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黑白朱元璋-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善长这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制定了“缓称王”的谋略,为何又要来劝自己称帝?他们到底是为我着想还是为自己着想?他苦苦地思索着。
  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自己早点享荣华,受富贵,早点封妻荫子。他们表面上是捧我,实际上是想通过受封而向天下人表明他们的功勋。
  想到这点,他脸涨得通红,下巴翘得老高,一股杀气从心底腾起,费了好大劲才压下去。
  心里是这般想,到他召见文武百官时,却是满面春风,温言软语地说道:
  “尔等心意吾已尽知。不过,尔等想过没有?天下戎马未息,厮杀不断,民困未苏,人心未定,天命钟于谁人尚未可测定。故称帝之议暂且停止,等天下平定,再谈未迟。”
  说到这里,他有意顿了顿,看看李善长等人脸上现出怏怏若失之色,心底有一种报复的快感在升腾,便又将脸色一沉,疾言厉色地说道:
  “尔等要牢记,如今是群雄在相拼,你不杀他,他便杀你。谁个拼到最后,能留得一口气,这天下便是他的。尔等要拼命厮杀,杀杀杀,替吾杀尽天下对手,才可享荣华,受富贵。”
  文武百官不禁悚然,唯唯连声而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称帝虽没到时候,王还是要当一当的
朱元璋独自在大厅里踱来踱去,脑子里在紧张地思索着问题。
  虽然自己挫败了文武百官的小九九,出了口鸟气,但也不能不让他们啃点肉骨头,这天下终究还得靠他们去打。汉高祖虽慢而侮人,但他能重赏有功者,与天下同利,故人皆愿为其用。项羽虽仁而爱人,但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印玩敝了角也舍不得给人,故失却天下。这经验不能不吸取。
  如今地盘扩大了几倍,政务日益繁剧,再用吴国公的名号也与自己身份不符。名不正则言不顺,不称帝,称个王应该没有问题,连张士诚都称了王,自己还不能称王?称了王,可给手下一个封号,也可抚慰他们邀功请赏之心。
  心中有了此意,却又不好自己说出,得由臣下提出方宜。他想来想去,此事只宜与刘伯温透点气。一来他机灵透顶,提头即知尾;二来他为人淡泊,名利二字看得轻。
  这一天,他邀刘伯温来交谈,云天雾地闲聊了几句,突然无头无脑地说:
  “老先生,你看那张士诚也称了王,岂不可笑?这王,应由德高势大的人称才可,他有何德何能!”
  刘伯温果然机敏,一下就猜出其心意,连忙说:
  “主公,那张士诚都能称王,主公为何称不得?吾意主公就即了王位,方不负天下人之意。”
  朱元璋呵呵大笑起来,不置可否,只王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刘伯温摸着了朱元璋心意,退下去与李善长、徐达计议,又上了个劝进表。
  朱元璋立即召见他们三人,说:
  “尔等心意吾已明白,称王虽不比称帝,不致树大招风,然吾刚刚拒绝称帝,不好反悔,还是待天下大定之后再说,尔等认为如何?”
  刘伯温知他是故作正经,便劝解道: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主公虽为吴国公,为五等爵之第一等,可毕竟比王低了一格。古人曰:‘天下归往谓之王。’主公仁义之心天下皆知,人心归顺,顺势称王,亦是为国为民顺天之举,何须顾虑。还望主公顺应天意民心,早即王位。”
  朱元璋又背手在厅中踱了半晌,才毅然说道:
  “既然如此,这王吾就做了!不过,这王号如何,还望卿等为吾熟筹。”
  刘伯温早已筹谋在心,忙说:
  “主公乃吴国公,又驻应天,古乃吴国都城,这王号应在吴字上做文章。”
  李善长也说:
  “吾意也以吴字为好,此乃天意。近年应天有小儿唱民谣:‘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今年即是羊年,用这吴字上应天意,下合民心。”
  朱元璋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拍案大叫:
  “好,既然天意如此,吾就称吴王吧!”
  刘伯温、李善长、徐达立即跪拜,高呼道:
  “愿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下令设置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郎中。立长子为世子。
  为缩小目标,仍奉龙凤为正朔,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名义发布命令,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为与张士诚的东吴国相区别,一般人把朱元璋的吴国称西吴。
  下设浙江、江西、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并开文武二科科举,以选拔人才。
  部队也统一编制、官职,以红色战袄战裙为军服。
  一个王国已初具规模。
   。。

语带杀机,朱元璋训诫功臣明纲纪
官制一设立,行中书省及以下的府州县都要合格的官员,可是一时哪来这么多贤才?
