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忘年之恋:朗读者-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飞宇:一本没有让我流泪的书(1)
  这本小说写了一场〃不能之爱〃,里面藏着战后德国第二代对战争的反思。它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畅销世界25个国家。
    文/毕飞宇
  《朗读者》一直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识字〃。可以这样说,就小说的外部结构而言,女主人公汉娜的不识字支撑并推动了整部小说。施林克到底是写侦探小说的高手,在推动作品的进程方面,他真的是一个行家。
  现在,我要说的不只是这些。如果说,《朗读者》仅仅是故事推进得漂亮,它充其量也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永远也上升不到伟大小说的高度。事实上,围绕着〃识字〃和〃不识字〃,小说的另一个核心出现了,那就是尊严。我愿意把《朗读者》理解成一部关于尊严的书。伴随着尊严,我们看到了暴唳、残###、无奈、软弱、忏悔与宽容。
  小说其实是简单的。必须承认,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我以为我读到了一部德国版的《洛丽塔》。整整一章,充斥着狂乱和铺张的###,###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渴望与更渴望。第一章是妖荡的、###的,一开头就不同凡响。一个十五岁的病中男孩在路上呕吐了,意外得到了一个中年妇女……女主人公汉娜……的照顾。我们来看看这个中年妇女是怎么照顾男孩的,她旋开龙头,〃窝着两只手掌掬着清水,泼在我脸上算是给我洗脸〃,这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女主人公汉娜曾经是一个〃不识字〃的纳粹。她拙劣和粗暴的关怀说明了一点,即使表达的是最为天然的母###,她的举动也伴随着党(纳粹)###。我要说的是,我喜欢施林克在第一章中的###描写,施林克的###描写具有罕见的宽度,这个宽度成就了汉娜的复杂###。汉娜是情人,是恶煞,是蛋白质女人,是刹那的天使,是灵光一现的母亲,是患有洁癖的行为艺术家,是床上的饕餮,是导师,是幼稚的求知者。是的,她最终还是枕头边上的纳粹。她的身上洋溢着矛盾百出的复杂气质,也就是小说中她身上复杂的〃气味〃。这气味让十五岁的小男人不能自拔,萦绕了他的终生。……汉娜的复杂###其实也正是人###的可能###。
  正如我读第一章的时候以为《朗读者》是德国版的《洛丽塔》一样,到了第二章,我把《朗读者》看成了德国版的《局外人》,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从第二章开始,小说不再妖荡,不再###,它滑过了你的眼角膜,揪住了你的心。严格地说,到了第二章,虽然小说依然围绕着汉娜,但小说的主人公已经不再是她,甚至也不是〃我〃,米夏*伯格,早已长大###的病中男孩,是〃我〃的内心的艰难处境。我说过,《朗读者》的核心是〃识字〃,现在,核心的意义展现出来了,在审判纳粹的法庭上展现出来了。真正的问题不是汉娜识不识字,真正的拷问在于,〃我〃有没有勇气在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对法庭说出真相。我为什么说读《朗读者》联想起《局外人》呢,是《朗读者》的〃我〃和《局外人》的〃我〃一样,最终选择了麻木,……虽然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我〃就是想麻木,一个是〃我〃只能麻木。但是,〃只能麻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为麻木预备好借口,〃我〃的借口是为了汉娜的尊严。我以为,这部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就在这里。它紧张,刺激,却又表现得波澜不惊。在保存汉娜〃尊严〃的借口下面,〃我〃保存了自己的〃尊严〃。这个〃尊严〃是局外人的〃尊严〃。为了这个〃尊严〃,〃我〃参与了对罪人的谋杀,是用〃原罪〃去审判〃原罪〃。从这个意义上说,《朗读者》是我读到的关于第三帝国〃第二代〃最为深刻的反思小说。作为一个小说家,我特别想补充一点,作为〃###〃的第二代,我认为,中国文学关于〃###〃的书写不仅不应当草率地结束,而应当重新开始。有些事你是不可以推给商人和民工去做的,它必须由作家来做,起码,作家应当参与来做。经历和参与绝对不是一码事,它们的区别和左手与右手的区别一样大。
