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绪义诗经 心得-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之严光,当国家中兴之初,民生凋敝,人才寡少,为君者虑,恐德薄才疏,致民生之受患,礼贤之心甚切,是致严光、周党于朝。何期至而大礼茫然无所知,故纵之,飘然而往。却仍凄岩滨水以为自乐。……假使赤眉、王郎、刘盆子等辈混淆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处?当时挈家草莽,求食顾命之不暇,安得优游乐钓欤?……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见《留青日札》卷十一《子陵耕钓处》附)
  一个大老粗,看问题更切中要害。严光之德何在?隐居不仕就是德?恐怕不是孔夫子的原意吧。可叹后世熟读夫子之书的读书人,都不过是把夫子当成谋食的工具了。
  有人把后世的隐士分成了十种,一是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就是那种“天子不能臣”的那种。
  二是先官后隐,如陶渊明,因对官场不满才隐。明代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然后便隐居至死。陶的“隐”名大,但在当世却默默无闻,死后才逐渐被人认识到。
  

考槃:做人的几种做法(3)
三是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隐居又没有薪水,于是又做官,而不问政事。
  四是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五是隐于朝。这种人“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六是隐居以待时机,时机成熟则出山,时机不到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
  七是名隐实仕,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
  八是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边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终南捷径”就是这么来的。
  九是隐而有为,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
  十是假隐,如明代陈眉公(继儒),鲁迅先生把他当作笑话看,“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上述十种隐法,实际上归根到底都不是出于天下无道之隐,除了第九、十种外,其余要么出于性格上的原因,要么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隐,骨子里是“谋隐”,鲁迅先生说,“谋隐”无成,才是沦落,可见“隐”总和享福有些相关,至少是不必十分挣扎谋生,颇有悠闲的余裕。但赞颂悠闲,鼓吹烟茗,却又是挣扎之一种,不过挣扎得隐藏一些。他举了一个例子,唐末有一位诗人左偃,自述他悲惨的境遇道:“谋隐谋官两无成”,是用七个字道破了所谓“隐”的秘密的。
  现代人寄情山水,一边享受春风拂面,一面渴望一飞冲天,真正想为道而隐者有几人哉?
  

硕人:红颜自古多祸水(1)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卫风·硕人
  齐国出美女,这恐怕是三千年前人们的公认。《诗经》时代,凡称呼里面有什么什么姜的女人,百分百是来自姜太公的后代。而这些“姜女”,几乎个个都是美女。她们或者德行好,或者淫乱,总之都能弄出点风声水响。
  千载以下,这首《硕人》几乎公认为是写齐庄公女儿、卫庄公之妻庄姜之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诗人用了五句诗来直接点明诗中美人的身份: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这美人是齐侯庄公之女,卫侯庄公之妻;齐太子得臣是她亲哥,邢侯是她的小姨夫,谭公是她的姐夫。如此在一个人身份上大做文章,目的就是要突显她的娇贵的身份。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身份观念由来数千年了。在古代,身份的高贵蕴有的含义太多太多。一来说明其祖上是有功德之人,这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为子孙后代拼尽最后一滴血。二来说明其血统是纯正的,龙生龙,凤生凤。三来说明她本人是受过贵族教育的,即便是没有功绩也有文化,没有文化也有修养,没有修养也有教养。以至于后世,明明是泗水一亭长出身的刘邦,偏偏有一段显赫的出身史;即便是国公之子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嫌不够,还要攀上老子作祖先。
  有了这段身世作铺垫,接下来,美女出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仿佛与上面五句诗相呼应,这里也来了五个生动的比喻。手,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自人类的手从动物的上肢进化而来后,便天生形成了一种美,十指灵动,结构美观,奥妙无穷。据说,小孩一生下来就渴望父母手的爱抚,更别说成熟了的男女,手在异性身上的爱抚犹如弹奏一首美妙的音乐,给人五脏六腑都销魂的感觉。一双如柔荑的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朱熹说,“茅之始生曰荑,言柔而白也”。可见,这样一双手不仅白净、柔软、纤细,而且仿佛从没有接触过异物,更别说异性了,这双手象征了一个处女的纯洁。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传授了一个经验,他说:“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有心人不妨一试。
