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读鬼谷子-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免于一死,但“脑后有反骨”的黑锅,自此便牢牢背在他肩上。
无论在医学上,还是星相学里,都没有一个“反骨”之说。孔明以“反骨”之名欲杀魏延,自然难以服众,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嫌疑。若是就事论事,其实倒是孔明的主子刘备,无论从投袁绍、刘表、曹操,都是投一个背叛一个,从来就不曾想从一而终。就是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心猿意马”之人,孔明居然还为酬“三顾之恩”,屈身投其麾下,实在有点像打自己的嘴巴。
此后的魏延,身随汉室,立下过不少赫赫战功。诸葛亮二出祁山时,魏延还出了一个极好的主意:直出子午谷,杀魏兵一个措手不及。但孔明因为对魏延其人的戒意,迟迟不予采纳,千载机遇就这样一闪而过。事后,连老对手司马懿也承认:“诸葛亮平素谨慎仔细,必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地理;若吾用兵,先出子午谷胫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另外,从两个故事来看,魏延不仅没有反心,反而是一片忠心。其一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操兵出斜谷界口,魏延在严词拒绝曹操诱降后,拈弓搭箭,射中对手。这一箭更让他千古扬名……他成为蜀汉中唯一伤过曹操的人!其二是孔明六出祁山,司马懿料定孔明有病,谴军打探虚实。孔明命魏延引兵出战,杀退夏侯霸。即使是这样危急的时刻,魏延也没有想到去反叛。最后终因不得志,一个智勇双全、身经百战的将军不是倒在战场的硝烟弥漫中,而是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同伴马岱刀下。
纵观魏延悲剧的一生,与他自己的性情息息相关。“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地而献其土。”吕布如何?在那种朝代,弑主之人是不会被高度认可的,即便在后人眼光看来是深明大义、弃暗投明。
魏延太过自负,实力很强,但是不能谦恭克己,不服指挥时有发生。也未必是那种甘于舍生忘死的忠诚大将,“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说:‘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汝等须以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王平出说:‘某愿当之。’孔明说:‘若有失,如何?’平说:‘愿当军令。’孔明叹说:‘王平肯舍身亲冒矢石,真忠臣也!。。。’”可惜连王平都敢冒此危险。恃才放旷,怎能招人喜欢?
刘备和五虎大将悉尽亡故之后,魏延成了资格和功勋最老的人,难免会桀骜不驯、傲才凌物。尤其在诸葛亮死后,由于在资历和威望都不如他的杨仪带兵,他更加不服。当马岱提他的人头去报功时,阴险狭隘的杨仪竟然“起而踏之,说‘庸奴!复能作恶否?’遂夷延三族。”他死后七年,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这样的评语:“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魏延是个性情中人,“我等投魏”是句气话!他投魏的机会那么多;真要投早投了!说到底,就算真的投魏,也情有可原。诸葛亮不懂得,也不愿意与有个性,有棱角的下属相处。这点上,刘备比诸葛亮大气得多,刘备更能把握大局。其实诸葛亮没有害魏延之心,要加害魏延对于诸葛亮生平来说是很容易的。但是诸葛亮确实是不怎么喜欢魏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有缘分的。诸葛亮对魏延就是没有好感。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对魏延之死作了很精辟的分析:第一:你诸葛亮为什么不亲自杀,把杀人的任务交给了杨仪和马岱?是不是诸葛亮也觉得杀魏延心虚,下不了手啊?第二,如果魏延真的想叛变,他至于还跟杨仪叫劲吗?说句明白话。魏延也就是觉得自己多少年跟着诸葛亮出生入死,功劳苦劳都有了,可什么待遇也没有。他如果心中怨恨诸葛亮,倒也是在情理之中。三,魏延就算是反对诸葛亮,可也不是叛国啊。这顶多算上下级闹矛盾。魏延对撤兵的事说得很清楚:不能因为丞相死了,就把国事废了。该伐魏还得继续伐。这里边没有一点叛逃的意思啊。顶多是魏延不同意诸葛亮的遗嘱罢了,也犯不上给杀了啊?
