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黑白朱元璋-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达知朱元璋所料多中,因已派薛显率五千骑兵去受降,便拥兵坐镇,静观其变。
  几天后,张良臣果真动手,夜袭薛显营帐。薛显负伤逃还,张焕被俘。
  徐达闻变,感概对诸将说:
  “皇上明见万里之外,果是神人。今日之事,果如谕旨预料。但良臣叛变,只是自取灭亡,吾与诸公当戮力剪除,决不让他的阴谋得逞!”
  

穷追猛打,西征北撵,务置元帝于死命(2)
于是调集傅友德等各支人马四面包抄,攻打庆阳。
  扩廓帖木儿急派兵相救。徐达围城打援,将其击退。庆阳城中久困绝粮,至煮人肉汁和泥充饥。张良臣部将开城投降。良臣父子投井被捞出,腰斩示众。
  陕西至此平定。
   。 想看书来

常遇春死了,李文忠崛起了(1)
此时的元顺帝军虽败,心不死,日夜妄想复辟,见北平无重兵防守便命万骑南下,偷袭通州。
  朱元璋早就防他这招,立即派使者飞马令常遇春回师北平,以李文忠为偏将军,率步卒八万,骑兵一万,直捣上都。
  元顺帝北逃沙漠,北平转危为安。
  谁知常遇春自开平班师,行至半路,突患暴病,死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今属安徽)人。为朱元璋手下第二员战将,南渡长江,冒如雨矢箭跳上采石,立下第一大功。其后战鄱阳,攻武昌,扫平东吴,大败元兵,南征北伐,所向无敌,号称“常十万”。对朱元璋忠诚无二,令无不从,言无不听,极受朱元璋器重。在北伐时突患暴病,死于军中。朱元璋极为悲痛,亲自吊祭,并追封为王。
  消息传到南京,正在批阅奏章的朱元璋惊得手中之笔掉落奏章上也不知晓。怔了半晌,那泪水才断线珠般掉落下来,将奏章全都染湿了。
  他哽咽着说:
  “此天弃我也,此天弃我也……”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仅次于徐达的开国元勋,骁勇善战,所向无敌,深得朱元璋倚重。他自己曾说,能率十万之众横行天下,故人称“常十万”。
  他自跟从朱元璋后,战采石,战鄱阳,攻武昌,攻东吴,南征北战,屡立奇勋,且又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令无不从,言无不听。
  他打仗喜杀人,常以此为乐。朱元璋训斥了他几次,他便改过自新,到攻克赣州,竟能勒兵不妄杀一人,朱元璋知道后大为欣喜,连连表彰。
  而今天下未靖,先折大将,且对功臣封赏在即,他却撒手逝去,叫朱元璋怎能不痛哭流涕。
  他亲至常遇春的鄂国公府吊唁,追封他为开平王,厚赐金帛给其家属。
  李思齐、张良弼兄弟,降的降,死的死,元朝大将只剩下个扩廓帖木儿还拥重兵驻扎宁夏,不时派兵东侵,边境守军日夜难得安宁。
  刘伯温分析天下形势,向朱元璋奏道:
  “陛下,不可轻视扩廓,此人真是将才!”
