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2页。
  其次,上海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既有别于米尔斯眼里缺乏起码的经济政治意识,政治上消极后卫,作为其他更有权力、更有声势的压力集团别动队的美国中产阶层,米尔斯,同前引书,第391~395页。 也不同于集激进与保守于一身,追求政治民主化和自由化的韩国中产阶层, Hagen Koo;“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 of the Korean Middle Class”;in HsinHuang Michael Hsiao;opcit;1993;pp55~72而是呈现出因外在个人境遇变化和生活压力所致的从保守到激进的政治选择——由孤立分散、明哲保身到集群组合、保障生存权利再到追求社会进步的变化特点。集现代性与保守性于一身的上海中产阶层,随着自身社会地位出现严重危机,转向了与下层民众接近的激进立场,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解体。这种因生存危机所促成的政治转变,显然是后发生型现代化国家政治动荡的产物。虽然上海中产阶层的政治追求缺乏类似韩国中产阶层那样清晰的理念,然而中产阶层的政治转向和激进程度,却动摇了社会结构的稳定基石,导致系统危机的全面爆发和政权合法性基础的最终丧失。就此而言,上海中产阶层在政治动荡的特殊时期所显示出的政治潜能、变化能力和斗争决心,无疑超出了西方中产阶层理论所预设的模式。其斗争方式所表达出的政治态度和力量,赋予它更为鲜明的激进者形象,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产阶层政治态度多样性的认识。
  

上海中产阶层……一种特殊类型的个案(2)
就职员阶层本身来看,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是基于职业保障和生活保障所遭受的个人无法抗拒的威胁。由于上海社会权力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现代民主制度的未及建立,决定政治选择的更多是个人对生活的深切感受而非外部的宣传鼓动,尤其是教育程度较高层次的职员,既不排斥也不盲从任何学说,分析思考,特立独行。因此20年代共产党虽在上海职业界下层青年中有一定影响,但却没有像在产业工人群体中那样广泛地建立起党的组织系统。张仲礼,同前引书,第771页。 据调查,洋行职员一般都在职业与家庭生活中打圈子,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不大关心。在1925~1927年职员运动虽已有了先声,许多外商企业的职员,在“五卅”运动中与工人阶级合作进行罢工运动,但这一时期的上海职员,是在浩大的工人阶级斗争中被号召参加这一民族革命的,其本身的革命自觉,实在是很薄弱的,朱邦兴等,同前引书,第710、717页。其成员也基本分散在各行业和各机构中,互不联络。及至抗战前,一些行业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渐集中了大批的职员,如金融业、百货业等,这一变化有利于现代群体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形成。尤其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上海的经济危机,使职员群体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就业难、保职难等问题使职员阶层普遍感到苦闷与恐慌。1927年9月至1934年4月间,上海职业指导所进行的职业谈话36491次,其中就业问题占了70%,择业问题占15%,改业问题占15%,因感觉谋生困难而来求指导者居大多数。在登记谋职的20880人中,国内外大学毕业3949人,专科学校毕业2753人,师范学校毕业2238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2845人,中学毕业4638人,中学肄业3043人,其他1414人。谋职者以中学文化程度为多,但大学毕业生也为数不少。而经职业介绍成功者只有2600人以上,仅及1/10。《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见《教育与职业》,民国23年第156期,第317~318页。 孤岛时期,职员实际收入只抵战前的1/4,中级职员几乎降至低级职员水平。内战爆发后,政治秩序失控更加剧了经济的崩溃,职员生活水准降至前所未有的低点。 1947年9月四行二局职员实际收入不到战前的50%,685%小学教员月薪只够买半石米,张仲礼,同前引书,第775页。 而“大学教授讲师,欧美留学专家,任教于本市著名中学者,颇不乏人”,“专家名师,数校争聘,虽为形成兼课之一因,然薪给过低,一校所得,难维一家最低限度之生活,迫于生计,乃不得不兼课以谋补助,实亦人情之所至不得已,故非改善待遇,欲使专任,确非实际所可能。”上海市教育局编印《上海市中等教育概况》,1948,第67页。生活经历和生存的巨大压力,使这一阶层终于认识到只有联合互助,共谋社会进步,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以及华北事变给予上海职员的政治刺激,使其第一次拥有了自己大规模的综合政治团体——1936年成立的上海职业界救国会。但由于职员运动并未把改善职员生活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救国会也只是包含许多先进职员的团体,并且是工人与职员的综合救亡团体,这使得职员运动本身不能动员广大的职员群众,造成运动范围的狭隘。朱邦兴,同前引书,第717~719页。30年代后期始,情况发生变化,职业团体在中下层职员相对集中的行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在战时,职业团体多以发扬互助精神、共谋福利为首要工作,如银钱业业余联谊会(银联)、保险业业余联谊会(保联)、洋行华员业余联谊会(洋联)、工部局华员俱乐部、职业妇女俱乐部等。40年代中期又有工余联谊社、四行二局员工联谊会、新药业同人联谊会、五金界同人联谊会、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中等教育联谊会、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等团体。作为非政治性社团,它们不对政府、行政机构施加压力,故能够合法生存。到40年代后期,上海中产阶层的中下层已成为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作为按职业组合的利益集团已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武器——有权威的群体组织。张仲礼,同前引书,第776~777页。1937年共产党恢复与重建了上海地下党,贯彻“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方针,以合法活动为掩护通过职业团体建立起组织系统,1937年底“银联”和“洋联” 已建立中###支部,1938年中共保险业支部成立并推动了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的筹组。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同前引书,第388、390~391页。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已在上海确立相当优势,1946年底中共已掌握主要行业的400多个工会,会员约30万人,在阵容上超过了国民党。各业共产党员就是职业团体的主要骨干。张仲礼,同前引书,第777页。据不完全统计,教师中的党员到解放前夜已约有700多人,全市三万多大中小学教师中参加各种进步教师团体的约6000多人。上海历史研究所教师运动史组编《上海教师运动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65页。虽然一般情况下职员群体的社会行动并不与现存社会秩序发生尖锐冲撞,非政治性的求生抗争还没有升级为城市暴动等与当局的武力对抗,但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却极其深刻,因为他们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其选择对现有统治格局能否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张仲礼,同前引书,第778~779页。 “在饥饿的体验中,我们理解了内战,为了永远免于饥饿,只有停止这制造普遍饥饿的内战,我们要求以真正民主为前提的永久和平。”上海历史研究所教师运动史组,同前引书,第213页。当相当一部分成员在求生抗争中转到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要和平、要民主的阵营中,其结果是加速了社会危机和统治系统的瓦解。肇始于求生存、求发展的职员运动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入共产党反抗当局的有组织斗争中,其产生的作用更是致命而关键的。
  

