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皇帝-第6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湖泊群,在匈奴语言里,被称为‘乌海’。

    大抵是因为这个巨大的湖泊群的湖水,有些时候会变黑的缘故。

    所以匈奴人认为此地被诅咒了,很少有牧民愿意来此放牧。

    所以,常年人迹罕至。

    但是,此地丰沛的水草和富饶的土地,却给汉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地图上标识此地!”就连义纵也忍不住下令:“等到班师回朝,吾定要向陛下申请,将此地划归给我羽林卫,作为屯垦地之地!此地至少可以开垦十万亩土地,还可以建立一个年养上万战马的马场!”

    众人听了,都是纷纷点头赞许。(。)

第一千一百零八节 高阙会战 1() 
**

    ********

    穿越名为‘乌海’的湖泊群后,滔滔北河,就已经近在眼前。

    在事实上,‘乌海’与北河是孪生姊妹。

    乌海是北河泛滥时的产物,在某些时候,北河会与乌海贯通,形成一个巨大的泽国。

    沿着北河向上溯源一百里,鸿鹄塞就出现在了汉军的眼前。

    鸿鹄塞此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盛景,只剩下了一片残垣断壁。

    匈奴人不懂得维护要塞,只是简单的维持着它的存在。

    而不久前,汉匈的争夺,彻底让这个赵武灵王的遗迹,化为废墟。

    望着这个曾经宏伟的塞城,义纵有些沉吟。

    自出塞以来,义纵看到了许多秦赵的故城今天的凄凉模样。

    九原城,只剩下了两面低矮的土墙。

    稒阳城,彻底的消失不见,只留下了几片散落在草丛中的瓦片。

    现在,就连鸿鹄塞,也成废墟。

    那么高阙城呢?

    曾经被秦人精心维护,视为秦长城的支点的高阙城,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面目?

    还有,这些曾经赫赫有名的雄城,不过七八十年,就沦为为废墟。

    就像殷商的朝歌,宗周的镐京,被青草覆盖,为黄土掩埋。

    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朽的事物吗?

    这让义纵有些感慨,也有些害怕。

    这让他想起了自己曾经视为仇敌的周阳由。

    当年,他活着,就是向周阳由复仇。

    可现在,周阳由恐怕已经连骨头都朽烂了。

    英雄豪杰,不世之功,万丈坚城,不朽霸业,最终都随时间而消散。

    义纵害怕,千百年后,人们会忘记他和他今天的事业。

    就像义纵崇拜的那位燕国大将秦开一般。

    “或许,我该向陛下建议,将来在这河间之地,建立一个纪念性质的建筑,永远纪念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雄……”义纵闪动着双眸:“就如同在仁川港矗立的楼船雕像群……”

    这样的建议,在马邑之战后,就曾经被人提起。

    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至今还只是提议,甚至无法朝议。

    但,此番拿下高阙后,义纵相信,再无人敢阻拦相关提议了。

    谁阻拦,谁就是在与天下人为敌。

    义纵统帅的大军抵达,鸿鹄塞中,留守的程不识部骑兵立刻出迎。

    “末将见过车骑将军!”留守鸿鹄塞的是一位汉军的骑司马,他来到义纵面前,行了个军礼,报告道:“程将军请末将转告将军:高阙城,已经不足为患将军做好在高阙城破后,追杀匈奴残敌的准备!”

    义纵点点头,他已经知道,在河对面,汉军正在建造一种可怕的攻城武器。

    按照墨家的说法,在那种武器面前,连函谷关都将不堪一击。

    至于高阙?陷落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武器,但墨家从不撒谎,更不会有人敢在这种大事上面撒谎欺骗。

