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青山为证-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已经走出了四川,现在是在秦岭脚底下。南方人和北方人就是以秦岭为界的。你们看这山好高嘛,就是靠了它,才把冷空气挡住了。等过了秦岭,想看到一棵树都不容易,为啥子喃?就是因为冷。那位兄弟没有说错,过了秦岭,我们搞不好就会碰到下雪。”

  一番话让大家脸色大变,隔了好一会,孙和才说道:“明娃子,你说的是不是真的?莫给我们摆玄龙门阵。这要是这样,还大哥求仗,冻都冻死求了。”

  “所以说你虾子狗撵摩托不懂科学,莫文化就是莫文化。”李德明趁机嘲笑孙和话,让周围的士兵哄然大笑,这倒让大家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一把。

  “好,明娃子,你有文化,你懂科学,你晓得不撵摩托。”孙和毫不客气地转弯骂李德明是“狗”,这让笑声再一次热烈起来。

  “你懂个求。”李德明丝毫没有在意孙和的“反扑”:“晓不晓得,翻过秦岭,我们很快就能到宝鸡。到了宝鸡,我们就可以坐火车了。火车你听过吗?你见过吗?坐在里面不用我们走路,只管坐到摆龙门阵、躺着梦周公就可以了。等过两天,火车停下来,把门一开,嘿,西安到了!比千里马又快又稳。”

  李德明的话把孙和问哑巴了。绝大部分士兵一辈子没有出过川,从来就没有听过“火车”这个玩意,这个话题引起了无数的好奇。

  “排长,我以前听团长说过,那个火车神奇得很,是一些安在铁轮子上的铁洋房子,在两条路上跑,比汽车还快。这一回真要是做上了,就洋盘了。”蒋玉以前当过林修然的勤务兵,所以有些东西比其他人知道得多一些。

  “啥子两条路,那个东西叫铁轨。”李德明不客气地纠正着蒋玉的错误。小时候他曾经跟着父亲到南京去过,也亲自做过火车,那时的情景有浮现在眼前。

  他一边比划着一边告诉大家什么是火车,它是怎么跑起来的,它能装多少东西,等等,这些话把包括孙和在内的所有人都牢牢地吸引住了。一个“博学多才”的排长,也从此在士兵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心里有了盼头,也不觉得天气有好冷了。部队继续往北,往宝鸡方向前进。

  十月中旬,他们终于抵达宝鸡。上头命令,让部队就驻扎在火车站旁边,这样不仅便于行动,还可避免进城扰民。

  驻地就在火车站,这一下可方便了这些看稀奇的各个官兵。他们一方下行装,就吆喝着,争先恐后地跑进车站,围着火车看热闹。这让车站管事的急得不得了,还好一整天下来,没有发生一起事故。

  见到了实物,大家对李德明更加佩服了。

  蒋玉叼着香烟,对李德明说道:“我算了一下,如果都坐在里面,每节车厢大概可以装50来个人,一列火车有20节车厢,二五一十,妈哟,硬是可以装得下一个多团。”

  “未必然老子还在哄你索?”李德明笑着骂了他一句,说实话,他以前坐的火车是客车,可不是现在看到的“闷罐车”,对此,他一点兴趣都没有。此时,他唯一想想着的,却是什么时候出发去西安换装,换装备。

  第二天,他们就坐上了火车,往北开去。一路上士兵们寻找着一切机会看车厢外的风景,飞驰的景观,以及火车巨大的汽笛声让他们激动不已。

  过了一个晚上,火车终于停靠在一个大站上了。看过站台边的路牌,李德明知道西安总算是到了,心里面开始盘算给自己找一样什么样的武器,以及带着所有的弟兄们穿上新衣去像馆照一张像。

  几十个日日夜夜的长途跋涉,部队没有一个人掉队,这让所有的川军得意不已。不过眼看大战在即,全排近三十个同伴,谁也不知道有几个人会活下来。在一起拍个照,也算是自己和他们留下的最后形象吧。

