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园似锦-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知价格是……”

 第二百三十章 逃难

    李达自然不敢给钦差大人的干女儿报虚数:“因那富户急需钱财周转,价格报得倒也不高。如果分开买的话,上等田一亩要十二两银子,中等田十两,下等田七两。如果一起买的话,一千五百两银子。”

    价格还算合理,余小草当场就拍板买下。次日,由房府的管家跟李牙侩一起,去了衙门办了手续。

    此时,正是春耕之时,由于这片农庄赶着出手,马家便没有租给佃户们。庄子上的佃户,心情都十分忐忑。

    佃户一般都是没有田地,靠租种别人家的土地为生。入秋时,地里产出的至少一半粮食,是要上交给主家的。要是遇上比较苛刻的主家,会收六成甚至更多的租子,遇上一般的年成,佃户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可是,这些除了会种田,没有其他手艺的佃户们,除了租种土地别无他法。不种田,一家人等着喝西北风吗?

    马家的这处庄子,佃户们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新主家的来临。马家算是主家中比较仁慈的,租子只收五成。不知道新主家是什么样的人,会不会涨租子?会不会不租种给他们了?一庄子十几户人家,就指着这些田地吃饭呢!

    余海穿了一身深蓝色细棉布长袍,腰带领口袖口绣着精美的刺绣。从来没穿过如此正式服装的他,感觉浑身不对劲。为了方便干活,余海向来穿着短打,既轻便又自在。裹在长袍里,总觉得迈不开步似的。

    余小草看着老爹一脸不自在的表情,笑着道:“爹,你穿这身帅极了!比那些瘦了吧唧矮不隆冬的老爷,更像有气派!咱们这是第一次去自家庄子巡视,当然要拿出主家的气势来,免得被刁奴欺了主!”

    余海被小女儿一夸赞,挺直了胸膛。他本来身材就够高大,五官端正,衬着小麦色的健康皮肤,果然很有主家老爷的气魄。

    替他们赶马车的,是房府的管家。既然要拿出主家的气势来,身边怎能没个跑腿的,管家便被房夫人派过来帮衬一把。

    马车很快来到庄子里,早已得到消息的佃农们,早早就在庄子前等候着。以前马家的人过来时,大多已经日上三竿了。佃农们摸不清新主家的习性,早些过来给主家留个好印象。本以为会等上很久,没成想不到辰时,马车已经转进了庄子。佃农们互相看了看,庆幸自己来早来的对!

    管家把马车停下,余海从车上身手矫健地跳下来,又转身把小女儿给抱下来。余小草看到佃农们面带恭敬地等候着,心里还算满意。

    佃户们能不恭敬吗?从去年秋天起,唐古就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难民,虽然港口那儿安置了一批,可还是有许多难民到处找活儿干。稍微大些的庄子,都会有难民过来自荐当佃户。庄子原本佃户的位置就受到了威胁。不好好干,难道等着主家把你替换掉吗?这也不是没有的事,隔壁周家的祭田,不就换掉了好几家佃户吗?

    余海在佃农们面前站定,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期待的目光下开口的他,背在身后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小草见了,赶忙把手伸过去,握住了老爹的手,给他精神上的支持。

    余家将来肯定不止于此,作为一家之主,余海必须得能撑得起来!余海暗暗吸了口气,用威严的目光扫视了这十几户人家,扬声道:“今年春耕在即,为了不耽误农时,一切照旧!谁是庄头,出来介绍下庄子的情况!”

    听到一切照旧的话语,佃户们明显松了口气,每个人的眼中都流露出喜悦的光芒。一个年过五旬老当益壮的老者,上前一步,道:“回主家,老朽王茂才,是这个庄子的庄头!”

    余海见老者跟他爹差不多年岁,神色间流露出几分善意,道:“这庄子什么情况,说叨说叨吧!”

    王茂才恭敬的态度并未因主家对他和善而改变,毕恭毕敬地道:“回主家,庄子里共十六户人家。其中壮年劳动力四十三人。往年,庄子的田地是按家中劳动力的人数来分派的。”

    按成年劳动力的人数分配?余小草想了想,开口道:“老人家,所谓的劳动力,是指男性成年劳动力吗?”

    王茂才并未因着她年岁小而怠慢,忙应道:“回小姐,是的!”

