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呯,呯。”杨琏真迦敲了敲贾府大门。

    “这种鬼天气,还有人会上门啊。”缩在门内的相府家丁嘴里嘀咕了几句,但还是很快地打开了大门,贾府的家丁都十分清楚,前来相府之人大都非富即贵,可是他们得罪不起的。

    “贫僧琏真求见太师。”

    “啊,是大师啊,请稍等。”家丁开门一看是贾似道的贵客,哪敢怠慢,急忙入内通报。

    “琏真大师,快快请进。”没多久,杨琏真迦就看见贾府大管家贾宣急速走来。

    “有劳总管大人了。”

    “大师,休要客气,相爷在书房,请。”

    贾府的取暖设施丝毫不亚于皇宫,屋里屋外完全是两重天地。贾似道靠在太师椅上,眼睛微闭,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一旁的火炉中正释放出阵阵热气,照得贾似道面目红润。

    “贫僧琏真参见太师。”杨琏真迦双手合十道。

    “大师,这般风雪,何故前来?”

    “太师大人,贫僧明日将启程北行,特来和太师道别。”

    “北行?”贾似道睁开双眼,左手指了指一旁的座椅,示意杨琏真迦坐下后才道,“临安如今已是天寒地冻,何况北方乎?”

    杨琏真迦道:“太师有所不知,贫僧数年前曾在北方的兜率寺,邂逅一位有道高僧,因当时对于‘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之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相约今年年底相会于兜率寺,再次论道以求证法。”

    “生死之议?”

    “正是。”

    贾似道淡淡言道:“生死乃循环之物,生本不生,死本无死,哪有何来何去之说?”

    杨琏真迦听罢,不禁一愣,随即双手再次合十,口诵一声“阿弥陀佛”,极为恭敬地赞道:“太师所言极是,既无生死,又哪来何处之说。太师身具慧心佛根,端的是见识不凡,一语惊醒梦中之人,贫僧受教也。”

    这一次,杨琏真迦倒并非是在拍马屁,而是完全认可了贾似道的言论。

    “老夫只是随口一说,何来慧心,大师不必当真。”贾似道哈哈一笑道,“大师这一去,想必要年后才能回来了吧。”

    “恩,今北方正值风雪交加之际,路途多有不便,一来一回至少也要一两个月。”

    “贾宣,去弄些酒菜吧。”

    “是,相爷。”

    “大师,老夫记得你以前说过,你的相术学自北方一位高僧,不知道大师这次北行能否遇到那位高僧?”

    杨琏真迦故作思考状,稍后才道:“太师大人,那位高僧偶尔会去兜率寺讲经传道,只是不知贫僧是否有缘能够见到。”

    贾似道点点头道:“这的确是要看缘分的。”

    “太师何事需要询问那位高僧?”

    贾似道刚欲答话,却见贾宣到来,便道:“大师,先喝点酒,吃点菜。”

    “是,大人。”

    杨琏真迦举杯道:“贫僧四处游荡,近年来最大的收获便是认识了太师大人,贫僧借太师之酒敬太师一杯,愿太师大人来年心想事成。太师,请。”

    “恩,干了此杯。”贾似道一饮而尽后,又亲自给杨琏真迦倒满酒,“琏真大师,老夫也有同感,今年老夫极其不顺,唯一的收获便是结识了大师你,来,老夫也回敬你一杯。”

    “谢太师赐酒。”

    “琏真啊,你上次给老夫相面,要老夫隐而不发,等待时机,只是老夫那上位之人似乎越来越显精明,所以,老夫想请大师你的相术师傅测算下具体时间,看看老夫要隐忍至何时?”

    “恩,太师大人,贫僧那位相术老师不但善观面相,还精通天象之术,倘若这次机缘巧合,贫僧一定会请那位高僧明示一二,以为太师解惑也。”

    贾似道想了想,又道:“链真,如果那位高僧愿意,那么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请他来临安一见,如何?”

