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的新革命-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百姓鄙夷新闻,却在无形之中受着广告影响,所以〃汉王〃广告的铺天盖地都是后来的事。在当时,〃慧笔〃依靠广告,而〃汉王〃依靠新闻。就像刘迎建说的,〃新闻价值比广告价值更大〃。第一批新闻发布在京城报纸上,第二批新闻铺满了全中国。当时的报纸这样描述:〃语音输入〃和〃手写输入〃合二为一、〃随手写〃和〃随意说〃、〃无缝链接〃、〃自然简便快捷〃、〃人人会用〃、〃不管男女老幼的声音都可识别〃、〃每分钟可输入150字以上〃。而刘迎建逢人就说:〃那只不过是平均速度,其实最快的可以超过330字呢。〃他就是不说,这330个字里有不少是错的,还要一个一个改过来。
第78节:市场又在召唤(5)
这是个重要问题,公开场合中很少有人提到,那就是〃识别率〃怎么样?实际上,语音识别是计算机世界的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也是个最深的技术陷阱。全世界无数杰出科学家投身其中,取得无数技术突破,始终不能包容人类口语的无限多样。IBM是最早尝试把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中文市场的公司,但是你只有使用精准的普通话,以人类不能习惯的慢速度、最标准的词组,最简单的语句,它才能凑合着听懂。假如你要像个正常人那样说话,再带一点口音,那就全完蛋。
然而市场上的情形真叫奇特:尽管刘迎建本人的技术曾获得无数奖励,但是使他在普通消费者中名声大噪的,却是他买来的一个带着严重缺陷的技术。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常常无人理睬,一个毛病百出的东西却能博得众人喝彩。消费者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拒绝完美,拥抱缺陷。刘迎建把〃听〃和〃写〃合二为一,利用〃写〃的优势去弥补〃听〃的不足。当用户发现语音输入的错误之后,他就信誓旦旦地说:〃你可以用手写来修改呀!〃这在技术上充其量是个小伎俩,算不上重大突破,但却赢得广告意义的巨大效果。〃听写组合〃让汉王有了崭新的形象。IBM的名声,市场对于新鲜玩意儿的狂热追求,消费者对技术的无知,这些客观条件都成了〃汉王〃的助推器,也彻底改变了它在与摩托罗拉角逐中的被动局面。人们开始争购〃汉王听写〃,每套1500元,也不嫌贵。在接下来的1998年,他们花了2000万元,在1999年又花了6000万元,全都是买〃汉王听写〃的。直到今天,这都是普通消费者花在软件上的最大一笔钱。
预言胜利还嫌太早,但刘迎建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中国软件业的悲观情绪。刘迎建也不会再说什么〃大手笔〃和〃小儿科〃了,因为战斗的双方即便不是强弱逆转,也已势均力敌。1998年结束时,《计算机世界》预言,〃汉王〃和〃慧笔〃将开始新一轮大战。其实最残酷的战斗已经结束。〃慧笔〃仍是个有力的竞争者,但是就像刘迎建当初的预见,〃捆绑销售〃日愈显露出它的弊端。这一年,〃慧笔〃与联想分家。差不多同时,刘迎建却和微软做成一笔交易……授权〃视窗〃使用〃汉王〃。报纸从技术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来理解这件事,欢呼这是〃中国软件的最强音〃,又说这是〃软件业未来的希望〃。然而刘迎建不是民族主义者,也不管〃未来〃,他只管现在。如果市场如战场的比喻是可以成立的,那么现在战场上形势已经对他有利。〃慧笔〃退出曾经占领的高地,这让〃汉王〃的销量超过〃慧笔〃,成为市场第一。刘迎建得意洋洋地对属下员工宣告,花在IBM身上的钱〃全部回来啦〃!其实远不止如此,他还足足地捞了一笔呢。
多年以后刘迎建人过中年,本来不高的个子越发显得矮了,两鬓开始发白,依靠一副花镜打量对面,像个上了年纪的人一样用紫砂杯喝茶。可是谈起这段往事的时候仍然两眼放光,声调激昂,所有紧张、忧虑、焦躁、以及背水一战的残酷景象,全都成了胜利者的反衬。当他冷静下来时,就会说,汉王的成就来源于他的〃两个正确的抉择〃:一个是1984年投入〃手写输入〃;一个是1997年迎战摩托罗拉。此人一向都是〃技术至上主义者〃,矢志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去改变亿万人的生活。直至来到个人道路上这个偶然的落脚点,他才发现,技术之所以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奥妙不在它的完美无瑕,而是它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找到通向消费者的商业之门。