上海中产阶层……一种特殊类型的个案(3)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群体,上海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及特点,无疑具有更深刻的时代性,虽然它没有清晰的政治理念,缺乏完备的政治纲领,###与经济斗争息息相关,但其本身政治倾向的演变、发展与激进转向,却演绎出一段后发生型现代化国家中产阶层政治参与同社会变迁之间复杂而生动的斗争历史。时代的变化自有其内在的轨迹,虽然老一代的中产阶层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已经消亡,但他们烙在历史中的深刻印记,却为今日的海派文化所留存和记忆,其点点滴滴早已汇入上海历史变迁的长河之中。
  

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
近几年来,台湾社会现代化的趋势不断加速,都市居民很快地含摄各种次文化的向度。当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次文化渐次形成时即使是传统文化也只能占有一席之地的立足点,与科技文化、西方文化、企业文化等并列,而不再是一枝独秀。余德慧:《中国人的心理系列》,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1;第1页。这对强势的中国文化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事实上,中国社会三千年来虽不断地缓慢改变(其中有外来文化的加入融合),但一直没有剧烈的改变其文化原型的主干。不可讳言,这是一种高等文化将周围低等文化特质吸收的“容纳”能力之表现。然而近百年来,西方发生了一连串改变社会形态结构的重要运动,尤其工业革命的出现,更使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成为全球各地的风潮。随之兴起的交通与传播变革,也提高了人们之间互相的影响力。中国在这样的世界变局之下,也产生了风起云涌的转变。西化过程带来工业的发达与经济的繁荣,进一步也使社会文化观念产生变迁。
  