  打开车门跳下火车,李德明惊讶地发现其他车厢的门并没有全部打开。而且一个带着值星官标志的跑过来,严厉警告他们不准乱跑,就在这里等候命令。

  “怎么回事?不是说在西安换装吗?”李德明惊讶地反问了一句。那个值星官说他不知道换装的事,只是传达命令。

  满肚子的困惑,李德明却不敢违抗命令。原先的一切打算都破灭了。看样子停车的时间很短,他不顾形象地学着其他人,解开裤子对着车厢交水费。

  交完水费,连一根烟还没抽完,李德明就看见舅舅和另外几个大官都黑着脸,大步走进站台上了车。一个值星官随即向这边跑过来。他知道火车马上就要开了,赶紧招呼自己的人上了火车。

  一声汽笛,火车有慢慢地开动了。车上的人也沉默了,再也没有人想到去看风景。大家心里都明白,他们,这一群从四川靠着一双脚赶过来抗日的队伍,让蒋委员长耍了,被丢了死耗子。他们,这一群军人,就要靠现在身上穿着的单衣和草鞋,在北方寒冷的秋季和初冬的道路上,奔向抗日的战场,就要凭着自己手里不过比烧火棍稍微好一点的“老套筒”去和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战斗了。

  泪水涌上李德明的眼眶,他同时也愤怒着。这哪里事=是去打仗,这分明是去送死!孙和一路上还就这一次说对了,蒋介石还真他妈的是个铁公鸡。不,不仅是铁公鸡,还是一个魔鬼,在他眼里,川军的命难道一点也不值钱吗?

  车厢里沉闷的气氛,让李德明愈发烦躁,他挤到连长付安民身边,低声说道:“连长,要赶紧想办法,不然士气没有了,这仗也没法打了。”

  付安民也正为这件事担心。虽然心里和李德明一样,把蒋介石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遍,可他身为一个军事主官,可不能流露一点失败的情绪。听李德明这么一说,随口问道“你有什么办法?”

  李德明犹豫了一下,低声说:“你领着我们唱歌吧。歌以咏志。”

  唱歌?付安民眼睛一亮,随即黯了下去。在行军的路上,部队就一直在唱那些抗日歌曲,可是现在一腔报国热血被人当作狗死,唱歌有用吗?

  抬眼看见李德明认真的眼睛,心里微微叹了口气,提声喊道:“兄弟们,这是爪子啦?大家都听我说,或许前方战事紧张,上面为了抓紧时间让我们到前面再换装备也是可能的。一个二个都绿眉绿眼的,像个求JB玩意。

  兄弟们,我们是川军是出来杀敌报国的。这个样子还没有看到日本人,就挂了,还打个求的仗。来,我们来一起唱歌。大家跟到我,预备。。。。。。”

  付安民大声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一开始只有李德明跟着他唱,但是两句以后,随着越来越多士兵的加入,最终整个车厢都在唱。

  “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没有人愿意停下来,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大家伙眼泪长流。仿佛心里的委屈随着歌声漂逝在田野上,留下的,只有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

  唱了几十遍,歌声终于小了,安静了。可是紧跟着从外面也传来一阵歌声。这是其他车厢的弟兄在唱歌!

  “兄弟们,我们川军为什么出川?就是为了打击侵略者!我们都是四川的好男儿,有什么困难可以吓倒我们?”李德明忍不住大声喊道:“我这里给大家背一首古诗,是古代秦朝的军队出征时的诗,我觉得它完全就是描写我们这些川军的。”

  这个时候,付安民和另一个排长一边一下,把李德明架了起来,让慢车厢的士兵都看得见他,听得见他的背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李德明的声音激昂慷慨,充满了杀敌报国的气势和愿与兄弟们共赴国难的真情,不少人已经收住的眼泪,再一次忍不住落了下来。

  在《诗经》里,李德明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秦风。无衣》,它是表现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背诵了两遍,李德明有把意思详详细细地解释了一遍,让每一个士兵都明白了里面的意思。然后又背了几遍,让大家伙都记住了这首《无衣》。

