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园似锦-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前条件允许,勤快的人家开春都会抓一两只小猪养着,到过年的时候出栏或卖掉或杀猪吃肉。三个小姐妹以前家中都养过猪,打猪草对她们来说太简单不过了,一天悠哉悠哉地打上四筐没问题!

    当得知余家每天至少要收三十筐猪草,以后或许会更多。三个小姐妹商议了一下,先就她们三个人干着,她们忙不过来,不是还有家里的兄弟姐妹吗?以后小猪长大了,猪草需求量多了,再找别人不迟。

    说干就干,当天周珊瑚几个,就从余家领了统一大小的竹筐,拿了镰刀,在西山脚下割起草来。钱雅芳带着不太情愿的钱武,刘慧芳把弟弟妹妹都带了过来。只有周珊瑚孤家寡人,没办法,她哥哥跟着老爹走街串巷的卖货去了,姐姐出嫁,她娘要伺候一群小鸡崽子,家里就她一个闲人。

    第一天,周珊瑚赚了三文钱,钱雅芳赚了五文钱,刘慧芳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姐弟三人赚了九文钱。收购猪草,当场结清账目,不够一文钱的,跟第二天的一起结。

    一个月下来,刘慧芳姐弟自己都没想到,能赚到三百多文。现在为了赚点银子糊口,一个零工的位置不知多少人在盯着,遇上无良的雇主,累死累活一天赚不到十文钱。

    所以,当刘慧芳把攥了一个月的钱,交到她娘手中的时候,拴柱媳妇惊讶地问:“慧芳,你哪弄的这么多钱?”

    要在以前,三百多文不算多。退潮的时候,挖一天海肠,幸运的也差不多能赚到这个数。可去年灾年,东山村附近的海岸,每天被人潮挤满,滩涂几乎都被翻了个底朝天,海肠都快被挖绝种了。

    闺女每天帮着做完家务,就带着弟弟妹妹出去玩了。每次问她,她都说去找好姐妹余小草玩去了,拴柱媳妇没放在心上。没想到,闺女不声不响地赚回三百多文钱。

    刘慧芳把自己帮余家养猪场打猪草的事说了。拴柱媳妇嗔怪地瞪了她一眼,道:“且不说你跟小草的关系了,就凭着你爹跟你余伯伯的关系,咱帮点儿忙也不能收人家钱啊!走,娘带你把钱还给小草去!”

    刘慧芳并不是心疼那些钱,她耐心地道:“娘,你也知道余伯伯和小草的为人,如果我们不收钱的话,他们肯定不会让我们帮忙的。与其找别人,不如我们每筐多塞点猪草,把筐塞得紧紧的,免得小草出了钱,收到的猪草数量却不多。”

    在院中晒着渔网的刘栓柱,听了闺女的话,也表示赞同:“孩子她娘,慧芳说得在理儿。你也知道大海哥是个不爱占别人便宜的,不收他钱,说不定将来补偿给咱们的更多!”

    栓柱媳妇闻言,犹豫了片刻,才道:“既然当家的你也这么说,那这些钱咱们就收下?”

    刘栓柱跟余海一样,是个疼宠孩子的:“咱家慧芳、小英和铁蛋儿都是能干的,一人奖励他们十文钱当零花!再买几斤白面儿,去大海哥家割两斤韭菜,晚上咱们吃菜盒子!!”

    三个小的一听,马上蹦起来欢呼。栓柱媳妇笑瞪了男人一眼:“你呀,有你这样惯孩子的吗?做菜盒子就算了,还给什么零花钱!小孩子手松,转眼就能败活了!!”

    刘慧芳把十个铜板放进自己绣的小荷包里,闻言有些不服气地道:“娘,您这话我不同意!!小草妹子比我还小呢!她家的钱都是她在掌着,也没听说她乱花一个子儿。还有小沙和小莲,自己挣的钱都是自己存着的,就连小石头也有自己的小金库。他们哪个乱花钱了?”

    英子也点头附和道:“是啊,是啊!小草好厉害的!!她说:钱是挣回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能花钱才能挣钱!!你看小草家花钱,从来不手软,灾年谁家白米白面的吃着,顿顿都有肉……”

    栓柱媳妇在闺女脸上捏了一把,道:“咱谁能跟小草那丫头比?那丫头是个金脑袋,随便转一转就能想出个生钱的法子。英子,你要是能比得上她的一半,咱家就让你掌钱!”

