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冬季北方多刮西北风,正好推着海船出渤海向东南方向的倭奴国航行。

盘踞令支百年之久的公孙氏举族外逃,城内剩下的士兵和百姓于是慌乱不堪,有人趁着城中混乱逃向肥如城和土垠城,有人潜入公孙氏家族的府邸庄园将大件笨重的家什搬回自己家中,还有人故意制造混乱然后抢劫、奸淫、杀人……

两日后,张郃率领三千幽州骑兵抵达令支,城内两千守军溃散逃走者有一大半,剩下的则是一些胆子大不怕死的,准备换个主子继续吃军粮。

张郃入城之后,立即四处张贴安民告示,派兵上街维护秩序,坚决打击和镇压敢于持械与官兵对抗之徒,对于那些故意制造混乱的宵小之辈更是毫不留情、痛下杀手。当初张郃曾经在冀州独镇瘿陶城,对于如何治理城池有着丰富的经验,令支城经过他大刀阔斧般的一番治理之后,面貌为之一新,终于步入正规。

稳定了令支城之后,张郃将麾下骑兵和收服的五千多降兵编成三路,其中一路留守卢龙塞,一路继续向东挺进收复了肥如城和临渝城,还有一路则坐镇令支作为机动兵力。

如此一来,漫长的辽东长城以南的地域皆已落入刘和手中,而长城以北和以东的地域则依然被乌桓人、鲜卑人和公孙度所控制。

张郃在辽西攻城拔寨之时,冀州境内徐荣军与麴义部的对峙也告一段落。

在南皮城下碰了一鼻子灰的麴义不甘就此撤回清河境内,因此算计着在漳水以南伏击前来增援南皮的徐荣军,但却未能如愿。

刘和麾下部队作战时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各军将领在行军布阵之前都会与战场附近的友军保持联络,以此保证联合对敌的有利态势。鲜于辅在南皮城下挫败了麴义的进攻之后,并不是躲在城内沾沾自喜,而是立即派出细作出城侦察麴义部的动向,并且将观察到的敌情在送回南皮的同时,还送往赶来增援的徐荣部,以便徐荣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对策。

徐荣获悉南皮的危急已经解除,心里就不再担忧和焦急,为了将麴义这支部队吸引在漳水附近,因此故意减慢了行军速度,而且几次做出欲渡漳水南下的姿态,但最终却是犹犹豫豫的继续在北岸徘徊。

麴义的部队就埋伏在北皮城西十里外靠近漳水南岸的地方,他们伸长了脖子等着徐荣军渡河,结果被忽悠了好几次都是空欢喜一场。

本来还想临走之前捞一把的麴义,忽然意识到了不妙,他在这里算计徐荣,万一徐荣故意以自己为饵将他吊在漳水南岸,到时候高邑方向派出一支大军前来断后,南皮城内的鲜于辅出城助战,那他反倒成了被围堵的猎物!

想通了其中厉害,麴义再也不敢托大,急忙率领部队朝修县方向撤退。

正文 第二五七章 势在必得大东北

麴义最终能够率领部队顺利撤回修县,还得感谢远在蓟城的大公子刘和。如果不是刘和要求冀州暂时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喜欢兵行险招的卢植就会派出太史慈前往南皮围堵麴义。

以麴义剩余的兵力,单独对抗徐荣、鲜于辅或太史慈的一路兵马尚可,但若是让他同时对抗这三路兵马的合击,就算麴义麾下有先登死士这样的精锐,同样难逃一劫。

正如麴义推测的那样,徐荣确实是在以己为饵将他吊在漳水附近,然后为高邑城内一直未曾出动的太史慈创造围堵他的机会。既然南皮城已经被鲜于辅稳稳掌控,徐荣便不必急于赶至南皮城下,因而可以站在冀州战场的全局来进行思考和应对。

在徐荣看来,颜良军从冀州撤回并州之后,高邑城只要有一万步兵驻守,便可抵御袁绍五万以上兵力持续三个月以上的进攻,而高邑城内如今却有两万兵马,因此完全可以抽调一万部队出城围堵麴义,待解决了麴义一部,再回援高邑也完全来得及。

