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黑白朱元璋-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天,他下令在应天城内悬挂孝幛,一个月之内不准演戏,以悼念小明王。
  他还率领文武百官跑到长江边去祭奠。因小明王的尸首已无法打捞到,便虚设了他的灵位,带文武百官哭祭。他拜伏在小明王灵前,涕泪横流,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
  过了几天,他派兵支援围困平江的战斗,下令由廖永忠挂帅,指明是叫他戴罪立功。
  因小明王已死,朱元璋决定废除龙凤年号,从明年开始,改龙凤十三年(1367年)为吴元年。他还下令今后不准再提与大宋政权及龙凤年号有关之事。文书上与它有关的材料一律清理销毁。他记得在镇江城西看到一块记叙他击败张士诚功迹的碑文,文末写有龙凤年号,也下令镇江守官将它捶碎。
  既然头顶上最后一块石臼已经除掉,朱元璋便放手对吴王朝的机构进行调整,为日后登基称帝作准备。他下令将百官礼仪由原先沿袭元朝的尚左改为尚右。李善长由左相国改为右相国,其他官秩也都作了相应改动。
  他还增设了御史台及各道按察司,与中书省、都督府并称三大府,负责纠察百官,政权机构更加完备。
  为钳制六部的过重权限,又防止都察院滥用职权,他又在六部设立六科给事中,由他直接掌控。给事中虽是七品芝麻官,却能“驳正六部”,甚至有纠劾都察院御史违失之权。六部奏章均须经他们点头认可才能上呈,内廷拟旨下达六部,也要经他们审查批准才可下达,中有不合者,可驳回重议。对皇帝下达的任务,他们随时检查督办。如未按期完成,或处置不当,可随时向皇帝弹劾。这样,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又防止了腐败。
  他从读史中悟出以法治国之重要,特命中书省制定律令,以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翰林学士陶安为议律官主持其事。
  对律令的制订,朱元璋十分重视。还在云游四方时他耳闻目睹,便知道元朝官吏无不钻法律的空子,徇私舞弊,腐败贪赃,终于弄得天下大乱。
  为矫正这一弊病,他召来李善长和陶安,给他们指示律令制订的原则。他说:
  “礼法乃国之纲纪,礼法立则人心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你等立法,贵在精简得当,使言直理明,易知易晓。若头绪繁多,或者模棱两可,可轻可重,便易让奸贪之吏夤缘为奸,使本为制止贪暴的条文反变成残害良善的利刃,这就不是好法律,也离开了制定法律的本意。你等在制订律令时务必要讲求切实可用,去掉那些繁琐易生弊病的条文。”
  李善长和陶安知道他的想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便字斟句酌,努力按他的旨意去做。
  朱元璋还不放心,要他们每天都把拟好的法律条文奏送,由他亲自裁定。每一条文他都要思虑再三,对那些文字艰深难懂的条文,他都要驳回去另拟,或者亲自动手修删。
  在他亲自把握下,律令终于完成,计有律二百八十五条,令一百四十五条。他最后又仔细推敲了一阵,认为再无疏漏,方颁布天下施行。
  

哭祭小明王,打造一个忠君的仁义形象(2)
一口气办完了取代胡元、建立一个一统帝国所需办的种种大事,朱元璋方才喘了口气,又将注意力转到了南征北伐上,要为统一天下做最后的冲刺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元已成一堵朽墙,但叮嘱部将要持重(1)
攻占平江城的捷报一传到应天,朱元璋就将天下大势进行了一番分析。
  在浙江,尚有反复无常的方国珍盘踞。陈友定则占领了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尚在元军之手。明玉珍则据有重庆、四川,拥兵称帝。
  这些地区兵寡势弱,且分别割据,互不相统,易于攻下,最难对付的还属仍占据中原的元鞑子,兵多地广,又有几员骁勇善战的大将作统帅。
  元顺帝宴玩奢侈,弄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图载万历刻本《皇明开运英武传》。
  不过,朱元璋根据他派到中原各地和大都(今北京)城中做间谍的千户王时等人的报告,知道大元已是一堵朽墙,只要相与戮力,上下同心,可一举而破。
  如今的元朝早就被红巾军拦腰斩成南北两段,漕运不通,京师乏粮。后又在刘福通的三路北伐,攻占上都,焚烧宫阙的打击下,将大元一统江山弄得四分五裂,互不相属。
  而大都城中的元顺帝越发荒唐。他不理朝政,却热衷于替左右亲信大施土木,建造府第。他不仅亲自画图描样,还动手削木制作房屋模型,令工匠照样施工。京城里的人都称他做“鲁班天子”。待他将那金碧辉煌的模型做好,左右侍从们却在旁边说三道四,议论此屋比某人的不上,弄得元顺帝心中烦躁,便下令重做,那模型上镶嵌的金银珠玉饰物都统统落入了内侍之手。
  他还接受了番僧献给他的房中奇术,日夜与一群号称天魔美女的西域番女和匈奴宫女在宫中裸戏宣淫。皇后奇氏知道这么下去会戕残身体,无异于自寻死路,劝他说:
  “皇上年岁已大,儿子也成年,应该稍稍节欲。守着宫中的后妃就足够了,何苦再去招惹这批天魔女辈。请皇上爱惜龙体!”