当然,魏延之死很值得当今的管理者深思:不可因个人喜好“*”一些有才华而个性迥异的下属,更不可为了证明自己没看走眼而处处阻碍其立功和进步。“反骨”不会与生俱来,谁也不愿意身上长“反骨”,但“反骨”是可以逼出来的。“反骨”与“忠骨”之间,相差的只是一种识人之眼、容人之心、爱才之道,这就是魏延之死留给世人的启示。。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节:众口烁金
第二节:众口烁金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说: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笔者字面理解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
嘴是关闭情意的机关。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
耳目是心灵的辅助;所以可以把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加以分析,从而发现细微的变化,分辨出“忠”和“奸”。
故说:参调而应,利道而动。
所以说:耳目口三者有机协调,按照统一的计划行动。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
语言纷繁不会乱方寸,翱翔天空不会迷失方向,事态变化后不会危险,所体现的始终是适度、得体、合理。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
所以看不明白的人就不能让他看,听不明白的人就不能对他说。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
没有开窍的地方不可以前往游说。
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别人不接受你的观点的地方,不可以来。
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
不通事物规律的事,圣人决不会去做。
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
古人说:“口用来吃饭,不用来说话”,因为语言里有很多别人忌讳的东西,言多必失。
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遭到众人指责的人,一定是他的观点错误。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实施外交谋略。
“嘴”是关闭情意的机关。自己不说,别人什么也不知道。但是,什么也不说的人是“哑巴”,人不可能不说话。关键是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即不能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要赢得别人的信任,还要揣测出别人的内心世界。
“耳”“目”是心灵的辅助。眼睛的所见和耳朵的所闻,都是传送到大脑的信息,大脑可以把这些信息加以归类分析,从而发现事务变化的征兆,想方设法引导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大脑的信息同时还可以把事情发生前后的现象进行类比,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可以分析出哪些信息源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源是虚假的,“忠”与“奸”一下子就变得明朗了。
耳、目、口三者要有机协调各司其职,按照统一谋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各自的使命。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乱方寸。在错综复杂的事务中,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迷失方向。这样,在事态变化后,不会陷入被动局面,始终掌握主动权。始终体现的是沉稳、平静、适度、得体、合理。
所以,在外交事务中。那些看不明白的人,就不能强迫他们看。那些听不明白的人,就不能强行让他听。没有开窍的地方,不可以勉强陈述见解。不接受你的观点的人,千万不要贸然说服。那些,不通事物规律、不通常理的事,圣人决不会去做。古人说:“口用来吃饭,不用来说话”,因为语言里有很多别人忌讳的东西,言多必失。遭到众人指责的人,一定是他的观点出现了错误。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苏秦秦国碰壁
苏秦秦国碰壁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补遂,黄帝*涿鹿、擒获蚩尤,尧*驩兜,舜*三苗,禹*共工,商汤*夏桀,周文王*崇国,周武王*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鬼谷子说:“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苏秦在秦国受挫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合适的时机,没有揣测出秦王的真实意图就盲目出击,问题就出在盲目自信、急于事功上。后来苏秦挂六国相印,富贵之极,也不是天山掉下来的,没有在秦国遭受挫折,承受沉重打击,他是不会沉下心来反思自己,刻苦学习,研究实事的,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辉煌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张仪楚国碰壁
张仪楚国碰壁
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游学。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
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威王大喜,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昭阳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张仪原本没拿,就是不承认,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五体棱伤,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
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他们又回到魏国,再进入秦国。
鬼谷子是一代纵横学说宗师,他的学生苏秦学业期满以后,踌躇满志,自以为可以说遍天下,位极人臣,结果在秦国大受挫折。而另一个学生张仪出师以后,比苏秦还不如,非但没有富贵,反而还被冤枉得遍体鳞伤。
鬼谷子说:“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是不能轻易开展“游说”活动的,否则就会陷入“众口铄金”的被动境遇。
韩信郁郁不得志
韩信郁郁不得志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
年轻的时候,韩信混得很不如意,家里比较穷,平时品行一般,也不太注意人际关系。尽管有不错的才华,但是没有办法被推举为官。然后别的方面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谋生手段,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更不会做生意。这样,韩信就只好在别人家骗吃骗喝,导致几乎所有的人都很讨厌他。
韩信一度在某位亭长家里面住了几个月,亭长老婆非常不高兴,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开饭的时候稍微烧些稻草,弄点炊烟出来,等韩信过来准备白吃的时候,又不开饭。如此一来二去,韩信已经预感到别人不欢迎他,只好离去。
韩信没饭吃了,只好在城边的小河里面钓鱼为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在这条河河岸上有一群中年妇女,她们依靠给城里的大户人家洗衣服为生。有一位大妈看见韩信很可怜,就用洗衣服赚到的钱给韩信做饭吃,让他白吃了好几十天。韩信非常感激,对大妈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的谢你!”结果那位洗衣服的大妈顿时大怒说:“大丈夫不能依靠自己吃饭,我是看你像个有才能的人暂时落魄而帮助你,难道是指望你将来报答我吗?”
淮阴城中有个流氓看不起韩信:“韩信长了一个大个子,身配宝剑,其实是心中害怕,壮壮胆子而已。”然后当众侮辱韩信:“韩信你要是不怕死,就来砍我;如果怕死,就钻我的裤裆!”韩信抬头仔细看看对方,就从这个流氓的裤裆里钻过了过去。在场所有的人都狂笑不已,都认为韩信是个胆小鬼。这个典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跨下之辱”。
秦末,天下大乱,项梁率领楚军渡淮河攻击秦军,此时韩信就投入了楚军中,干一些跑龙套工作。后来楚军在定陶败于秦军章邯,项梁阵亡,韩信归属项羽,当了一个“郎中”的小官。韩信多次向项羽提一些建议,项羽都没有采纳。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被封为汉中王,韩信预感到在项羽手下不会有什么前途,就投靠了刘邦。
韩信最初未被汉营重用,后来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处斩,在行刑时已有十三人被斩,临到韩信时,他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感到惊奇,释放了韩信,后来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韩信并不满足于这个职位。
韩信与萧何数次谈话,萧何对他有深刻的印象。到达南郑一段时间,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自己,却没有音讯,感到不受重用,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这样的将才不能轻易流失,于是萧何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
起初,刘邦听说萧何逃出,十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