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暗中勾结鲜卑轲比能,这些年他只是夹在北面的鲜卑人和南面的幽州之间左右渔利,并没有作为汉人要替汉室做事的觉悟。

刘和有很多理由可以杀掉阎柔,将整个广阳阎氏尽数诛灭,但他却不能这么做,也不想这么做。

刘和为何不能杀阎柔?因为留着阎柔确实有用。姑且不说以后让阎柔充当北上扫平草原胡人的向导,单就眼前而言,如果刘和杀掉阎柔,不仅会让夏侯兰心里觉得尴尬,还会让刚刚归附过来的白山以北的这些小部落人心不稳。

夏侯兰是因为觉得留着阎柔日后对刘和有用,因此才抛开个人恩怨留了阎柔一命,若是刘和反而不领情,将阎柔给杀了,岂不是让夏侯兰觉得自己好心做了错事?而刚刚依附过来的那些小部落,当初都是跟着阎柔混的,虽然他们对于阎柔利用族人对抗幽州的做法有意见,但若是刘和咔嚓一刀杀了阎柔,胡人心里自然十分害怕,担心刘和是个记仇之人,日后说不定找个机会也会拿他们开刀。

刘和为何不想杀阎柔?因为留在他脑海深处前世的记忆中,阎柔在刘虞死后曾经帮助另外一个时空中的刘和出兵攻打公孙瓒,替刘和报杀父之仇。虽然如今的刘和已经不是那个倒霉蛋,可他内心深处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些,因此对于阎柔的感受就有些复杂。这一世阎柔虽然给自己造成了一些麻烦,可冲着他能帮另外一个“刘和”的情分上,现在的刘和也是有些不忍心对阎柔下刀子。

但是,不杀阎柔,却有一个非常敏感而且尖锐的问题摆在刘和的面前。

刘和派兵征讨阎柔的理由是广阳阎氏阴谋暗杀自己,而对于一个有志于问鼎天下之人来说,必然要对各种阴谋暗杀的对手做到无情镇压和狠辣扑灭,否则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就感受不到害怕,觉得就算谋杀不成,事情败露之后也不用承担太过严重后果。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对于谋反篡逆之罪惩处的格外严厉残忍,动不动就是灭族甚至是夷九族的原因,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形成足够的震慑。

刘和现在虽然不是九五之尊,但他的身份也足够尊贵,不仅是当朝太傅的嫡长子,而且还是朝廷任命的虎贲中郎将、绣衣御史,至于他天子侍中的身份,一直就没有人敢予取消,另外还有一个天子特使的身份,貌似也还挂在身上呢。

因为刘和没有进入长安面见天子,所以就不算交差,而他这个天子特使只要小皇帝不开口免去,别人还真不好干涉。

阎氏暗中与涿县那些大户勾结起来谋害刘和,跟直接谋逆造反的性质差不多,如果刘和不灭阎氏,不杀阎柔,对于他的威望确实是有损害的。虽然他会落下一个宽厚仁慈的好名声,但同时人们也会觉得他跟他那个软绵绵的老爹是一个性子,就是优柔寡断,不够果决,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人。

刘和盯着头顶的鸟窝沉思,郭嘉便一声不吭地陪在他的身边。对于刘和的纠结,郭嘉基本上推测出了七八分,郭嘉除了无法知道阎柔曾在另外一个历史轨道上帮助刘和出兵报父仇这一段之外,其余的利害都能想得到。

在如何处置阎柔这个事情上,郭嘉还真的不好替刘和出主意甚至是做决定。

这个事情,实在太敏感了……

“这样吧,等阎柔被送到蓟城之后,让监察署介入,由李儒对阎柔是否参与圣水河之事进行调查,如果阎柔确实不知情,这次便饶他一命;如果阎柔对夏侯兰撒了谎,那就按照大汉律法来办!”刘和思索良久,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刘和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些过于长远的事情,只是不愿再在这件事情上费神而已,但他却在无形之中为后世开了一个好头。

郭嘉问道:“那些战俘怎么处置?还有白山北面又该如何安置?”

