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时风韵-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易松了口气,南霁云没有明说,态度却明显无误表达出来,这点小事人家可以摆平,北方的事情要做好,标准的交换条件。对于这点私下的交易猫腻,他并不感到意外,谁说大儒就不能变通了?对真正有思维的人来说,家国利益高于一切,天下又在家国之上,相信南霁云会给他抹平一切。

    有了都转运的帮衬,相信区区县城里的误伤命案,是很好解决的,哪怕南霁云的治所在潼川府,也能影响到成0都府的刑名,毕竟都转运是名义上的蜀川最高长官。

    “学士放心,拿到文牒立即可以动身。”既然人家给脸面,李易绝对不会墨迹。

    “好,我这就给知寨休书,让你尽快过关防。”南霁云见李易知趣,心中相当的高兴,迫不及待地要对方北上。

    明白人根本无需多说,你去为我办公事,我自然会为你抹平家里事,大家各取所需嘛!

    李易出来刚刚到了船舷,却见南玥俏生生站在那里,捏了捏鼻子道:“小娘子,外面风可烈着。”

    南玥古怪地看着李易,忽然破颜笑了,轻声道:“没想到妙虚道兄,竟然还有这段故事。”

    李易眉头微蹙,目光阴冷地盯着南玥,沉声道:“没想到,你竟然偷听贫道和学士谈话。”

    “这可是在船上。”南玥小嘴微翘,美眸不满地盯着李易,仿佛十万个不满意。

    李易目光柔和下来,说千道万人家是父女,偷听谈话又怎么了?南玥不还女扮男装游玩,他也不过存心吓唬对方,不得不叹道:“贫道也有苦衷。”

    “就像你为奴家扫了几个泼皮无赖?”南玥似乎很天真地道。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李易可不认为南玥天真,这个让他喜欢的女子,性格实在太难以琢磨了,摇了摇头道:“情非得已伤了人命,自然要外出逃亡。”

    “可惜,接近家门却不能入。”南玥收齐了天真,换成了似笑非笑的表情,似乎有那么点幸灾乐祸。

    李易心头顿时不太爽快,转身看着涌流的江水,淡淡地道:“是有点可惜!”

    想着李易可能的辩解和掩饰,没有向自己预测的发展,南玥似乎没了兴趣,或许觉得拿人家短板玩笑,真的有些过分了,不由地垂首道:“奴家有些过了。”

    李易诧异地看了眼南玥,也是,一路上他们熟络了许多,早就不是在临安的含蓄,多少能够说两句笑话,南霁云知道女儿的脾气秉性,也没有多加阻拦,只是叹息女儿错过了龙飞榜,连李慕白这等俊杰也不放在眼中。

    “这次北上,实在是凶险万分,妙虚道兄还要珍重。”南玥有几分心虚地道。

    “这是自然,贫道尚未见到家人。”李易轻轻叹了口气,思绪早就飘到了家乡,慢吞吞地沿着舢板走到了岸上。

    此时,几个使臣正在船下逛游,毕竟是杀了人的,他们不敢上官船却也不能放任杀人凶徒不是,就算李易下船也不好动手锁拿。

    “这位道长。。。。。。”使臣正要说些客套话,却见老仆拿了名帖下来嘀咕几句,那使臣望向李易的目光,有了几分畏惧,恭敬地陪老仆而去。

    李易压根没去看,他漫不经心的回首,向船上望去,却见顶端船舱的一扇窗,向上打开半扇,依稀是南玥的脸蛋。

    却在他回首的刹那,窗子又迅速放了下来。

    他的定格一个呼吸,然后回首慢慢度步,心底深处隐隐泛起一丝寂落。却不知为何的烦躁,就是目光掠过的瞬间,忽然想到了天涯路人,旋即苦笑着摇了摇头,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破事,还是先去办正事要紧。

    (本章完)

第227章 见赵彦纳() 
南霁云的办事效率很高,拿出了临时性的文牒告身,当天就知会了知寨,开始疏通航道,第二天,李易就用快船进入蜀口,不多久以文牒从驿站换马北上。