    杨琏真迦道:“太师,如果得遇,贫僧自会转述太师之意的。”

    “好,琏真大师,喝酒。”

    两人你一杯我一杯,约莫喝了半个时辰,也不知道喝了几杯。

    “太师,贫僧已不胜酒力,明日还要起早远行,就此告辞。”

    “好,那老夫也不留你了。”贾似道从怀里取出一枚纯金打造的勋章道,“大师,这枚勋章乃是我朝爵位排在第四位的国公勋章,你常年在外行走,老夫将此章送给你,会有不少方便之处的。”

    “太师,这也太贵重了吧,贫僧不敢收此重礼。”

    大宋的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其中封王者基本上只限于赵氏皇族之人,其余的便以国公为最了。国公勋章虽无实权,但在宋朝境内却是无人不知,也无人敢犯,谁都知道,大宋的国公就那么几人,全是朝中宰相一级的人物,谁能得罪得起呢?

第289章 教育为本() 
贾似道淡淡而道:“无妨,也就是一枚勋章而已,大师拿着就是了。”

    杨琏真迦谢道:“阿弥陀佛,那贫僧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恩,贾宣。”

    “来了。”在屋外恭候的贾宣道。

    “送客。”

    “是,相爷。”贾宣伸手,对着杨琏真迦做了个手势道,“大师,请。”

    出门时,杨琏真迦极快地递给了贾宣一张银票道:“总管大人,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请笑纳。”

    贾宣亲自打开相府大门:“大师慢走。”

    杨琏真迦笑道:“总管请回,来年再见了。”

    贾宣打开银票看了看,会心的一笑,这是一张面额为一万两的银票,由大宋皇家银庄开具。贾宣心情大好,待举目往外看时,杨琏真迦已经消失在雪夜之中,哪里还有半分踪影?

    临安大学第二批新生和临安军事大学首批学员的录取工作已经在十一月底全部完成,虽然总人数还不及后世一所普通地方大学的零头,但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却是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数月前临安大学的首次招生在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么这一次的招生就可以说是惊动了整个临安城,大多数临安家庭都以家中孩子能够考入两所大学为荣,特别是经过大宋皇家报等临安大报的宣传,临安周边的地区也来了不少报名者,最远之人甚至是来自遥远的成都府。

    尽管这两所大学都不属于新成立的教育卫生部,我还是下令,让江万里的教育部全程参与了招生工作,一来可以解决两所大学招生时人手不足的问题,二来也是为今后开办其它各类学校做好准备。

    对于全国的教育方向,我的计划是按照后世的大、中、小学教育体系来设定,这也是今后教育卫生部的主要任务之一。

    咸淳元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下午,我在御书房召见了教育部尚书江万里、临安大学正副校长何基及沈逸秋、军事大学校长史岩之以及兼任皇家科学院院长的全觉。

    “参见陛下。”

    “免礼,五位爱卿,坐下说话。”

    “谢陛下。”

    “各位爱卿,朕今日叫你们前来,是说说有关我朝未来教育之事。你们五人可以说是我朝教育界的领袖,而教育又是我朝未来之根本,全民素质的提升和各类人才的普及乃是一朝一代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教育发挥作用,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所以,你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朕认为实不亚于军务、政务两院,可以说,我朝的未来就在你们几人身上了。”

    “陛下放心,臣等必会尽心尽力。”

    我看着五人,笑道:“所谓教育,就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我朝目前的教育大多是以私人授业的书院形式存在,但所授的内容极少涉及自然科学,而朕所说的教育却是要大力提倡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有远见的书院逐步转向以自然科学为主导的学业中来,当然,对于这些传统书院,朕并不会去做硬性规定,百花齐放,才是教育之本。”

    江万里、何基等人本身就有书院院长的经历,对于传统的书院模式自是十分清楚。江万里问道:“陛下,我朝未来的教育体系还是以书院为主吗?”

