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北汉燕王-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处置权。敖烈交给了刘协来处理。因为。敖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留在洛阳,北方的战事吃紧,敖烈还要马不停蹄的带兵赶回河间去。敖烈相信,经过这一次真刀真枪的战场体验,刘协一定会比以前变得更加成熟。再说,凉州的叛乱已除,三五年之内是不会再生霍乱的,洛阳的西边已经没有了威胁,有钟繇、皇甫嵩等忠臣、名将辅佐刘协,敖烈也放心的很。
    当天,刘协召集钟繇、皇甫嵩等十几位重臣,连夜制定出了处置降军的方案,敖烈也参与其中,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发表过自己的观点,而是一直面带微笑的看着刘协,趁着自己还停留在洛阳,敖烈也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在磨练一下刘协,加速他的成长。刘协向着一代明君的方向成长,是敖烈乐于看到的事情,等将来天下平定了,大汉所有的子民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了,敖烈也就放心把大权交回到刘协的手中了,在敖烈心目中,始终认为自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事情,还是由这个时代的天子,去处理比较好。至于自己,敖烈早就已经想好了,等天下一统了,自己就带着三位娇妻去游历名山大川,做个山野闲人也挺好。这一刻的敖烈,显然并没有意识到,偌大的江山,最后兜兜转转的依旧落入了自己的手里。
    对降军的处置,刘协在一众大臣的建议下,做的很是到位。首先,两万羌人被留在了洛阳城中,和城内的大汉自民进行民族融合,那几位羌人首领,刘协却没有留下来,让他们返回到了护羌校尉部;其次,在剩余的六万多降军中,刘协挑出来两万最为精壮的军士,编入洛阳的正规军中,由朱儁负责统领,其余的四万多人,被消去军职,充作平民,愿意留在洛阳谋生的,就留下来,愿意回到故乡的,则是遣散回凉州。
    对于刘协的一系列措施,敖烈没有任何的反对意见。把羌人军士留下来,是加快民族融合的最佳办法,这样也有利于洛阳的安定团结,反而若是把他们放回去,说不定有朝一日,他们又会拿起武器站出来叛乱呢,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而那些凉州精壮,敖烈认为他们都是好兵,只是没有遇到好的将领来领导他们,刘协也正是看中了他们的良好素质,才把他们编入正规军中,有朱儁统领,相信他们早晚都会变成大汉精兵。
    另一方面,刘协对洛阳城以及周边城市的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调动。原本驻守在长安的张济部,在长安城被攻破的时候,一半的人都战死了,另外一半人却被李傕囚禁在牢狱之中,现在叛乱已经消除,刘协任命皇甫嵩为新的长安太守,领京兆尹之职,到长安城中把张济旧部都放出来,每人赏赐一坛西风烈酒,以表彰他们的忠诚,同时这些人也将作为新人太守皇甫嵩的部下,继续坐镇长安,以为洛阳西边的屏障。
    洛阳城中,刘协任命朱儁为新任河南尹,加辅国将军之职,统领洛阳的正规军。在正规军中,除了两万降军之外,马腾留下来的四千胡子兵也被编入了部队,其中不少人还都担任了骑督或小队长的职务,以他们为底层军官,对抚平两万降军内心的恐惧情绪,促生他们对刘协的忠诚,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三万正规军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原来的洛阳郡兵,他们原本是归伍琼、伍习兄弟统领的,随着这次扩军,伍琼兄弟也随同部队被调入了正规军,出任朱儁的副将。这样一支混编的部队,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掉叛军带来的隐患,让那些降军接受现实,开始为刘协效忠。
    另一支直接归刘协掌控的部队御林军,则是没有丝毫的变动,依旧由王越和曲阿担任正副统领,负责对刘协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保护。经过这一场大战,御林军的人员也得到了补充,由原来的两千多人扩充到了五千多人。这样一来,被刘协直接掌控在手中的军队,里里外外共计达到了六万人,分别驻扎在长安和洛阳两个地方,形成一道可以互为屏障的交叉线,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意外,敖烈以后也就不用再为刘协的安危担忧了,毕竟不是谁都有胆子站出来造反的。