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1)
台湾自196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从向内发展的进口取代(import substitution)工业,转变为向外发展的出口导向(export orientation)经济形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经济成长,创造了许多社会流动机会,促成社会阶级结构的明显转变。萧新煌指出1960年代中期以后,在资本主义发展下的工业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与都市化(都市人口的集中化),都使台湾的社会结构出现两个新生的阶级,一是城市的劳动阶级,一是城市的中产阶层;相对地,二战后原为主要阶级的小农则持续下降为一个极为弱势的阶级。萧新煌:《变迁台湾社会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出版,1988,第375~401页。魏镛甚至认为到1980年代中期,台湾已日益接近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现代化社会。魏镛:《变迁台湾社会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出版,1985;第38页。这些研究对台湾社会阶级及结构变迁现象有以下的发现:土地改革后对小农阶级在工业化及挤压的农业政策下,不断流入都市成为劳工阶级,这使得小农阶级逐渐没落,而都市劳工阶级则不断成长;另外,出口导向也使得都市中出现许多介于资本家与农工间的社会阶级类属,他们包括有生产工具的中小业主、没有生产工具的公/民营企业经理阶级、中上级公务人员、企业受雇者、自由工作创意人、专业知识阶级等,这些人被泛称“中产阶层”,是台湾数十年来社会阶级结构变迁的主要特征。
  在另一方面,台湾的社会政治环境,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处于极具变动的状态——自力救济社会运动以及新政党的兴起,2000年国民党“总统大选”挫败更是国民党掌控威权的转型年,关于台湾政权的转型与转移已有许多解释,包括国民党政治团体的内部危机、反对运动的积极参与、社经发展的结构变迁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等内外环境因素的交替影响。林素琴:《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论文——阶级文化与政党文化形象》;台北,1994,第2页。其中就社经发展的结构变迁而言,研究者讨论的焦点往往牵涉到前面提及的“中产阶层”的兴起,“中产阶层”的兴起被认为在台湾威权转型过程中一个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角色。
    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在经济成长中经常被用作评量其社会进化层次的依据之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指针之一。1951年,也就是经济计划实施前,台湾农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为3228%,工业占2133%,约占五分之一,196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在其经济体系中长期维持重要的地位。但到了1971年工业生活3894%,远超过农业的1307%,其后工业一直呈现快速成长,至1986年达4711%的最高峰,同期农业仅占555%,而同时期服务业呈稳定状态,约在4598~4794%之间。但1988年服务业首次超过一半(5013%),且持续成长。服务业呈现质变,由蓝领阶级为主的服务转变为信息服务。至1998年农业为273%,工业为3493%,而服务业为6234%。
  从工业化以后,台湾经济年均成长率亦出现可观的现象。从1951~ 1979年年均成长率是91%。其中1950年代约为77%,1960年代为90%,1970年代仍达10%,但其中1974年及1975年因能源危机的影响出现低成长,分别为112%、803%。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仍维持86%。但随着工业“成长极限”的出现,自1988年以后一直维持在539%~823%之间,1998年的金融风暴更降低至53%。台湾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力求增加“国民所得”,此一中心原则的效果亦在同时期中展现出来。1952年平均“国民所得”为263美元,1980年为2054美元,1985年3142美元。至1997年已达12019美元。
  而且台湾的所得分配亦有缩小的现象。1950年台湾最高20%所得阶层与最低20%所得阶层,每户年平均所得比率为15∶1,到1979年降为434∶1。这显示台湾在经济成长与经济公平上力求实现民间均富目标的努力。可是随着经济成就越大,此一努力似乎有限。自1981年起贫富差距再持续加大,由421∶1扩增到1997年的541∶1。陈瑞贵:《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性之研究》,台北:亚洲未来趋势研讨会2001年6月9日。
  1一个新中产阶层的壮大
  台湾的社会结构在二战后50年里,经历了相当快速而显著的转型,具体地说,即是其阶级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和连续性的消长,如地主阶级的消失,小农阶级的产生;小农阶级的流失,蓝领劳工阶级的崛起;都市小资产阶级(不雇用家庭以外劳动力的小店东)韧性延续和削弱;旧中产(小雇主)阶层和新中产(专业白领和管理白领)阶层的同步壮大;以及资本家的凝结和坐大。萧新煌:《变迁社会与人群变迁——讲座》,台北:《阶级转型与中产阶级的崛起》,2003。
  换言之,二战后台湾社会已经呈现出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雏形,尤其是在1980年代以后,此一变迁趋势特别明显。虽然它还在形塑当中,但明显的迹象是“传统”阶级(如小农、小资产阶级)持续式微削弱,“现代”阶级(劳工、中产和资本家)则上扬扩大,社会流动的频率则颇为可观。陈光兴:《台湾消费社会形成的初步思想》;台湾清大亚太:《文化研究室城市中华人的文化生产论坛——专文》。
   。 想看书来

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2)
随着新阶级的崛起,上述垂直社会流动也在1990年代逐渐降低,过去大量涌现的“多元阶级家庭”势必将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未来“单一阶级家庭”的浮现。更值得注意的结果是“家庭主义”过去所发挥淡化阶级利益矛盾的作用将逐渐消失,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亦将加大。相当可能的另一结果是,阶级差异在下一世纪初将跃升成为集结、动员利益分配和价值冲突的主要来源。因此,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的问题势必成为21世纪台湾社会的冲突点。 萧新煌,同前引文;2003年3月。
  2社会阶级的重新分布(见表1)
  1990年代的台湾阶级结构已相当呈现出成熟的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色彩。在整个台湾,劳工是比例最重的阶级(403%),其次就是中产阶层(336%),其中,新中产阶层(249%)又远大于旧中产阶层(小雇主)(87%)。因此,新中产阶层已俨然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次阶级,其比例是249%。这说明此一新兴阶层在工商资本主义化的台湾已跃居很关键的位置。萧新煌,同前引文;2003年3月。
  表1台湾的社会阶级分布表单位:%台湾/1992台湾/1992Ⅰ资本家23Ⅱ…2…2专业白领103Ⅱ中产阶层 336Ⅲ小资产阶级177Ⅱ…1旧中产阶层(小雇主)87Ⅳ劳工阶级403Ⅱ…2新中产阶层249Ⅴ小农阶级61Ⅱ…2…1管理白领 146样本数1089注:Ⅱ…2新中产阶层:为受雇者,不靠资本或劳力获取其阶级地位,而是凭其技能知识专业获得职业和阶级地位的白领阶级,这又包括Ⅱ…2…1管理白领:指的是那些负担管理其他员工工作的责任者,以及…2…2专业白领:指的是那些不负担管理其他员工之责,且在工作内容(如上下班、工作步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