    所以,高阙必然陷落。

    而汉军,尤其是义纵所部的主要责任,就是要在高阙城破后,尽可能的将匈奴人留在高阙附近。

    这也是天子下达的本次高阙会战的战略任务汉军的战略,不仅仅只是要攻陷高阙,重夺秦赵故地。

    更是要尽可能的通过高阙会战,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

    河阴之战,只是重创了匈奴两个万骑,歼灭一个,迫降一个。

    其中,匈奴本部只有两个。

    这远远没有达到汉家出塞的战略目标。

    根据战前的预估,汉军至少要歼灭四个以上的匈奴万骑,并且重创四个。

    因为,假如高阙会战顺利,那么,从此以后,再像获得这么好的作战机会,其实已经不多了。

    在长安的战棋推演中,对汉室而言,最糟糕的情况是匈奴人会放弃整个幕南,龟速幕北,借助大幕的掩护和隔绝,经营西域,通过西征吸血,与汉家对耗。

    一旦出现那样的情况,对汉室而言,简直是灾难!

    而那样的情况,出现的概率,在汉室的推演中,占了极大的概率!

    一旦如此,汉室就丧失了速胜的可能。

    汉匈战争,将可怕的艰难的拉锯之中。

    此番出塞,汉军将五万大军送到这塞外,与匈奴作战,就动员了几乎大半个北国,国库几乎为之一干。

    若是远征万里,耗费恐怕要成倍的增加!

    所以,达成速胜的战略目标,汉军必须在高阙城下,尽可能的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不使他们回归草原。

    在这里放走一个匈奴骑兵,未来,可能就需要花费数倍于今天的去消灭他们。

    “高阙城及其附近的具体地图,已经测绘出来了吗?”义纵问道。

    “回禀将军,这是少府的堪舆司测绘出的高阙百里地域图!”那司马闻言,从怀里掏出一张地图,递给义纵。

    义纵接过来,看了看,然后下令:“全军听令,安营扎寨,明日渡河!”

    于是,义纵率领的汉军主力,就在鸿鹄塞的一侧,安下营寨。

    同时,义纵则拿着那张刚刚被绘制出来的高阙地图,研究了起来。

    少府的堪舆司绘制的地图,哪怕在长安,也是极为难得的珍品。

    堪舆司的成员,几乎每一个人都是闻名郡国的风水大师。

    这些风水大师们,擅长于观望地形,并且有着很深的地理造诣。

    不过,在以前,他们靠着自己的所学和天赋,干的是招摇撞骗和坑蒙拐骗的买卖。

    直到,当今天子上台,将这些堪舆派的巨头们收编他们成为汉家专业的地图测绘师。

    望着那张地图,义纵陷入了沉思。

    从地图上看,高阙要塞,简直就像一道闸门,锁死了阳山南北的交通。

    想要穿越阳山,就只能有两个选择。

    一:从高阙城后的谷道穿越。

    二:绕一个数百里乃至于千里的大圈子,从草原的另外一侧,通过阴山高阙的南岸。

    几乎不可能有第三个选择。

    因为,北河和阳山,共同的阻断了这个可能。

    北河,在高阙之东,绕出了一巨大的弯度,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

    滚滚河水,咆哮着奔流向下。

    就如同龙门峡谷一样,使得企图绕过高阙的选择,都变得不可能。

    除非,汉军能飞。

    不然,就只能选择强攻高阙。

    至少,这个地图上,并没有除高阙外的第二条道路。

    当然,你要是能翻阅高达百丈甚至数百丈的阳山,那就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

第一千零九节 高阙会战 2() 
看着地图,义纵沉思许久,最终放弃了潜行或者绕过高阙的计划。

    这也是河间地的局限。

    这个广阔的草原,虽然开阔,但毕竟不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阴山和阳山以及大河共同主宰了这个世界。

    凡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跨越此地。

    “只能是在高阙城中,给与匈奴足够的杀伤!”义纵想着。

    可是,这又是不太可能的。

    汉匈战和数十年,彼此之间对于对付的习性,可谓是摸得很清楚了。

    匈奴人,见势不妙就跑,这是他们的天性。

    有记录以来,从来没有见到过匈奴人会坚守某地,死战不退的故事。

    反倒是,见势不妙,逃之夭夭,多如牛毛。

    典型的就是当年,颍阴懿候灌婴率部北上,与匈奴展开河南大战。

    匈奴人在初期吃过几次亏后,果断的放弃了他们经营数十年的许多边塞,甚至连云中都放弃了,转身逃回草原。

    其后,几次马邑的攻防也证明了,匈奴人不仅仅在不利的时候会撤退,甚至就势均力敌时,只要发现有可能受到重创,也会撤退。

    再没有比人匈奴人更擅长保存自己的办法了。

    “除非有什么东西他们不得不坚守高阙”义纵想着,然后,他就想起了宜梁的那些孕妇和婴儿。

    这些孕妇与婴儿的数量,多达四万余!

