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书 1979年-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hina:1938—1945),迈克尔·沙勒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364页,14。95美元。
    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美国出现了中国热。一些人提出,中国是中国而台湾不代表中国这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隔了三十年美国政府才承认?《纽约时报书评》最近介绍沙勒写的这本书,认为它能有助于了解这个问题。
    沙勒写的《美国在中国的十字军》,据《纽约时报书评副刊》称,是有关美国外交史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和有关文件,作出了自己的分析。沙勒指出,罗斯福总统在制定对华政策中负主要责任,他根本无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力量,认为“红色”就是代表俄国,所以无论是抗日战争期间和以后,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封建制度。尽管当时美国国务院里的中国通约翰·文森特、约翰·戴维斯、埃德蒙·克拉布和谢伟思等人一再提出,“偏向一边”的政策不能使中国出现政治稳定,只会使中国倒向莫斯科,但罗斯福却只从战后在亚洲东部扩大美国影响出发,而不考虑中国的和平与稳定,固执地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作者还透露了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美国战略服务局和美国的中国海军小组之间种种个人的、政治的斗争。书中还提到,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在中国问题上向苏联作出了让步,以换取苏联的自我遏制,也曾努力拉国民党和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以“中立”共产党,但是罗斯福这种通过代理人进行遏制的战略,对于建筑在沙滩上的国民党统治来说,完全是一个空想,未能成功。最后杜鲁门盲目追随罗斯福这份遗产,以后的美国政府继续执行敌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造成了三十年的外交僵持局面。      (云)
     
    《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九八五年八月》,约翰·哈克特著。
    本书虽然描写的是未来的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它就象是在战争刚刚结束时写出来的一样。有人称之为“一本极为惊人的书——一部走在事态发展之前的世界‘史’。”
    第三次大战如何发生?将于何时、何地发生?又将以何种方式进行,结局如何?这些问题在本书中均有所探讨。
    全书共有二十八章,从一九八五年八月苏军进入西德边境讲起,然后回过头来追索大战爆发前夕的局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两侧——南部非洲和中东出现了战争苗头。如果我们看看当前的中东(特别是目前伊朗现状)和非洲局势,便不能不承认作者是很有预见性的。在巴尔干半岛这个“欧洲火药桶”,美苏两国初次交锋,接着大战的火焰在西欧燃烧起来了。苏联对伯明翰使用了核武器,苏联的明斯克也从地图上抹掉了。苏联东欧卫星国有的退出战争,有的起来造反,终于导致了苏联的崩溃。全书的结论可以如作者所概括那样:本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一次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总是有一个大帝国崩溃。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了;二次大战中,德意志的第三帝国完蛋了;而一九八五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大帝国的解体是确定无疑了。
    本书描写的欧洲中部战场状况、大西洋海战、核战争以及太空战争,令人惊心动魄。对电视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有有趣的描写。
    作者约翰·哈克特将军是英国人,一九一○年生于澳大利亚,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文学系与历史系。他参加过第二次大战,受过三次伤,最后一次是他担任一个伞兵旅参谋长的时候。他也获过三次勋章。他退役前是北约组织北部集团军的莱茵区英军司令。退役后他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任教至今。
    实际上,哈克特将军也不是单独写出本书,他得到英国一批将军,包括巴勒格拉夫空军上将、亨特陆军准将和麦乔奇海军中将等,以及美、西德一些军事、外交、科学方面的专家的协助。因此,本书也可以说是集体创作,但主要是由哈克特将军执笔完成。
    《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书的出版,不但引起了英国国内注意,英国军事书籍协会推荐了此书,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重视。日本的《文艺春秋》杂志马上翻译刊登其详细摘要,还加了一个副标题——“令人战栗的书”。后来还有人仿照本书写法写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日本篇)》,作为本书的“补充”。过去虽然也有过不少有关未来的第三次大战的书,但是有的结论未免过于悲观,而本书却预见西方将战胜苏联,当然并不是毫无条件的,条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要及时觉醒和作充分的准备。        (林)
     
    《德赫·劳伦斯书信集》,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研究系詹姆斯·特·布尔顿教授编辑并作序,全书八卷,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卷:1901-1319年,将于本年度问世,售价25镑。
    劳伦斯是英国现代文学的大师之一。《书信集》中,对他当年生活环境和思想发展提供了贴切的个人实事记录。这些记录反映了第一手的材料和非凡坦率的天性,即使很多不以他的作品为然的人们,也不得不倾倒于这一人物的谈吐风生和魅人的风度。
    第一卷中包含自1901年9月至1913年5月止的通讯580封。这是劳伦斯青年时代在东林渡过的生活与在克劳依顿当教师,以及第一次离开英国开始创作小说的时期。这些书信中,有劳伦斯初恋时致吉茜·张勃斯,露伊·贝尔斯和海伦·柯克的情书。接着是他写《白孔雀》、《闯入者》和《儿子们和恋人们》以及一些短篇小说与诗歌的时期,与作家及诗人如伊若拉·庞德等的通信。以后是他母亲去世和与弗里达·维克莱的私奔。至卷终时,他已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了。  这部书信集是剑桥版《劳伦斯全集》的一部分。
    (容)
书讯
休/姚维斗/崔文印/义/灿/鲍世江/宋益民/宜/叶/安/容/亚/云/林
喜读《美国短篇小说集》