当中关村还处在混乱无序充满生机的年代时,一些像刘迎建这样的人物极力想使自己和别人都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民族创新运动的真正途径。他们是一群与众不同的人,开创了一群与众不同的公司。他们的成功……无论是昙花一现的还是持续不断的……让媒体热血沸腾,也吸引了公众和政府。一片每天都在造就创业英雄和财富传奇的土地,也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诱惑力。整个国家的资源,资本、技术、知识、信息、人、社会关系、创造性的思想,当然还有政府权力以及拥有垄断力量的团体,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
第79节:市场又在召唤(6)
在90年代后期,人们已经注意到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其实权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国家经济在过去18年以一位数的幅度增长着,而政府税收的增长却是两位数,仍然入不敷出。中关村的公司交给政府的税款增长更快,在当地政府的岁入中超过三分之一。即使是最迟钝的官员也能看明白,无论于公于私,这都是一块迅速成长的大肥肉,其中油水由于试验区的一项独特制度而加倍丰腴。按照国家既成制度,税务征管机构所得之全部税款,均须依据〃分税〃规则,在中央政府、省市区政府和县市政府之间做出分割,基层政府只能得到其中很小部分,倘若因此入不敷出,则中央政府酌情予以补贴。这在我们国家成为基层政府财力拮据的一个原因,也在地方官员中造成对中央政府的不满,唯有中关村与众不同。早在1988年试验区刚刚建立之时,北京市政府就颁布一项政令,将试验区上缴税款全部返还当地。这一政令在当时被叫做〃税收返还条款〃,一直延续至今。它促使每年数千万元现金回流到当地政府手中。
一个新的政府机构在1997年11月11日宣布成立,这就是当初胡昭广一力推动却遭到海淀区政府坚决反对的那个〃大管委〃。〃大管委〃正式的名称叫〃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在官制序列中隶属市政府,居海淀区之上。然而就政府行政来说,它和当初的〃小管委〃并无本质不同。
也许最重要的区别发生在调动社会资源以及鼓动社会情绪方面。1997年秋天到1998年春天这段时间,中关村沐浴在一片激昂的气氛中。依靠〃税收返还条款〃所得到的资金,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建设计划。此前人们一直在抱怨这块土地混乱不堪,房子低矮陈旧,街道狭窄肮脏,商家乱七八糟地排列在马路沿上,公司全都躲在灰溜溜的建筑里,卡车轿车自行车行人挤成一团,难解难分。有一次有位领导前来巡视,满脸不悦地抱怨中关村没个高科技的样子,远不如〃张江〃那样新鲜靓丽整齐划一当时有机会来到中关村的美国人,显然看到了另外的东西。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米切尔于1997年7月初访华回国后,发表长篇报告说:〃在北京,我们注意到,在技术园区内为技术商业所做出的努力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材料和制造自动化领域。中国的综合科技资源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市拥有具体科学领域的专长并传播到全国各地。北京开发区比上海的先进,因为它包括海淀地区,在那里,中科院、清华、北大已开始成立公司,使学术人员开发的技术商业化。〃另外一个美国人,英特尔公司副总裁马克尔o艾马,当时也看出,中关村是中国家用电脑乃至整个计算机市场快速增长的动力。他在1997年12月接受《北京青年报》网上采访时说:〃中国北京有个中关村,是很出名的,中关村市场上的计算机价格,非常便宜,性能又比较好,可以说价廉物美,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数一数二的,这种情况已经是中国家用电脑,乃至整个计算机市场快速增长的动力。〃。〃张江〃原本是上海市郊一片广袤的农田,政府在1992年把它圈起来建设高科技园区,其情形有如毛泽东早年赞美国家一穷二白时说的一句话,〃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当然画家不是别人,是政府。