    而且,许多都是大宛女性。

    在高阙之前,匈奴都有如此多的孕妇和婴儿。

    那么高阙身后会有多少?

    另外,宜梁的集中营里,还有无数的牲畜。

    匈奴人撤退的太匆忙,光是丢弃在宜梁的牲畜群就有二三十万之多。

    虽然都是牛羊,但也有少数的马匹。

    那么,在高阙身后,这个数字会有多少?

    起码有一百万吧?!

    如此规模的牲畜群和庞大的妇孺群体,假如要撤退,那要多少时间?

    义纵想起了前几年,朝廷移民安东时的盛况。

    将十万移民,安全的送抵安东,汉家足足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来准备,然后又用了半年,才完成那个宏伟的工程。

    而匈奴人要撤退这样规模的牲畜群和人口。

    最起码也是需要半个月!

    甚至可能需要一个月!

    想到这里,义纵就站起身来。

    匈奴人会不会那些牲畜和妇孺,在高阙誓死不退?

    只要试探一下就知道了。

    于是,义纵站起身来,走出军营,来到鸿鹄塞中,找到在此停留的几个少府官员,问道:“本将听说,少府曾经在高奴发现过一种石脂,可以燃起大火,也能用作城防,不知是否如此?”

    那几个少府官员相对一视,都有些慌张。

    石脂计划,是少府内部的绝密工程。

    少府希望从石脂中获取一种黏状的油膏,用于道路桥梁建筑和城市的建设。

    不过,这个计划一开始就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这是因为目前少府只在高奴县发现了那种石脂,而且产量低的可以,年产量不过千石。

    除了做实验外,没有用途。

    倒是天子很这个项目,鼓励少府实验和开发。

    还预言,此物将在未来取代石炭,成为汉家最最宝贵的。

    义纵身为外戚,能够知道石脂的存在,这很正常。

    但是

    他是怎么知道我们随军携带了部分石脂?

    义纵看着他们,却是微微一笑,道:“看来是真的了,少府卿果然让你们携带了数百石石脂随军行动,以探究此物在极寒条件下的变化!”

    “但,现在,本将以车骑将军,大汉东成候的名义,将这些石脂全部征召了!”义纵拿出腰间佩戴的一个玉佩,丢给他们,说道:“此乃天子钦赐之御物,少府诸官,听令吧!”

    那些官员接过那玉佩一看。

    只见玉佩上面,用着小纂,铭刻着四个大字:如朕亲临!

    他们立刻跪下来,恭敬的领受命令,说道:“臣等谨奉诏!”

    在义纵面前,在这块玉佩面前,少府的官员,是肯定不会有原则的。

    因为,他们是天家的家臣。

    不是朝臣!

    只有朝臣才能在皇帝面前讲原则,而家臣原则就是一切遵从天子的诏命!

    不过,出于原则,一个少府官员,将一张公文拿到义纵面前,说道:“请将军签字!”

    这也是现在少府开始树立的制度:一切物资金钱的往来,都必须记账,除了记账,还必须备案,除了备案,还得有人签字画押。

    哪怕调用物资的人是天子,也需要天子亲自签字,才可以调用物资。

    不然的话,假如出现了缺漏。

    那么,就直接追究负责这些物资的人。

    假如缺漏规模过大,少府六丞也要连坐!