    一部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好比是一座桥梁。希望了解别国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读者,不必远涉重洋,就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异国的历史、风俗人情和人民的生活,就可以深入别个国家人民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有着悠久的友谊,也有相互了解的共同愿望。正当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的时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短篇小说集》,满足了中国读者的要求,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
    这部短篇小说集所选取的作家阵容是相当引人注目的。这里有美国独立后第一位重要作家华盛顿·欧文,还有在我国久已闻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此外,脍炙人口的小说《汤姆·莎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等著名小说的作者海明威,《热爱生命》的作者杰克·伦敦,也都选入这个集子,他们都是中国读者早已熟悉和喜爱的作家。《美国短篇小说集》里还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过愤怒的揭发和谴责的作家斯坦贝克、德莱塞。这里还选进了许多美国现代作家,其中有不少是重要的黑人作家。这些作家对中国怀着友好的情感,有的曾来到我国访问。见到这些阔别多年的熟悉的名字,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
    收进这个集子的作家,有的擅长短篇小说,如欧·亨利、布莱特·哈特等,也有不少作家既是长篇作品的大师,又是短篇小说的巧匠。短篇小说这种体裁有它特殊的优越性,能够迅速而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而这里选入的大多数作家并不是冷漠的旁观者,他们既有饱满的热情,又有鲜明的爱憎,他们的作品也就特别值得宝贵,故事中有血有泪,凝结着作者的同情和抗议。因此,这部小说集反映的社会生活,就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可以作为一百多年来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路标。
    这部集子所选的作品,大致包括了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殖民社会直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小说集展开了一幅幅美国社会生活的图画:从城市失业工人的辛酸到乡村农民的破产,从资本家买空卖空的交易所到流浪汉徘徊的贫民窟,从淘金者的艰苦生涯到小人物的哀愁,从竞选州长演出的丑剧到只讲生意经的作家炮制的庸俗小说。小说形象地表现出在这个标榜“人人平等”、“富裕”的社会里,一小撮资本家是如何靠着吮吸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养肥的。美国资产者的发家史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他们像贩运牲口一样贩运黑人(《英勇的奴隶》),用欺骗和高压手段迫害华工(《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他们不仅压迫剥削黑人、印地安人和华工,普通的美国人民也同样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汉姆林·加兰的《在魔爪下》描写了逃荒的农民赫斯金斯一家含辛茹苦劳动了三年,他们双手创造的劳动果实却被不事劳动的资本家农场主攫为已有,从而刻划出剥削者的狰狞嘴脸,表现了劳动者的辛酸。欧·亨利在《没有完的故事》里几乎是用抒情的笔调倾诉了对金钱社会里受到物质诱惑而堕落的穷苦女工的同情,并且在小说开场“天堂审判”一节中表达了对剥削女工的资本家的极度鄙视。有的作品则是通过受摧残受毒害的劳动人民的形象来控诉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如《黄金的幻影》里,受投机商人愚弄,被黄金的美梦迷了心窍变成痴呆的老农,《巴特尔比》里被无休止的辛苦工作和贫困的处境折磨得麻木不仁,变成冷漠怪诞的“畸人”的小抄写员,都使读者精神上受到震动。它们发出的社会抗议是深沉的。斯蒂芬·克兰是个写实的作家,他以贫民窟生活为背景的《一次贫困的体验》描写了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失业工人。他们在号称“富裕”的美国社会里,不但找不到谋生之道,而且贫无立锥之地,连晚上找个床铺休息所需要的几分钱也无处筹措,只有在冷风里瑟缩成一团,这使我们不禁想到我国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克兰对于贫民窟的逼真描写虽然带有自然主义的色彩,却给读者揭示了一个极端贫穷的美国的存在。
    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国贫富悬殊的现象日益突出,阶级矛盾愈加尖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学技术曾有一度迅速的发展,因而被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誉为“黄金时代”。然而曾几何时,能源匮缺,社会动乱,企业倒闭,通货膨胀,一连串的矛盾接踵而至,经济的停滞徘徊更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这部小说集选了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美国的现代生活,揭开了美国社会虚假的“繁荣”纱幕,让我们看到纱幕下阴暗的灰色景象。马尔兹的短篇小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标题就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一个失业工人找到一件运输烈性炸药的工作,随时都有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危险,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欧文·肖的小说揭开了美国文坛的一角,描写作家为了养活一大家人,粗制滥造,编写低劣的通俗小说,并冠之以《美国思潮的主流》这样堂皇的题目,透露了美国文化生活的庸俗堕落。海明威的《杀人者》运用简练干净的笔法,讲述了一个杀人者追逐被杀者的故事,重点却放在对旁观者的主人公恐惧心理的渲染上,读了以后使人们觉得号称“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比原始的蛮荒丛林还野蛮万倍,从心底里对它感到厌恶和恐惧。这几篇作品虽然创作于二十世纪的前半叶,但对于我们了解美国今天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却是有帮助的。
