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个人投资的入门教程:你应该懂点投资学-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使用信用卡消费时应当保持理性的态度,一定要认识到,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与现金消费没有任何差异。千万不能因为没有支出现金,就冲动地过度消费,从而背负沉重的债务。这最终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使原本便捷的支付工具成了禁锢快乐的枷锁,使原本灵活的消费方式成了财富流失的通道。
  银行的钱不是那么好用的——负资产的风险
  一位香港的朋友在1997年初买入了一套带高级会所、室内外游泳池、健身室的全海景公寓,总价约600万港币。他每月要向银行还贷,加上各种税费,每月在这套房产上支出达到3万港币。这位朋友从事金融业,当时的收入也相对比较高,而且进行了一定的投资,当时的收益也比较可观。因此,他并不觉得供房子的压力太大。他购置房产时,香港恒生指数在13000点上方,后来一度上涨到超过16000点,但在1998年,恒生指数下跌到6550点下方。香港楼市与恒生指数经历了一轮相似的走势,但比股市跌得更惨,跌幅最高时达70%。同时,该朋友的收入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投资收益也大幅缩水。每个月超过3万港币的月支出,在这个时期已经变得非常吃力。他只能考虑出租这套本来准备自住的房产以减小压力。但这时房租也只能达到大约万港币,其余部分还是要从每月的收入中支出。如果这时卖掉这套房产,就要亏损200多万港币。当时的投资已经变成了负资产,他已经完全处在骑虎难下的境地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很多中国人也开始倾向于采用先举债消费、后偿还债务的负债消费方式。比如贷款买房、买车、装修,分期购买笔记本和其他家用电器。
  贷款消费有助于提早改善生活品质,但我们也应对其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否则极有可能使资产成为“负资产”,给自己带来麻烦。任何资产,甚至包括房地产这种固定资产,其价值都是随着市场需求而发生变化的,这种由供需关系变动所引发的价格波动,有些时候会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所以,如果贷款消费之后,所购得的物品价格大幅下降,就有可能使尚未偿还的债务高于当前物品的价值。 。。

方寸间的诱惑——信用卡非理性消费及陷阱(4)
以分期购买电脑为例。众所周知,在数码类产品中,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旧型号产品的价格贬值也比较明显。比如分两年期购买一款价格为1万元的新型号的高配置电脑,一年后,该电脑的市场价格大致会下降一半左右,而剩余未偿还的贷款额有可能超过市场上该产品的新品价格。这时,如果再算上自己使用一年所产生的折旧,这台电脑就是一笔不折不扣的负资产。
  在分期购买汽车、家用电器方面,同样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在这个时候,有些读者有可能会想,买房子总不会有问题吧,因为房子毕竟是一种固定资产,而且房价一直在上涨。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政策的调整会对土地价格产生影响,导致房产价格可能出现较大变动。房产价格最终还是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如果大多数人已经没有能力承担高企的房价,则需求必然会减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香港,就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大幅跳水的情况。时至今日,香港仍然有大量的房地产价格没能回到1997年的高点。
  “负资产”的出现会令人备受困扰,如果持有资产,并且继续履行债务,会遭受损失;如果终止履行债务,则会面临违约和信用危机等多方面问题。贷款的过程,是契约形成与履行的过程,虽然资产成为“负资产”会使所有者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但只要还可以履约,就理应遵守贷款协议。很多时候,市场在经过过度的虚假繁荣和大规模的非理性消费之后,会出现严重的萧条。此时经济有可能出现明显的衰退,不少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会大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无力继续履行贷款契约的情况。按照协议,贷款者的资产会被收回,这样一来,原本价值高昂的资产,就变成了吸走消费财富的“黑洞”。
  消费者在进行贷款消费之前,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性的判断。
  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消费目的是出于消费本身,还是出于投资的需求。如果是基于消费的目的,那么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比如,购买笔记本电脑时,市场上中档配置的产品就已经足够满足使用需求,其价格下调空间也相对有限,这类产品是合适之选。在购房时,对于三口之家来说,一个正常的三居室就足够使用。此时即使手上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承担更高的首付款,也没有必要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并寄希望于未来不确定的收益,而购买四室、五室的超大面积住宅。如果是基于投资的目的购房,则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因为此项投资即意味着想要获得买卖差价或者是租金收入,此时要考虑的就是房产的增值空间,以及房屋租售比等因素。关于房地产投资的思路,笔者将会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详细阐述。