    这种蛮不讲理的制度,在确立后,立竿见影的堵住了少府的硕鼠中饱私囊的许多途径。

    当然,要完全消灭这些行为,那是不可能的。

    义纵当然也知道这个规矩,他接过那文书,看了看,然后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还加盖上自己的车骑将军印信。

    这些少府官员在确认了义纵的签字后,就笑着道:“将军请随我等来”

    一刻钟后,在他们的带领下,义纵来到了鸿鹄塞内的一个地窖。

    这可能是当年秦人留下的一个用来储存酒类和粮食的地窖。

    但此刻,这个地窖成少府储存某些特殊产品的仓库。

    将地窖门打开,义纵跟着少府的官员们走进去,点燃火把,然后就看到了,这个地窖里满满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材料。

    义纵甚至还看到了数十柄巨大的新型巨弩。

    “少府打算在此进行神臂弓的冬天实验?”义纵笑着说道:“想法不错!”

    此番出塞,由于是冬天,给汉军的强弩部队,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许多原本在长城内可以使用自如的弓弩,在这冰天雪地的塞上,都失去了作战能力。

    好在汉军准备比较充分,携带了的生石灰,不然有一半的强弩部队,将面临弓弩不能张力的尴尬。

    那些少府官员闻言却是笑了笑。

    汉军的武器,现在已经建立了各种入役前的实验制度。

    不仅仅要在军队中找几个试点,以进行观察,还要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这是一种确保制式大规模生产装备的武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的制度。。

    。。。

第一千一百一十节 高阙会战 3() 
“君候,这些就是石脂了……”一个少府官员,领着义纵走到地窖的深处。

    那里,密密麻麻的码了数十个木桶。

    义纵走上前去,将木桶揭开,露出里面盛着的深褐色或者黑色的黏稠液体。

    因为塞外的严寒天气,这些黏稠的液体,都已经冻成了一种类似于猪油凝固后的冻状物体。

    “此物可以燃烧?”义纵回头问道。

    “然!”那少府官员答道:“墨家曾经做过实验,此物点燃后,如同油脂,燃尽方灭!甚至无法用水扑灭!”

    “善!”义纵点点头,说道:“将这些石脂全部送去我军营中备用!”

    “诺!”

    ………………

    翌日,义纵军队既渡过北河。

    此时,汉军在北河上已经搭设了六个简易浮桥。

    浮桥,在中国又称之为‘艁’zao。

    早期的艁,看就知道,是一种将木舟捆绑起来,形成河上桥梁的方法。

    所以,架浮桥又被称为梁。

    如房之梁,横架江河!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西周时期,诸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这种浮桥的架设之法。

    并且,将之纳入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之中。

    所谓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

    诗经之中就有赞曰: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个方字,实际上是方舟的方,而非许多人理解的‘泭’。

    展到秦汉,艁舟之术,其实已经经过了一次飞跃式展。

    特别是在秦始皇时期,解决军队渡河问题和皇帝本人巡游天下,横渡江河时的障碍,秦人将艁舟之术,在旧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良。

    出现用双舟一体,尾相连,互相捆绑的浮桥。

    秦极盛之时,在这北河、南河,架设了永久性浮桥,以供军队和士民通过。

    不过,随着秦王朝崩溃,这些浮桥,也早已经被大水冲毁,成朽木。

    而现在,汉军使用的浮桥,则是在秦人的浮桥技术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新式浮桥。

    依旧采用了秦人的双舟结构,但增加了悬挂在舟船上的木桥设计。

    这种结构,使得只要这浮桥存在,那么,即使大河的水流再湍急也无法危及渡河的军队。

    更因为用了双舟结构,使得浮桥的桥面很宽,连战马甚至战车都可以通过。

    “隧营的技术还真不赖……”义纵在渡河后赞道:“急切之间,就可以在此大河之上梁艁为桥,真乃神乎其技!”

    作为高级将领,义纵自然知道,在历史上,曾经生过数次围绕浮桥而展开的大战。

    最有名的莫过于春秋晚期,穆公复崤之战的仇,而动的对晋国的攻势。

    那次战争,秦人就是使用了艁舟,渡大河,出其不意的拿下王官,使得晋军甚至不敢迎战。

    于是穆公封崤之战中的秦国阵亡将士遗骸,哭丧三日,然后引兵归国。

    但历来,艁舟之事,不仅仅耗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