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顾虑政局动荡,秘不发丧。当时知道秦始皇去世消息的人,除了李斯外,还有宦官赵高以及始皇末子胡亥。李斯是丞相,有主持大事的权力,便与赵高商量,暂时不把皇帝去世的消息对外说,抓紧时间赶回咸阳,等公子扶苏回来当了皇帝后再向全国宣布。他催促赵高赶快把秦始皇给扶苏的遗诏发出去。
可是赵高有自己的想法,他和胡亥关系很好,想让胡亥当皇帝,不愿让扶苏继位。于是他先去做胡亥的工作,胡亥对皇位早就垂涎已久,自然求之不得。两人密谋了一番后,赵高就去夜访李斯。
赵高拜见李斯后,李斯问:“皇帝给扶苏的遗诏发出没有?”赵高道:“遗诏现在胡亥手中,我正是为这件事情来和你商量的。现在,皇帝去世,外人都不知道,皇帝写有遗诏的事,也只有你我二人知道。想立谁为太子,全在你我口中的一句话,不知你是怎么想的?”李斯一听,大惊失色,说:“皇帝的遗诏中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你怎么说出亡国的话来?这不是你我做臣子该议论的事。”赵高说:“你想一下,你和蒙恬比,哪个更有本事?哪个功劳更高?哪个谋划深远而不失误?天下的臣民更拥护谁?谁与扶苏的关系更好?”李斯说:“我怎能和三世将家的蒙恬相比呢?你提这干吗?”赵高说:“我只是一个宫廷宦官,很好自处。君侯身为丞相,难以自处。你追随皇帝,与扶苏政见不合,你自己心中有数。扶苏即位后定会用蒙恬为相,还有你的位置吗?”李斯说:“做臣子的只能守本分,我也只好听天由命。”赵高听出了李斯的弦外之音。李斯由楚入秦,本来就不是一个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人,他欲保功名富贵,利欲心很强,只是不敢贸然行动罢了。赵高于是直言不讳,和盘托出:“一个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不能叫做聪明。识时务者为俊杰。君侯担心发动政变有危险,才说什么安分守己。老实告诉你,现在权力就掌握在胡亥手中,他要当皇帝,谁违犯他的旨意,就立即处死谁。君侯何不与我赵高一起顺水推舟,长保富贵呢?君侯是个聪明人,怎么到了关键时刻糊涂起来了?”李斯沉默了一阵,叹了一口气说:“唉,我李斯赶上了这个乱世,既然不能死去追随先帝,又哪里管得上命运。看来只能如此了。”
当晚,两人与胡亥合谋篡改了始皇遗诏,把召扶苏回京继位的诏书,改为斥责扶苏监军北方“无尺寸之功”“为人子不孝”,令其自杀,同时将蒙恬赐死。赵高一行篡改始皇遗诏后,日夜兼程赶回咸阳。这时正当初秋,天气相当热,秦始皇的尸体不几天便发出刺鼻的臭味。赵高怕引起人们怀疑,命令各大车上都装一些鲍鱼。鲍鱼也有一种很臭的味道,大家被熏得捂着鼻子走路,但都知道秦始皇脾气古怪,谁也不敢多问。就这样,一路臭到咸阳,谁也没发现秦始皇已死。这时,扶苏自尽的消息传到了京师。赵高等人这才公布秦始皇已死,拥立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皇帝。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轮台悔诏的一代雄主:刘彻(1)
身份:汉武帝
死于:公元前87年(终年69岁)
死因:病逝
地点:(今陕西周至境内)五柞宫
评价: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雄主之一。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式踏上中国政治舞台,之后统治中国的思想长达2000余年。完成了思想统治的汉武帝,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序幕,开疆拓土,宣扬国威,从而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有4个空前:政治上空前统一,经济上空前繁荣,国力上空前强盛,文化上空前发展。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创下丰功伟绩后的汉武帝,也跟秦始皇一样犯了自高自大的毛病。他晚年变得骄奢淫逸,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到处修建苑囿、宫殿,装饰极其豪华,还染上了和秦始皇一样喜欢巡游的毛病。由于过度使用民力,加上祀神求仙,挥霍无度,以致赋役繁重,民不堪命,造成“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凋零局面。武帝晚年,各种社会矛盾积累并尖锐起来,农民大量破产流亡,阶级矛盾激化,许多地区都爆发了农民起义。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权奸江充治巫盅狱,激发了太子刘据发动宫廷政变,长安城中两派政府军大战,死者数万。最后刘据兵败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了。后来,丞相刘屈蓬和将军李广利也因巫盅之祸受到牵连,刘屈蓬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所统帅的7万大军全军覆没。此时,一生多次大胜匈奴的汉武帝才醒悟过来,开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六月,他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错,这标志着汉武帝一生政策的一大转折。自此以后他采取了与民休息、思富养民的政策。经过努力,社会又趋于安定,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使西汉避免了重蹈秦亡的覆辙。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汉武帝最后一次郊祀于泰畤,然后准备立储。在武帝诸子中,他最喜爱的是小儿子刘弗陵。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年轻貌美,在汉武帝晚年宠冠后宫,“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爱其人而立其子乃十分正常之事。另外,“孕十四月而生”也使迷信的汉武帝相信刘弗陵必有神异之处。然而刘弗陵还只有7岁,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在政坛上几乎滚了一辈子的汉武帝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他没有急于公开立储,而是决定在自己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为儿子挑选托孤大臣,并清除掉各种隐患。