  其次,要考虑到自己对贷款的偿还能力。如果贷款额度较高,则需要在完全偿还之前,始终定期支付较高的还款额。这对于收入并不稳定,或者支出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消费者来说,存在较大的压力。比如刚刚结婚的年轻夫妻,收入尚不稳定,将来还要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若此时贸然买入自己收入勉强能承担月供的房产,则有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相对来说,选择月供压力小的房产,并且在支付首付款之后,手中仍留有一部分可支配的资金以应对不时之需和各种风险,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三,要考虑到偿还周期。偿还周期越长,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周期越短,则短期要承受的还款压力就越大。所以,消费者应尽可能周详地考虑。如果商品的价格较高,那么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还应顾及自己目前剩余的适合工作的年数,以及未来工作收入的稳定性。这样才能避免因当前的冲动消费而给今后的生活带来过大的压力。
  比如,一个家庭需要购买住房,就要根据家庭的收入情况、家庭收入的稳定性以及主要收入来源者的年龄来进行综合考量。一般来说,每月的还款额度不高于家庭收入的1/4,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购房者尽量不要使还款额度超出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否则一旦出现利率上调或者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就会对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最好能在主要还款人年富力强、事业发展稳定的时候还清贷款,否则,还款压力就会比较大。
  基于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消费者应理性地作出是否进行贷款消费、如何进行贷款消费的决策。同时,还应更多地关注宏观经济状况,并学习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以帮助自己作出更准确的判断,避免因财富变成“负资产”而给自己带来困扰。
  

纸上富贵——数字带来的片刻欢娱
2007年的一天,我与一位老朋友久别重逢。看到他气色很好,而且面带喜色,我就问他:“最近是不是有什么高兴的事啊?”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不是做了些股票投资嘛,小赚了点儿。”后来他又说股市里赚钱也不太难,近期用这些钱换了车,买了高档手表。
  一年以后,我们又相遇了。聊起近况,他显得比较沮丧。由于他没有及时兑现股票投资中的赢利,在股票大幅下跌的过程中,又没能果断出场,不仅此前的赢利全都还给了市场,连本金也亏损了不少。按他的说法,就是纸上富贵了一回。
  没有经过历练的纸上谈兵是空洞的,没有兑现的纸上富贵是虚无的。在证券投资中,很多人常常因为账面上的暂时赢利数字而欣喜若狂,却忘记了把这纸上的富贵及时兑现,最终不仅没有锁定胜局,还由盈转亏,甚至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纸上富贵的现象普遍地存在着。对于国家来说,纸上财富凭空蒸发,会对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影响。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购买力大大减弱,此前数字上的财富大幅缩水,此后长时间处在经济衰退的境地中。再如自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实施后,日本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因美元贬值而蒙受巨亏,由此产生了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2008年初,有位期货投资者用5万元的资金全仓做多豆油,之后豆油一直处在上涨的趋势当中,她就把结算回来的赢利不断加仓,其账户资金曾一度多达1400万。但由于一直是全仓做多,在最后一次较大幅度的回调中,她的资金亏损到只余约4万元。
  资产的贬值,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在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得到较多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但是在消费水平提高后,纸上的财富回归原点,这种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
  人的决策中常常有不理性的成分,这种不理性在原本就非常抽象的投资过程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证券投资中,常常有人在买了股票之后,由于股价节节上涨,陶醉于账面上的丰厚收益,却忘记了市场具有波动的特点,最终把利润还给了市场。在2007年的股票大牛市中,相信此类投资者不占少数。在期货交易中,也出现过短期内用5万元赚到1500万的传奇人物,但这位传奇人物也因未将收益及时兑现,而最终重回起点。近年来,有些人通过买卖房产,赚得盆满钵满,但也常有炒房者没能在需求旺盛时及时出手,因而背负巨额贷款,并最终遭受亏损。
  投资过程中,成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而理性的态度会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本书中,“理性”这个词将贯穿始终。笔者认为,这也是从生活中发现投资的本质,在投资中持续赢利的唯一方式。如果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就难以避免投资失败。
  理性地分析纸上富贵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它大致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首先,没有把数字上所体现的财富具体化,因而忽略了财富的真实价值。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荒谬,但确实是很多人的真实情况。在投资过程中,很多人过于关注数字的变化,而没有将数字产生的影响具体化,最初还是在进行投资,而到后来,仅仅将其当作一场数字游戏。虽然这样有助于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投资交易,但如果始终保持这种心态,则往往容易对盈亏变得麻木,最终悔之已晚。正如前面所举的例子,用5万元进行期货投资,在获得了近300倍收益的时候,如果及时、适当地减轻参与的头寸,兑现部分或全部纸面利润,何至于最终后悔莫及。