    英子想了想,有些气馁地道:“我脑子不如小草好使,想不出赚钱的法子来……”

    刘慧芳迟疑了片刻,把自己琢磨了好久的念头,说出来让大人们掌掌眼:“爹,娘!我想抓些小鸡崽子回来养着!我听小草说了,她们养猪是为了在府城开个卤菜店。我寻思着,卤菜店不能光买卤猪肉啊,卤鸡卤鸭什么的,也应该做些搭配着卖吧?咱们村里没多少养鸡的,咱要是把鸡养起来的话,不愁卖不掉……”

    刘栓柱停下手中的活计,仔细地思考着,缓缓地点头道:“闺女说的有道理!!”

    “有道理啥?孩子异想天开,你这个当爹的也跟着瞎搀和!养鸡,谁不想养?养大了就是不卖掉,也能下蛋生钱。可关键是,谁家有余粮能养得起那一张张嘴!!”栓柱媳妇觉得男人和闺女,都是不靠谱的。

    刘栓柱想了想,道:“不行的话,我借大海哥的马车,到远点儿的地方买车麦麸回来。再搭配着野菜啥的,以咱家的条件,养上百八十只鸡,应该还是可以的。”

    去年跟着余海猎了几次鲨的刘栓柱,手里有钱后,把自家的房子翻盖了,圈了个大大的院子。现在院子的一边种上了蔬菜啥的,另一边用石头垒个矮墙,再搭几个草棚子,就是一个大大的鸡圈了。

 第三百四十九章 旧事重提

    周家的作坊,在几个村子里收鸡蛋做变蛋,倒是鸡蛋也不愁卖,鸡也有了销售的途径。大海哥的邻居老周家,不就是养鸡发了财吗?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刘栓柱觉得养鸡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栓柱媳妇心里觉得还是不怎么踏实,便让大闺女慧芳去问问余小草。在她的心目中,余小草是个会赚钱的小金草,如果她点头了,养鸡绝对妥妥的赚钱了。

    刘。慧芳到余家的时候,余小草心中正琢磨着,如果开卤菜店的话,光有猪肉不行,还得搭配些鸡鸭素菜之类的。素菜好弄,自家院子里种了,过些日子市面上蔬菜也能全面上市。鸭子也还好,隔壁毛氏今年连买带孵弄了几百只鸭雏,每天赶到后院的池塘里,晚上回家再喂些野菜,耗费不了多少粮食。

    周家养鸡就没这么乐观了,好在周珊瑚的爹和哥哥走村串巷,跑的地方比较多,能够带回一些廉价的米糠和麦麸。就这样,周家依然不敢养太多的鸡,一百多只鸡,别说供应珍馐楼了,就是光供着余小草开的卤菜店都不一定够!

    慧芳姐姐来跟她说想养鸡,余小草当然举双手双脚赞成,并且承诺按照比市价高两文的价格,收购她家的鸡。让她千万别卖给别人了。

    刘。慧芳提着的心彻底放下了,她笑着瞪了余小草一眼,道:“咱们两家的关系,别来那一套虚的,到时候就按市价来就成,我们不能总占你家的便宜,你说是吧?不跟你说了,我让我爹娘去收小鸡雏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余家的蔬菜卖了一茬又一茬,转眼十几亩西瓜成熟了。别看今年西瓜比往年种得多,周边的几个城镇和府城,都来人跟余家洽谈了业务。不用余家运输,他们自己来拉,价格按照批发价给他们。

    刘虎一家依然在镇上摆摊卖西瓜,能够吃得起西瓜的,根本不差钱儿,别看去年是灾年,丝毫不影响西瓜销售的火爆热度。一个多月的时间,刘虎一家赚的比去年翻了好几倍,足足有二百多两!

