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时风韵-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如何,背叛家国,我做不出来。”吴天佑气鼓鼓地,一脸的不甘心。

    呼延信还要说话,一想到数万条性命却无法再说,他也无法眼睁睁看着数万人惨遭屠杀。

    李易瞥了眼叶知秋,又道:“非我愿作此遗臭万古之事,如今大势所趋,实让人无可奈何!”

    王柏看了眼众人,玩味地道:“六哥,山重水复疑无路,不如另辟蹊径,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李易别样意味一笑,看来王柏的确很有眼光,虽是对他绝对支持,却似乎看出他的用心。

    成轩吸了口气,低声道:“我也赞成老十,拼下去玉石俱焚,不如忍一时之辱。”

    “你们在说什么,胡言乱语。”上官平霍地站了起来,手握剑柄怒目相对,要不是自家兄弟,恐怕他真会兵刃相向。

    成轩慢慢站起身,不屑地道:“三哥,小弟不是怕你,根本就是你目光短浅,还说什么家国,假仁假义。”

    “你、你再说一遍,信不信我这口磨刀斩了你?”上官平双目圆瞪,额头青筋暴起。

    成轩冷冷一笑,平静地道:“说一万遍我也敢。”

    “找死。”上官平拔出佩刀,气急败坏地就要砍成轩。

    成轩毫不相让,以极快的速度拔出佩刀,丝毫不惧怕上官平的气势。

    众人大惊,王孝仁一把拉住上官平,厉声道:“老三,干什么,放下刀,你们成何体统。”

    成轩面前也被叶开、梅殷二人拦住,叶开甚至强行夺下佩刀。

    呼延信起身,眼睛瞪的跟铜铃般大,厉声道:“你们要干什么,兄弟相残,是不是?”

    李易脸色很不好看,他预计到争论会很激烈,甚至会面红耳赤,却不曾想到,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会拔刀相向。

    叶知秋却双目微合,满脸怡然,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大兄,老八欺人太甚,今个我非教训他不可。”面对呼延信,上官平虽不敢造次,但胸中这口气却憋的难受。

    “胡说,我们是歃血的兄弟,兵戈相向成何体统。”呼延信脸面挂不住低声怒吼,他对成轩态度很不满,却不赞同上官平对兄弟下手。

    “大兄。。。。。。”

    “放下佩刀,难道还要我再说。”

    上官平恨恨地瞪了眼李易,把佩剑狠狠扔在地上,决然转身离去。

    呼延信没有拦住,瞪了成轩一眼,没好气地道:“坐下。”

    成轩咂了咂嘴,说真的,他在呼延信面前还不敢顶撞,只好灿灿地后退坐好。

    “老六,我看不要再议论了,你是主帅,由你乾纲独断。”呼延信不愿看到兄弟矛盾加深,有些心灰意冷,索性不再过问,几万人的生死他真不敢贸然定论。

    待众人重新坐下,李易才慢悠悠地道:“我也知道,此事干系重大,不过为了数万生民忍下这口气,一切恶名由我一人承担。”

    王孝仁眉头微蹙,不满地道:“老六,我们兄弟意见不同也是正常,你是主帅,决断前再有分歧亦是正常,一旦你心意已决,那就兄弟协力共同承担,断无你一人承担道理。”

    李易闻言心中暖和,这才是兄弟,无论再不情愿,想法可以毫无顾虑地说出,若形成定策,便抛下个人成见全力以赴。当下,又有些愧疚,他对兄弟隐瞒的太多,实在有负王孝仁的坦诚,不禁发出一声长叹。

    “各位,外面局势残破到何等程度,自不用我说,抵抗下去,也不是不可以。不过,那只是延缓我拱辰军覆亡,想想数万生民被屠杀,再不能忍,我们也得忍下去。”

    李易脸色很悲情,口吻却很激扬地道:“虏人所到之处,千里赤地,生灵涂炭,想必各位都很清楚。我等困守在此,坐等日益消弱,最终被耗尽,还不如趁着蜀川尚未沦陷,忍辱负重,为蜀川父老做点事。”

    呼延信一怔,似乎有点明白,愕然道:“老六是想,保全蜀川父老?”