  李善长无计可施,便禀奏朱元璋,请示办法。
  朱元璋看着跪在殿下、愁眉苦脸的李善长,不禁生出几分鄙薄之心。他说:
  朱元璋自称吴王后大宴功臣,借两个将领大声划拳之事发难,一一指责诸将过失,威逼他们小心就范。图载万历刻本《皇明开运英武传》。
  “治国以任命贤才为第一要务。古代圣帝明王建邦设都,必网罗八方贤才,方成至治。尔为首相,自当念兹在兹,谁知尔竟束手无策。今吾领地日广,人口众多,岂无才智卓异之士?他们或隐于山林,或藏于士伍,只要居上位的人去开导引荐,则人才必脱颖而出。尔快下令参军及都督府,将各地能上书陈述治国之道的人才举荐奏闻。对那些虽不能写文章,却有真知灼见者,可准他们到朝廷来当面陈述其治国方略,吾将亲试其才。郡县是亲民之官,政务繁剧,年在五十以上者虽练达政事,精力亦难顾及,宜令有司选拔民间俊秀,凡年纪在二十五岁以上,聪明颖悟,有学识才干的,可选拔与年老者参用。十年以后,老的退休,小的已熟悉政务。这样才能做到人才不缺而官位得人。尔将吾意传达有司,悉令知之,立即执行。”
  李善长不由得为朱元璋选聘征辟人才的卓见所折服。特别对他青老结合,保证政事后继有人的独到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便雷厉风行地布置执行。
  朱元璋即王位后的第三天,赐宴文武百官,因人人都得封赏,宴会上气氛十分热烈。有两个将军喝得兴起,竟大声吆喝,划起拳来。
  朱元璋一见,脸一沉,不置一言。
  宴会一散,他即把徐达汤和那班一起放过牛的濠州旧人和那些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渡过江的宿将留下,严肃地对他们说:
  “尔等为天下百姓计推戴我为王,可知开国之初的首务是什么?是正纲纪。元帝的昏乱,就在纪纲不立,以致威福下移,犯上作乱,人心涣散。尔等既拥戴我,就应以元帝的失误为镜子,谨遵礼法。昔日为同功一体之伙伴,今天却有君臣之分别,故当恪守君臣之道,以定人心,建大业,不得再有轻忽、慢怠之举!”
  那两个划拳乱叫的将军吓得酒都醒了,赶紧跪下赔罪,保证以后再也不敢有此举动。
  朱元璋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听任他们在地上叩头求饶,却去训斥徐达、常遇春:
  “尔等追随于我,百战艰难,方有今天。听说尔等家中僮仆恃势骄恣,逾越礼法,此非小事。我丑话讲在前头,小人难养,必须及早惩治,否则必为所累。”
  徐达、常遇春也跪下赔罪,朱元璋方才色霁,宣他们平身,又徐徐问道:
  “尔等想过没有,吾手下诸将,谁个最有福分?”
  诸位将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个个相视无言,犹豫了好久,才有人说道:
  “徐达、汤和随陛下最久,亲炙教言最多,应是最有福气的人。”
  朱元璋摇摇头,说:
  “不是。”
  又一个将领壮起胆子,说:
  “朱文正、李文忠与陛下有骨肉之亲,自小沐浴圣辉,应是最有福气的人。”
  “也不是。”朱元璋又断然否定。
  诸将都不敢再猜了,大殿上一时鸦雀无声。
  朱元璋目光灼灼,将诸位将帅扫视了片刻,才说:
  “依吾之所见,最有福气的,要数胡大海。”
  一个死人还谈什么福气?各位将帅不禁一惊,个个呆望着朱元璋。
  朱元璋微微一笑,说道:
  “尔等想一想,那胡大海生前对吾忠心耿耿,立下盖世功勋,死后吾为他立祠祭祀,封妻荫子,名垂百世,何等风光!更为重要的是他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岂不是最有福分?”