    去年郡王爷弄了几车西瓜,在京城造成了轰动,房子镇有些心动。他私下里联合小草的三个舅舅,让他们负责运输,他负责京中的销售途径,赚得钱对半分。

    府城西瓜的价格,比唐古镇要贵上许多,到了京城更是翻了好几倍。这样的利润,说不心动是假的。柳氏三兄弟一合计,决定干了!房府提供马车,三兄弟从镖局请了几个镖师押车,运到小草干娘的嫁妆铺子。春末夏初,柳氏三兄弟跑了五六趟京城,就赚了上千两银子。

    转眼间,到了盛夏,春玉米成熟了。虽说今年入夏后,雨水比较少,玉米本身就是耐旱的作物,加上余小草嘱咐最好用井水灌溉,余家庄子上的玉米长势良好。

    收获的季节,余小草陪着老爹坐镇庄子。阳郡王最近两个月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居然一次面都没露。就在夏收的前几天,才匆匆赶来。

    “哟!在京中过得太滋润,舍不得出京了?”余小草看到黑了瘦了精神却不错的阳郡王,忍不住怼他。

    朱俊阳眯起漂亮的凤眸,淡淡地扫了她一眼,道:“你当爷是你啊,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爷去托莱山剿匪立功去了!!”

    托莱山聚集了一群悍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泰安知府上了折子,请求支援。朱俊阳便毛遂自荐,带了一队精兵,深入深山,把悍匪一锅端了。朱俊阳武功高强,战术灵活,带得人虽不多,却以少胜多,把那群乌合之众一网打尽!

    余小草听了刘总管绘声绘色的讲述剿匪的经历,一双大眼睛顿时成了星星眼。哇!少年英雄,身手不凡,她见到活的高手了!!

    “小郡王,您能一苇渡江、踏雪无痕吗?您能摘叶飞花,取人性命吗?您一出手便排山倒海、所向披靡吗?您能……”

    “停,停,停!什么乱七八糟的,你以为高手是神仙,无所不能啊!!照你这么说,几个高手往这一站,都能毁灭整个城市?”朱俊阳真想撬开这小妮子脑袋,看看里面都塞的是什么,怎么会有如此离谱的想法。

    余小草想想也是,高手又不是*,毁天灭地的武功,估计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存在吧?

    看着一棵棵玉米杆上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朱俊阳亲手掰下一穗,扒开外面的苞叶,黄澄澄的玉米粒密密地排列着,颗颗饱满,比去年余家种出来的毫不逊色。

    雇来的短工在郡王爷的八百多亩玉米地里辛勤地劳作着,东家给的工钱挺高,掰玉米又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连妇女和半大的孩子都能干。反正是按照掰下玉米的重量来结算工钱,多劳多得,短工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往往天没亮就下了地,等晚上看不见掰玉米了才回去。

    余家的庄子只有一百多亩地,分给十六多人家照顾,收上来后按照亩产多少进行评比,产量前三名分别得到了五两、三两和一两银子的奖励。

    李寡妇母子分到的地虽不多,可产量却在前三之列,虽然不是最多的,却也拿到了三两银子的奖励。李寡妇母子当场就给东家跪下了,她们母子要不是跟对了东家,说不定开春的时候就断粮饿死了。

    这两个多月,不但春耕时候有钱拿,月月还有工钱,除去买粮外还有结余。这两个多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子俩每天都能吃顿干的,这是往年根本不敢想的,母子俩不但脸色红润了,还长了些肉,不再一副难民的模样了。

    捧着三两银子,李寡妇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她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狂喜过后,她又惶恐起来:最近庄子里也不怎么太平,她们孤儿寡母的,留着这些银子未必是好事!

    “东家,能不能帮我们把这些银子,换成粮食或者布匹棉花?”李寡妇也是个有决断的,当即把银钱换成母子俩急需的物品。

    余小草也想到母子俩的境遇,接过银子,点头道:“行!这些银子我先帮你存着。等棉花下来,帮你换成棉花、棉布和粗粮!如果你们母子俩有急用的话,也可以找我把银子拿回去……”

    当着众人的面儿,她接过了银子。等人群散去后,小草悄悄找到李寡妇,把银子又送到她手中,笑道:“银子,还是你自己掌着,花用得也方便。现在,大家都当银子是我替你保存的,你不用担心被心怀不轨的人惦记上了!”