  正因为如此,我在阅读《朗读者》第三章的时候没有了任何错觉。它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不是,它是《朗读者》,只能是《朗读者》。它是庄严的,却又是柔弱的。因为柔弱,显得抒情了。其实第三章并不抒情,但是,我是那样地被打动。在第三章里,〃我〃这个〃朗读者〃开始了他的再一次的朗读,他把一捆又一捆的磁带邮寄到进了监狱,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让我动容的是第三章的第六节,就在第一节,施林克写道:
  这是一种时而喋喋不休,时而沉默寡言的交流。当交流进行到第四年时,从监狱来了一纸问候:〃小家伙,上一个故事特别好!谢谢!汉娜。〃
  文盲汉娜会写字了,如果小说就在这里结束,我想,合上书之后我会流泪。事实上,我的泪并没有流出来,因为小说并没有结束。我相信了莫言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最好的小说一定是叫人欲哭无泪的。〃是。反思是了不起的,忏悔是了不起的,然而,如果这一切都离开了日常###,或者说,只局限于精神而不能构成日常行为,这种〃了不起〃只能是〃理论上〃的。《朗读者》最惊心动魄的地方就在于,当监狱把汉娜要出狱的消息告诉了〃我〃之后,换句话说,当出狱后的汉娜有可能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麻烦的时候,〃我〃畏惧了。作者对〃我〃在这个时候的内心描绘显示出了一个好作家的残酷。汉娜还是在出狱的当天早上自杀了,我想,她真的是为了尊严而死的。
  

毕飞宇:一本没有让我流泪的书(2)
好作家常常是不道德的。即使泪水已经到了读者的眼框了,他也不愿意让你痛痛快快地流下来。我只能说,这是一种职业道德,除非你愿意违背你对人###的基本认识,愿意违背你对人###的基本判断。好作家的手不可以抖。你一定要抖,可以,你把笔放先下来。等抖完了,再把你的笔拿起来。
  《朗读者》,一本没有让我流泪的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肖复兴:和历史调过情以后
  和历史调过情以后
    ——读《朗读者》
    肖复兴
  我一直在盼望着能够有这样一本小说出现。
  我终于读到了《朗读者》(译林出版社)。稍稍可惜,是德国人写的,而不是我们自己。作者本哈德·施林克,对于我们是陌生的,但在我看来,他和他的德国作家,特别是战后的德国作家如伯尔、格拉斯,一样的杰出和重要。他是一位法学教授和法官,在这本书之前已经出版了三本犯罪小说,卖得都不错。《朗读者》是他第一本〃严肃〃作品,除了在德国国内取得了轰动,并马上取得了国际###的成功。光在英语世界里就卖了快 200 万册,是战后继《香水》卖得最好的德国小说。
  同《香水》一样,这同样是一个有关###爱和罪恶的畸情故事,但也同《香水》一样 ,它在###爱和罪恶的表皮下,讲的是另一个更为深刻的故事,对于战后德国读者,触动的是更具有切肤之痛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对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的法西斯罪恶的过去,尤其是战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上一辈不愿示人的过去!故事讲述了 15 岁的米夏和 36 岁的汉娜一次街头偶遇和接下来无法控制的身体接触,女人对自身文盲和集中营看守历史的双重隐瞒,对学习教育的几乎疯狂的重视和偏执,并没有让男孩怀疑自己对女人的迷恋,###爱之前他对女人的高声朗读,不仅变成了小说的标题,也变成了他们之间的一种契约或是默契。然后,汉娜突然不辞而别,小说的第一章到此戛然而止。直到多年以后米夏成为法学大学生时才又看到了她:在法庭上,她出现了,站在历史黑暗的另一边,承担着战后人们对罪恶的指责。
  如果她是过去的凶手,米夏该怎么办?读到这里,第二章,小说终于露出了它清冷的锋芒,刺向了每一个后奥斯威辛时代的读者:毕竟历史过去得还并不太久远,罪恶也并不那么遥远。当你和那段黑暗缱绻地上过床以后,你会一身轻松的下床吗?后战争历史中的一代人,该如何面对自己对经历过那段沉重历史的父辈母辈的爱呢?