  女人的肌肤本身就是一个深深的充满诱惑的陷阱,她的色泽和质感既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又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怀春少女在害羞的时候,脸上的肌肤会泛出红晕,那一种白里透红的色泽,不知激起多少人蠢蠢欲动的审美冲动。而我们的民族自传说时代起,就崇尚素色或白色美。素白本身就是美的基础,孔子说“绘事后素”,一切美都是建立在白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在古代,在农耕文化和内陆环境下,能够养就一身冰清玉洁的肤色,是多么难能可贵。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白与农耕中的黄形成鲜明的反差,起到了吸引人们观赏的诱饵的作用。另外,现代生物学认为,女性在每月的排卵期肤色会白一些,而在其他的时候黑一些,这就意味着皮肤白的女性在生育后代上更具优势。我们的先民大概也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经验,再加上女性的白色肌肤(阴)更接近太阳光的色彩(阳),更吻合古人阴阳调和的观念,所以古代乃至现代的男性更愿意娶肌肤雪白的女性为伴侣,就像对女性天然爱慕的怡红公子也对“雪白一段酥臂”想入非非。而凝脂一般的肌肤又意味着什么呢?脂本身就是女性的爱好,它除了色泽白以外,还有明显的质感,细腻而又富有弹性,柔润而又富有光泽,是脂的特点。为什么不是流动的脂呢?这是因为凝固的脂液化以后,给人的感觉很难看。有人以为“凝脂”缺乏生机、活力,其实不然,生机、活力并不体现在质感上,而体现在色泽上。古人有“豆腐西施”之誉,也说明了人们对美的标准重在白色和柔嫩的质感上,而豆腐所含的丰富蛋白质又能养人。
  

硕人:红颜自古多祸水(2)
领,就是颈。颈部即使是在现代都是一个最能体现女性美和魅力的部位。首先,颈部不能过细过长,又不能过粗过短。如果过细过长,则筋骨毕露,那就成了骨感美人了;若颈部过粗过短则显得臃肿肥硕,都不适合我们民族中庸之美。如蝤蛴般的颈部,正是恰到好处的。你可以想像一条天牛的幼虫,其颈部是多么可爱。从外观上,女性的颈部以对称适中、润滑而有弹性为佳;从内质上看,女性颈部还能体现一个人的高贵典雅的气质。俗话说,男人看腰,女人看颈。女人的腰固然摸不得,而其实女人的颈是更摸不得的。因为颈部同样能让人联想到女性的最明显的性征胸部及乳房。倘若女性允许你在她颈部深情一吻,那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所以,女性的颈部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女性风情的标志,微妙更胜于小蛮腰。后世女性喜欢在颈部佩戴一些饰物,其目的无非两个,要么是掩饰自己颈部的缺憾;要么是为了突出自己颈部的性感。
  牙齿自不用说了,这从今天电视里铺天盖地的牙膏广告就可尽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以齿白为美,我国台湾的柏杨还说,“上帝造人,真是奇怪,皮肤的颜色有黑有红,头发的颜色有黑有黄,眼睛的颜色则有黑有蓝,只有牙齿一律雪白。论及女人的三围,该粗的地方粗之,该细的地方细之,论及牙齿,则势必‘该白的地方白之’,才是第一等人才”。有个笑话更是形象地说明了齿白的好处。有人问黑牙女子姓什么,那女子紧闭嘴唇,鼓起两腮,喉咙里叽咕道:“顾。”又问多少年纪,她鼓腮答:“15。”最后问她有啥本事,她又在喉中答道:“会敲鼓。”去问白牙女子姓什么,那女子把嘴张开,答道:“秦。”问芳龄多少,她又把口一张,答道:“17。”问她会做啥事,她便把嘴张大,让白齿尽露,说道:“会弹琴。”可见,古人对牙齿的美也早有体会,瓠犀般的皓齿,方正洁白,比次整齐。想像一下,一个男子和这样一个瓠犀般白齿的女子深情一吻时,那种陶醉总会伴随着一种不可言说的香味吧。
  “螓首蛾眉”,说的是女子的额头和眉毛之美。额头丰满,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种明显的外在美。眉位于额头之下,眼眶之上,它和一双水灵的眼睛构成双璧,如眉清目秀、眉来眼去之类。眼睛会传神,眉毛亦传情。这就是眉毛的重要性。晏几道《采桑子》:“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以“千斛明珠”比喻明洁灵动而温情脉脉的眼神。这眼神就是靠眉和眼共同完成的。如果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那么眉则是装饰这窗户的。古人称美女为蛾眉,就好比今人称美女美眉,是一个道理。有人说,眉毛之美的观念成熟在六朝,而其实发端却在《诗经》时代,“蛾似黄蝶而小,其眉勾曲如画”。《诗经》时代是以蛾眉为美的。甚至到了晚唐五代,仍然如此。如温庭筠的词中说,“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菩萨蛮)。
  也正因眉眼之美,才引起了下一句千古绝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人对此两句推崇备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方玉润语)“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姚际恒语)“《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亲见其笑貌。”(孙联奎语)这两句之妙,妙就妙在把前五句写美人之形,进一步神化了。或者说,前几句都只着重于美人的静态美,这二句则把美人写活了。本来,女人之美,还可以从无数的角度来写,但这里,诗人不写美人之发,不写美人之脸,更不必写美人之胸啊、腰啊、足啊之类,传神只在阿睹,这就够了!这样的美人,足够让人产生“春风不知著,好来动罗裙”的非分之想了。
  后世有大才子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家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四个美喻也脱不了这首《硕人》的樊篱。
  

硕人:红颜自古多祸水(3)
周人爱颀硕,楚宫好细腰,汉魏标清秀,六朝喜妩媚,隋唐尚丰艳,宋金乐隽雅,明清爱妖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读到这里,我不禁怀疑诗中的美人就是庄姜吗?这样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为何会落得个玉环飞燕的下场?