  场中人迅速对视了一下,不祥之感笼罩了众人之心,一个个连打寒噤。
   。 想看书来

听民谣,知东征时机已到(1)
应天城里一片欢天喜地,边境线上却战警频繁,厮杀之声不绝于耳。
  先是张士诚之弟张士信连犯长兴,被二十四将中的费聚、耿炳文和来援的汤和击败。
  不久张士诚又派大将李伯升和朱军叛将谢再兴率二十万人马围攻诸暨。
  这谢再兴也是淮西旧人,朱元璋亲侄朱文正的岳父。他的两个心腹派人携违禁物品到杭州去贩卖,被朱元璋所派检校察觉报告了朱元璋。
  朱元璋怕两人泄漏军机,派人在半路将他们截杀,砍下脑袋挂到谢再兴的办事厅里。
  朱元璋还自作主张,把谢再兴的次女嫁给徐达。随后又下令调参军李梦庚节制诸暨兵马,降谢再兴为副将。
  谢再兴再也忍不住了,说:
  “女儿嫁人都不让我知道,似同配给,我打落牙齿和血吞,忍了,现又要我受他人节制,这日子还过得下去吗?”
  他捉了李梦庚和元帅王玉等,跑到绍兴投降了张士诚的大将吕珍。
  后来,谢再兴的弟弟谢三、谢五守余杭,李文忠带兵攻打,派人去说降。
  谢三说:
  “投降可以,我等原本是淮西旧人。只是要保证我等的身家性命。”
  李文忠指天发誓:
  “你们放心,我是总兵官,说了不杀,谁敢杀你?”
  谢五等献城投降。
  朱元璋闻信叫李文忠把他们解送至应天,李文忠怕他们被杀,失了信誉,上奏说:
  “这些人千万杀不得,杀了即失去信誉,以后怕再无人敢来投降。”
  朱元璋对亲贵之人的背叛已恨入骨髓,说:
  “谢再兴是我的亲家,又是淮西旧人,竟敢叛我去投降张士诚,情不可恕!”
  硬是将谢五等人凌迟处死,并将首级用石灰腌过,派人送给谢再兴。
  谢再兴便与朱元璋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在围攻诸暨时奋不顾身,冲杀在先。
  但朱元璋之甥李文忠及胡大海的养子胡德济沉着应战,相互配合,将他们击败。
  朱元璋听到胜利佳音,非常高兴,将李文忠、胡德济召至应天,赏赐衣服名马,提升胡德济为右丞,并向他们了解张士诚军中情况。
  李文忠已学得朱元璋随时察访敌我情势的作风,便胸有成竹地说道:
  “近日士诚境内,流传一首民谣,不知父王听说过没有,很有些意思的。”
  朱元璋早知民谣往往是民心的凝结,古代王者就有派专人下去搜集民谣以了解民情民心的做法,故很重视民谣,不但自己派人搜集,也经常叫手下将领注意谛听。现在听见李文忠搜集到张士诚境内流传的民谣,很感兴趣,说:
  “好,你快说,是什么民谣。”
  “如今张士诚的士民中,都在唱:‘丞相做事业,全凭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
  朱元璋立即仰面哈哈大笑,说道:
  “好,好,果真有些意思!”