    “那……如果这家成年男性发生了意外,又将如何?”余小草的担心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要是自家男人出了事,一家孤儿寡母的,连个地都分不到,还让人怎么过?

    王茂才沉默了片刻,道:“正想禀告主家呢,庄子里刘大壮在山上摔断了腿,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去年分的是四亩地,正要请示主家,今年如何分配呢!”

    余海轻轻皱起了眉。如果按照旧例的话,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卧床不起,是不应该分配田地的。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又失了田地,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一家老小该如何维持生计?

    这时,从人群中冲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他眼中含着泪,攥紧了拳头,噗通一声跪在余海面前,大声道:“我已经十三了,能顶个大人用了!请主家不要收了我家的田地。”

    “山子,快回来!”人群中挤出一个面容憔悴的妇人,焦急地朝着跪着的小男孩呼喊着,生怕儿子顶撞了主家受了惩罚。

    余海低头看着这个和自家大儿子差不多年岁的少年,心中百味杂陈。想起当初自己被熊瞎子咬伤,躺在床上生死不知,当时面临的境地跟眼前这一家何等的相似。当初的他,心中无比期望有人能够帮衬他的家人一把。

    余小草略一思索,做了个决定,道:“我爹刚刚说了,今天的田地分配,在新的决策下来前,还是跟去年一样!”

    跪在地上的小男孩,满怀希冀地抬起头,问了句:“我家去年分了四亩地,今年是不是还有四亩地?”

    余小草点了点头,道:“不错,去年多少地,今年还是多少地。以后,不光成年劳动力有地,十岁以上的男孩,十六岁到四十岁的女性,只要有劳动能力的,无论男女也都会酌情分些田地。”

    什么?女人也有地?家中符合条件的女人、孩子比较多的人家,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而家中劳动力较多的,却微微变了脸色。因为庄子的土地只有这么多,分给女人孩子后,他们分到的田地肯定就少了。这些人虽心中略有不满,却不敢说什么。新主家有新主家的规定,要是表现出不满的话,主家一亩地都不租给你,你也只能干看着!

    余海又说了几句场面上的话,鼓励大家认真耕作,最后道:“农时不等人,趁着今天天气好,大家抓紧时间去耕作吧!好,都散了吧!”

    从庄子出来,爷俩准备去镇上采购些生活用品。马车走到城门外的时候,发现城外的难民又增加了不少。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许多不愿背井离乡的东北百姓,熬过了严冬之后,已是弹尽粮绝,不得不走上逃难的南下之路。

    因买了庄子心情大好的余海,坐在马车外跟管家说着话。突然,难民中一个瘦弱的身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死死盯住那个人的背影,手攥得紧紧的。不会是她吧?如果是她的话,为什么不回东山村找他,而是落脚城外的难民营?

    仿佛觉察到他的目光,那个瘦弱的身影,扭转身子望过来。余海看清那个憔悴却熟悉的面容时,略带哽咽地轻呼一声:“大姐……”

    或许是离得太远,那人并未认出他来,而是继续向前走了几步,在一个用枯枝搭成的简易棚子下,缓缓蹲下了身子。其实,即使两人面对面,余彩凤也未必能认出他来。

    自从余海成亲那年,大姐曾经回来过一次,十多年过去了,余海的面容虽没有太大的改变,却成熟了不少。这一年多,吃的好,心情又好,原本瘦瘦高高的他,身材变得魁梧有力。

    今天又穿了一身新衣服,又坐着房府的马车,跟城里的有钱老爷似的。就是余彩凤见了他,也只是觉得面熟,不敢和他相认的!

    “停车,快停车!”余海一把抢过管家手中的缰绳,用力一拉。正平稳地朝前小跑的马儿,长长地嘶鸣一声,停了下来,蹄子在地上不安地踩踏着。多亏房府的马训练有素,要是换了别的骂,说不定就惊了呢!

    在马车里打盹儿的余小草,差点一头从马车里栽出来。她带着疑问地探出头来,却看到老爹从尚未停稳的马车上一跃而下,朝着被称为难民营的那片地方快步而去。

    “爹!你干什么去?等等我啊!”余小草在管家的帮助下,从马车上下来,拎着长长的裙摆,朝着老爹离去的方向追了过去。不过陪老爹去趟庄子,干娘非让她穿这么正式,跑动起来一点也不方便,不小心就踩到裙摆了。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大姑

    “难民营”里的逃难者们,见一个有钱老爷模样的人,神情激动地大步走过来,后面还追着一个粉妆玉琢的小姑娘。逃难者们怕冲撞着贵人,纷纷避让。等父女俩过去后,才小声地猜测着发生什么事了?