    大基调定下来之后,敖烈觉得没有什么破绽了,不等大方案具体实施下去,就向刘协提出了辞行。刘协心中很是舍不得敖烈,但他也知道河间战事吃紧,强留敖烈不得。于是,在第二日朝政的时候,刘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正式提出了册封敖烈为王的事情,刘协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文武百官的赞同,毕竟,这次如果没有敖烈的千里来援,这些文武大臣的身家性命可就不一定能保得住了,说起来,敖烈也算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呢,既然当今天子都已经开了金口了,他们也乐的顺水推舟,借花献佛了。
    没想到刘协会在这个当口旧事重提,敖烈大感意外,要知道,在大汉的历史上,已经数百年没有出现过异姓王了,敖烈身体里的血,虽然是刘氏的血脉,可毕竟已经改为外姓,如果被封王,那就是数百年来大汉的第一位异姓王,那得是多么的树大招风啊?因此,敖烈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坚决不答应。
    当着百官的面,敖烈第一次开口称呼刘协为圣上:“圣上,微臣功劳浅薄,实在不足以封王。况且微臣若是被封王,就等于是打开了一扇后门,日后若是再有外姓大臣立下功勋,圣上是封王还是不封王呢?所以,还请圣上收回成命。”
    谁料这一次刘协却是铁了心的要给敖烈封王了,一口回绝了敖烈的请求:“皇兄,你我虽非亲生兄弟,却情同手足,此一节,天下皆知。先帝在时,也已经御口亲承皇兄是皇族中人,这也是天下共知的,从始至终,皇兄都算不得外姓,而是皇室中人。再说,皇兄先后数次拯救我大汉与水火之中,若无皇兄,天下间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另外,皇兄不辞鞍马劳顿,接连为我大汉开辟出光、明、通三个新州,这份功劳,谁认可及?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可没什么可说的,众卿以为如何?”
    刘协的最后一句话,明着是在询问文武百官的意见,其实任谁都听得出来,刘协是想让大家帮衬两句,劝敖烈接受封王。百官们也都不是傻子,怎么能听不出刘协的话外之音呢,再说,敖烈确实对大家有恩,正是因为敖烈的及时赶来,才将凉州的叛乱消弭与无形,否则以李傕、郭汜的秉性来推断,洛阳城中的百官们,可就要遭殃了,当初董卓进洛阳的时候,凉州军烧杀抢掠的教训,可是还历历在目啊!
    于是,文臣以太傅钟繇为首,武将以辅国将军领河南尹朱儁为首,百官们齐齐上前一步,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请陛下授予冠军侯王位!”(未完待续。。)
    ps:  ps:这一章大琨写的并不好,因为女儿发烧,大琨有些心不在焉,可是情节赶到这了,大琨也没法修改了。好在敖烈封王只是打了个前站,下一章才正是封王,大琨力争下一章封王的情节写的精彩一些。谢谢大家长久以来的支持。



第三百零四章 受封燕王
    百官们众口一词,刘协又心意已决,任凭敖烈如何搪塞,始终改变不了最后的结局。当即,刘协十分流利的一边口述,一边亲笔挥毫泼墨,在明黄色的圣旨上写道:冠军侯、骠骑大将军、领北方五州大都督敖烈,原系皇族出身,依照皇族谱与朕平辈。在其镇守燕赵期间,履立奇功,平定北疆异族动乱,先后使匈奴等数个异族归降大汉,接受汉化,为大汉的版图增辉添彩,此开疆扩土之不世功勋,自古未闻。更兼其心系大汉,屡屡拯救大汉于为难之际,水火之中,功不可没。因此,今加封敖烈为燕王,赐九锡,享有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之特权,北方五州依旧归燕王节制,都于燕京,国名为燕。燕王所到之处,如朕亲临。钦此!
    当刘协的圣旨写完,尽管满朝文武早就知道刘协对敖烈的封赏一定会很厚重,但依旧吃了一惊。封敖烈为王,这是刘协和百官们早就达成的一致,没什么可惊讶的;让敖烈拥有入朝不趋等三项特权,也是刘协早就让敖烈享有的特权了,众人也早就见怪不怪了;可是刘协却赐给敖烈九锡,这就有点特殊对待的意思了,九为数之极,九锡本身就代表着极高的荣誉和尊贵之意,往往被加封九锡的人,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被当做天子的接班人来看待了,尤其是王莽篡政之后,九锡几乎就已经成为了篡政的代名词,一些手握重兵的人,往往要请求傀儡皇帝先赏赐给他们九锡,在大义上占据一个名分,才好进行正式的篡权阴谋。
    可是敖烈这次却不同,敖烈受封九锡,完全是刘协心甘情愿的,刘协的潜意思,就是用这样一种方法来告诉全天下的人。如果有朝一日刘协不幸驾崩,大汉也不会随之重新陷入动荡,因为,还有敖烈!敖烈在这一刻,被刘协正式任命为下一任天子的接班人!
