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光绪中华-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沿岸区域投入了攻击,第一天投入对俄罗斯的战争的部队,数目近七十万人,按照总参谋部的预计,在三到五天内就能够攻克伊尔库兹克,而西线部队在一个月内应该就能抵达咸海滨饮水。

随着陆线战争的开进,全世界的人都开始相信同盟国集团将迅速获胜,法国将迅速灭亡,欧洲将进入一个新的秩序时代。而在亚洲,俄国将彻底沦为一个二流甚至三流的国家,中国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后完全控制亚洲,并在亚洲建立起一个新的秩序。

而这个时候,整个大巴黎攻防战才刚刚开始而已,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了德军的胜利和法国人的败退了。

在两百公里长的战线上,德军总计兵力一百二十万人,而在他们的对面虽然如今兵力差不多对等,但是法国的大后方,新的军队正在源源不断的向巴黎进发,保守估计,在一周到两周内,法国有能力在这条战线上完成二百万人规模的集结。

初开始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并形成了大量的伤亡,从东方兵法的概念来看,围城起码要有三倍的兵力,但是德军的兵力仅仅与对方相等而已,而随着战争的进展,这种兵力对比将越来越不利于德军,法国人在巴黎周围布下了一个铁桶阵,大量的壕沟被挖了出来,大量的铁丝网和机枪阻断了冲锋者的脚步,并收获着他们的生命,在没有有效对付这种防御的方法的情况下,双方都无法在这种战争条件下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进展。

而目前这个事实也证明了小毛奇之前的判断,英法联军的退却只是一个战略的伪装而己。

双方迅速进入胶着状态,小规模的战争不断,但是都无法形成大的战果。

反观东战线由于中俄对于战争的准备不一,投入兵力的多寡不一,在经过了七天的艰苦防守之后,伊尔库兹克和安加斯克先后失守,俄军的战略重点开始向东方转移。

倒是西线的王士珍部遇到一些麻烦,他们的部队开始受到游击队的骚扰,当地人似乎不太欢迎他们的到来,尽管这个方向上俄正规军的防御很少,兵力也不多,但是断断续续的小股敌人的骚扰让他的大军不得不把前进的步伐放慢。这也使速战速决的策略看上去有些不太可能了。

而很快的,他们也得到了国内的支援,四个日本师和一个廓尔喀师被编入第三方面军,他们暂时被安排在绥靖后防治安的任务上。

令王士珍更为懊恼的是他从北京收获到一个新的不好的消息——他的申请调用皇家航空队的请求被总参谋部和军备部驳回了,理由是皇家航空队已经北派。

炮兵指挥官出身的他当然知道空中侦察对于炮兵部队的重要性,但是自从北方有飞艇被击落的事情发生后,他麾下的飞艇部队也尊奉指示不再起飞执行任务,所以他就打起了皇家航空队的主意。他当然知道皇家航空队全部拨给了定亲王使用,他本想从那里分一点回来,却不想这点要求被徐世昌看的清清楚楚。

徐世昌还私人给他回了一封信,说西路俄军总兵力不超过五万,炮兵发挥实力的余地不大,所以没有理由调用航空队给他。

尽管回绝了,但徐世昌还是建议王士珍可以酌情使用飞艇,毕竟完全不用就有点因噎废食了,小心点不要捅大篓子就可以了,遇到有地面骚扰就尽快返回。

想透了这一层,王士珍也就缓开了眉头,在现市控制区的重要关节点上,譬如重要城镇,后勤通路等关节上,飞艇可以回复巡航,保持一个警惕性也就够了。而目前由于情况特殊,但凡有攻击倾向的,士兵可以不经请示教化官即行开枪。

为了这个,西疆教化司的正三品司官,四十岁不到的杨度跟他打起了官司。

“教化衙门里好升官。”这是王士珍时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他这句话也代表了相当多的军官的看法。摸枪杆的比不上动嘴皮的,全军各部队也都陆有磷军事主官和教化主官的冲突事件发生。