  元顺帝闻言却勃然大怒,嚷道:
  “难道古往今来只有朕一个人是这么干的吗?哪个当皇帝的不是如此?不能如此又哪个来当皇帝?”
  奇皇后只得无言而退,与太子商量,如何废掉顺帝,让他提前继位。
  消息传到元顺帝那儿,他大吃一惊,说:
  “朕头发未白,牙齿未脱,精力未衰,夜可御女数人,怎么就说朕老,想夺朕位?”
  于是便想方设法排斥奇皇后和太子,凡属他们的亲信他一概不用,或削职贬官。奇皇后则与太子合谋,勾结地方将领,继续从事夺位活动。朝廷内拉帮结伙,争权夺利的争斗愈演愈烈。
  最叫朱元璋高兴的是元朝几个手握重兵的大将,骄横跋扈,既不能一致对敌,又不服从朝廷调遣,各自为政,为夺占地盘杀得不可开交。
  察罕帖木儿所部是元朝在河南、陕西的一支劲旅,不仅对起义军占有压倒优势,在元朝政府内也是一霸。他吞并他人部队,自设府州县官,成为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与占据河北的另一劲旅孛罗帖木儿势若冤仇。元顺帝屡次下诏和解,均不见效。察罕帖木儿被杀后,其子扩廓帖木儿承继其位,与孛罗仍是一对生死冤家,屡战不已。
  皇太子此时又插手他们二人之争斗,他依靠扩廓势力罢除孛罗的兵权,削其官爵,命令他还四川。孛罗拒不受命,朝廷便命扩廓讨孛罗。孛罗得知此意并非出自元顺帝,便派部将举兵攻打京师,城中大恐。元顺帝急为孛罗平反,加官晋爵,依旧驻守大同。
  奇皇后与皇太子便向扩廓求助。孛罗大怒,又发兵攻打京都。太子与其手下抗敌不住,逃出京师。孛罗进入都城,被封为中书左丞相,部下皆据朝中要津。奇皇后被他幽禁宫中。百日后,奇皇后献给孛罗高丽美女多人,方得释放。
  孛罗进入京都后,骄奢淫逸,共纳美女四十余人,整日宣淫宴饮,锐气尽耗,终于被杀。
  扩廓则与皇太子设法带兵进京,封为丞相,掌握一切大权,在朝廷内称王称霸。
  后来,扩廓做不惯丞相,朝中大臣又瞧他不起,他自觉没趣,自愿外出带兵,替皇太子亲征。顺帝便封他为河南王。
   。。

大元已成一堵朽墙,但叮嘱部将要持重(2)
扩廓回到河南,调度各处军马,用檄文调关中四将军来议军。
  李思齐见到调兵札,大怒,骂道:
  “这个乳臭小儿,乳发都没脱尽,敢来调我!我同你父亲是同乡,同为起义兵,你父亲敬酒,我都要他三拜才喝,他居然敢称总兵,来命令我!”