  朱元璋深以为然,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国胜、邓愈为副将,统兵再次征讨。
  他否决了关于直取元主,让扩廓帖木儿失势而自降的见解,认为这是忘近而趋远,失缓急之宜的下策,提出了兵分二路,以徐达出潼关,自西安捣定西以取扩廓,而以李文忠出居庸关北追元主,使彼此自救,不暇应援。
  徐达大军节节胜利,并在定西沈儿峪口,与扩廓帖木儿展开了一场数十万人的大战。
  扩廓是个精于用兵的沙场老将,他派数千精兵偷偷地从东山穿过小道而下,突袭明军东南营寨。守将胡德济惊慌失措,部下溃散。
  徐达闻报,亲自带兵出击,打退元军,并斩杀几名守营的将校,才稳住阵脚。
  第二天,重整队伍,挥师出击,激战经日,终于在一片坟场上大败元军,擒获其王、公、平章等要官一千八百余人,士卒八万,马五千余匹,扩廓帖木儿仅携其妻子逃遁。
  于是,河州以西吐蕃、乌斯藏等部皆闻风来归,西北得以安定。
  李文忠率十万东路军越过野狐岭,连败元军,在北进途中俘获元军报丧的信使,知元顺帝因患痢疾不治病故,便驱军日夜兼程,急速进发。
  两天后,与元军遭遇,激战败之,并攻占应昌,俘获元顺帝之孙及蒙元后妃、宫人、诸王、将相数百人,部众五六万人,搜得宋、元玉玺,宝物及驼牛马羊。
  这时的李文忠,年仅三十一岁。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又把他收为义子,不仅让他学武,更注意让他读书识字,学习儒家经典。后来李文忠又拜著名学者范祖干为师,学习经史及诗赋。
  从军后,他喜与儒生往来,幕下常聚集着一批儒士,为他出谋划策,讲经论文。
  他作战英勇无畏,敢斗敢拼,又熟知韬略,指挥若定,颇有儒将气质,大将风度。
  

常遇春死了,李文忠崛起了(2)
他二十岁即独当一面,镇守严州,统一指挥浙西事务,牵制住张士诚数十万兵力,免却朱元璋南面之忧而能集中精力与陈友谅争雄。
  如今,他又在西征北讨中崭露头角,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干。
  

大封功臣又猛揭阴私,两手树威,两手都很硬(1)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
  南京城里,一片喜气洋洋,城中四座牌楼都张灯结彩。西征将领家中皆采办货物,洒除清扫,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好似过节一般。
  最忙的要数工部,一群官员坐镇铸铁工房,指挥工匠们浇铸铁券。
  原来西征大军即将凯旋。
  十一月初七日,内臣跪奏征虏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等班师还朝,还有半日路程即可抵京。
  朱元璋传旨,叫城中文武百官随他到龙江关欢迎。
  远远见到徐达等诸将的旗号,正在坐等的他即率百官迎上前去。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傅友德等西征将领慌忙滚鞍下马,抢前跪拜在地。
  朱元璋满面笑容,一一将他们搀扶起来,个个慰问几句,然后一手拉着徐达,一手携着李文忠,与他们说说笑笑,一路步行入城,给了他们最大的脸面。
  四天后,依司天监早已择好的吉日良辰,举行隆重的仪式,分封功臣。
  朱元璋知道,手下文武大臣早就盼望着这一天。早已将楚汉相争的历史弄得烂熟的他,也知道只有厚赐这批替他驰驱疆场,夺取天下的功臣才能稳坐江山。项羽失败,就是因为他把玉印摸得边角都圆了,也舍不得分封诸将。汉高祖利用人心的贪欲,不断给功臣们好处,所以夺得了天下,坐稳了江山。
  他也读过《韩非子》,对他教人主以赏罚作工具来导制群臣的论述极为欣赏。韩非子说:人主导制其臣,只用刑德二柄即可。杀戮谓之刑,庆赏谓之德。
  朱元璋早就洞悉人心的弱点,深谙利用之道。故对韩非子说的人臣“畏诛罚,而利庆赏”,及“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的教言击节赞赏,并将赏罚“二柄”运用得极其纯熟,得心应手。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后,大宴功臣,封官授爵,颁发免死铁券。
  大明开基,他就想大封功臣,只因天下未平,诸将尚在征战,功过尚不好统计,便拖了下来,而先分封诸子为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统领兵马,位仅次于皇帝,替他分守四方。
  不过,为杜绝汉朝分封之祸,他又采取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办法。王府之外,便归各级地方官吏统治。
  现在,天下粗定,分封功臣势在必行,他不再迟疑,决定把分封作为赏罚“二柄”并用的手法,立即施行。
  分封的办法他早已成竹在胸,从建立君臣尊卑有序,防止左右上下纷争出发,他依诸将功劳大小,分为三六九等,依次封赏,并先令工部和礼部仿古制制作铁券。
  因铁券古无定制,他叫人打探得台州一钱氏百姓家中藏有唐代赐予吴越王钱镠的铁券,特遣使取来作为样式,经他确认后,参照仿制。
  他下令制作的铁券其状如瓦,分为七等,公二等,侯三等,伯二等,高宽尺寸依次递减。
  外面刻着各人的履历,记录他们的功劳。中间镌着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所有的字均嵌以金。每副铁券均分左右。左边的颁给功臣,右边的藏于内府。有事时则合之以取信,以防后代假冒。
  他还命大都督府和兵部录上诸将功绩,吏部定勋爵,户部备赏物,礼部定礼仪,翰林院撰制诰。朝廷齐动,把这次分封功臣弄得极其风光。
  十一月十一日,洪武帝早早登临奉天殿,皇太子、诸王陪侍,右丞相李善长,左丞相徐达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陛左右,恭听圣命。
  分封仪式开始,朱元璋满面肃穆,讲述分封宗旨:
  “汝等都听朕之命令:朕今天定封行赏,非行己私,皆是仿照古代帝王之典,筹备了两年,只因征战未息,故延至今日才颁行,望汝等知晓。”
  他停了停,加重了语气,说:
  “回想创业之初,群雄并起,其时有心于建功立业者,往往无法驾驭部下,故都未成功。朕本无意夺有天下,今日成此大业全赖天地神明的护佑,非人力所能致。不过自起兵以来,诸将从朕披坚执锐以征讨四方,战胜攻取,其功岂能忘却!今天下既定,故报各位以爵赏。今天的爵赏次第,皆朕所定,至公无私。”
  

大封功臣又猛揭阴私,两手树威,两手都很硬(2)
他又停了停,突然一声大喝:
  “御史大夫汤和!”