就这样,经过一番争吵之后,王士珍把后方的事务一气之下全部交拾了杨度处理,而作为交换条件,杨度也答应自此以后不干涉前线部队的事务。

第三零零章 … 由陆转海

大巴黎攻防战的庞大人员投入和相对低水平,低杀伤力的武器水平形成了不对称的对比,任何一方都无法在对方不犯什么大的无可弥补的错误的前提下大规模的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而进攻方和防守方谁也没有能力在已经形成的两百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做出有利于已方的改变,对峙状态便由此形成。

德军唯一收获的就是避免了第一集团军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后继部队没有投入到进攻巴黎的攻击中去,任由第一集团军孤悬在外被法军围攻的话,疲惫不堪的第一集团军很有可能会陷入到濒临覆灭的危险之中。所幸的是他们及时做出的改变让德军避免了开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溃败。

尽管如此,战场上如今演变出来的局面也打破了他们六周之内覆灭法国的既定计划,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英法拖得起,而德国拖不起。如果陆地上不能打开局面的话,那么就只有看看海军有没有可能在海面上突破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为帝国开通补给线,并绞杀英国人的海外补给线和生存空间。届时海上局面的变化将反过来对陆上战争形成巨大帮助,也许解决问题只是晚几年而已。

柏林最高统帅部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随着两百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陆续发生的几次堑壕战之后,德军发现曾经近在咫尺的巴黎如今就像天堂那样遥远。不,也许天堂还要更近一点。

数百万人的军队就在马恩河两侧对峙着,而德法边境的军队也毫无进展,从兴奋转向失望的威廉二世渐渐的也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他已经屡次召见总参谋长小毛奇,言谈中已经流露出要他对目前战局负责的意图。随后没多久,德皇就任命了他的威廉皇太子为德法边境的总指挥官,威廉皇太子在这个方向地进攻事物上享有专权,并不受柏林最高统帅部的节制。在这个方向上,威廉皇太子得到了允诺。在1913年之前,他将得到超过50个师的兵力,以完成对马恩河方向的进攻兵团的战略支援。并两相配合,尽可能对法军造成一百五十万人以上的减员,并迫使实力大损的法国人投降。

当然,六周灭亡法国的希望是一定破灭了。而为了配合这一战略计划地实施,海军部也获得指令,大洋舰队更名为公海舰队。并要以适宜地姿态为陆地上的战争做出贡献。

这个命令也包括远东太平洋舰队。为了体现对中国皇室的尊重,这份命令也被传达到了我这里。而根据线报,德皇应该是刚刚收到有关太平洋舰队指挥权问题的商榷。

幸而这个命令还没有立即开始执行,无论如何德国人也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开着战列舰就出海寻战,那基本上是等于找死。这就给我留下了一定的交涉时间。随着北欧公海舰队地战备状态提升,东亚太平洋舰队也加紧了战争准备。

他们的指挥官仍然是施佩,只是他的军衔已经提升到了海军中将,自英德新加坡海战之后,这里的一切事宜均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而他也知道,如果没有中国皇家海军的配合,太平洋舰队根本没有可能威胁到英国在亚洲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印度。即便他们攻占了新加坡,他们也没有更多的能力去对印度洋内的英国舰队有所威胁。

而巴格达铁路虽然已经建成通车,但是由于战争的关系,这条铁路已经不安全了,塞尔维亚的游击队频频破坏铁路线。奥匈帝国地军队根本没有能力维护在巴尔干半岛内的巴格达铁路线路。而君士坦丁堡又时常受到意大利和希腊海军的袭击,这条线路在目前的状态下,无法对亚洲局势形成有利的支援。

所以,在接到命令后,施佩也向国内发了一份申辩书,希望国内对中国施压,让他们的海军配合进行行动,这样的联合行动才能够保证舰队在印度洋有所作为。

但是他的申辩书有如石沉大海,柏林方面始终没有任何回音。这也使得他只能收束他的部下,以旁观地姿态看着欧洲海上的战争。

与欧洲大陆上对峙状态的慢慢形成不同,中俄北方边境线上的战争却是呈现一面倒的格局,随着伊尔库兹克和安加斯克的陆续陷落,俄国人不得不将战略防御线收缩到叶卡捷琳娜堡一线,事实上由于当年的远东铁路修到叶卡捷琳娜堡就停滞不前的缘故,叶堡东方地大片土地上,俄罗斯根本没有没有与中华帝国一拼的实力。