    听到小女儿的声音,余海勉强停住了脚步,回身牵过追上来的小女儿的手,继续朝着那个熟悉的身影走去。

    “爹?你看到谁了?是不是我大姑?”自从入冬以后,爹就老念叨远在东北灾区的大姑。也不知道大姑那边是什么情况,唐古这边早就有难民逃难过来,却一直没有大姑的消息。

    余海牵着小女儿的小手,虽然心情急切,却放慢了脚步迁就女儿的步伐。距离那个瘦削的身影越来越近,小草感觉到爹爹的手在微微地颤抖着。

    “他爹,喝粥了。这唐古的粥,比别处的浓了许多,里面不少米呢!”余彩凤轻轻扶起那个躺在稻草中,瘦得不成人形的男人,笑容里带着浓浓的温情。

    男人剧烈地咳嗽一通,枯槁的脸涨得通红,仿佛随时都有可能一口气上不来似的。附近的几家难民,怕他得的是肺痨,都挪到远处去了。

    男人终于平复了些,努力地喘息几下,有气无力地道:“我不饿,你和孩子们喝吧!”

    余彩凤执拗地摇摇头,轻声道:“孩子们都在排队领粥呢!到了唐古,也算是到家了。等你喝了这粥,身上有些力气,我们明儿就回东山村。”

    男人用舌头润了润干得裂出血口的嘴唇,微微叹息道:“都是我拖累你们娘几个,如果不是为了给我治病,你也不会陪着受这么多苦。我这病,看着是不成了,这粥我吃了也是浪费,还是你吃吧!孩子们都还小,你的身体可不能也给拖垮了……”

    “说什么呢!!你这病不过是风寒,在路上条件不好有些耽误了。等回到东山村,向爹周转些银子,找同仁堂的大夫给你看看……这镇上同仁堂的孙大夫,医术可好了,都说如果他愿意的话,当太医都绰绰有余。他一定能治好你的病!你赶紧把粥给我吃了!!”余彩凤眼睛湿润了,她故作凶巴巴的模样。

    男人比她大几岁,又是鳏夫,当初刚嫁过去的时候,个性强硬的她很长一段时间没给他好脸色。不过,男人脾气很好,能包容她的小脾气,把她当闺女似的宠着。虽说一开始这门亲事她是不满意的,后来却被男人的诚意所打动,一心一意地跟他过日子了。十五年的相依相伴,依赖他、相信他已经成了习惯。现在,她真不敢想象,如果没了他,她能不能过得下去……

    男人看着媳妇无助彷徨的目光,心中一阵剧痛,比发病时更让他难以忍受。他强颜一笑,道:“好!这粥我喝!都坚持到家门口了,怎么也得撑下去!我还真放不下你们娘四个……”

    “别说了,喝粥吧……”余彩凤抹了抹眼睛,用勺子舀了一勺粥,轻轻吹了吹,送到男人的嘴边。男人把粥含在嘴里,努力地吞咽着。

    余小草父女俩远远地看到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这时候,三个捧着粥的孩子,从他们身边经过,最大的那个男孩声音里略显轻快:“爹、娘!这边施粥的人真不错,我们小孩子也能领满满一碗呢!这三碗粥,够我们一家分着吃了!!”

    其中一个小草差不多年纪的小姑娘,看到男人吃了半碗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爹今天精神不错!胃口也好了许多!娘,爹的病是不是就快好了?”

    余彩凤一边喂男人喝粥,一边道:“明天见了你们舅舅,你爹就可以进城治病了。城里的大夫医术好着呢,你爹的病肯定能治好的!”

    三个孩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娇憨地道:“娘,爹的病好了,是不是咱们就不用讨饭了?”

    余彩凤鼻子一酸,重重地点头道:“等你爹的病好了,就可以在镇上找活干了。你爹这么能干,养活咱一家五口绝对没问题!”