    “保全不敢说,但我等算是精锐,若能委曲求全,一路南下,或可保全一些父老。”

    “倒是有些道理。”

    “鞑虏厮杀成性,如能每战后竭力护民,倒是能让不少人保住性命。”

    “但是,投入鞑虏军中,我心实在不甘。”

    “老六都不在乎名节,我等还计较什么。”

    呼延信神色黯淡,阴晴不定,心中天人交战,拿不定主意。

    (本章完)

第320章 第320 谋划() 
王孝仁却有些心动,如蒙古军在大安已胜,恐怕蜀川沦陷是迟早的,能够救下许多人命,竭力挽救生民于水火,好于憋屈在山林等死。

    虽说意见尚未达成一致,在场绝大多数人,已是心有所动,李易不在意大家的支持,如果众人顺从于他可不是好事,

    当下,趁热打铁道:“好,今日对全军发我手札,授叶先生全权代表拱辰军与蒙古人谈判。”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惊疑地目光顿时落在叶知秋身上,平日里不显山、不显水,神闲气定的叶知秋竟被李易如此看重,而且李易的口吻也变了,从虏人变成了蒙古人。

    李易的决断,令全军为之震惊,理由非常充分,除那些忠君报国的狗屁大义外,无人能反驳。

    手札上写的明明白白,为搭救蜀川父老而全军归附,很无奈更不甘心,让众将士虽有不甘却不得不认同。

    “学士,你我之策虽定,学士亦是守口如瓶,我心甚慰。不过,此时干系重大,学士还要明确最后一步,不然届时恐怕进退失据,极有可能功亏一篑。”叶知秋一如既往地闲散面容,变的非常严肃,口吻丝毫无让步意思。

    李易面带不予,沉声道:“先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还不到那一步。”

    “不然。”叶知秋决然道:“学士犹豫不决,非大丈夫所为,日后怎能匡扶天下。”

    李易摇了摇头,匡扶天下还很遥远,现实是能否生存的问题,当下谨慎地道:“此事干系重大,容我三思。”

    叶知秋凝视李易片刻,最终轻轻一叹道:“的确干系重大,学士终究是爱惜羽毛,在下知学士心意。兹事体大却要学士当速断,决不可犹豫不决。”

    “先生放心。”李易脸色微变,强压心中微澜,又道:“此番,先生赴山外和谈却要小心。”

    “学士放心,既然虏人有心我们有意,此行并无太大凶险,只是要争取更多有利条件,希望蜀川各州不要太窝囊。”叶知秋不以为意地道。

    李易目光微凝,归附只是策略,且要争取最大的利益,不仅要保留拱辰军,还要争取更多的利益,能够翻本的本钱。

    但是,一切都要建立在形势上,若蜀川抵抗不利,一溃千里,他们的价值将大大降低,甚至可有可无。只有蜀川各州拼死抵抗,蒙古军虽能最终胜利,却要付出惨重代价,他们才能被重视,从而被当成炮灰利用。

    “在下,还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叶知秋目光闪烁,双眼毫不避讳第盯着李易。

    李易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回过神来说道:“先生请讲。”

    “如今,虏人并不可怕,你我反手间可玩弄股长,学士之患不再山外而在寨内。”叶知秋的语气有几分阴森,他的目光遽然阴沉,几乎是一字一句地道:“一旦有变,学士将如何处置?”

    李易目光一滞,心中一片大乱,大脑仿佛被重击,陷入思维停顿,隐隐的一阵疼痛传来。他并非没有想到,无论是曹友凉,还是上官平,都有可能闹出无法收拾的乱子。

    对此,他不知该如何是好。不,不是不知道而是刻意地去回避,就在上官平走的那刻,他知自己在战场上杀伐果断,却还是欠缺许多,至少无法燃起战场上浓浓杀意,去决然地做某件事情。

    叶知秋似乎透析李易难处,不骄不躁地慢慢品着茶,相信待会必有抉择,这可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良久,李易才长长出了口气,他想了很多也考虑了很多,一次绝境中的机会。把握住有可能一飞冲天,海阔天空;反之,后果可想而知。

    如今,他已是一方诸侯,考虑问题决不能狭隘,袍泽之情、兄弟之义,固然要真诚,要坦然,更要珍惜。但是,面对艰难的抉择,面对可能改变天下格局的希望,他绝不能做妇人之仁,必须要有战场上的果断,来处理任何挡在前方的障碍,仁义是必需要周全的,友情是当然要维系的,困境必须要冲出,决不能拖泥带水。

    心情,是很不好,应该说很糟糕,没人愿意双手沾满袍泽的血,有些时候真的很无奈,不得不去做违心的事。

    “先生,制阃现在何方?”