刘和略作思索,回复郭嘉说:“让徐邈接手处置战俘的事情,将其中能够驯服为我所用的一批送到马城去,交给赵云操练管教;将其中顽劣死硬的一批送进矿山里面去做苦力;其余的则送到狄平去屯田。白山北面那一大片既然已经被占下来了,那就万万没有再让出去的道理,因此我想在那边建一座城池,设立一个白山都尉府,专门管理和安置这些刚刚投靠过来的部落。”

郭嘉对于刘和想在草原上建城的想法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在白山以北建城是一件十分浩大的工程,暂且不说建城的耗费问题,如今幽州各郡都在大搞建设,特别是蓟城下一步也面临着扩建,人力方面是个很大的问题。再着说了,这些部落祖祖辈辈早就习惯逐草而居的生存方式,就算在那边建起一座城池来,也未必能将他们羁留得住。”

刘和点头,承认郭嘉的分析有理,说道:“人力方面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我还是坚持在那边修建城池的想法。我的理由有三,其一,有了这个城池,北面的鲜卑人和濡水东面的胡人杀掠过来时,这些部落百姓可以躲进城内藏身;其二,有了这个城池,这些部落就不用赶路两三百里前往马城、宁城等地进行互市,而是直接在城内就能购买到需要的商货;其三,有了这个城池,我们的触角就向北方延伸了三百多里,以后出兵大漠时,等于多了一个前哨和稳固的补给点。”

郭嘉劝阻不了刘和,便顺着刘和的思路往前想,他建议说道:“塞外建城的好处确实很多,但现在还是要分清主次,不如派出得力之人前去白山北面坐镇,委任他为白山都尉,由其全权负责整合这些部落以及修建城池的事情,幽州这边不要进行过多的干预,那边能治理成什么样就治成什么样。”

郭嘉的意思就是对白山那边暂时只给政策,没有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靠他们自己发展。

刘和想了想,觉得郭嘉的这个折中之策可行,便点头答应下来。

“那你说说看,我派谁过去合适?阎柔肯定是不行的,这次就算不杀他,也不能再放走了他!夏侯兰身兼两职,又杀了这些部落不少族人,长期留在那边也不合适。”

“有个合适的人选,就怕你舍不得放他过去。”

“我有什么舍不得的!白山都尉虽然听着官不大,管辖的地盘可是足足有两个郡这么大,而且还是军政一把抓,我派谁去那是看重了谁!”

“这可是你说的,我觉得杜畿便是合适的人选。”

“杜畿不是正跟在吾父身边锻炼么,这才半年时间,是不是太快了一些?”

“杜伯侯(杜畿字伯侯)今年已经三十有二,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当初公子大胆任用二十多岁的刘子弃、徐景山等人时,也没有觉得他们年轻吧?”

“这倒也是,貌似你的年纪比刘放和徐邈他们还小一些吧?”

“貌似公子的年纪比我还小一岁吧?”郭嘉有些郁闷地反问刘和。

“嘿嘿,当我没说。”

正文 第二八九章 委任

郭嘉走后,刘和乘车来到太傅府,向父亲刘虞汇报了白山大捷的具体情况,然后将自己处置阎柔的态度以及准备在白山以北建城的想法也都说了出来。

刘虞听完之后很是高兴,对于骁骑卫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便荡平了阎柔势力表示满意。刘虞虽然心性宽厚,但不代表他就喜欢总是被人欺负,尤其是被北边的胡人欺负,儿子如今带出来了一支可以横扫北方胡人的强军,做父亲的自然感到开心。

刘虞告诉儿子:“阎柔是你手下的人抓到的,如何处置你看着办,我不干涉。白山北面建城利大于弊,但不宜操之过急,郭奉孝的建议比较稳妥可行。至于任命白山都尉之事,这段时间我也仔细观察了杜畿一番,觉得此人确实忠诚可靠且踏实能干,不妨放他出去历练几年。”

“谢谢父亲理解和支持孩儿!”

“你我父子之间,何必如此俗套客气。你做这些事情,并非为了个人之利,亦非为了我刘家一己之私,就算你是我的嫡长子,我也不会避嫌,理应大力支持于你!”

父子两人在西院书房内又谈了一些事情之后,刘和手持一份刚刚盖了刘虞大印的委任状走了出来。

刘和回到公子府后不久,接到通知的徐邈和杜畿相继赶来。

小会客室内的陈设完全按照刘和的要求布置,清一色的官帽椅和四脚茶几,再无卧榻、坐垫、低矮的长案等家具,徐邈和杜畿坐在椅子上与刘和进行交谈。

刘和问两人:“白山大捷的消息听说了吧?”

徐邈回答:“有所耳闻,但具体情形不详。”

杜畿回答:“刚刚得知,很是快慰!”