    刘协的这份心意,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在圣旨的最后部分。刘协直言,凡是燕王所到之处,如天子亲临。刘协的这句话,已经很露骨了,钦点敖烈为帝位第一继承人的心思,一览无余。况且。刘协还在圣旨中点明,敖烈的燕国,将定都于燕京,燕京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大汉的备用帝都之一啊,在备用帝都称王,这种殊荣可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百官们能想明白的事情,敖烈自然也能想的通透。刘协的这道圣旨。已经把敖烈放到了天子继承人的位置上了,就差正式的任命了,这也不奇怪,敖烈是刘协的皇兄,如果立敖烈为太子,实在是有悖礼仪了。可是对于天子继承人的身份,敖烈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敖烈根本不想当什么天子。自古高处不胜寒,随着身份地位越来越高,敖烈清楚,自己势必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孤独的人。平心而论,敖烈还是喜欢像现在这样,可以和部下的众兄弟们肆无忌惮的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时常聚在一起大醉一场,尽管他的酒量并不好。如果当了皇帝,做了天子,那些平日里和自己亲密无间的兄弟们。肯定会多出一份忌惮,而少了一份亲密,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敖烈这样一个强势的君主?
    另一方面,现在的敖烈,从他内心来讲,他只求问心无愧,为天下安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敖烈知道历史的潮流总会向前发展,天下终有结束战乱,重归一统的那一天,敖烈现在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可如果自己天子继承人的身份坐实,一份沉甸甸的重担就会无形的压到敖烈的肩上,让敖烈时刻感到有一份重大的责任在身,对于敖烈这样一个灵魂来自后世的人,热衷于探险和武道的人,这份责任,实在有些太过重大了。
    早知道这样,昨夜就应该连夜带兵赶回河间去,敖烈懊恼的想着。现在这个局势,刘协的封赏是无论如何也推不掉的了,自己的这个燕王,看来是要当定了。算了,封王就封王吧,反正也不是当皇帝,刘协正值花样年华,让位给自己还早着呢,自己还可以像以前一样的生活,大不了再为大汉的子民们多费点心就是了,反正费心的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
    见到推辞不掉,敖烈只好安慰着自己,接受了刘协的册封。领受了九锡等物件之后,敖烈再也不敢在洛阳逗留了,他怕刘协在弄出点什么他接受不了的事情来,当即就在早朝上正式向刘协和文武百官提出了辞行。
    刘协也没在挽留敖烈,毕竟河北的战事吃紧,没有敖烈主持大局,谁也不会感到放心。因为战事的关系,敖烈受封燕王的仪式极为简单,并没有设坛登台祭告天地的一系列繁琐活动,刘协下达诏书布告天下,百官见礼参拜之后,就算是完成封王仪式了。早朝刚一结束,刘协就带着文武百官给敖烈送行,这一送,就是二十里之遥。送行的路上,刘协骑在一匹白色的骏马上,一直和敖烈并驾齐驱,伸出右手拉着敖烈的左手,带着无尽的不舍,絮絮叨叨的不停地说着话,似乎在敖烈面前,平日里十分沉稳的刘协,有着说不完、诉不尽的心里话。
    无论前进的速度有多慢,二十里的距离,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又到了分别的一刻了。刘协松开了右手,翻身下马,恭敬的站到路边,高声说道:“为燕王送行!”文武百官连忙也都翻身下马,分作两列,整齐的跟着说道:“臣等为燕王送行!”