    叶知秋一怔,颇有些愕然地道:“敩中枯骨,不值一谈。”

    李易点了点头,沉声道:“成王败寇,的确不值一谈。”随即目视叶知秋,决然道:“先生,一切拜托。”

    叶知秋面色肃宁,郑重地点了点头,淡淡地道:“放心。”

    “二位倒是好谋划,悠闲自得,出卖家国。”

    李易一怔,霍地起身望去,却见清波子昂然入内,不觉失色,要知清波子是为道门隐士,身手不可测,虽面色淡然却隐有杀伐之气,他无法与之抗衡。

    “道长来的正好,请坐。”叶知秋脸色平静口吻淡然,仿佛对方就是来的客人。

    李易有些愧色,到底是阅历不深,有些沉不住气。当下吸了口气,勉强挤出一份笑容,道:“道长,请。”

    “多谢。”清波子颇为气量,虽未打稽首,却道了声谢,大大方方地在李易侧面坐下。

    叶知秋为清波子斟上一杯茶水,道:“道长,却有一份闲情雅致,不知在下怎样出卖家国?”

    清波子瞥了眼李易,处波不惊地道:“以先生大才,大人之断,恐怕并非怜惜数万生民。”

    李易暗自心惊,清波子果是非凡之人,一语道破他与叶知秋的谋划。当时,他生出一缕虐气,若非忌惮清波子修为,便要拔剑斩杀。他与叶知秋的谋划太过隐秘,干系太过重大,绝不想让第三人知道。

    当他望到叶知秋淡定的神色,心下一动,逐渐定下心神,道:“道长何出此言,在下却不明白。”

    “都监说笑了。”清波子笑的很平和,刚才那些杀伐气遽然不便。

    李易却从清波子的坐姿看出,他一点也不怀疑,如果清波子不认定他投降,下面的将是雷霆一击。

    (本章完)

第321章 乱将起() 
清波子,是位济世救人的道门高人,亦有救济生民的古道热肠,他对之颇为敬佩。但是,敬佩是一回事,信任又是另一回事,不是不相信而是要保密,有时候做事情狠辣并非是错,而是某种不得已的手段。

    “道长乃得道高人,这点伎俩自然瞒不得。”李易还是决定试探一二,毕竟清波子是高人,能彻底拉入阵营,将是一大助力。斟酌再三,又见叶知秋并无可否,朗声道:“道长,在下是不会怜惜几万生民性命。一场明显看不到胜利的战斗,难道为那虚无缥缈的名节,成全自己牺牲生民?”

    很矛盾的话,不怜惜民众为了民众,清波子听在耳中,却眼角微动。

    李易在赌,第一句话是关键,一旦无法让清波子认同,结局可想而知,他真没有信心单挑清波子。

    士人整个社会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很奇怪,如叶知秋甚至为了目的,把几万生民甚至整个蜀川算计进去,虽不仁却有大义,清波子虽隐于深山,从多日接触来看,他更多倾向于,把清波子划入士人行列,是某种隐居山林的士人。

    如果赌对了,或许会有无尽好处。

    “都监也是道门出身,那贫道就拭目以待了!”清波子看了半响,当李易几乎按耐不住时才悠悠地道。

    叶知秋看了眼清波子,忽然昂首大笑起来。

    第二天,叶知秋在叶开护卫下,出寨赴山外蒙古军营寨谈判,随行二十名背嵬军卫士。也算是李易万全之计,一旦有变,叶开将护送叶知秋杀回山内,二十名卫士权当牺牲。

    拱辰军营地内,却是议论纷纷,大家虽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毕竟战和大计,不是他们这些普通士卒能过问的。

    一些人义愤填膺,一些人不闻不问,更有一些人暗自庆幸,大家却都有一个不能给外人说的轻松,那就是不用再进行绝望的战斗了。

    平静,除了平静还是平静,平静的下面,却酝酿着弑人的暗潮,整个营地,气氛显得尤为诡异。

    山后,第十营的驻地

    群山中一片宽敞谷地,拱辰军第十指挥的营寨,设在平地上,婉转绵延的小溪穿过营地,士卒家眷浆衣淘米,一片繁忙。一侧山腰筑有小型堡寨,是为以防万一撤入堡寨防守。

    四名士卒守卫的帐篷内,上官平一脸阴郁地坐在圆凳上,对面曹友凉死死盯着上官平,脸色极不好看。

    上官平心下盘算,就在一炷香前,曹友凉突然来访,令他大吃一惊。

    虽御前兵马驻地就在旁边,但平素里两人并无来往,都是公务上的交接,曹友闻来此第一句话,便是:“你也是出身御前兵马,大帐中据理力争,足见还有血性。”