  他下令所部,一兵一卒也不许出关。扩廓来见,则整兵杀之。
  扩廓闻言大怒,把南征事丢到一边,带兵去打李思齐。李思齐与关中三将结盟,合力相拒。
  元朝内部的一伙乌眼鸡,你争我啄,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我,四分五裂,势力日渐耗损,此时虽只占据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处地盘,但各地将领还在争雄称霸,互不统属。
  朱元璋分析了各方情报,判断这是南征北伐的最好时机,且自己兵力充足,士气旺盛,决定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出拳,一举扫平天下,好登基称帝。
  思虑成熟后,他马上派汤和为征南将军,与正在向浙东进击的朱亮祖相配合,进攻方国珍的老巢庆元,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扫平方国珍。
  十天后,他又同时派出三支征伐大军:一支由胡廷瑞统帅,自江西攻打福建的陈友定;一支由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率领,攻取广西;另一支则以中书左相国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重兵北伐中原。
  多年的生死搏斗,使朱元璋深谙战争的残酷与变幻莫测,故用兵力主持重。他多次教育手下:打仗乃刀口舔血,非死即伤。为将之道,贵于持重。即便敌人有可亡之机,我又执可胜之道,也要慎重行事,力求万无一失,切忌因骄忽而造成失败。北伐是对元朝的一次战略决战,它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推翻元朝,夺取天下的大局,故他对北伐的每一步骤,都持慎重态度,反复进行了周密研究。
  在出兵前的一个多月,他就请来刘伯温、李善长、陶安等人,征询他们对北伐方略的意见。
  刘伯温早就在思考、研究这一问题,便说:
  “如今主公土地日渐宽广,人民一天天增多,天下可席卷矣,故应长驱中原。因张士诚灭亡之后,元鞑子闻风丧胆,此时乘胜长驱,谁能抵敌?这就叫迅雷不及掩耳。”
  朱元璋见连一贯主张用兵谨慎的刘伯温都唱出如此高调,不由得一怔,将脸沉下来,严肃地说:
  “土地的宽广不足以恃,人众的多少也决定不了战争的胜负。吾自起兵以来,与诸豪杰争夺天下,每次面临小敌,亦当大敌来对待,杀鸡也用牛刀,故每战必胜。如今王业垂成,中原虽动荡不安,也不能等闲视之。假若不力戒骄忽,则必致败亡。吾深究过敌情,山东的王宣父子、河南的扩廓帖木儿、关陇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与元之大都互为犄角,岂容长驱直入?若天下可以轻取,则别人早已得手了,还能轮到我?我已观察到元朝确有必亡之机,而吾握可胜之道,即便这样也应持重,方为万全之举,切切不可因骄忽而生不虞。”
  刘伯温知他说在点子上,掌大局筹战略,朱元璋确比自己棋高一着,你不服不行,便连连点头称是。
  刘伯温历来持重,如今都在头昏发烧,属下将帅们的骄傲情绪必然更甚,朱元璋不由得暗暗担心,思虑再三,决定召集手下将领来共研北伐大计,以统一思想。
  他看着徐达等人,说道:
  “自从元失其政,君昏臣逆,兵戈四起,生灵涂炭,吾与诸公仗义而起。起初只作保全性命之谋,希望有能安定人民的人出来好跟随他。谁料想自己倒为大众所拥戴,便率众渡江,与群雄相角逐,平定了陈友谅,灭掉了张士诚,闽、广之地也将依次而定。现在只系念中原尚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离散。山东则有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复无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名义上尊奉元朝,实则跋扈专横,上疑下叛;关陇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王保保生死相仇。元朝之所以必亡,机窍正在这里。现在吾拟发兵北伐,诸位有何高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元已成一堵朽墙,但叮嘱部将要持重(3)
常遇春立即站起来说:
  “眼下南方已定,我以百万雄师直捣元都,必可获胜。都城已克,势成破竹,乘胜长驱则其余各处兵不血刃,民不惊扰,即可一举攻下。”
  朱元璋知道这是诸将的心声,带有轻敌冒进的弊病,必须予以引导,便说:
  “元朝建都已达百年,城守必然坚固。如依照尔等主张,悬师深入,则势必屯兵于城下,到时粮饷不继,敌人援兵云集,我师进不得战,退无可据,岂不大败?吾意先取山东,拆其屏障,再回师河南,断其羽翼,又拔潼关而固守,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之中,再进兵元都,它将势孤援绝,不战而克。此时乘胜而西,云中、太原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这才是立足于万全,稳步求胜之道,切不可轻敌冒进。”