  第二天清晨,火车停了下来,车门一打开,靠门口的几个兵在睡梦中滚落在冰凉的站台上,顿时站台上一片不满的叫骂声。整个部队苏醒了。

  “妈哟,冷得遭不住了。”孙和等人交完水费后不停地原地跳跃着暖和身子,不仅是他们,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在这么做。

  李德明却要好过的多。到底是世家子弟,见多识广,知道北方天气寒冷,临出发的时候,母亲给自己准备了三件毛衣,还有几件厚衣服。

  看了一眼牌子,原来是到了潼关。这么又名气的地方,自己怕是看不见了。李德明有些遗憾。抬起头,远远看见连长跟着传令兵走了,估计是去开会了。

  身边到处都是活动着驱寒的士兵,李德###里暗暗骂了一句自己,跑回车厢,把自己带的衣服分给排里几个身体单薄的弟兄。等几个人穿完,又想了想,把身上穿的两件毛衣脱下一件交给孙和。

  想不到孙和死活不要,说自己活动一下就不冷了。

  李德明不由火起:“锤子,在我面前装啥子?到刚才那摊尿跟前去照一照,看看你的嘴巴都冻乌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你老哥子都几十岁的人了,以为还想我这样年轻?快点拿到,我还要穿衣服。”

  “求,明娃子,你不要看不起人。”孙和的嘴虽然表示出不服气,但还是伸手接过了毛衣,趁着穿的时候,悄悄抹了一把眼泪。

  少了一件毛衣,寒风吹过来,李德明打了个哆嗦。心里却非常感激母亲。原本说部队有厚衣服,不想麻烦母亲,可是母亲依然倔犟地给自己准备了这些东西。

  老人家的竟要到底要丰富很多啊。

  临走的那一晚,父母还有两个弟弟和妹妹,一家五口人,加上舅舅一家,一共九个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

  那一晚,母亲不仅没有阻止自己喝酒,还主动给他倒酒。父亲甚至和自己划起拳来,每一次自己都是用“哥俩好”赢了,每一次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到后来,他总算是明白了,这是父亲主动在让自己。

  趁着那边舅舅和母亲说话的机会,李德明文了父亲,想不到父亲却含着眼泪笑着对自己说:“上阵不离父子兵,可我老了,只有你上了。今天借着划拳的东风,希望你百战百胜,早日归来。”

  一句话酒把李德明的眼泪勾了下来。小时候因为闯祸,没少受过父亲的“家法”,懂事以后就再也没有哭过,现在却落泪了。

  那边表妹眼圈红红的,陪着舅母偷偷摸着眼泪,而小表弟和自己的弟弟妹妹早就跑一边玩去了,他们哪里知道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哥哥就要上战场了呢?

  送走舅舅,父亲喝醉了,进去睡了,母亲引着两个孩子睡了以后,来到自己房间,还为说话,那眼泪就往下落。

  “妈。。。。。。”李德明喊了一声,却不知道说什么,就僵在那里。

  母亲擦了擦眼睛,伸出手抱着儿子的头,在灯下左看,右看,没有说话。这么近的距离,李德明也看见母亲鬓角的头发竟然白了。母亲才三十九岁啊。

  “妈,你的头发怎么都白了?小心爸在外面找个小的。”李德明不想让母亲再难过,开起了玩笑。虽然她支持自己上前线,但是一旦要真的离开了,心里的难受,却总是难免的。

  一句话让母亲微微一笑:“只要他外面找小的能让你平安回来,妈就随了他去找。”

  李德明没有料到母亲会说出如此的话来,心里一阵激动,忍不住哽咽着。

  “哭啥子哭。”母亲拿出手帕交给李德明:“想不到一转眼都快二十年了,你小时候用弹弓把你胡伯伯家的窗子全部打碎,好象还是昨天的事情。儿子长成大人了。懂得报效国家,拼杀疆场了,当妈的很高兴。这是好事。乖,不哭了。”说完自己却忍不住失声抽泣了。

  母子二人就这么聊着家常,一直等到天亮。

  吃过早饭,收拾好行装,李德明要准备出发了。一个早上,除了弟妹,没有人说话。走到门口的时候,父亲忽然喊住了他:

  “儿子,你要是不好好打日本鬼子,以后就不要进这个家门!”