    似乎拿捏住曹友凉心思,却又不能十分肯定,索性沉默等待。

    “叶知秋出寨,王公事心意已决,子仲,作何打算?”沉默良久,曹友凉沉声询问。

    上官平一怔,浑身颤抖,并不曾说话。

    曹友凉眼睑闪过一抹鄙夷,却用尽可能温和的口吻道:“听闻子仲战场上力荐救援时当可,方才遭到军法处置。如今,王公事执意归降鞑虏,难道子仲眼睁睁看着?”

    上官平无奈地摇了摇头,没奈何地道:“那又怎么办,我等人微言轻,老六已决断,再无法更改。”

    “归降虏人,他想得美,要事一意孤行,也得问我手中三尺青锋。”曹友凉脸色很差,浑身冒着杀气。

    上官平嘴角猛抽,惊诧地望着曹友凉,颤声道:“三将军,莫要逞能,老六可是心狠手辣之人。”

    曹友凉惨然一笑,悲愤地道:“拱辰军属御前诸军都统制司,全军投降鞑虏,除非我死。”继而,死死盯着上官平,厉声道:“子仲,我欲阻止公事,你可愿助我?”

    上官平脸色大变,他虽不满却还未发展到兵变程度,曹友凉的杀伐,令他心生惶恐。

    “怎么,难道子仲怕了?”

    “三将军莫要取笑在下。”

    “子仲,你曾是御前兵马效用,曾蒙天子厚恩,怎可不报。今公事一意孤行,使我等陷入不忠不义境地,你怎能坐而视之。”曹友凉脸色不予,口气凌厉。

    上官云脸色顿时潮红,嘴角剧烈颤抖,曹友凉之言,正中他心里。无论是战场增员,还是拒绝投降,无一不是忠臣不事二主心理,短暂的天人交战后,低声道:“兄弟之义,不容之。”

    曹友凉不屑地一笑,道:“子仲,太迂腐了,公事可曾对你有情义,你为兄弟所辱,听说他连动也未动。”

    上官平默然,心下却怨念平增,原本蕴涵的怨气,不断地冲上,逐渐淹没他正常判断。

    “我并非要作乱,而是组织公事一错再错。”曹友凉见上官平心动,松了口气,道:“你我联手,一举夺取大帐,控制公事,夺取兵权,让他废除与鞑虏和谈,继续抵抗。”

    “你我兵少,恐难成事。”上官平有点犹豫,拿捏不准。

    第十营全体将士约五百余,属于心腹也只有二百人左右,他不可能调动全部兵力,御前兵马可战之士倒有数百,却远远不足与拱辰军抗衡。

    “此事机密,非心腹之人不能知会,我们又非犯上作乱,只要控制公事,迫使他传檄全军,与虏人决一死战。”

    曹友凉目光坚定,决然道:“但需事成,你我立即弃兵,生死任凭公事处置。”

    上官平嘴角挂着复杂地笑,颇为自嘲地道:“无论如何,兵逼主帅,唯死而已。”

    “可愿?”

    “在下愿追随三将军,定让老六回心转意。”

    曹友凉大喜,赞叹地道:“子仲真忠贞义士。”

    上官平摇了摇头,苦笑道:“老六的背嵬军,个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时又分三班宿卫,恐怕难以得手。”

    “背嵬军多精兵不假,你我并不需要多少兵马,各自调集信得过的将校,集中三百人即可。”曹友凉稍加沉吟,又道:“调兵太多,恐泄露军情,擒贼先擒王。”

    (本章完)

第322章 夜起() 
虽然,李易的背嵬军扩充到五百人,又是为实战锻炼,背嵬军将士以队为单位,轮流上寨墙防御,能在李易身边真正担负护卫的,也就是百余人左右,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当真是全员上阵。甚至连他自己也要投入战斗。

    在曹友凉看来,以御前选锋军为主力,加上上官平的心腹精锐,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