    李寡妇心中感动万分,东家小姐真是有个七窍玲珑心,人又善良。跟着这样的东家,是她们母子的福气。余小草没想到自己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换来了母子俩死心塌地的跟随……

    余小草对今年玉米的产量很满意,玉米棒子普遍比去年大上许多,产量也比去年上涨不少,自家庄子里的玉米亩产最高达到了2600斤,那三十多亩下等田亩产也达到了1800斤的高产。阳郡王那边的产量相对低些,最高的2200斤,最低的1600斤。京城皇庄都是肥沃的良田,种出来的玉米产量跟阳郡王那边高产的差不多。

    消息传出后,整个朝堂都沸腾了。在粮食作物亩产普遍在二三百斤的大明朝,玉米亩产两千斤简直是神话,果然不愧是皇上一直心心念念寻找的高产作物。

    北方受气候因素和土壤结构的影响,粮食作物普遍产量普遍比南方要低,百姓裹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这一直是朱君凡埋藏在心中的一大心事,能够让大明百姓吃饱穿暖是他毕生所愿。如果玉米的种植在北方普及开来的话,老百姓都能填饱肚子,安生过日子,直接跟大明朝的安定息息相关。

    朱君凡决定明年在京城继续扩大玉米种植的基础上,在苦寒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始尝试种植玉米和土豆。然后以京城、东北和西北为中心,渐渐朝着四圈辐射蔓延。相信用不了几年,玉米和土豆的种植能很快地普及。

    思及于此,皇上龙颜大悦,重重地赏赐了户部上下和阳郡王。朱俊阳不但获得了大量的赏赐,皇上还把整个唐古作为封地,赏赐给了他。当然,新建港口的收益,是直接划归国库的!

    “皇上,不患寡二话不均,您封赏是不是漏掉了一些有功之人?”阳郡王在朝堂上,再次提醒皇上。

    朱君凡笑眯眯地看着小堂弟,对于余家小姑娘,自己这个小堂弟是不是太过上心了点儿?小堂弟对于京中那么多的名门闺秀,都不假辞色,却对姓余的小丫头百般照顾。其中定有猫腻!

    “朕知道你所指何事,不就是余家人对玉米种植有功吗?朕正琢磨着,要不要给他们封官,让他们更好地为朝廷效力!”朱君凡心中已经确定,玉米和土豆种植成功,跟他那个小穿越老乡脱不开关系。

 第三百五十章 争论

    “臣以为,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跟种植方法和种植者固然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皇上您也说了,玉米本来就是高产作物,没有余家或许近两年摸索期玉米的产量不会达到如此高度,但也不会少多少。臣以为,给余家赏赐可以,至于封官嘛……还请皇上三思而行!”

    这杨御史自从上次因着余家小姑娘,被皇上斥责后,好像余家跟他有血海深仇似的。上次是反对封女子为官,现在连余家男人的官途也打算给堵上。

    朱俊阳尚未开口,户部的刘尚书就抢先一步,道:“杨御史,此言差矣!皇上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您老出身官宦世家,估计这辈子连农田都没下过,更不用说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粮食了!一样的作物,譬如小麦吧,同样的良田,不同的人伺候,产量差别几十或上百斤都有可能。这就是户部为什么征求有经验的老农协助种植新作物的原因之一。”

    “有经验?刘大人也说了,差别在于‘经验’二字。玉米和土豆,都是从海外带回来的新型作物,余家何来经验之谈?”杨御史冷哼一声,对于这个出身泥腿子的刘尚书他向来看不上眼,此时更是不喜。

    刘尚书倔劲儿也上来了,梗着脖子道:“不管怎样,余家总结出了正确的种植方法,今年更是亲自来到皇庄指导玉米种植。事实上,去年灾前玉米生长情况,确实不如今年。老臣带领户部上下做了详细的记录,请皇上过目!”

    苏然下来接过刘尚书的折子,把它呈到皇上的面前。朱君凡认真看过,发现今年玉米不但长势好,而且生长期比起去年来说,缩短了至少二十天。他摸了摸下巴,这个穿越老乡怎么做到的?

    据他所知,皇庄那小丫头只来一次,玉米种植唯一的区别,就是小丫头带过来的所谓“除去病虫害”的药水。看来,一切的关键,就在这药水上面!难道小丫头如前世穿越小说中所写,自带灵泉空间?灵泉能促进农作物生长?

    朱君凡为自己的天马行空,而感到好笑。他收起思绪,让苏然把折子在大臣中传阅。事实胜于雄辩,余家人在种田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工部尚书看过后,谨慎地道:“皇上,臣也承认余家在种田方面有过人之处。可世上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不止余家一家。如果种田种得好就封官的话,那匠人中的佼佼者是不是也要封官,商人中的翘楚岂不是也要给他个官做?”

    已经升为正二品参知政事的张大人,忙上前道:“所谓论功行赏,现在大明朝重中之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