而在中亚部分。王士珍的使者开始与咸海南方海滨的希瓦汗国取得了联系,对于这片土地上的第三种势力,也是最弱的一个势力,王士珍的计划是花剌子模人要么请藩,要么中立。当前最好是让他自动请藩,实在不行要一个中立也就够了。而简单的接触后,花剌子模就应允保持中立,王士珍虽然有些不悦,但是当前的任务并不在这里,不悦归不悦,也还是放过了这个汗国。

他的大后方交给了教化司司正杨度,杨度的工作却是另辟蹊径,他采取的方式与王士珍先前的暴力肃清政策不同,相反与当地的一些汗酋交起了朋友,向他们说明帝国的归化政策,在他看来,这些地方的人在四五十年前还是心归王化的,即便是过去了一两代两三代,但是当年毕竟还是有些根基的,尽管这些根基已经很不牢靠了,但总比俄国人才几十年的经营好些吧,俄国人对当地人又能好到哪里去?

抱着这个宗旨,杨度采用了一系列的怀柔手段,当前正是缺粮的季节,因为跟大将军王士珍不睦的关系,他又不敢动用军粮,于是便走了同年的关系,从陕西巡抚处调了若干的米面过来,也算收买了不少的人心。

他的这个举动也收获到了一定的成效,暴力反抗的事件也少了不少,甚至还有另外的收获。波斯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那几位自然是在规划之内的,倒是南方有不少阿富汗人跟他取得了联系,言语中似乎有求援的意思。盘问清楚了,他这才上了个折子,把前因后果讲了清清楚楚。

阿富汗王室当前的国王叫哈布拉比汗,在英国的半殖民统治下过的还算安逸,倒是他的儿子也是太子叫阿曼努拉,自来同情国内向往独立的青年阿富汗党人。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中国给予了阿拉伯地沙特家族以独立地支持。并且没有像传统殖民国家那样提出苛刻的条件,据说只要口头上承认中华皇帝为宗主即可,所以他就秘密安排了人与正好此时开始怀柔政策的杨度联系。阿曼努拉或者说他支持的青年阿富汗党希望杨度给予他实际意义上的支持,譬如给人给枪,趁着这个世界大乱的时刻,阿富汗完全可以从英国人地控制中走向独立。而为了感谢中国的帮助。阿富汗可以加入中华帝国的藩属行列,效乾隆年间例,岁岁入贡,地位比拟廓尔喀就可以了。(乾隆年间,叫爱乌罕,时有入贡良马等物。)

这么大的事情杨度做不了主,所以他把球踢回到了北京我这里。一时之间,我也不好太明确的回答他,眼前的局势正是我尽量避免招惹英国人的时候,德国人希望中国海军配合他们行动的请求我都没答应。现在就更没有理由去支持阿富汗独立了。而且阿富汗一上来就摆明找冤大头出头的样子,这个与阿拉伯不同,我没有理由开始就明确答复他们。

于是这封折子就留中不发了,杨度是个大儒,向来有些文人的穷酸气,在这个关节口他敢跟王士珍顶牛也是他不智地证明之一。而这时候我在阿富汗问题上不置可否,很可能还会给他误会,要是到时候他自作主张做错了什么事,这么个人就可惜了。

所以就琢磨着要换将。那个地方毕竟还是战区,太文的官派过去的确是有些不合适,杨度这个人的使用,现在看起来当初我的确有些失误了。想了想又电话征询了徐世昌的意见,于是定下了由现总参谋部东亚司副司长赵秉钧中校前往。这家伙也是当年首批留德军官中,军阶最低的一个,当年跟着载沣出尽风头也让他的仕途在载沣倒台之后一直蒙着一层灰暗的阴影。

当然,这也是给个面子给徐世昌。徐世昌一直都是很器重赵地,这次也给他的面子,给徐秉钧晋了上校军衔,并以军人身份出任文官系统的教化司长职务,也算是一个特别的提拔了。我也相信这么个聪明人能在西疆打开一片局面来,毕竟那边环境之复杂,各方势力之交错,也需要一个聪明人去理一理。