麴义的部队在漳水和绛水交汇处的狭长地带,如果高邑城内派出一军沿绛水而下,就能彻底堵死他撤回清河国的道路。到时候鲜于辅在东、徐荣在北,太史慈在西南方向,三路部队就是三万兵马,绝对可以将麴义攻打南皮剩余下来的一万多兵马摁死在绛水以北、漳水以南。

刘和之所以要求冀州方面保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却跟他“先北后南、先东后西”的战略布局有关。(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幽州的北方是广袤的草原和荒漠,不仅可以为刘和提供源源不断的上等战马和牛羊,而且还是最佳的练兵场。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桀骜不驯、生性残暴,但在聪明善战的汉人眼里不过就是难缠一些的对手,当初的匈奴人比现在的鲜卑人和乌桓人还要凶猛,一样被卫青和霍去病率领的大军打得豕突狼奔,迁徙逃亡。事实证明,只要汉人政权没有陷入内耗,北方的游牧民族根本就不足为惧。

不提完全掌控,只要刘和能够左右幽州以北的局势,他就可以通过互市的方式换回需要的马匹和牛羊,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幽州的农业产量,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

马匹可以充作骑兵的坐骑,可以驮运货物,可以下地拉犁;牛可以驯化养做耕牛,也可以用来食肉,牛筋更是制造高强度弓弩的核心材料,牛皮则是制造甲胄和大型攻城器械的材料;羊可以取毛制毡,可以取皮制衣,可以取奶饮用,还可以直接食肉。

幽州的东面是资源富饶的东北地区,那里不仅盛产各种珍贵木材和上等的兽皮药材,更有几处便于浅层挖掘的大型铁矿和煤炭,更有一大片土质肥沃、水利方便、足以养活大汉全部人口如今却几乎是无人耕种的黑土地!

后世某岛国窃据东北之后,曾经在抚顺和本溪等生产煤铁的地区连续挖掘了数十年,然后再用巨轮将海量的资源运回本土填海,就算这样也没有将这些地方的资源掏空,可见那里的煤炭和铁矿石之丰富易采。

刘和虽然不是学工科出身,但也懂得煤炭和钢铁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所以资源富饶的大东北地区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入外人之手。

幽州东北如今被公孙度势力所占据,在公孙度势力的东面有高句丽国,北面则是夫余国,更加东北的地方则有尚处于原始社会形态的挹娄、沃沮部落。在朝鲜半岛乐浪郡的东南方向则有秽貘、马韩、弁韩、辰韩等国家和部落。

刘和的计划是先将辽东公孙度的势力消灭,进一步壮大自己,然后采取清剿与安抚并行的策略不断在东北进行扩张,最终将北方这些看似落后却危险极大的民族全部同化或者清除,使得汉人的足迹可以遍布弱水两岸。

经略大东北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至少需要分成三步完成。

第一步,刘和需要从公孙度手中夺回现有的大汉疆域,这样既能消除东北方向这个巨大隐患,从此不再担心腹背受敌,而且还可以为刘和南下争夺天下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借助于海上输运通道的方便快捷,刘和可以非常容易的将环渤海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第二步,刘和将战略重心从幽州向黄河以南转移,向并州以西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刘和需要先将袁绍赶出冀州,继而再将袁绍消灭在并州,实现完全控制黄河以北的战略意图。此在期间,北方的鲜卑人将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刘和组建一支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来阻止鲜卑人的南下。

等到刘和在黄河以北发展稳固之后,便是渡过黄河与中原势力进行大战,一口气打到长江边上,然后继续渡江作战、入蜀作战,从而彻底结束大汉内部军阀割据的局面。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东北方向仍以固守为主。

第三步,大汉内部各种势力全部被清除干净,中央王朝的权力彻底巩固下来,刘和此时便可以采取强制的办法从中原人口密集之地迁徙至少五百万以上的人口前往东北地区,从此完全占据东北,彻底遏制其他民族发展。

历史上对汉人政权威胁最大的游牧民族皆出自东北,跟商周时期的肃慎族不无关系。刘和懒得去管东胡人、夫余人、挹娄人、高句丽人、沃沮人、秽貘人、三韩人祖上都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认准了一点:今后想要真正的安宁和平,那就必须将大东北地区完全掌控在汉人手中!