刘和将郭嘉送来的军报递给徐邈:“这是具体的情况,你们两个看看。”

徐邈先接过军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传给杜畿。

刘和也不着急,端着茶碗慢悠悠地喝茶,觉得媳妇蔡琰泡茶的手艺又有长进。

不等刘和说话,徐邈一脸兴奋地主动问道:“公子,你把卑职喊来,是不是让我处置战俘?”

刘和笑问徐邈:“怎么?处置俘虏现在上瘾了?”

徐邈点头:“做这事还真的容易上瘾!每次面对成千上万的俘虏时,我总有一种拯救苍生的感觉。以前都是对汉籍降兵进行转化,这次我要尝试难度更大的,看能不能将这些还未开化的胡人给改变过来。”

刘和撇嘴,有些怀疑的说:“我看很难,对这些桀骜难驯的胡人,除了皮鞭和刀剑好用一些,对他们好言好语的归劝反倒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

已经看完军报的杜畿,抬起头来说道:“公子的说法代表了大多数汉人的认识,确实深刻透彻,但未免也有偏颇之处。”

杜畿的话说得婉转,但话里透出来的意思还是不太同意刘和的观点。

刘和对于属下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一向比较宽容,能够听的进去,今天一样不例外,他鼓励杜畿说:“伯侯倒是说说看,怎么样对待胡人才算不失偏颇。”

杜畿沉吟片刻,对曰:“胡人生性凶猛蛮鲁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若是他们能够像汉人一样过上安稳的生活,从小接受规矩礼仪的教化,未必不如汉人。昔年武帝病重之时,曾托大臣霍光与金日磾辅佐太子,并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昭帝即位后,金日磾担起了辅佐少主的重任,鞠躬尽瘁,死后被封为敬侯,陪葬于茂陵。金日磾的子孙后代因忠孝显名,历经七世而不衰,为大汉立下了许多功勋。金日磾当初乃是匈奴休屠王之子,若论种族,他是地地道道的外族之人,却世代为大汉尽忠,可见胡人经过教化之后,并不差于汉人。”

刘和前世是学历史出身的,对于杜畿举例说出来的金日磾并不陌生,这位匈奴出身的政治家,在维护大汉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是华夏历史上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徐邈比较认同杜畿的看法,附和说道:“金日磾还有后裔在世,如今的武陵太守金旋便是其中一支。”

刘和本人并非那种唯汉族至上的沙文主义者,他对于不同民族并没有太多成见,只是对于落后残暴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攻陷和奴役汉人觉得无法接受,若是能够妥善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他倒是不介意用比较温和渐进的手段,并非一定要采取残酷血腥的民族清洗手段才行。

刘和对徐邈、杜畿二人说道:“今日召你们过来,便是为了北方的长远考虑。景山这次尽力转化那些被俘的胡人,若是能够取得明显成果,则善莫大焉。伯侯前往白山以北赴任,不妨按照心中所想尽力施展,我给你三到五年时间,以观后效。”

杜畿起身从刘和手中郑重接过白山都尉任命状,说道:“卑职多谢公子信任,北上之前还请公子允诺在下两件事情。”

刘和赶紧说道:“除了钱财和民力,别的条件你都可以提。”

徐邈说:“卑职不问公子要钱要人,我只求公子从骁骑卫中分出三千兵马留驻白山以北,同时从幽州选拔有志之士前往白山做事。”

刘和说:“暂时派骁骑卫一部兵马留驻没有问题,但时间不可超过两年,今后还得依靠都尉府自行防御,否则就失去了我建立白山都尉府的意义。至于选派士人前往北面做事,我只能尽力而为,毕竟如你一样有胆魄和志向的士子还是少数。”

杜畿于是不再多做耽搁,与徐邈一起向刘和告辞离开。两人走到城中十字街口时分开,徐邈乘车前往城北的司令署衙门调集下属,准备接手战俘管教转化之事,杜畿则返回太傅府收拾个人物品,准备立即赶往白山以北赴任。

为了确保杜畿的人身安全,刘和从近卫营中抽调二十人作为杜畿的贴身卫队,今后长期留在杜畿身边。

杜畿和徐邈两人走后不久,李儒又来面见刘和。

李儒是在接到郭嘉的通知之后赶过来的,虽然刘和指示由他负责审察阎柔之事,但李儒还是有些摸不准刘和的态度,所以需要当面见到刘和,问一问刘和到底是想让阎柔生还是想让阎柔死。

对于李儒的到来,刘和并不觉得惊讶,他明白无误地告诉李儒:“不必在意我的态度,务必做到秉公审察,证据确凿,若是阎柔确实没有参与到其中,便留他一命;若是阎柔暗中知情甚至是主使之人,则广阳阎氏该死!”

