等你呢?由悬念而生淡淡的幽怨,由幽怨又生担心。这样的心情起伏变化,能不令人惆怅,揪人心吗?
  诗中的景越是写得那么自然、温馨、宁静、和谐,越是衬托出诗人的牵挂和担心,没有什么特别的铺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语句,一切都那么古朴淡然,可是读起来天生一种情味,诗的韵味也随着诗人心情的起伏而三起波澜。
  诗中没有怨,或者说那种怨被“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这种自然的黄昏场景巧妙地掩盖了,代之而来的只是那种设身处地的牵挂和担心。前者显然又成了一种天然的铺垫,“佳期不可失”啊,该到家了;可就是佳人不归,大概是佳人的马车跑得太慢了吧,“知君有短辕”。这样一种等待和牵挂所透露出来的妙趣,是《诗经》中所没有的。
  

君子阳阳:转型期间的君子(1)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王风·君子阳阳
  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端。从此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如江河日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真正到了《天下无贼》中黎叔所说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时代。
  这就是春秋的时代,五霸继起,战火纷飞,原来“郁郁乎文哉”的宗周盛世成了人们的追忆,快乐之吟不再,而黍离之悲声起。所以李白说:“王风多蔓草。”按理说,《王风》中似乎不应该出现《君子阳阳》这样一种其乐融融、其乐陶陶的镜头。这样一种现实,显然与东周之风格格不入。在我看来,实则正是一种醉生梦死的写照。
  后世尤其是现代人都把这首《君子阳阳》读成是一首情人相约出游、载歌载舞的游乐诗。他们认为,《毛诗序》所说的,“君子阳阳,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的说法实在牵强,于是干脆另起新说。
  然而,通观现代人对这首诗的解说,却有诸多不通之处。如“君子阳阳”的“阳阳”,他们都解为“洋洋得意”,认为,“阳阳”通“洋洋”。其实,这种解释更加牵强。“阳”字在古代通“佯”而不通“洋”,意为假装。《诗经》中另有“洋洋”一词。“洋”是盛多、广大的意思。如《尔雅》注,“洋,溢也”。《卫风·硕人》有“河水洋洋”一句,《陈风·衡门》也有“泌之洋洋”,都是“盛大”之意,而没有“洋洋得意”之解。 毛传释“阳阳”,意即“无所用心”之意。这种解释似更合理。同样,“君子陶陶”,也不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乐陶陶”之意,而恰恰和“阳阳”一样,也是指无所用心。这里面有一个词义转变在内,不能用我们现在的理解去套古人。
  再如,他们把“左执簧,右招我由房”,译作“左手拿笙簧,右手招我去游逛”,显然是不伦不类。“由房”为一种房中乐。毛传:“由,用也。国君有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君子享受乐舞时的无所用心。
  快乐有好几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也快乐吗?但是这种快乐是为君子所不耻的。孔子就是反对这一种快乐的。他认为,快乐应该出自内心,而不是来自声色犬马。君子,即居上位者当先知民间疾苦。而这首诗中的君子却在大跳房中乐舞,显然是违背了作为“君子”应有的道德规范。
  《左传》载,鲁昭公元年,郑国子产到晋国聘问,探视晋侯的病情,叔向问及晋侯之病当为何神所祟时,子产认为该病是“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并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就是说晋侯之病是违背了君子四时,在不该享乐的时候享乐,不该办公的时候办公,这就妨碍了哀乐之气的宣泄。
  晋侯只是一个例子,诗中的“君子”显然也是这样。不问民情,不关心国家大事,却在一边醉生梦死,这样的“君子”不正是一种讽刺吗?
  “君子”一词极有可能是周人的发明,所见甲骨卜辞和殷商旧典中均未发现君子一词。但在西周人嘴里,“君子”是经常听到的。在周初文献中,君子常与小人对举,言其地位尊卑。在如今君子的含义中,仍有这层意思在。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多少带有因地位、生活来源差别所导致的追求不同之意。战国中期,孟子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其所谓君子也偏重于劳心劳力的差别。
  殷商崇神尚力,周人崇文尚德。相比殷商,周代的文化是一种“新文化”。“君子”一词最初还有道德品行之义。上层贵族兼而有品德者,才是真正的君子。只有贵族身份而没有品德者往往成了《诗经》所讽刺的“君子”。这是周人的等级观念和尚德精神交汇的产物。我们还可发现,《诗经》中对君子的赞颂声中,“德”字不绝于耳。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君子阳阳:转型期间的君子(2)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失落,社会出现阶层分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