汉武帝认为群臣中唯有霍光可堪托孤重任,就命画匠画了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暗示他日后要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辅佐汉室少主。赐图霍光后数日,汉武帝在甘泉宫突然雷霆大怒,大声呵斥自己最心爱的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急忙脱去簪珥,叩头谢罪。汉武帝狠着心肠命侍从将她押送掖庭狱。钩弋夫人边走边回头求饶。武帝无情地呵斥道:“快走!你活不了了!”钩弋夫人被押走后,糊里糊涂地被处死。杀了钩弋夫人后,武帝问左右,外面对他杀钩弋夫人有什么看法。左右回答说:“外臣不明白,既立其子,为何要杀其母?”武帝叹息一声,郑重其事地说:“这个道理,不是一般愚鲁的人所能了解的,从前国家之所以乱亡,多是因为主少母壮,盛年的主母独居难耐,往往淫逸乱政,结果弄得国家危亡。你们没听说过吕后吗?所以朕不得不忍痛先除掉她。”司马迁记述了这件事,评述说:“怎么能说武帝不是贤君呢?深谋远虑为后世打算,这不是一般浅陋的儒生所能做到的,因此谥为武,不能说名不副实。”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年迈的汉武帝病重。在这段悲哀的最后时光里,他仍惦念着刘弗陵的政权安危。有望气者向他报告: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武帝急令使者疏录中都官诏狱中的罪犯,毋分罪之轻重,统统杀光。太子刘据的孙子,也即史称皇曾孙的刘病已(即后来的汉宣帝),自襁褓时即入郡邸狱,多亏了治狱使邴吉的看顾,至今已长到5岁了。此番遇险,邴吉紧闭狱门,拒纳使者,并大声喝道:“皇曾孙在此,他人无辜受戮犹为不可,何况天子的嫡亲曾孙!”使者还报武帝,武帝乃悟此举之谬戾,感叹道:“这是天意啊!”遂大赦天下。这是武帝最后一次颁布大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轮台悔诏的一代雄主:刘彻(2)
二月,汉武帝行幸盩厔五柞宫,病势垂危。霍光涕泪交流地问武帝:“陛下如有不讳,由何人为君?”武帝说:“你还没明白朕赐你画的用意吗?立少子为君,你行周公吐哺之事!”霍光顿首推让道:“臣不如金日磾!”金日磾说:“臣是外族人,德才不如霍光,再说如果由我来辅政,会使匈奴看轻汉朝。”武帝说:“你二人素性忠直,朕是知道的,你们会同受遗命的。”
二月十二日,汉武帝颁诏天下,立刘弗陵为太子,并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与丞相田千秋同受遗诏辅佐少主。汉武帝在遗诏中将金日磾、上官桀和霍光3人都封了侯。二月十四日,汉武帝在五柞宫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后葬于陕西茂陵。霍去病、卫青、霍光死后也葬在他的周围,继续效忠于他。
。。
遗臭流芳本一身:曹操
身份: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于:220年(终年65岁)
死因:头风症
地点: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评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双重性人物之一,既有大功亦有大过。他始以“兴义兵,诛暴乱”为旗帜,继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武力翦灭诸强,并推行一系列有效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最终统一了北方,开创了魏国基业,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陈寿称赞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曹操也是那个时期最阴险毒辣的弄潮儿,奸险诈伪之术登峰造极。
曹操患有严重的头风病,发作起来头胀欲裂,痛苦异常,然而久治不愈。公元219年12月,东吴杀了关羽,并将关羽的头颅送给了曹操。他望着关羽怒目圆睁的头颅仿佛要活转过来,吓得魂飞魄散,从此病情日重。他下令遍求名医治疗,但一直不见效果。
谋士华歆向曹操荐举神医华佗,曹操即星夜差人去请。华佗施以针刺,立见效果。曹操于是想把华佗留下来做侍医,时刻为自己治病,但周游惯了的华佗不愿固守禁中,于是以妻子患病为由,请假回家。曹操几次派人催请,他都借口妻子有病,不能返回。曹操探得实情后,大怒,将他打入大牢并杀掉。
曹操自杀掉华佗之后,病势愈加沉重。一天,他心里正思虑着吴蜀两国之事,近臣忽奏东吴遣使上书。曹操取书拆视,上写:“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派遣大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曹操览毕大笑,出示群臣说:“孙权小儿想把孤往炉火上推!”侍中陈群等进奏说:“汉室已衰微,殿下功德巍巍,万人敬仰。今孙权称臣归命,这是天人合应,大势所趋。殿下应该应人顺天,早正大位。”曹操笑着道:“孤事汉多年,虽有功德于民,然而地位已到了王,名爵也已极大,怎么敢还有其他的奢望?”司马懿说:“今孙权已经归附称臣,王上可以封官赐爵,令他抗拒刘备。”于是曹操表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侯、领荆州牧。
曹操的病情一天不如一天。有一夜他梦见三马同槽而食,早晨起来便问谋士贾诩:“孤以前曾梦见三马同槽,怀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马腾已死,昨晚又梦见三马同槽,是何缘故?”贾诩说:“禄马,吉兆也。王上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曹操因此不再怀疑。后人有诗说:“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
曹操自知病将不起,于是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至榻前,嘱托后事。曹洪等顿首说:“大王善保玉体,不几日定会康复。”曹操说:“孤纵横天下30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你们共谋大事,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死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最爱第三子曹植,但他为人虚华少实,且嗜酒放纵,因此不能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只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承大业。希望你们同心协力辅佐曹丕。”曹洪等领命涕泣而出。