为了积蓄力量对付辽东公孙度,同时也是为了稳定北方战线,在兵力吃紧的情况下,刘和暂时不愿与袁绍发生激烈的大战,耗损己方兵力,因此冀州的战事最终没有扩大,只是以两场僵持和一场城池攻防战而暂告结束。

袁绍见幽州之事已不可为,冀州方面又有卢植这个碍眼老头从中作梗,也是没有便宜可沾,便采纳了田丰的建议,将部队收缩到赵国南部、大陆泽以南和清河国内,从此由战略进攻的态势转为战略防守。

攻与守不过一字之差,但需要牵扯的精力、耗费的兵力和财力却完全不同。在热兵器尚未出现的汉末,主动发起战争的一方,要比利用城池地势进行防守的一方至少多付出三到五倍的损耗。

比如这两次的幽州防守之战,尽管进攻一方做足了各种准备,集结了远远超过刘虞一方的兵力,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令支公孙氏甚至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退出幽州,甚至彻底从大汉境内消失。

如今,袁绍不再妄图夺取冀州全境,更不再打幽州的主意,而是沿着刘和未来可能南下和西进的路线开始大量修筑防御性的工事,并且调派得力将领进行防守。如此一来,反倒是为他节省了兵力和财力,可以安心攻略并州的北方数郡,谋夺司隶地区的河内郡和河东郡。

日后,刘和若是要从东北南下和西进,就要与袁绍军展开一城一地的激烈争夺,反过来体会当初袁绍军围攻高柳数月不下的那种蛋疼感受。刘和自掌兵以来,极少发动正面的攻城之战,多数时候都是利用城池进行防守反击,少数时候则是利用骑兵高速穿插的机动性歼敌于野,所以还没有领教过攻坚战的那种胶着与惨烈。

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结局到底会怎样,现在还难下定论。不管如何,因为双方的理智与克制,冀州总算是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却是免去了当地百姓一场浩劫,让他们在提心吊胆之中度过了又一年。

刘和从八月份动身返回幽州,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内便彻底荡平公孙瓒,大败公孙度,还从东西两线挫败了兵强马壮的袁绍,顺利占据了公孙瓒在冀州的地盘,实现惊天大逆转。这样一条骇人的消息,经过有心人加入一些佐料进行散播,很快便从黄河以北传到了黄河南岸的司隶、兖州、青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

相信用不了多久,远在凉州、益州和交州的其他势力也会得知这个“劲爆”的消息。

可想而知,当各个势力听说刘虞在幽州非但没有落败,反而越发强大以后,他们或喜或忧的心情。除了洛阳地区的官员和百姓们会为这个消息欢欣鼓舞之外,兖州曹操、徐州陶谦、扬州袁术、荆州刘表和关中的吕布、李傕、郭汜等人,都是带着一股子羡慕嫉妒恨的醋意和莫名的失落。

没办法啊,谁让软弱迂腐的刘虞养了一个胆识过人、智谋不凡的好儿子呢!

曹操已经从这次事件中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虽然假扮刘和东行的陈贵与邓海并未给他造成太大的麻烦,但老曹明白今后若是袁绍在河北扛不住刘和的反攻,那么到时候自己就要不可避免的与刘和发生一场大战,除非自己任刘和摆布,主动放弃现在到手的权力和地盘。

坐以待毙不是老曹的性格,先下手为强才是他的行事风格,为了今后能有足够的实力与刘和相对抗,已经稳固了兖州地盘的曹操将目光投向了徐州陶谦、青州田楷和北海孔融。若是能在刘和南下之前将青徐二州占据,曹操凭借中原地区三州之力,或许还有与刘和一较高下的本钱。

当曹操在琢磨徐州和青州时,一度没有了消息的青州刘备也在积极的暗中筹划,他的胃口比之曹操一点都不小,当公孙瓒兵败身死的消息传来时,大耳刘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搞定田楷,将公孙瓒残留下来的两万兵马一口吞下,然后从青州南下,占据富庶的徐州,从此获得一块真正的安身之地。

正文 第二五八章 监察署与司令署

时间很快就到了兴平二年的二月份,辽阔的北方大地依然寒意逼人,看不见半分春来的景象。一条从蓟城太傅府行辕传出的命令,却让幽州和冀州的百姓感到了丝丝暖意。

太傅刘虞通令治下各郡县今年要与民休息,不仅减免了各县六成以上的税赋,其他诸如差夫徭役之类的苦累事情也被取消,充分体现了太傅大人爱民若子、心系苍生的胸襟。

老百姓们听茶馆内的说书人讲:上一次官府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仁政,还是在三百多年前大汉的第三任皇帝也就是文帝时期。那时候,大汉朝立国不久,各地因为经历了多年战乱,到处一片萧条破败,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辛。文帝二年和十二年,皇帝下令减免天下一半的田租;文帝十三年,全部免除当年的田租。