  读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你能说庄公好色吗?放着这么一个宝贝似的尤物不宠,却去宠别的女人,天底下哪有这种色男人、傻男人?
  回想当年小姜初嫁,虽谈不上雄姿英发,我庄公也是一个贵族君子。你庄姜美则美已,我亦爱呀爱在心中。当年婚礼的的隆重和盛大,恐怕以文王武王之圣,也不敢想像。
  齐侯固然疼你,我庄公也格外待你。齐侯派出了浩大的送亲队伍,我庄公也摆出了隆重的迎接仪式。当小姜坐着四匹马拉的马车,一出现在卫国的近郊稍事休息的时候,我庄公就派出了雉尾披覆的王后乘舆把你接上朝中。诗中第四章,还是写这场婚礼的排场的。七句之诗,竟连续用了六句叠字: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
  那洋洋荡荡的黄河之水,浩浩殇殇地北流入海;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以及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都是为迎接那“庶姜孽孽,庶士有朅”: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清一色的俊男美女的送亲队伍的。
  不要怪我无情无义,我庄公毕竟是卫国的堂堂国君,又是周天子正宗的姬姓皇亲,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代国君,我心里不能只有你呀,我得把这江山、把这宗庙传到我的儿子、我的孙子手里,这样代代传下去啊。可是,我的儿子在哪里?我的孙子又在哪里?美人啊美人,不是我不懂得享受你的情你的爱,生为男人,我有责任。我宁愿做一个负心汉,也不能做一个亡种人啊。你的悲剧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要说悲剧只能说是你我共同的悲剧。
  然而,后世没有几个人懂得庄公的心,倒是曹雪芹同志在《红楼梦》里写到警幻仙子出场时的情景,便道出了人世的这一段凄凉和无奈:
  “香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浅,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树树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芄兰:从来虚名只误人(1)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卫风·芄兰
  《诗经》仿佛一只远古的魔瓶,一打开,什么都来了。善的美的,丑的恶的,君子小人,贵族平民,甚至还有人读出娈童癖来了。故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说,“《诗》比他经尤难明,其难明者有八”。王国维先生也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但难读并不等于可以乱读。《诗经》时代是周礼隆盛之时,周礼是《诗经》时代的客观存在。只有用那个时代的礼制礼俗解释《诗经》才能切近诗旨。
  读《诗经》,我们感受到,《诗经》时代的贵族是充满高贵气质的,因而也获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但是另一方面也有许多道貌岸然的贵族充斥其中,成为诗人讥讽的对象。
  卫惠公就是这样一例。
  惠公即位时尚年幼,小小年纪做了一方诸侯,便自以为有才能,瞧不起大臣们,便有诗人作诗讥讽他。这便是这首《芄兰》。
  但是,千百年来,关于诗旨的争论不断出新。一种说法认为是刺诗。但是究竟刺谁,又有不同的看法。《毛诗序》说:“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有人说是刺“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有人说是“刺霍叔,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又有说是“刺童子早婚”,等等。一种说法是美诗,如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还有一种说法是恋歌。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今人多以为是男女恋歌,甚至还有人说这是在写娈童癖。举凡上述异说,其实都是打着“诗无达诂”的幌子在自说自话。
  要读懂这首诗,关键在于首句的起兴。而现代说诗者恰恰忽视甚至抛开了兴的事物,就文字来解文字。诗以芄兰起兴,引出诗人所要比的对象。芄(音wán)兰,蔓生植物,《诗经》中的恋诗题材没有以这样一种蔓生植物来起兴的。人们只注意了“芄兰”可食,而不知道诗人用“芄兰之支”、“芄兰之叶”的真实用意,就在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