  久经战阵的将帅们一听,即知这确是万全之策,进可攻,退有据,不由得齐声赞叹。
   。 想看书来

发檄文,搞北伐,却要与红巾军划清界限(1)
吴王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二十五万精兵由淮河入黄河,北取中原,完成推翻元朝,统一中原的宏愿。
  临行,朱元璋仍不放心,对北伐诸将领说:
  “这次征伐是奉行天命,平祸乱,安百姓,故命将出师,必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如今各位将领,没有不勇敢善战的,但遇事持重,驭下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道的,莫如大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常遇春。然而,吾不怕遇春不能战,只怕他轻敌。吾以前在武昌,亲见遇春看见几个骑兵挑战,便轻身赴敌。那陈友谅手下的张定边,根本不值一提,尚且知道据城指挥,而遇春为大将,不知持重,却去与小校争高低,这完全是吾所不愿看见的,切宜戒之。若临大敌,遇春须领前锋。如敌势过强,则遇春应与参将冯国胜分为左右翼,各将精锐去迎击。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皆勇略冠诸军,可领一军,独当一面。倘是孤城小敌,但遣一个有胆识的将领,付以总制之权,皆可成功。徐达则专主中军,策励诸帅,运筹决胜,不可轻动。古人云:‘将在军中,君不干预者胜。’你可善自体会。”
  给诸将交代完毕,他又把徐达召到跟前,抚其肩背,亲切地叮嘱道:
  “北伐重任便托付与你了,你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来。此行必自山东起,次第进取。山东古云十二山河之地。大军出动后,须部伍严整,上下同心,细察进退之机,适应通变之宜,使战必胜,攻必取。我虚彼实,则避开它;我实彼虚,则攻击之。五倍于敌,则围歼之。作为一个统领三军之大将,一定要立威任势。威立则将士用命,势重则敌不敢犯。吾曾与诸豪杰相驰驱,察其失败之因,往往是威不立而势轻。你一定要慎之。”
  傅友德浑身是胆,智勇双全,屡建奇勋,是朱元璋喜爱的一员虎将,他特地召他近前,叮嘱他:
  “当年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汉高祖手下的彭越在山东立了大功。今日吾出师也由山东开始,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就在此时,望汝奋勇。”
  一个个温言细语相勉,一个个耳提面命相授,这是朱元璋自率兵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显出他对北伐初战慎之又慎。诸将领亲身领受到朱元璋空前的关切,体会到他的苦心,无不深受感动和鼓舞。
  与将领们一一谈过话,他率领诸将来到应天北门外的七里山,这儿设立了出师祭坛。
  他亲自洒酒祭告上下神祇说:
  “十年之前,中原地域,有三人称帝,二人称王。他们皆深沟高垒,掊敛残虐,百姓受到空前之苦,吾料他们必不能久,天下终归于一统。现吾于姑苏班师,诸军皆言中原扰攘未已,民有倒悬之急。吾畏天命,必予拯救,故令诸将率师征讨。兵行之际,不敢不告上天及山川之神明鉴佑助。”
  祭奠完毕,他又对出征将士发布谕令,申明军纪,严令遵照执行,他说:
  “今命尔等诸将各率所部,北定中原。汝等出征,并非只是攻城略地而已,而是要削平祸乱,以安生民。故所经之处,遇敌则战。你等所经之处,及下城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若有孤幼遗弃在军营,父母亲戚来寻认,应发还人家,这是积阴德的好事。积德者必有善报。望诸位切实遵行,好自为之。”
  强劲的北风吹拂着无数旌旗,发出猎猎的飘响声,应和着朱元璋激昂的话语,气氛显得格外的肃穆、紧张。几十万大军,谁也不敢乱吭一声。
  徐达、常遇春、薛显、傅友德等将领一齐伏拜,高叫:
  “谨领谕令,违者严惩!”
  朱元璋又挥挥手,侍臣立即端上酒壶、酒碗,他亲自执壶,为诸将斟酒壮行。
  徐达将酒酹地,然后将剩下的喝干,说: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请主上静听捷报,末将定当拼死努力,报效主上。”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发檄文,搞北伐,却要与红巾军划清界限(2)
朱元璋微笑着点了点头。
  常遇春统兵北伐,与元兵大战居庸关。
  常遇春接过酒,仰面一饮而尽,豪爽地说:
  “不扫平中原,小将不回来见大帅!”
  朱元璋心中一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