    路程是艰辛的,不时传来的消息,沿途的难民船只,他没时间去想别的,一心要快些到任。

    一路凭借文牒告身,倒是方便许多,未曾受到阻碍,毕竟是都转运司干办,沿路守军不是傻子,拦截蜀漕司的公事你就不成笑话了。

    到了八月二十日才到了利州,入行辕后知道边地大将波庆、高稼相继阵亡,关外四州糜烂,局势败坏到不能坏的程度。向当地官吏细细打听,知道关外四州都统制波庆在河池战死,蒙古军推进到沔州北西池谷,对沔州治所发动强大攻势。是役,关外四州安抚司公事、知沔州高稼力主坚守沔州,防备蒙古军深入蜀地。

    蜀帅赵彦呐虽然应允了,但面对强悍的蒙古大军,还是违约率军南撤,以免所剩不多的主力被歼灭。

    高稼兵力单薄,被蒙股军包围,却死战不退,结果沔州陷落,高稼拒绝曹友闻上山避难要求,力战殉难。

    此时,赵彦呐也没得好,在青野原被蒙古军包围,形势危急,权利州路御前诸军都统制曹友闻,立即调动兵马发动救援之战。

    他只能安下心来,静静相候,利用难得的时间,对战场进行分析,作为都转运的私人干办公事,他不可能有太多的话语权,只能静静地等待前方战事结束,或者是南霁云答应的正式文牒下达。

    当然,他要把前方的消息,通过正式渠道报送南霁云,其中就有对赵彦呐的评价,左丞相郑清之评论赵彦呐华而不实,难撑边帅大任,果然不假。

    若坚守沔州,得到曹友闻的支援,使蜀川四支主力中的两支汇集,兵力可达四万,很难说蒙古军能拿下沔州。

    曹友闻是开国功勋曹彬之后,乃文人从戎,倒是一名难得的帅才,可惜无法总蜀川军旅。

    如今,蒙古军拿下关外之地,高稼、波庆等战死,边军损失上万,利州路可调兵马不过四万,赵彦呐所率成都府路兵万余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凭借关山险要与蒙古军周旋。

    好在曹友闻用兵犀利,先遣胞弟曹友万,率两千精锐将士,乘夜色由山间小道,轻装直趋青野原。然后虚张声势,忽然出现在蒙古军营寨之后,令蒙古军惊恐万分,一夜数惊。

    他在第二日率近万人到达,这也是朝廷在利州路的最后主力,分属御前诸军,乃原吴家遗留兵马,是蜀川最精锐力量所在。

    一场激战后,御前兵马战斗力相当强悍,曹家兄弟身先士卒,蒙古军败退,赵彦呐逃脱生天,回到利州路帅司所在利州,李易才得以见到赵彦呐,递上都转运的文牒。

    赵彦呐虽是制置使,对李易却不敢有半分懈怠,盖因李易是南霁云派出的,就算是没有正式官印文牒,也不是能轻蔑的,毕竟正式文牒不久就要下达。

    何况,听说此人出身神宵道,是天子御赐的经师,傻子都能看出天恩浩荡,就算换成了一身寻常玄衣,也不能否认其能量,还是谨慎对待较为妥当。

    “听说道长还是太乙宫?”赵彦呐谨慎地询问。

    李易明白赵彦呐质疑他未穿道袍,怎能做了南霁云的干办,甚至有些怀疑他的身份,平静地道:“在下奉旨跟随南学士西行,抵达蜀口因边事太急,只能事从权益。”

    这话,没有直接说为何,却明白无误告诉赵彦呐,自己是奉了赵官家旨意来的,事从权益代表了一切,你见过道士来军中观兵吗?没事不要点破身份。当然,还隐隐点出两淮兵入三京,他蜀川大军竟然不动,显然是天子隐隐有不满。

    赵彦呐也是相当的无语,他的确不看好收复三京,既然京湖坐观成败,他也有充分理由不去出兵。

    话又说回来了,人家史嵩之是权臣史弥远的侄子,又是正牌的进士出身,有着对话天子的资本,他不过是类省试的出身,的确有着先天不足,联想到天子宠信道士,在士大夫不太听话时派道士下来,道理上也能说得通。

    “呵呵,虏人不过是小患,不日就可退去。”

    李易相当的鄙夷,要说蒙古人是小患,那是真不知道何为心腹大患,他却没有去说破,淡淡地道:“在下来到军前,只是受南学士所托。”

    赵彦呐先生为主的想法,恰好进入了思维盲区,认定李易是借着南霁云的幌子,来到军前做天子间人的,没有几个士大夫会喜欢这个角色,道士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当下,也不便太轻慢,尤其是自己兵困青野原,要不是曹友闻奋力救援恐难得脱,就是如此也是灰头土脸,被天子抓到把柄可就麻烦了,当下温声道:“南学士是大儒,我自当明白,待会调拨几名伶俐士卒,听公事使唤。”

    他也不是傻瓜,听李易自称从贫道改为在下,自然想到对方要隐瞒道士身份,索性来个顺水人情。

    “多谢制阃。”李易感觉到赵彦呐态度软化,既然大面上的事情定下来,下面就是具体的地方层面事务,稍加斟酌才说道:“当年,制阃要招纳汪世显,若不是两府迟疑,恐怕局面就要大变,实在是太可惜了!”