  其次,投资态度不切实际。如果对经济环境缺乏理性的认识、凭空想象甚至妄想市场走势和投资收益,就容易高估市场态势和利润,而不能及时兑现纸面的收益。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是贪婪所致,但贪婪在投资中并不是坏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贪婪对投资有促进作用。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妄想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在投资过程中,应更实际地看待市场,更理性地兑现收益。
  第三,过度自信。很多人曾在投资或其他领域有过一些成功的经历,对自己的投资眼光极度自信。但投资中是容不得半点失误的,过度自信往往使人不能客观冷静地看待外部环境,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从而使得对市场的判断变成了缺乏理性的臆断,以致在已经取得良好的收益,并且市场开始出现反向变化之时,仍然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思路和策略,以致千金散尽,最终又是纸上富贵一场——
  一位投资者曾通过做贸易赚了几百万,在一个北方县城里面小有名气。2007年,股市正逢牛市,而做贸易生意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他就关掉了贸易公司,进入股市。此前的经历让他对于在股市中获得成功信心十足,于是,他一边交易,一边寻找规律。初期,由于市场走势良好,他连连获利,并在股市中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一度获得了近30%的收益。
  股票投资毕竟不同于经营实业,他此前的成功在于他的韧性和坚持,而在股市的零和博弈中,更需要的是理性和克制。后来,在市场转熊时,他不仅没能将此前获得的近100万元的利润收入囊中,反而将300万元的本金亏损到了70万元。
  可见,投资者不应对市场妄加猜测,而应客观地分析和判断市场的走势,顺势而为。市场永远是正确的,错误的只有投资者,而错误的代价,也要投资者自己来承担。适度的自信是必要的,没有依据的盲目自信是投资的天敌。投资者应根据市场的变化,选择适合的时间及时兑现收益,使其成为真正的财富。而纸面上没有兑现的利润,终究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
   。。

公路中间的陷阱——投资房产时中介的危害(1)
一条刚刚修建好的公路中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坑,以致路过的很多客车、货车都陷了进去。这时司机只能找拖拉机把陷在坑中的车辆拖出,但通常拖拉机都会收取很高的费用。后来,公路的管理部门把公路修好了,但不久后类似的位置又出现了深坑。由于事有蹊跷,记者进行了明察暗访才知道,原来这两个深坑既不是质量问题造成的,也不是自然毁坏造成的,而是人为的破坏。但为什么会有人把好好的公路毁坏,让汽车无法通过呢?正是利益使然!
  原来,这条路在被修建成公路之前,一直是一条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每逢下雨天,路过的汽车都会在泥泞中打滑,常常不能通过。一些村民就用自己的拖拉机帮助汽车司机把车拖出来,这些路过的车辆也会给他们一些报酬。久而久之,很多村民发现,这其实是一条生财之路,自己拖车的收入远远高于用拖拉机做农活的收入。但问题就是这种收入不够稳定。
  这个问题根本难不住想要以此致富的人,于是他们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把这条路的路面变得更差。后来这条小路修建成公路,等于断了一些人的生财之路。而这些人已经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很轻松地获得收益,所以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人为破坏公路,目的只是为了赚取每次拖车的费用。
  这是笔者前些年看到的一则新闻,这样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共的财产,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实属损人利己。这种行为是容易被发现的,但还有些行为虽然危害性很强,由于比较隐蔽,所以不易被发现。比如,很多人在进行房地产投资时,需要借助房产中介,而一些房产中介常常扮演了与事例中这些破坏公路的村民相似的角色。
  房地产中介最初的产生,是为了促进房地产的供需双方能更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交易者。房地产中介将相关的出租、出售、求租、求购信息加以汇总,并依靠提供上述信息来获得收益。这时往往是供求双方有需求,之后找到房产中介,由中介向其提供所需的服务,是完全正常的,对整个市场也是有益的。当然,供需双方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其他的方式,获取房产供求信息。之后,房产中介为了进一步发展,就改变了被动地等待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转而主动地寻找房产的提供方,并争取与其签订代理协议,成为唯一的租售信息提供者,从而把更多的房屋出售的供方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虽然使信息的需求方通过网络或报纸等方式获得更低廉、更及时的信息的机会减少了,但总的来说,它仍然建立在为供求双方提供便利的基础之上,所以还是合理的行为。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缺少道德规范的房产中介从业人员,开始在网络、报纸上发布铺天盖地的虚假供求信息,彻底破坏了供求双方的其他信息交流渠道,从而迫使供需双方不得不通过房产中介来获得相应的信息。这种行为破坏了市场秩序,也违反了平等自愿的商业竞争规则,与在公路中间制造人为的障碍的卑劣行为无异。
  一些通过非正当的手段破坏正常信息交流渠道的中介,是人们进行房产投资的障碍。在进行房产投资时,应对其提高警惕。因为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正常的道德规范的人,我们也就不能期望其在商业行为中,会遵守基本的商业准则。这时如果我们不进行适当的防范,很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公路中间的陷阱——投资房产时中介的危害(2)
一些不正规的中介常常在其提供的信息中,只将房产的优点加以说明,而隐瞒了一些弊端。比如,有些按商用房屋开发的房产,其产权有效期是50年,如果已经使用了20年,那么目前可能只余30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