至于杨度,则调他回了北京,正好北京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院来协调内阁总理大臣与内阁各部之间的办事效率,现行的制度是内阁总理大臣副大臣直接与各部沟通,或者通过内阁书办司与各部协调,内阁总理大臣副大臣直接去指导各部办公就有点太过,而让书办司具文或委派人员前去,又显得级别太低,所以承宣传部尚书康有为的建议,在内阁与各部之间增设一个弼德院,以作为内阁总理大臣与各部之间地一个办事协调机构,弼德院的级别定在内阁总理副大臣级别上。

而首任的弼德院大臣则委给了梁启超,杨度与梁启超素来脾性相投,听说杨度得罪了王士珍大将军被调回京,也就要了这么个人过去,作为弼德院副大臣使用,实际上看来还高升了一些。

而弼德院其他人选的设置也是颇为精干,以辜鸿铭为首的内阁书办司撤并到了弼德院,而起复的袁世凯也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副大臣兼理藩院尚书,并兼着一个弼德院副大臣的职位,以作为将来他接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过渡,并让他熟悉熟悉民政事务。

内政方面的调整便随着杨度这个人物的调动初步实现了一定的变动,其实在欧洲开战大半年以来,内政方面也还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除了前几年就开始的军事工业优先的部分之外,其余的部分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北方和西方地这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也还并没有影响到普通老百姓阶层。

兵役部虽说最近要扩军,但是全国那么多行省,扩军到二百万。其实也就是新增了不到五十万的部队而已,摊到那么多行省一分,每个省也就是万把两万人,等若增加一两个师的配置而已。况且这还没算各个藩属国给宗主国使用的雇佣军。

中国人多地广,自海上防御体系开始建立,南,西,北三个方向的潜在强敌进行有目的有准备的防御和肃清之后。有着庞大的战略纵深地中国。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难从外部击溃地国家了,而唯一能够让这个国家崩溃的,就只有内乱,而在我统治之下这种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我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我死之后的事情,所以。在用人问题上我一直很谨慎,并且也始终在摸索一条在我身后或者死前几年能够平稳过渡到君主立宪体制的方法来。到现在为止,哪怕是最需要关注战争的时候,我也有相当程度地精力是放在这上面的。

这几天隆裕死后,西藏的高僧给她做法事的时候,我曾经强制命令那些喇嘛给我算过,他们的答复很奇怪,畏惧着说我恐怕活不过十年了,在将信将疑之余,我也有意识的加强了这方面的人事变动。其中之一就是这个袁世凯。

从后世的角度看。在二元君主立宪制过渡到后世真正的君主立宪制的过程中,做地最好的也就是两个岛国,英国和日本。而英国的进程基本上是维多利亚女王对她儿子爱德华七世的特别排挤,以及后面两个国王特别是爱德华八世的不爱江山爱美人,反观日本,则是大正天皇的白痴,以及昭和天皇的二战失败。相比较而言,东方的君主更加恋栈权位,这也与东方的君主巨大地权威有关系。而我目前的三个皇子,传位给谁呢,这个问题也该我提上议事日程了。

长子去蒙古已经被派出在外,而次子与德国结亲,从外界看来很应该继承皇位,但是这也许恰恰是中国人最难接受的一点,而且他的性格上也有缺陷,他老婆太爱干政,将来不会太平稳的。所以,在美国留学的皇三子溥夏渐渐的开始走入我的视线。

溥夏主修地是法律,而听说他对宪政也很感兴趣,从报告来看,他跟现任内阁总理大臣戴鸿慈私下的信件联络也不少,而戴鸿慈也正是君宪制度的爱好者。这一点他也从来没有跟我隐瞒过。

溥夏在美国给我来信也不少,但都没有谈过这方面的问题,不过看起来他对美国的制度很感新奇,美国没有君主,而他将来会怎么样呢?

考虑来考虑去,基本上也想不出什么特别的答案来,于是只有等待1913年下半年溥夏随罗斯福总统的访华行程回国后再做打算。

其实也无怪我多想,随着欧洲陆地战事的陷入僵局,在北方和西方我的军队又没有遇到什么实质性的阻挡的情况下,我的确也有多余的精力来想一想未来的储嗣问题。

直到1912年4月上旬的时候,陆续发生的英德海上小规模冲突才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力,根据德皇先前的命令和眼下的状况判断,德英海军在近期内很有可能就会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