    他对赵彦呐毫无兴趣,唯一看重对方之处,那就是接纳巩昌汪世显。便是这一点,赵彦呐也算是有独特眼光。

    汪世显乃金陇右便宜总帅,盘踞巩昌一带,治下民户十余万,拥有精锐三万骑,是一支相当有力的生力军。若被接纳成为边军,对守卫利州路,遏制蒙古军南下入川,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赵彦呐也是颇为感慨,李易的态度变化他能感觉到,是想四次上书请朝廷准许汪世显内服,却被郑清之驳回,自己竟然也没有主动变通,再去想当年意气风发时,斩杀吴曦部将,夔州路制置使禄禧,那种魄力一去不复返了!

    (本章完)

第228章 赶赴军中() 
李易对郑清之不以为意,不过是空谈的老儒,引入汪世显有弊端不假,能够善加利用绝对利大于弊,他客气却不满地道:“制阃乃朝廷西垂大帅,自能看出轻重,当此危急之际,谁能争取到汪世显,谁便可有锐卒三万,陇右诸蕃必然望风归顺。”

    想到自己去年路过巩州,就传闻汪世显和蒙古军议和,到了现在还不见真正投效,说明人家依旧在迟疑,要是朝廷能体现出诚意,事情未尝没有变化,或许真是最后的机会。

    赵彦呐可笑不已,摇头道:“可惜朝廷不许开关接纳。”他是曾经拒绝北上的,李易的到来让他感觉天子的疑心,就更不能率意行事了。

    李易并不以为意,前怕狼后怕虎,能有何作为?当即冷笑道:“开关接纳?关口马上便被虏人叩开,我料不错,制阃再无决然,恐怕叩关之人,便是汪世显无疑。”

    “所言有理,却无可奈何。”赵彦呐何尝不知其中利害,虽郑清之评价他不堪大用,却也算久经军旅,这点见识还是有的。

    “常闻开僖年间,蜀川危机,制阃振臂一呼,手刃叛逆,一时为蜀川俊秀之楷模,在下亦是敬仰万分。”李易语气激情,道:“今军情紧急,制阃兵力本就处于劣势,万一虏人捷足先登,后果不堪设想。”

    “我辈中人,应以家国为大,个人进退算的了什么。制阃应当机立断,不管朝廷可否,开关迎接汪世显,先斩后奏。”李易作了最后的努力。

    “在下曾得官家召见,拒纳汪世显多在陇右奉金正朔,摇摆不定并非官家本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需制阃决然独断,以诚心待之,陇右诸蕃敢不效力?”

    赵彦呐大惊,李易给他的震撼委实不小,作为边臣竟不顾朝廷,接纳数万金军遗兵,胆量之大令他咂舌。

    “制阃若采纳,在下愿赴巩昌。”李易一脸坚毅。

    “兹事体大,断不可率意行事。”赵彦呐还是拒绝了。

    李易大为失望,对赵彦呐不再抱任何希望,决然告退而出,道:“听闻曹太尉治军有方,在下想去看看。”此时,他心急如焚,赵彦呐作为四川五路最高率臣,做事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他虽身为干办,连开关接纳权力也没有,再好的谋划也无济于事,失望之下只能寄希望于曹友闻。

    曹友闻乃宝庆二年进士出身,在天水军保卫战中,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不顾武人身份低微,毅然右转为武职,开创州学教授从容之例,可谓宋开国第一例,其心令人敬佩。

    “既然你要去,那也无妨。”赵彦呐知道李易不甘心,有些话却不能拿到明面上说,既然你身负赵官家的秘密使命,索性就顺水推舟,要能说服曹友闻开关,得了便宜自己能分好处,坏了事那就不要管我心狠手辣了。

    李易不以为异地笑了,既然来到利州路的前线,不去看看大名鼎鼎的曹友闻,不望前方转悠岂不是可惜!