所以〃张江〃的一切……道路、桥梁、楼宇、花园,都是政府意志的产物。中关村不是〃白纸〃,而是一幅〃图画〃。一眼望过去,这幅图画不仅不美,还很丑陋,涂满乱七八糟的线条和色彩。就像我们此前的叙述,中关村的历史是开拓先于规划。在政府的意志进入之前,创业者已经干起来了。这是它与外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大区别,也是它的伟力之所在,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成为拒绝美丽和秩序的理由。所以〃大管委会〃接管中关村行政权力之后的第一个决心,就是要让中南海的领袖们再次来到这里时不会留下难看的脸色。这是一个毁掉一切从头再来的年代,而1998年是破旧立新的高潮。超过100个建筑工地同时开工,有10万名工人不分昼夜和钢筋混凝土滚在一起。工程进展神速,令人惊诧。中关村今天的大部分建筑,不是在这一年已经竣工,就是在这一年开始建设。但是从外观来说,最显著的变化还是白颐路。这条名声很大的小马路,原来只不过由两条车道、两排杨树和路边排水明渠组成,从南到北,弯弯曲曲地穿过整个中关村。现在经过28个星期,把树砍光了,把沟填平了,拓宽60米的路面,铺垫33万平方米的沥青,埋下32公里的管线,变成一条康庄大道,一直伸向上地产业基地。在它上地入口的街角处,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厦一字排开,这座亦中亦西、砖石结构的建筑在夏天启用时有个新鲜名字……〃海淀留学生创业园〃。这一年剩下的时间里,每周至少有两家公司在里面诞生,创业者还真的都是归国留学生,他们来自英国、美国、德国、荷兰、法国、日本和新加坡。
第80节:市场又在召唤(7)
经济崛起让这个国家精神大振,昂首挺胸进入现代世界,却又与它保持一段距离,用自己的货币壁垒和贸易壁垒阻挡着突如其来的危险。这时候,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家门口转来转去。它在当时和后来都被人们恰如其分地叫做〃亚洲金融风暴〃,是从泰国开始的,然后经过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扩张到整个太平洋的西海岸,把韩国、日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全都扫荡一遍,连俄罗斯和南美也受到牵连。就像好莱坞电影《龙卷风》一样,卷到哪里,哪里就要倒霉,就是没有登上中国大陆。全世界一片混乱,而中国稳若泰山。中央政府的官员得意地说,〃风景这边独好〃。朱镕基总理宣布,过热的经济已经〃软着陆〃。理由是,出口增加、就业增加、老百姓的工资增加、房地产投资增长率降低了49个百分点、货币发行下降了20%、工业品供过于求、粮食连年丰收导致仓库爆满。银行把不良债务减少200亿元,重新向外放贷。
市场又在召唤。它确立了自己的权威,也让社会的天平倾向民间资本。经济第一。一切为了发展。私营,更多的私营。按照当时报纸上的说法,1998年的春天是〃民营经济的春天〃。几个月前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公开承认现在国家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承诺把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承认非公有经济不仅仅是〃补充〃,而且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还向全国人民保证,不分姓〃公〃姓〃私〃,依法对各类企业予以保护、监督和管理。这是共产党对既定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做出的重大修正。
对于旧制度来说,它是颠覆性的。然而颠覆早在18年前就开始了。陈春先点燃的那团星星之火,现在就要烧遍整个国家。〃民营科技企业〃不仅成了媒体刻意追捧的对象,而且还是官员们表明自己政治倾向和行政水平的标志。贾庆林说了一句,〃要把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属下的那些官员便赶忙呈上一份报告,告诉这位还不太了解中关村的新书记,〃中国最早的民营科技企业〃就是出现在北京的。而现在,这个城市已有11847家这样的企业,有20多万人在这里工作。这让贾庆林大喜过望:〃要帮助民营科技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民营企业的所有者们听了这话,嘴上高兴,心里还在嘀咕。他们说只要党的报纸不再把他们打入另册、政府官员不再对他们百般挑剔,那就谢天谢地。这可不是不识抬举,乱发牢骚。此前很多事实都在证明,民营经济是被列在另册的。几乎所有官员都认定它是一个占有社会资源,带来无穷麻烦的祸根。而现在,这些事都被当做反面教材,人们说起来就像是在控诉旧社会。