  读到这里,我在想,同情节紧凑而貌似情爱流行的第一章写法不同的这一章,我们中国的读者是陌生的,会显得有些隔,却是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我们的小说不少已经如一张油饼,被电视剧和时尚的双面煎烤得过分光滑油亮,香酥可口了。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到了这里,作者不仅将汉娜、同时也将米夏置于审判席上,就像第三章中米夏自己说的〃全都捆绑在一起出庭〃。只不过,米夏内心的磨折更为痛苦,虽然他没有和汉娜有过一次的正面接触,却在他同父亲、同法官、同老师,同他在寻访集中营的路途中遇到的出租汽车司机与餐馆里的瘸老头、年轻人的散点###中,一次次循环往复地拷问历史和心灵,那就是上下两代人对于历史罪恶的理解与谴责、对于残酷记忆的遗忘和铭记的矛盾。那种沉思与内省的笔触,让我感动,###不住想起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
  小说写到这里,已经不再仅仅是关于###爱或是罪恶,而是在讲一个有关如何在为了不能够忘却的记忆中,战后新一代人成长的寓言。在这里,汉娜是做为米夏的上一辈而出现的,米夏与她上床的###爱,不过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爱的一种极端的象征(在第三章里,作者特别写到那位精神分析专家盖西娜对米夏指出:在他的故事里他的母亲的影子几乎没有出现过,从一个侧面更证实了汉娜在小说中的身份象征)。在调节记忆与现实以及两代人的关系中,汉娜和米夏表现出的不是我们这里的成长小说中所常见的代沟,这里没有任何的预制设想,而是突然发现上一代人的罪恶,又如何处理对他们的爱,面对这种失控交错的纠缠、刺痛,如何以更健康的心态成长,而不是回避或视而不见那种集体记忆留给我们今天所有人的影子。这正是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
  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确实读出它是一部成长小说的味道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好的小说从来都是多义的。德国人从来都是成长小说的高手,歌德的少年维特的故事曾让年轻的郭沫若声名大震,也使得维特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莫非多年以后我们还需要让德国人给我们上这样青春觉醒与成长的一课吗?对于我们,后###时期中,把曾经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彻底遗忘,而且遗忘得那样漂亮,同时也彻底小资化了的文化中,《朗读者》这部书对于我们有着无法回避的相关###:在和历史调过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几代人之间的欲说又止、躲躲藏藏后面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天然去雕饰的语言,干净的像冰凉的骨架,在骨头的缝隙中是一个被历史隔开的两代人间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与蓦然惊醒的故事。 此次再版的小说中附有童自荣先生精彩朗读的光盘,让这本《朗读者》的朗读者多一层意味。
  

袁楠:一种西西弗斯式的阅读(1)
  一种西西弗斯式的阅读
    袁 楠
  我分了三次看这本不长的小说。德国人说,不论问哪个读过《朗读者》的人,对方都说〃我把它一夜看完〃。而事实上我读完每一部分,都要到窗前透口气,过路人给我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这以后才能回到那关乎爱情,或关乎道德、关乎历史和命运的小说中。它无论如何不能被轻松地拿在手里……尽管就书来说很薄……舒服地靠着枕头读完;《朗读者》逼着读者坐起来看它。它是西西弗斯的那块巨石:读者在孤独绝望的阅读中发现意义,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以至于###不住一遍又一遍地翻阅这些书页。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伯格在他15岁时偶然认识了公共汽车售票员,36岁的汉娜。他与这个年龄可以做他母亲的女人成了秘密情人。他为她朗读,和她###,直到有一天汉娜忽然消失。两人重逢时,他是法庭实习生,她是战犯……故事刚刚开始。汉娜宁愿让伯格困惑也不愿泄露自己的秘密:她曾是纳粹时期集中营的女看守。战后她隐姓埋名,不断更换自己的居住地。而更深一层的秘密是,汉娜不识字,这是她极力隐瞒的,也是他们爱情故事和她过去罪责的共同秘密。她被判终身监禁……伯格继续为汉娜寄去他朗读的磁带。汉娜令人惊异地在狱中学会了读和写,而她的〃小家伙〃只字未复。末了,伯格决定接提前结束刑期的汉娜出狱,而他见到的,只是年老的情人那天清晨自缢身亡的躯体。