为了做到轻徭薄赋,当时大汉朝对周边的敌对国家尽量维持和平,不轻易出兵而损耗国力。因为税赋收不上来,所以文帝生活过得十分节俭,宫室内常年没有增添衣服,各种车辇也不更换和增加,帷帐不施文绣,还下诏禁止郡国向宫廷贡献奇珍异物。

由于当时整个国家节制开支,与民休息,贵族官僚们也不敢奢侈无度,所以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到了景帝后期,官府的粮仓内新谷压着陈谷,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散钱更是多得无法计算……

如今,太傅大人在幽州和冀州推行颇有“文景遗风”的仁政,这让许多被战争伤害过的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

为了确保此项攸关数百万百姓的善政能够得到坚决贯彻和执行,太傅府新增设了一个名为“监察署”的机构,其职责便是派出吏员巡视各郡县,专门暗访民情,查处各类违法乱纪之事和阳奉阴违之官!

有点出人意外的是,监察署的负责人,也就是署长,竟然是由颇具争议的董卓旧部李儒担任,而署员则是从蔡邕带到幽州的一些士子当中挑选,没有一个幽州或者冀州本地人……

李儒因为曾经奉董卓之命向废帝刘辩进献了一杯毒酒,所以背上了“弑君”这样的罪名,所以在世人眼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佞之人。

然而,李儒当时之所以如此做,并非他的本意,实际是受了董卓的威逼和胁迫。当时董卓欲除刘辩的态度已经非常坚决,如果李儒不做这件事情,那么除了他本人不能活命之外,董卓还会找别的侍臣来做这件事情,直到有人承受不住压力屈服为止。

以董卓当时可以毫无顾忌当庭杀人的脾气,李儒认为没有人可以阻止他毒杀刘辩,所以便硬着头皮充当了那个毒死刘辩的不忠之臣。李儒出头干了这件坏事,自己得以活命,同时也把自己的名声彻底搞臭,但无形中却是挽救了别人的性命……

人们在非议李儒的时候,有谁会想起他曾经是给皇帝讲解经义的五经博士呢?如果李儒没有才华,根本就没有机会常伴皇帝身侧,随时回答皇帝在学问方面的疑惑和问题。后来,李儒在长安出任了郎中令这个位列九卿的高官,虽然有董卓提拔的缘故,但若是他没有真本事,如何能够获得董卓如此青睐?

如今废帝刘辩的尸骨早已在坟冢内腐朽,而董卓更是落得一个尸骨无存的下场,就连董氏族人和亲属也被诛灭干净,只剩李儒这么一个“余孽”因为刘和的出手搭救,才侥幸逃过了一劫,在幽州寻得安身立命之所。

刘虞一开始对于李儒的到来还是抱着非常警惕和戒备的心态,但因为此人是儿子极力推荐来的,所以也就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让他留在府中,结果李儒却在幽州防卫战的前期立下了大功!

紧急调派徐荣前往幽州西线坐镇指挥的建议出自李儒,弃守雍奴、安次、潞县,固守蓟城的建议也是出自李儒,刘虞身边因为有了这位言语不多但却直中要害的军师出谋划策,不仅替他省了不少心思,而且降低了幽州的损失。

如今,李儒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所以被刘虞委以监察署长官这个重任,也算是才逢其用,最为合适。

李儒如今在幽州孤身一人,平时深居简出,跟当地豪强和士家贵族从不接触,一心只想做张汤那样的孤臣,所以刘虞根本不用担心他会假公济私或者徇私舞弊。幽州和冀州的各级官员只要一想到李儒曾经向废帝刘辩进献过毒酒,立马就有一种头皮发麻、后背发冷的感觉!

一个敢逼皇帝喝毒酒的狠人,还会怕谁?

更让这些官员们无语的是,监察署的普通办事吏员也是他们根本不认识的司隶和颍川士子,这些年轻人正是干劲足、火气旺的年纪,谁要是犯了事情,根本不要指望他们会念及同门之谊、香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