    我摇摇头道:“不是。对于我朝今后的教育方向,其内容却是要转到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方面来,这点朕已经决定,你们无需置疑。当然,朕的意思并非说传统文化不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扬,还应去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要使我朝中兴,建立我大宋之不朽基业,就必须在自然科学上达到领先的地步,这就需要教育部的大力推广,这也是朕成立教育部的目的。新的教育体系将会以新型学校为主,比如,以临安大学为代表的未来各类大学就会逐步取代原有的太学、国子学。朕打算自明年起,在我朝境内设置大、中、小三种层次的学校,这些学校全部以临安大学所教授的科目内容为主项,并争取在十到二十年内普及。”

    江万里又问道:“陛下,大学已有现成的模式,那中、小学又是什么样的?”

    “爱卿莫急,各位,你们边喝茶边听朕仔细明说。”我也喝了口茶道,“大学你们都知道了,目前我朝有临安大学和军事大学两所,但这还远远不够,从明年起,根据发展的需要,将会陆续在我朝境内建立专业化更强的各类学院。比如,我朝目前能够胜任自然科学科目的教授极少,那么教育部就应该首先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负责培养各科目的先生教授。又比如,大夫郎中不足,那同样可以设立专门的医科学院,就类似临安大学的医科学院,负责培养我朝的医生,也就是郎中医官。这些学院根据需要可以在临安,也可以在临安以外的各路、各省建立,并非要完全集中在临安,这点类似我朝各地的书院。”

    “下面朕再来说说中、小学。对于教育,朕的意思是要让我朝之人从小开始接受。当小孩在六七岁时,就可以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生要学的主要内容是识字、识数并懂得各类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比如,在数学上,要学会最简单的加减乘除法,要认识我朝通用的谢氏数字记录法等。到了中学,就要学习更加深层次的基础知识了,也即是要为进入大学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我见大家听得并非很明白,想了想道,“这样,朕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学来举例,小学生应该从识字学起,并能进行简单的造句会话,然后要会写一些小文章,能够背诵简单的诗词歌赋。到了中学,就要求能够熟练地写出一般的策论。上到大学后,就要分专业进行研究了,有人可以专门研究诗词,有人可以专门研究远古文学等等。这就是中小学的含义,大家是否明白?”

    江万里点点头道:“陛下,臣明白。这样就可以形成阶梯状的学生构架,能够读书识字的小学生最多,而进行专门研究的大学生则最少。这种模式和科举也有类似之处,从秀才到进士举人,一级一级的。”

    “恩,爱卿说得不错。首先,朕打算从我朝州府一级的地区开始,再往县级,乡镇发展,学校则先从两头,也就是大学和小学开始,再往中学发展,江爱卿,这具体的工作就交给你们教育部了。”

    “是,陛下,臣遵旨。”江万里道。

    我接着又对史岩之道:“军事大学则会独立于教育部,暂时先隶属于军务院吧。”

    “是,陛下。”史岩之应道。

    沈逸秋道:“陛下,那科举是否保留?”

    “科举、书院等传统教育都会保留。”

    何基道:“陛下,要在全国开办各类学校,目前的主要问题应该有两点,一是经费问题,二是师资问题,这两点陛下是如何打算的?”

    “何爱卿说得不错,经费和师资是开办学校的两大难点。对于学校的经费,朕会让户部拨出专款交给教育部统筹安排,以后朕打算会根据每年全国税收的总额,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教育费用,同时,让地方官府想法筹集一部分资金,也可以让有善心的私人出资办学,在贫穷的边远山区,还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开办希望学校。总之,开办大中小学,是以朝廷为主,地方为辅,全民参与的一件重要大事,朕会将普及教育作为我朝长期的基本国策,首先会从普及小学开始。至于师资,从眼下的情况看,就更为困难了,我朝虽然文人甚多,但通晓自然科学的人才却是太少太少,你们有何建议?”

    何基道:“陛下,今我朝书院甚多,是否可以从这些地方招聘?”