    刘协自降身份,像个小书童一样给自己送行,着实让敖烈的心中有些感动。敖烈翻身下马,向着刘协和百官们团团行了一礼,感慨着说道:“某何德何能,竟劳天子与众位送行,实在愧不敢当。”
    两滴清泪从刘协的眼眶中滑出,他用诚挚的语气说道:“我是天子,可更是皇兄的弟弟啊,弟弟为兄长送行,乃是理所当然。若无兄长这许多年的教导和帮衬,刘协焉能稳坐龙庭?说不定早就沦为亡国之君了;若无兄长南征北战,威慑四方,天下间早就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大汉之所以有今日的中兴,离不开兄长的功劳,请让小弟扶兄长上马。”
    说着,刘协上前两步,拉着敖烈走向了照夜雪龙驹。敖烈感觉得到,刘协此刻的手,是颤抖的,在这一刻,刘协不再是大汉的掌控者,而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邻家大男孩,怀着激动和不舍,正在送自家的兄长出征一般。
    翻身跃上照夜的马背,敖烈感到自己的眼眶也有些湿润了,在马背上向着刘协和百官再次行了一礼,大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保重!某一定尽早还我大汉一个朗朗乾坤!后会有期!”
    刘协倒退两步,眼中的热泪再次涌了出来,双手合十,对敖烈说道:“兄长保重。”百官们也被眼前这感人的一幕撩拨的心潮澎湃,不少人都已经流下了泪水,在一片抽泣声中,他们向着敖烈高声呼喊道:“燕王保重啊!”
    最后,敖烈深深地看了刘协一眼,眼神中,有鼓励,也有赞赏;有离别的哀愁,也有他日再见的期盼……无数种思绪全部交织在这一个眼神中,传递给了刘协。尽管敖烈的这一个眼神如此复杂,但是刘协依旧看懂了,因为,他们是兄弟,是一起历经过生死,同根同源的兄弟。
    在杀气凛凛的血杀军和虎贲军的移动中,敖烈终于还是悄然离开了,正如他悄然的到来,只留下一个稳定的洛阳,却没有带走一丝云彩。
    看着敖烈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视线里的背影,刘协依然站在原地守望着,久久不肯离去。没有人能体会到他现在的心情,甚至就连刘协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何会对敖烈如此的眷恋。
    刘协不是傻子,无论是历史上的傀儡汉献帝,还是现在正在向一代明君发展的刘协,他的聪慧都是毋庸置疑的,册封异姓王,是对大汉正统的破坏,这一点,刘协不是不知道,可是他依旧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他觉得,如果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拯救大汉,那么这个人,一定就是敖烈。刘协相信敖烈,这种信任,已经超脱了所有的束缚。
    正如刘协自己所说,是敖烈这些年的教导和扶持,才让刘协逐渐掌控住了局面,有了自己的御林军和正规军,摆脱了傀儡皇帝的尴尬局面,找回了大汉天子应有的尊严和威仪,如果没有敖烈,现在刘协所掌控的一切,根本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罢了。
    帝王心术是每一个帝王心中都潜藏着的思维,即使是在昏庸的皇帝,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刘协自然也不例外,他清楚地知道,这样放权给一个人,搞不好就会让刚刚有点起色的大汉江山,再度陷于动乱之中。可是刘协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大汉的天子,是人就会有感恩之心,现在的江山是敖烈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刘协只不过是坐享其成罢了,如果有一天,敖烈要从刘协的手中收回这座江山,刘协也觉得无可厚非,毕竟,在重建这座江山的过程中,敖烈的贡献要比刘协多得多,况且敖烈也不是外人,大汉的江山最终还是属于大汉的,并没有落到外人的手中去。
    不过刘协清楚,敖烈是绝对不会主动收回江山的,因为在敖烈的眼中,情义永远要比江山重要得多。



第三百零五章 千里觅知音
    “杀——”
    震天的呼喊再次出现在河间城下。最近七、八天以来,这样的喊杀声每天都要至少出现一次。这股声浪的主人,是袁绍麾下的三十余万将士。
    当初凉州叛乱,敖烈带着一万血杀军和一万虎贲军悄然离开河间,前往支援洛阳,袁绍并没有及时得到情报,直到探马传来消息,在洛阳的城墙上出现敖烈的大旗,袁绍才恍然大悟过来,琢磨出来敖烈原来早已经离开了河间,留在河间的,只不过是敖烈麾下的一部分人马而已。
    懊悔不已的袁绍连忙调兵遣将,没日没夜的开始对河间的猛攻。留守在河间主持战斗的,是诸葛亮,他用极其巧妙的手段,虚张声势,迷惑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