    “太好喽!我们就不会被当人骂‘小叫花’喽!娘,小平才不是小叫花、要饭的呢,大哥说咱们只是一时落难,以后会好的!”小男孩睁着跟余彩凤相似的大眼睛,天真又认真地道。

    看着这一幕,余海哽咽了,他快步走了过来,朝着余彩凤大声地叫了声:“姐!!”

    余彩凤端着粥碗的手,猛地一抖,似乎不敢相信似的,缓缓地转过头来,看到余海后,嘴唇颤抖得说不出话来。

    “姐!”余海一个箭步冲过去,重重地抱住了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余彩凤,在眼眶中转了半天的眼泪,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小海?是小海吗?”余彩凤依然不敢相信,生怕自己是在梦中一般。这一路上,支撑她的信念,除了孩子们,就是这个十几年未曾相见的弟弟了。

    “姐,是我!是你的小海!!姐,你受苦了!!”余海抱着姐姐,哭得像个孩子。

    姐姐只比他大三岁,娘刚去世那会儿,姐姐强忍着悲痛,也像现在余海抱她似的抱着他,安慰他。在张氏以没有粮食为由克扣姐弟俩饭食的时候,姐姐很多次都从自己不多的食物中,分出一部分给他。为了护着他,姐姐挨了张氏多少打、多少骂。哪怕现在年近三十,他依然是那个信赖姐姐的“小海”!

    余彩凤捧着余海的脸,仔细地看了看,放心地笑了:“小海,看到你过的还不错,姐姐就放心了!”

    余海看到姐姐和孩子们身上不能蔽体的破衣烂衫,轻皱起眉头,问道:“姐!入秋就请人捎信过去让你们回来。怎么到现在才到?不是给你捎盘缠过去了吗?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

    余彩凤这才看到弟弟身上价格不便宜的细棉布衣袍,虽然诧异那张氏怎么会舍得给弟弟穿这么好,却没有追问,只是轻叹一声,道:“唉……一言难尽!”

    从余彩凤的话语中,余海了解到,由于姐姐姐夫勤劳节俭,家中略有余粮。东北大旱,夫妇俩收到了余海的来信和盘缠,却舍不得他们好不容易攒下的基业。于是,就从余海托人捎来的银子中抽出二十两,悄悄囤积了一些粮食,看能不能熬到春耕。

    哪曾想,熬过了一个冬天后,那些饿红了眼睛的饥民,不知道从哪得知他们家有余粮,便冲进他们家,砸坏了家什,抢走了粮食,还把她男人给打伤了。幸好,余彩凤把剩下的三十两银子藏的好,没被搜了去。

    家中粮食被抢,家中值钱的东西也被那些饥民顺手牵羊拿走了。无奈之下,余彩凤夫妇才收拾了一些细软,带着三个孩子,最终加入了难民的行列。

    半路上,一场倒春寒突如其来袭击了难民的队伍,许多逃难的人都病倒了。余海的姐夫刘虎,仗着自己身体强壮,把带的衣物都让给媳妇和孩子们,就这么病倒了。

    一开始,刘虎没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以前生病不都是挺挺就过去了吗?他不想因着自己耽误了行程,发了高烧也不说,就这样硬挺着上路。终于在刚走出东北的一个小镇上病倒了。

    此时的他,本来小小的风寒,已经转为肺炎了。那个小镇医疗水平落后,只有一个赤脚医生。钱也花了,药也抓了。刘虎的病总是反反复复,不能痊愈。

    就这样,又要住店,又要治病。一个多月后,刘彩凤带的钱,早已花光了。刘虎觉得自己的病是治不好了,于是拒绝接受治疗,坚决要硬挺着继续上路。余彩凤拗不过他,只好当掉了多余的行李,租了一辆牛车,一路南下而来。

    路上,刘虎的病时好时坏,盘缠已经全都花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租车了。一家人相互扶持着,一边讨饭,一边赶路。如果不是心中一个信念支撑着他,刘虎早就倒下了——他死前,一定要看着媳妇和孩子们,回到家乡,寻到自己的亲人。否则,他死不瞑目啊!

    人,一旦有了信念的支撑,往往能创造奇迹。刘虎拖着病体,居然熬到了看到唐古城门的一天。看着媳妇和她弟弟相拥的一瞬间,一种深深的倦意袭来——或许,到了他能放心离开的一刻了。

    “爹……爹!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