    爱情·母亲的逃逸
  〃她把卷好的长统袜套到脚上,然后把脚放到了椅子上,把长统袜从小腿肚提到膝盖,再从膝盖提到###……〃,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从她的脖颈到肩膀,看到她先是裸露、苍白、后又被长统袜装束起来的光滑的腿。正在这时,少年伯格第一次爱上了汉娜。他跑出了房子,却跑进了自己一生也无法挣脱的爱情。
  爱情永远被爱恋或欲望诗意图解着,但往往最后要被伦常粗暴干涉。几乎所有不朽作品的爱情,都是疯狂的、错失的、梦想的、复杂的,都是对天长地久无休无止、不可遏制的深沉渴望。反伦理的爱情总比常人的爱情要激动人心一些,《朗读者》里伯格与汉娜的爱,即使在反伦常爱情中也那么卓尔不群、令人动容。
  36岁的售票员汉娜果真是镇定自若地提着女###意味十足的###的长统袜吗?15岁的伯格是一个安全的男孩?她动作里缱绻而充满力量的###有意或者无意?讨论这些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进入审美的视野,这样的爱情决非丑陋或者美好可以概念,它的真实嘲笑了一切僵化的定义。
  伯格后来认识的一个女人认为他必须清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她问他是否注意到他的母亲在故事中几乎没有出现过?母亲当然出现过,只不过更多是作为教育学的代表而出现的。〃你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教你学好时你是如何大发雷霆的吗?〃伯格父亲说,〃你妈妈总有理,这并没有让你从中得到安慰。〃更何况,对于伯格这样的德国男孩来说,他们的父辈在第三帝国或至少在第三帝国结束后没有做他们应做的事,这让年轻一辈感到失望。他需要为爱自己的母亲承担责任……因而伯格的母亲事实上无意中摆脱了母亲身份,而成为历史、罪责或者别的什么。对后者的指责和对抗虽不足以消除伯格的羞耻之心,却能减轻他反思和赎罪的痛苦,这样,〃与负有罪责的父辈较量起来总是劲头十足。〃
  汉娜可不同啊。她那衣物间若隐若现的乳房是对一个心理无助的婴儿巨大的抚慰,而那总是不断出现的连衣裙,如此飘逸的蓝色连衣裙,正是伯格向往的超越之境。另一方面,汉娜以她情人的身份把伯格从病弱的男孩变成有主导权的男人。他在精疲力竭的时候充分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男人的力量。这一点无论对于谁都无法忘怀。一旦汉娜的秘密被发现,一旦她从爱情的纯粹中被擒获从而进入历史,这一切便倏地消失了。汉娜仿佛与他的母亲有了某种类似###,他们的爱情在反伦常的轻与重之外,忽然被痛苦万分地扔进了罪与罚那万劫不复的深渊。
  爱在这时变样了,完完全全。伯格从此永远也不能停止把他与汉娜的生活和他与别的女人的生活相比较,永远都在寻找汉娜那无罪的复制品。他永远也找不到。
    哲学把人遗忘了
  如果你把它当做一部爱情小说来读,起先将体会到在这个飞一般旋转的时代已经没时间没能力切身体会的爱情的艰难与纯粹。然而,本哈德·施林克作为一个好作家,轻松而毫不留情地戳穿了我们企图抛弃自己责任的幻想,击中我们正麻木起来的灵魂,他在说,生活在历史中的每个人,就其人###、道德、使命来说,从来都不是无罪的。对于历史,谁都做不了局外人。
  伯格自问:〃我们这代人应该如何对待屠杀犹太人那段可怕的历史?〃对着入狱的汉娜,伯格该告诉她不要为了这个愚蠢的谎言而牺牲自己的一生吗?该为汉娜展示一种生活远景以争取她缩短刑期的努力吗?当伯格明知汉娜在做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他无论出于爱情还是出于人###都不能视而不见,可是,按照他哲学讲师的父亲的看法,伯格必须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必须让汉娜本人做最后的决定,而不是在她背后和其他什么人谈。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愉快的解决办法。汉娜为自己羞耻而走在毁灭的路上,设若她一生中最大的谎言被揭穿,因此得到释放,这个丧失了命运自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