民营企业主已经不是〃敌人〃了,但是还在争取成为〃国民〃。这局面要拿今天的眼光来看,真是奇特,可是在那个年代,政府方针的潜在逻辑就是这样。好多有权有势有影响的人物,只不过主张把私营企业主当做〃国民〃,就像是个〃青天大老爷〃一样受到民间拥戴。其中有个名叫萧灼基的人最为有名。这位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党的新理论是个〃网开一面〃的产物,很不牢靠,所以对一位记者大谈了一番〃修宪〃的必要。〃国家宪法应当明确保护私有财产。〃他说。这句话在用友公司总裁王文京听来,恰如久旱的禾苗遇到一场甘霖从天而降。我们已经提到过,王文京的事业,就是由10年前的那一次〃修宪〃鼓动起来的。
自从1988年开创中关村第一家纯粹的私营企业,10年来王文京已经建立起一个年销售2亿元的软件王国,还将在下一个10年引领中国企业全面超越外国企业,占领财务软件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以驾驭政治和法律的细微变化、剑走偏锋的本领来论,这完全是王文京个人的辉煌成就。1988年当所有人都在争戴一顶〃红帽子〃时,他别出心裁地为自己挑了一顶〃黑帽子〃。1994年当他的合作者苏启强对公司失去信心时,他自己掏出几千万元把苏抛下的股票全部购进,以确保他个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同时也避免任何人来把他的公司染上红色。在那之前的几个月,中关村爆发了第一次〃财务软件大战〃,至少有20家公司卷入其中,由于北京之外的地方几乎没有像样的软件行业,所以这场〃战争〃也可以说是一场全国性的〃战争〃,结局是王文京名利双收。他的用友公司拿下全国财务软件市场40%的份额,还得到〃试验区优秀企业〃和〃拳头产品〃两块招牌。直到今天,这都是中国软件产业史上由私营企业写下的最辉煌的篇章。
第五部分
第81节:市场又在召唤(8)
媒体吹嘘他的〃英雄事迹〃,政府给他颁发奖状,请他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演说。而他始终做出一副腼腆模样,不是躲在人家身后,就是钻进那辆最低配置的〃雪佛兰〃轿车,逃之夭夭。1995年他在上地购置一块土地,兴建〃用友大厦〃,成为这个信息产业基地的第一笔私人资本。他刻意把这件事的本质掩盖起来,却对采访他的两位记者大谈,〃在党的生日之前,用友公司党支部接收广告主管夏冰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还添油加醋地说:〃这是试验区私营企业中第一个被批准入党的新党员。〃这些事情全都表明,此人拥有超越常人的眼光和谋略,大智若愚。他利用了当时中国人还没想明白的民族性格中的好些方面:老一套价值观念声誉扫地、争论不休却并不追求结论、民众普遍希望富裕的心理、全社会的实用主义倾向、中国式的老辣、中庸、给失败者一个体面的台阶。随着公司壮大,这一切渐渐成了历史的陈迹。到今天,只是当他想要向后代讲述〃我们曾有那样一个年代〃时,才会有用。
1998年春天,王文京和他周围那些最亲密的合作者得出结论,头上那片意识形态的阴霾已经散去,他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的冲动,觉得没有必要再韬光养晦。上地的那座大厦已经建成了,用紫色花岗岩和大理石筑成底座,外饰银色的玻璃幕墙,借助于太阳的光芒,让人在老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大厦如此张扬,其实并不符合王文京的性格,可是我们如果考虑到他的被压抑了整整10年的愿望和激情,就不会对此惊讶。大厦当时可供500个工程师同时在里面工作,几经扩张,如今能够装下1200人。王文京本人在顶层有个巨大的套间。房间中央摆着他的加长老板台,被兰花、橡树和奖杯环绕着。墙上是他喜欢的条幅:〃大智世人用,至诚天下友〃。背后有他喜欢的照片,尺寸巨大。其中一幅是他和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合影,另外一幅是公司全体员工,总计700人,个个笑容灿烂,满怀期待地从镜框里望着他。
王文京当时34岁,是个外表圆润、慈眉善目、没有棱角的人。他出生在江西上饶的一个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