    “当然可以,只是书院中一样缺少精通自然科学的先生教授。”

    沈逸秋道:“陛下,臣有两法。”

    “爱卿,请讲。”

    “陛下,首先可以让各地官府在当地选出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年轻秀才们,集中送到临安大学,由大学办理短期培训班,这就类似红十字会采取的培训法,当他们有了初步知识后,便可回去教授一些基础课程,等到休假时,再来大学接受第二次培训,如此循环,可以解决部分师资问题;其次是陛下前面提到过的,开办师范学院,这点请江尚书将其作为教育部的首要事件。”

    “恩,可行。对了,何爱卿。”

    “臣在。”

    “你抽空将临安大学先生们的俸禄情况告诉下江爱卿,江爱卿则可以借鉴之,然后制定出今后我朝各级学校先生教授的俸禄标准,要让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先生们衣食无忧,更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待遇会参照我朝之官员。”

    “是,臣遵旨。”何基、江万里同时道。

第290章 时钟问世() 
我没有细算过这笔教育经费的数目,但我知道一定会是个天文数字。不过,无论多少,我都一定会投入,哪怕是动用先帝所留的财富,哪怕是从狮峰商行,从浦氏商行抽调出资金。比起何基、江万里这些当代著名学者,我更加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大多数国民本身的素质。

    钱啊钱,命相连,还真是没说错。

    虽说今年的税收预计能够增加不少,但要花费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不说别的,就单是火枪、火炮的制作,就是一笔极为庞大的支出。

    “有关师资的问题大家再想想,沈爱卿的方式可以采用,江爱卿,教育部在做计划的同时,便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办学校,不要等一切条件都满足后才进行,边做边摸索,边做边总结。”

    “是,臣遵旨。”

    “恩,好了,各位爱卿,还有事情吗?”

    全觉见会议结束,有些迫不及待地说道:“陛下,臣有事情禀报。”

    “讲吧。”

    “陛下,钟表已经试制成功,请陛下得闲时移驾大学所在。”

    “是吗?很好,明日朝会后朕便前往。”我高兴道,“江爱卿、史爱卿,到时你们也随朕一同前往。”

    “钟表?”史岩之不明所以地问道,“这是何物?”

    我笑道:“就是计时器。”

    “类似我朝的水运仪象台吗?”

    “史爱卿,看了就知道了。”

    “是,陛下。”

    临安大学的新生虽然还没有正式上课,但学校内已经显得比以往热闹了许多。三五成群的新生正在办理入学手续,对于他们而言,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什么物理、数学、化学的,在招生简章及入学考试时已有耳闻,但到底是什么?这一个个新名词吸引着新生们不停地问这问那。

    和后世的大学相比,临安大学的新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已有三十出头,最小的还不到二十,在他们的脸上,却都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这笑容不仅是他们的希望,更是大宋朝未来的希望。

    在实验室内,我见到了全觉所说的这台钟表,因其体积很大,所以叫做钟更为合适。这台大钟的表面成一圆形,直径大约一米出头,表面是12小时的刻度盘,最小刻度为一个字(五分钟),指示针则只有一根时针。

    全觉首先给我们介绍了钟表的制作者:“公子,这位是杨筱之,钟表的设计者,大学试用教授,另一位叫郑思肖,大学第一批学员,现为杨筱之的助手。”

    “恩,我都见过。两位,辛苦了,郑思肖,你表字亿翁吧。”

    “见过先生,学生表字正是亿翁。”郑思肖见我还记得他,颇为感动,急忙行礼道。

    两人并不知道我的身份,只知道我和临安大学很有渊源。

    全觉见我对郑思肖颇感兴趣,笑道:“公子,郑思肖不仅对于钟表制作颇有天赋,还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诗。”

    “是吗,还是画家诗人啊。”

    “先生见笑,对于画画诗词,学生只是喜好而已。”

    郑思肖,原名郑少因,宋末著名诗人、画家,南宋灭亡后,不愿屈服,乃是一位身居民族气节的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