    这部短篇小说集收入的作品不但反映了有重大意义的现实生活,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具有各自的特色,代表着美国文学史上一些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例如,这里选了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和霍桑的作品。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早期文学中曾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很好地表现了美国民族在开拓时期的健康进取精神。霍桑在《恩地科与红十字》里塑造了一个敢于冒犯英帝国虎威的浪漫主义的英雄形象。恩地科那种舞起大刀,一下戳穿英国红十字旗的壮举,有力地表现了美国人民爱好独立自由的性格。
    另一些作品在揭露美国社会的冷酷现实时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不同的作家在运用这种方法上又有各自的风格。当代黑人作家阿那·邦当在《一个夏天的悲剧》里讲述了一对贫病交加的年老黑人夫妇坐上自己破旧的汽车开进河里自杀的凄惨故事,那细致入微的描写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弗兰克·诺里斯的《一笔小麦买卖》则采用了粗笔勾勒的画法。小说里揭露投机商人买空卖空的场面和描写种植小麦的农民破产以及粮价飞涨,失业工人挨饿的段落,像电影镜头一样穿插对比,笔墨不多,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短篇小说要求情节精炼,人物性格鲜明。这部集子里的一些作品在人物描写方面常常是寥寥数笔,十分经济,却突出了主要的性格特色。同是写黑人,《英勇的奴隶》里麦迪孙·华盛顿的形象就高大坚定,足智多谋,《约翰回家》里的约翰却经过了曲折的成长道路和痛苦的探索才走上反抗的道路,而《一个星期五的早晨》里的黑人女孩南茜·李就显得性格单纯开朗,给人以清新之感。考德威尔的著名短篇《跪在上升的太阳下》是一部充满激情的作品,它用含蓄的手法描绘出南方地主对黑人佃农和穷苦白人骇人听闻的残害和蹂躏。作者对受害的小人物倾入了自己全部的怜悯和同情,就使得这部小说有比较强的感染力。小说里的穷苦白人朗尼是一个受尽侮辱和欺凌的佃户,他父亲为饥饿所迫,误入猪圈,被猪咬死。接着为朗尼抱不平的黑人克伦又在朗尼眼前惨遭杀害。朗尼受到极大的震动,使得“他想说一些他先前从未想说的话”,然而,他始终只是一个受害者,却没有足够的力量起来反抗。这个人物是发人深思的,他在读者心里唤起的是痛苦压抑的沉重感。读者对于这个人物,一方面是怜悯,“哀其不幸”,另一方面却是惋惜,“怒其不争”。这个人物在刻划上的缺陷是和作者自己的思想局限分不开的。
    这里有不少的作品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揭露和嘲弄。其中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是别具风格的一篇。这是只有四、五千字的一个短篇,作者没有用多余的笔墨,没有进行性格刻划,也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其中又夹以大段新闻报道式的文字,却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竞选州长的黑幕,对美国的“民主”作了辛辣无比的讽刺。这篇短作的泼辣笔调,正适合表达作者激愤的心情。
    由于作者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有的作品在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时,情调比较低沉沮丧。还有的作品在描写受尽摧残的劳动人民时,有时渲染了他们身上落后的一面。此外,从编选角度上说,我们感到为了更多地了解今天美国人民的生活,这个集子里所选的当代作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所选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也可以更多样化一些,我们甚至希望编者继续工作,增选一部美国当代新作家的短篇小说集,以飨广大的爱好者。然而,总起来说,这部《美国短篇小说集》不失为一部优秀的选集,它不但可以使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还提供了可贵的艺术借鉴,有助于我们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事业的繁荣。

文美惠
罗宾汉英雄形象的再现
英国优秀历史小说《艾凡赫》读后

    《艾凡赫》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的重要历史小说。我国早在1905年就出版过魏易口述、林纾笔录的文言文译本,改名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此外,也曾出版过一些改写本和节译本。我国第一次出版的语体文全译本就是本书。译笔非常忠实流畅,能够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和风格。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十二世纪末英国封建主义的全盛时期,距诺曼第的威廉公爵征服英国一百多年。当时诺曼第贵族在英国的统治已比较巩固,因而国王理查一世率领十字军东征,让他的弟弟约翰亲王在国内执政。十字军东征失利,理查王取道维也纳回英,被奥地利公爵俘虏,囚禁在多瑙河上的城堡中一年余,后来付了大量赎金才获释回国。理查王归国后,隐姓埋名,乔妆为“黑甲骑士”,带着他的宠臣艾凡赫在国内游侠。但约翰王不知道他的哥哥已经回国,继续施行暴政,阴谋篡夺王位。
    故事开始时,约翰王正在主持一年一度的比武大会,发现在比武场上大获全胜的无名骑士竟是他哥哥的亲信艾凡赫,不禁惊惶失措,匆匆结束比武会,回京城筹划对策。他手下一伙骄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