  汤和慌忙出班,跪倒在地。
  “你与朕同里巷,从小相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但你嗜酒妄杀,不遵法度,故功减一等!”
  汤和吓得魂飞魄散。他知这只是面子上的话,骨子里朱元璋还记着他十五年前镇守常州时因酒醉说过的那句“坐屋脊,左右倒”的牢骚话。他曾为此后悔终生,时时小心谨慎,希望将功补过,朱元璋却依然不饶,他有何法?心中有苦言不得,只叩头道:
  “皇上至公无私,小臣服罪!”
  朱元璋挥手叫他归班,又叫出赵庸:
  “你从李文忠取应昌,舍生忘死,功劳不小,然而你放纵奴婢,废坏国法,其过非细!”
  赵庸吓得脸都白了,只知不断磕头。
  “廖永忠!”
  心怀鬼胎的廖永忠被朱元璋这一声呼喊吓得浑身一抖,慌忙战战兢兢地跪下。
  “你兄弟率巢湖水师来投,从朕渡江,统领水师,屡立奇功。鄱阳大战,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头盔俱裂,朕亲眼所见,可谓奇男子。攻打武昌,又立新功,朕亲作朱红大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匾额赐你。平八闽,取两广,你独当一面,摧坚抚顺,安顿民生,不杀不掠,开仓赈贫,功劳显赫。凯旋之日,朕命太子率百官到龙江关迎接,可谓恩赏有加。可是,你却派相好的儒生来窥探朕的意向,以邀封赏,你知罪吗?”
  廖永忠浑身冷汗直冒,叩头如捣蒜,连连说:
  “臣知罪,罪该万死!”
  原来廖永忠以为他瓜步沉舟,弄死了小明王,替朱元璋干了件泼天大事,立了盖世奇功,总想以此邀宠请赏,这恰恰犯了大忌,事关皇帝隐私,是千万触及不得的。他虽是军事奇才,却是政治白痴,偏偏要在此事上做文章。
  大封功臣前夕,他找到在朱元璋面前十分得宠的杨宪,让他去探试一下皇帝对他的态度。
  杨宪满口答应,便有意无意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说廖永忠让他转达他对皇上的忠心。
  朱元璋何其敏感,何等聪颖,立即联想到那件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也不能让他人知道的沉舟之事,心中连骂廖永忠不知死活。
  现在,他以托相好的儒生来打探底细为名申斥不忘瓜步沉舟的廖永忠。廖永忠立即悟到了这一层,所以十分惊恐,深悔自己的呆笨与孟浪。
  朱元璋又瞪视了他一眼,见他已吓得如见了老鹰的鸡崽一般,便挥手叫他归班,然后说:
  “佥都督郭兴不尊主将之命,不守纪律,虽有大功,未足掩过。以上四人本可封公,今只封侯。望汝等诸将以此为鉴。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故元太子远遁漠北,俘其皇孙、嫔妃、重宝,悉数归上,此功最显。御史大夫邓愈,自幼相从,屡屡变更差事,虽经挫折,口无怨言,勤谨奉公。此二人者,宜列公爵。”
  被封之六人立即出班谢恩,跪拜之后,又山呼万岁,领取高矮不一的功臣铁券。
  “右丞相李善长,虽无征战之劳,然文臣中从朕最早,协调诸将,供给军饷,从未匮乏,镇守后方,镇静帖服,乃朕之萧何。左丞相徐达,乃朕之乡里,幼时即存捧日之心。朕起兵时即从,东征西讨,北捣元都,摧强抚顺,小心谨慎,劳勋最著。此二人已列公爵,今进封大国,以示褒奖。”
  徐达和李善长面带喜色,赶紧谢恩。
  这次封爵,有六人封公加禄:
  李善长由宣国公进封韩国公,食禄四千石;徐达由信国公进封为魏国公,禄五千石;已故常遇春之子常茂受父荫封为郑国公,禄三千石;李文忠封曹国公,禄三千石;冯国胜封宋国公,邓愈封卫国公,俱食禄三千石。汤和等二十八人则封侯,各赐铁券,食禄有差,俱令子孙世袭。
  所有公、侯,及西征将士皆赐绮帛和赏银。
  大封完毕,诸将个个脸带喜色,朱元璋却将脸一板,厉声叫道:
   。 想看书来

大封功臣又猛揭阴私,两手树威,两手都很硬(3)
“水城侯薛显出班!”