曹操临终前,遗命设立疑冢72座:“不要让后人知吾葬处,以防被人挖掘。”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终年65岁。时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所有的城门全部被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从此,曹操之墓在何处就无人知道了。“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只有坟三尺,千古安眠鹦鹉洲。”南宋诗人范成大1170年曾拜谒过曹操陵,但不知他所拜的是否是真陵。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身份:隋朝皇帝
死于:604年(终年64岁)
死因:被害
地点:仁寿宫(今陕西凤翔南)
评价:杨坚在开国之初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国家人丁兴旺,国库殷实,促成了“开皇之治”的局面,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其性格多疑,不学无术,不识大体,尤其到了晚年,更是喜怒无常,滥杀无辜,最后落得被其子杀害的地步。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正月,隋文帝离开京师,前往仁寿宫休养,把朝政托付给太子杨广。年老体弱的杨坚到仁寿宫不久就病倒了,而且病势日益沉重。为了防备万一,他命内臣前往京城宣召太子。
太子杨广在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以及护卫随从的陪同下,星夜赶到仁寿宫,当天夜里就去拜见隋文帝。由于隋文帝在熟睡,杨广等人向左右宫人询问了病情,了解了一些情况后,便各自安歇了。第二天一早,杨广等人再次入见隋文帝。隋文帝躺在床上微睁双眼,有气无力地和他们说了几句话,便吩咐退下。
杨广到了大殿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隋文帝已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而自己也将登上皇帝宝座,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提笔给杨素写了一封信,询问隋文帝死了以后,应当怎么办。杨素看完信后,马上回了一封,详细谈了隋文帝死后所应采取的各项措施。没想到的是,杨素给杨广的这封信被宫人错送给隋文帝了。文帝看后大怒,痛骂杨广是不肖子孙。
这时,名为服侍父亲杨坚,实为等待他死期的杨广,在花园里碰到了一位绝色女子——隋文帝晚年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陈氏是陈后主的妹妹,生得国色天香,羞花闭月。杨广见了不由得欲火焚身,兽性大发,企图逼奸她。隋文帝听说后暴怒,真正看清了杨广的真面目,他强撑着从病床上坐起来,口中不停地骂:“像这样的畜生,怎么能够托付国家大事!”并且速召柳述、元岩入宫,要他们立即起草诏书,废掉杨广,立杨勇为太子。杨素听说后急忙找到杨广,将诏谕内容告诉了他。杨广心急如焚。杨素看到这种情形,便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地讲了出来。杨广听后大喜,立即下令照办。
随即,杨广矫诏调东宫兵入卫禁中,将柳述、元岩逮捕,并以东宫卫士全部替换了隋文帝的卫士。这些卫士在大将军宇文述、郭衍指挥下,封锁了仁寿宫的全部通道。杨广又下令说,不经他允许任何人都不得出入仁寿宫。一切布置好后,杨广派左庶子张衡直入隋文帝的寝宫。张衡让隋文帝身旁的人全部离开,由他负责照管。宣华夫人陈氏及许多宫女都被赶到了别的房间内。过了一会儿,张衡从文帝寝宫内出来,大声嚷道:“皇上已经死了,你们为什么不早些报告?”众人听了,都吓得浑身哆嗦,不敢吱声。其实,隋文帝是被张衡杀死的。据说,张衡走进隋文帝寝宫,将众人赶走后,就将隋文帝从床上拉起,用刀直刺他的身体,喷出的鲜血将屏风都染红了,宫外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文帝的惨叫声。
不久,杨广即位,是为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隋炀帝。短短十几年时间,他即断送了隋文帝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大隋帝国。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才到天中万国明:赵匡胤
身份:宋朝开国皇帝
死于:976年(终年50岁)
死因:被杀
地点:都城汴京(今开封)
评价:赵匡胤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重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一代开国圣君。但他所始料不及的是,他的一系列集权的军政措施虽加强了皇权,但削弱了军队,使政府官僚化,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最终国破家亡。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6年皇帝,到976年便撒手西归了。正史中没有关于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因此他的死因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另外,赵匡胤死时,两个儿子尚在,却“传位”给了其弟赵光义,这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极少见的。这也为后人留下了重重疑云。
《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天气极为寒冷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斥退旁人,两人自斟自饮。酒过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见晋王赵光义躲躲闪闪,显得极其害怕,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