李儒明白了刘和的态度,于是点头离开。

忙完这些事情,已到了下午时分,刘和让人搬出一张摇椅,摆在院中树荫之下,舒舒服服地躺了上去,准备小睡一会。才女蔡琰放下手中事务,手持一柄蒲扇来到后院,坐在刘和身边替他打凉。

好景不长,郭嘉去而复返,手中又拿着一份密报闯进后院。

蔡琰起身向郭嘉行个福礼,去了书房,只留刘和与郭嘉两人在院内。

郭嘉向刘和汇报说:“刚刚从青州方向传回的急报,刘备骗走了田楷一部兵马,如今离开青州直奔徐州而去。”

刘和琢磨了片刻,对郭嘉说道:“田楷麾下也就勉强两万兵马,如今被刘备骗走了一部分,只怕更加难过。刘备此去徐州,定然是看准了陶谦命不久矣,打得是鸠占鹊巢的算盘。”

“公子,刘备此人甚有野心,若是让其入主徐州,今后必成大患啊!”

“现在我们再去阻止已然是来不及了,但愿糜芳回了东海之后能把他的兄长糜竺给劝住,不要跟着刘大耳鬼混,免得把亿万家产都败光了。”

郭嘉又说:“刘备离开青州,田楷所剩时日已经不多,袁绍和曹操都有可能对其动手,不知公子有何打算?”

刘和回答:“我们暂时不去青州趟浑水,先把幽州和冀州的事情弄明白了再说。袁绍和曹操现在走得很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都在提防我,不如坐视他们两家抢夺青州,今后自然会生出许多冲突。”

郭嘉点头说:“我也是这么认为。如今我们在冀州的兵力堪堪自守,若是冒然出兵青州,不仅会使袁曹两家更加警惕,而且也会惹得北海孔融与徐州陶谦生疑,不如让这几家相互撕咬,我们则专心于内部治理和辽东之事。”

言谈之间,刘和想起一件事来,他问郭嘉:“辽东公孙度那边最近有什么动静?”

郭嘉答曰:“自从上次公孙度派出的兵马在蓟城惨败之后,他便派兵彻底封锁了通往辽西的路上通道和海上航道,如今想要渗入辽东刺探情报十分困难,最近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消息传回。”

刘和感叹说道:“这个公孙度,再这么搞下去,迟早也得步公孙瓒的后尘。在他那边明明有王烈、邴原、管宁和国渊等大才可用,偏偏却要被阳仪和柳毅两个混账牵着鼻子走,真是浪费人才啊!”

“公子,不如我们想个主意将王烈等人引到蓟城来?”

“这事有点悬。自从上次鲜于明辉和韩子佩两人去过辽东之后,公孙度便派人将王烈和管宁等人监视起来,如果弄得不好,不仅引不来这几位贤士,反而害了他们性命。”

“这事交给我来处理,公子只管等待好消息就行。”

“好啊,你若是能将他们几个弄过来,我便送你一份大礼!”

“什么大礼?”

“现在说出来就不灵了。”

“……,公子,不带你这样的!”

正文 第二九零章 连锁反应(上)

刘和在幽州扩军备战的动作很大,根本无法隐瞒,也不需要隐瞒。以刘虞骠骑大将军的身份,就算麾下聚有百万兵马也不算僭越,而幽州这次扩军之后,总共也不过十万兵马,所以完全符合情理。

幽州组建五路大军的消息传到冀州,卢植立即效仿,将防守高邑的兵马命名为振威营,由太史慈出任该营主将,兵马大约有两万之数;将防守渤海的鲜于辅所率兵马命名为振武营,仍由鲜于辅担任主将,麾下兵马大约一万五千人。

因为太傅刘虞兼任骠骑大将军之职,代替中央朝廷统管黄河以北诸州事务,卢植便向刘虞上书,请将军府加封太史慈为四品振威将军,加封鲜于辅为四品振武将军,加封冀州别驾沮授为宣威将军。

骠骑将军府不过是个空架子,刘虞平时只是顶个名头,他更多的时候还是行使太傅的职权,而具体的军事则由大儿子刘和全权负责。卢植在冀州组建两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