  张士诚,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江苏东台北)人。出身私盐贩子,元末趁乱揭竿而起,割据江浙,自称吴王。为人骁勇,外表却持重寡言,待人宽厚,颇得民心。有器量,却少主见,遇事优柔寡断,且胸无大志,只想守住那一亩三分地。因驭下无方,贪污腐败之风滋长,终被朱元璋一举荡平,活捉后,被朱元璋戏耍而杀。
  原来张士诚与陈友谅个性迥异,虽然骁勇,却外表持重寡言,待人宽厚。他有器量,却缺少主见,遇事优柔寡断。他不像陈友谅那样野心勃勃,无远图,只想守住已有的地盘,永世享乐,不思新的进取。
  他手下的文武官员,都是当初一同起事的私盐贩子。他们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后,很快沾染上腐化享乐的习气,修府第,建园林,畜声伎,购图画,玩女人,赏古董。天天歌舞,夜夜酒宴。甚至带兵出征,也随军携有歌妓舞女。这样的将领,躺在温柔富贵之乡,哪里还敢去拼死厮杀。凡出兵派将,点到名的人往往躺倒不干,以邀求官职和沃田美宅。只有满足其要求,方才起来任事。打了败仗,跑到张士诚面前一啼哭,张士诚便不追究战败之责,反而温言安慰。如此赏罚不明,必然导致上下离心,纪律松弛。
  

听民谣,知东征时机已到(2)
张士诚自称王后也大造宫殿王府,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楼、齐云楼、香桐馆、芳惠馆作为金屋藏娇、寻欢作乐之所,日夜深居高拱,歌舞不断,和一帮文人学士啸风吟月,舞文弄墨。军政大事,全靠张士德拿主张。
  张士德小名九六,有文才,知礼贤下士,也骁勇善战。在他主政时,张士诚政权颇为兴旺,只是好景不长,张士德在常州与徐达作战时被俘,不降而死。
  张士诚只好让小名叫九七的弟弟张士信作丞相。这张士信与张士德恰恰相反,骄奢淫逸,无才无德,又妒贤嫉能,腐化透顶。他有数百妻妾,个个珠金玉翠,衣饰鲜丽如天人;后花园中的采莲舟,皆用沉香檀木制造;一次宴会,要花费上千石米;连行军打仗,也载歌伎相随,每天以酣宴博弈、踢球歌舞为事。
  张士信只顾自己享乐,一味不理政事,办事专靠参事黄敬夫、叶德新、蔡叶文。此三人谄媚奸邪,弄权舞弊,胡作非为,把国事弄得一塌糊涂,故有此民谣流传。
  朱元璋早已派人把张士诚东吴国内之事侦探得一清二楚,故听了这首民谣,不禁会心地哈哈大笑,说:
  “我诸事无不经心,执法必严,尚且有人瞒我。张士诚终岁不出门,不问政事,岂能不被人欺瞒!”
  李文忠点出民谣中的要害说:
  “父王,这民谣中的‘一朝西风起,干瘪’一句,实是要紧。‘西风’,不就是指的我们西吴吗?西吴一起,东吴必败,民心如此认为,我们是否要早点###张士诚?”
  朱元璋点头无言,过了半晌,才说:
  “当今之世,拥有重兵的,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这些人都是元将。然河北兵能战却无纪律,稍有纪律而士气不振者是河南兵。关中之兵则缺少粮饷,道路不通。江南只有吾与张士诚两支部队了。张士诚这个人多奸谋好用间,他的部下尤其无纪律。现在友谅已灭,西部已平,北边元兵内讧争战,吾只须修明军政,委任将帅,等待时机,只要几十万大军即可一鼓荡平他。”
  李文忠知他对扫平张士诚已成竹在胸,不禁欢欣鼓舞,摩拳擦掌而去。
  朱元璋下令加紧训练,做好攻打东吴的准备。为解除后顾之忧,他利用元朝皇太子为争夺皇位与元帝发生宫廷内斗之机,送去金银珠宝、美女名马与镇守河南的扩廓帖木儿通好,劝他说:
  “阁下如要挟天子令诸侯,创业于中原,则当拿出诚心,与我江淮睦邻友好,相扶相帮,方能成功。”
  对与西吴之西南边境相邻的明玉珍,他也派使者前去通好,他知明玉珍坚持反元,便说:
  “胡人本住沙漠塞外,现在占据中原,是鞋帽倒置,岂有此理!足下应时而起,在长江上游建立大夏王国。在下有长江之险,互为唇齿之倚。望同心协力,共复中原。事定之日,各守疆宇。特遣使通好,望足下采纳。”
  明玉珍对他的倡议表示赞许,双方便通使不断,关系良好。
  内外环境均修治好之后,朱元璋认为时机已到,不要迟延,准备大举征伐东吴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先斩羽翼,再捣心窝,朱元璋定下灭张计
龙凤十一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在应天城里,召集大规模的军事会议,布置征讨东吴方略。
  张士诚此时控制的地区,北过徐州,南至绍兴,西至汝、颍、濠、泗,东至大海,南北相距二千余里,呈一狭长地带,中被长江截断。
  他的根本在江南,这里物产丰饶,占有鱼盐之利,人口众多,防守严密。江北地盘则是新占的,并不稳固,像濠州、泗州、济宁等处,原是红巾军地盘。张士诚一度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便遵照元朝命令,北运粮食供应大都,并配合元朝军队攻打红巾军,将这些城池抢夺在手。新占之地,根基不稳,防守相对薄弱,且中间隔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