    不过,当他来到了军前,两处都转运使司招牌,意外地不好用了!

    曹友闻身为阁门宣赞舍人、利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官位虽高却不见得让李易不能相见,毕竟他代表四川都转运。说白了,就是上面下来的监督官,有奏事权力。

    一般情况下,作为禁军主帅对待这类官吏,无论怎样想,都要郑重接待的,至少不给几分颜面却是不好。

    但是,曹友闻终究没给面子,借故有事由御前前军统制官曹友万出面。

    李易并未介意,相反,他清楚曹友闻的故意不给面子。

    关外前哨战,赵彦呐表里不一,致使沔州失守,关外四州安抚司公事兼知沔州高稼殉国,青野原之战又观望救援不出,若非曹家兄弟血战,胜负尚不知。

    最不堪的是,利州战事中,四川制置使司一干人,碌碌无为又傲慢无比,对待各路颐指气使,自然不会得好。

    前方连连战败,与制置使司有莫大的干系,曹友闻憋气泄愤,也是情有可原,他还是从赵彦呐那里来的,怎么可能被人家给好脸看,哪怕是都转运使司的干办。

    “公事莫怪,却不知来军中,有何贵干?”

    曹友万一身紫绫戎服,身材高大、器宇轩昂,对待李易礼数有加,却又警戒一二,七分笑容中隐有三分不好。

    李易暗赞果是名将世家子弟,无论从气质还是涵养上,都无可挑剔。全不是草莽出身武人粗气,至少表面上礼数周全,哪怕是拒人千里之外,也让人挑不出半点不是。

    能够以两千将士,一夜间穿越险峻山道,敢于对数万蒙古军发动逆袭,其坚韧、智谋、勇气,不能不令人尊敬。

    一路看御前利州军营寨部署,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心下更有敬佩。

    他的笑非常真诚,坐下后温声道:“在下新来利州,对军务颇为生疏,闻曹太尉领军有方,屡建战功,敬仰之下,特前来拜会,也有讨教兵法之意。”话说,他并没有张扬自己身份,也就是赵彦呐知道,却不会主动对外宣扬,毕竟还有南霁云的脸面在,用道士也不是太光彩的事情,大家同僚还要稍存体面,前方次一层的将校不知,也并非那么突兀。

    话是说的挺好,曹友万见李易笑眯眯,却看不透对方心思,道:“公事客气了,可惜家兄不在军中,待来日再与公事论道。如今战事正酣,军中多有不便,制置使司行辕不日南下,公事还是早些回归,以免制阃惦念。”

    话说的很客气,却又非常直白,如今正在打仗,作为都转运使司干办,没事还是别乱跑,呆在安全的地方挺不错,能对你那么客气说话,称呼声公事,完全是看都转运的面子。

    老子就如此不堪?李易心下稍有不爽,强压浑身的不快,仍是一副笑脸道:“在下奉命观利州兵事,自然要留于军中。在下虽不才,也习得几年弓马枪棒,想来自保无虞。”

    “公事竟能上马弯弓?”曹友万眼前一亮。

    (本章完)

第229章 比箭术() 
李易点了点头,接近武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枪棒弓马,至于武林的说法,那不过是清末民初几十年的称呼,当不得真的,如今可是江湖草莽游侠儿,还是朝廷极力防范的存在,毕竟侠以武犯禁,不能不让当权者忌讳。

    曹友万一笑,目光掠过些许鄙夷,起身道:“正好闲暇,公事可敢于在下比试?”

    “既然太尉说了,有何不敢。”李易一笑,行、上套了,那就玩玩好了。

    “来人,备马去校场。”曹友万豪爽地大手一挥,又对李易笑道:“骑射乃我辈根本,还看公事本事。”

    “请。”李易暗笑不已,小样,为求乱世自保,老子真是下了苦功夫,多年道门的养气可不是白学的,只要不打是打仗,校场上绝对不失分。

    他们来到寨子边缘空地,算是一处训练用的校场,却见一名头戴银冠,身穿素白戎服的将领,快步过来高声道:“二哥,在做甚?”

    曹友万眼前亮堂,欣喜地道:“老三,咱哥俩陪王公事练练骑射。”

    曹友谅?相貌亦是堂堂,身高八尺、伟岸有力,标准的美男,李易感觉不虚此行,曹门三忠烈一下子见到两个,他心情一片大好,当即抱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