  说话掷地有声,那一刻,李德明觉得父亲说不出的威风。他不由自主地跪在二老面前,指天发誓:“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我决不回家。儿子此一去,或许不能再在二老面前尽孝,请在这里受儿子一拜。”

  说完,脑袋重重地磕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所见所闻
整个部队就留在火车站等候命令。北方快11月的清晨,把一众四川兵冻得够呛,原本以为可以换装换武器,到头来却是什么也没有。个别士兵已经开始不三不四地说起怪话来。

  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士兵还默默无言地蹲在那里,喝着炊事班送过来的姜汤。作为普通的士兵,既然出来了,再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处。像李德明那样的一些基层军官,除了喝姜汤,还要给大家鼓劲。

  现在他们还没有见到日本鬼子凶残的一面,所以他们所讲的,大多是一些部队出发前在各地誓师时的场景。

  一碗热乎乎,辣乎乎的姜汤喝下去,的确要暖和了许多。李德明正在说话,远远看见连长付安民急匆匆地跑过来,估计开会是有结果了,连忙命令弟兄们列队。刚整队完毕,别处已经喊出“集合”的声音了。

  付安民跑过来的时候,整个连队70余号人基本上都站好了。

  “兄弟们,刚才接到命令,日本鬼子的攻势非常猛烈,前线已经快顶不住了。长官部命令我们,即刻跑步到风陵渡渡口坐船过河,赶赴太原。”说到这里,他看了看在寒风中缩着脖子的士兵,忍不住提高声音喊道:

  “长官说了,他知道兄弟们在这样的天气里还穿着单衣,可是他说日本人才不管这些。我们晚到一天,老百姓就多遭一天罪,我们的国家就多丢失一块土地。兄弟们,”

  整个队伍“唰”地一声,抬头挺胸立正。

  “我们是川军,我们是打不跨,压不烂的川军,成都的父老乡亲,四川的父老乡亲,全国的老百姓都在看我们。刚才接到战报,我们川军杨森20军,在上海和鬼子干上了,表现非常不错,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他杨森以前是我们的手下败将,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打他狗日的日本鬼子!”

  “怕个求,谁怕谁还不晓得!”

  “老子手里的家伙又不是喝稀饭的!”

  。。。。。。

  见队伍里七嘴八舌地提着口号,李德明马上把手一举: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士兵们跟着把手举起来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对头,以前外省人说我们川军是‘双枪将,一把破枪,一杆烟枪’,骨子里面就是看不起我们。现在20军的部队在上海血战,我们一样不能丢这个人。我现在命令,全体向右――转,出发。”

  队伍开拔了,李德明一边跑一边喊:“喝了姜汤,跑一跑就不冷了。兄弟们,快点。”

  一路上,知道这是来支援抗战的四川军队,潼关各地的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喝水在路边欢迎,有的人看见这些援军竟然大部分还穿着单衣,立刻把身上的厚衣服脱下来扔进去,一时间众多的人效仿。

  李德明接过一件衣服,交给身边的一个兵,那兵眼里竟含着泪花,边穿边说:“算了,这条命就卖给这里了。”

  部队一刻没停,赶到风陵渡的时候,那边早已把船准备好了。

  上了船,就听见其他船上的士兵在唱歌:

  “斗篷一个草鞋两双,千里迢迢奔远方;长枪一杆榴弹两响,敌机大炮勿须慌。沉着又顽强,消灭鬼子兵;自古大义筑大勇,傲笑沙场有川军。”

  李德明学过这首歌,这是122师赵渭滨参谋长为绵阳安县一个兵编的那首《义勇川军》。那个兵叫王建堂。

  在成都誓师的时候,那个叫王者成的老人,亲自从安县赶过来,亲手把儿子王建堂送给122师师长王铭章,让王师长带着儿子上前线杀敌报国。

  那个老王头还带着一面白布旗帜,上面正中央大大的一个字:“”

  “死”!

  而左边的几行小子写的是: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李德明记得当时这个场景,把整个誓师活动的气氛推到了最高处。后来122师赵渭滨参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