  薛显吓得满脸笑纹凝固在脸上,木然出列跪拜。
  “你从大将军徐达攻取中原,勇略冠军。但你在回师之际,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本应严惩,念你功大,不加追究,仍封你为侯。然人命关天,且天下细民,皆是朕之子民,岂容擅杀,故封了,不予铁券,并谪居海南。你之俸禄一分为三,一以赡养所杀吴富之家,一给所杀马军之家,三以养你之老母妻子。如此处置,你服也不服?”
  薛显哪敢多言,只连连磕头,说:
  “陛下神明至公,小臣衷心诚服。”
  所有封为公、侯的将领们也都惊得心怦怦直跳,知他们若不奉公守法,这个爵位不知哪一天会像薛显一样剩下空壳,甚至被贬为平民。
  面数薛显之罪后,朱元璋的脸色仍是铁青,他看诸将一个个变得战战兢兢的,知道自己把大封功臣变为赏罚结合的手法已奏效,才放缓了口气,说:
  “尔诸大臣既受封爵进职位,可说是位尊名显了。以后应当同心辅国,以享禄位,而不要半途被废。朕想古之君臣,居安不忘警戒,盈满常惧骄纵,兢兢业业,故能始终相保,不失富贵。古来开基创业之主,待功臣非不想其善始善终,如韩信、彭越是自己作孽不能保全其功。承平之后,旧臣往往获罪,这是他们日益骄纵,对君主不忠,以至于败。诸位今日能成大功,不是谁的个人之能,如无将士同心效力,岂能至此?望你等切勿挟功骄恣,轻视部下,否则必败。古之人主往往以权术驾驭臣下,不以至诚相感。朕今以直言告诉尔等,要常相警戒。不仅是你们自己,你们还要以朕意教育你们的子孙,则可与国同样地久天长。”
  十一月十三日,朱元璋赐宴款待诸功臣。酒酣耳热之际,他对这些沙场悍将们意味深长地说:
  “创业之际,朕与卿等历尽艰辛。今天下已定,朕日理万机,不敢有丝毫松懈。卿等现在高官厚爵,优游富贵,也不可忘却艰难之时。今与卿等饮宴极欢,恐久而忘记艰难,故相诫勉,望勿负朕之苦心。”
  诸将不知这番话中暗藏杀机,都欢笑称是。
  第二天,徐达率诸将前去谢恩。朱元璋在华盖殿赐坐,笑着对他们说:
  “今天成就一统天下之业,全赖诸将之功。”
  徐达等慌忙起身跪拜说:
  “臣等起自田野,风云际会,方得追随上位。每次征战,都是奉了上位的成算。用兵次第,如以掌运指,待战事胜利结束,竟不差毫分。这是天赐上位的圣智,臣等望尘莫及。怎敢贪天之功为己有?”
  朱元璋不禁心花怒放,得意地笑着说:
  “朕与卿等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并非有意夺取天下。渡江之后,见群雄横暴荒淫,徒为百姓之患,故决心替天行道。但当时陈友谅恃其兵强,张士诚恃其富有,独朕一无所恃,只有不嗜杀、布仁义、守勤俭而已。如要说有所恃,也只是诸将同心,共济艰危而已。如何扫平天下?有人劝我先打士诚,认为士诚近,而友谅远,若先打友谅,士诚必乘我之后。但他不知友谅志骄而剽悍轻死,士诚器小而狡猾怯懦。故鄱阳之战,我料定士诚必不敢越苏州一步去支援友谅。如先攻士诚,则苏州并力死守,友谅必空国袭后,我再撤苏州之围而应战,我疲敌强,前后应敌,事情就危险了。二寇既除,兵力大振,鼓行中原,应所向无敌。此时有人劝朕荡平群雄再取元都,你们又想直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