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氏荣华-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身体不好,郎中千叮万嘱情绪不可太激动。”卫国大长公主扶着丫鬟的手走进来。明明两人同龄,谢韫看起来比卫国大长公主老了十岁不止。
    谢韫冷哼一声,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了。儿子野心勃勃,谢韫伤心,可卫国大长公主也想取而代之,这让谢韫绝望。
    卫国大长公主不以为然的一笑,坐下后道,“你阿爹是要你答应会盟前去商量联合攘夷的事?”
    谢瑀称是。
    “现在出手不是最好的时机,但是若不出手怕是要受万民唾骂。”卫国大长公主沉吟道。
    谢瑀道,“晚一点有可能让突厥和北齐两败俱伤,但是也有可能让突厥做大,到时候恐怕南齐也难逃国破的厄运。”谢瑀虽然犹豫,但是不会出尔反尔,做了决定他便会往能说服自己的地方想。
    “北齐说的。”
    谢瑀苦笑,“并非全是危言耸听,这个可能性也存在。”
    卫国大长公主轻轻一笑,“你想通了就好,人这一辈子总要做一些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老头子不能接受他们意图篡位,但是不篡位,谢氏还能怎么办?退一步未必是海阔天空,很大可能是万丈悬崖。他是君子他要尽忠,她是女子,她只想子孙平安富贵。
    “你打算派谁去参加会盟?”
    “阿远正有空。”谢瑀答道。
    卫国大长公主点了点头,到底是别人的地盘,派嫡长子过去,怕有万一。谢远是次子,为人精明强干,倒也合适。又遗憾道,“大郎刚出了妻孝,若是六娘再晚点定亲,那就好了。”她也不想打仗,中原那么大,为什么就不能和平共处呢?
    谢瑀无奈,他母亲总是心心念念着把李昭娶过来,“李徽这节骨上给六娘定亲,不就是防着人提和亲,他怎么舍得把这个女儿嫁到别国。换做我有这样一个女儿,也肯定是要留在身边的。”李徽嫡长子能征善战用兵如神,嫡次子虽然不务正业,但是弄出来的东西巧夺天工,就连一个女儿都能抵得上别人家一打儿子,多少人提及都是欣羡不已。谢氏感情更复杂一些,明明他们身上留着一半谢家的血,但是一点好处他们都没沾上,尽是吃亏了。
    卫国大长公主神情一凝,想起了谢瑀唯一的女儿,“我们对不起冉冉。”谢韫为了保住少帝,以死相逼让谢冉做了皇后。
    想起女儿,谢瑀脸上浮起一抹心疼。
    鲁王马译却没谢瑀这么淡定,他快要被气炸了。和南齐说的好好的一起先把蹦跶的最厉害的北齐灭了,他们怎么能这么贱呢!居然想出这样的招来。
    尤其是南齐居然就软了,答应了。
    马译不想答应,但是看看劝他答应的文臣武将,一个两个不管,他不能不管这么多人啊!
    这时候还有百姓裹乱,学子请愿,要求停止自相残杀,第一要务是抵抗突厥。
    老子难道没在抵抗吗?马译都想爆粗口!到底按捺住了。
    这档口还驻留在天馗关附近,却按兵不动的韩志的奏折也来了,韩志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意思很明白。北齐新武器太厉害,与其强攻让战士死在自己人的炸药下,还不如去突厥,让他们死得其所。他手下的兵也不肯攻城了,再下令恐怕会哗变。如果皇帝陛下还是要坚持攻打北齐,那不如调遣您的亲兵来,调我去边关。
    马译不能说我就是要你的兵死光了,省得你造反。马译自己草莽出身,因为齐末混乱,阴差阳错的做了县尉,从此一路风生水起,还做了皇帝。这是他做梦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做了皇帝,马译不免就嘀咕起来,我都能做皇帝,那和我一起打仗的那群人是不是也想做皇帝。
    有人顶着马译噬人的视线站出来,推心置腹道,“若再不制止突厥势头,不出几年就要大祸临头。和其他四国结盟,倾九州之力攘夷还有一线生机,若是驱逐了突厥,也有几十年光景可休养生息,陛下可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后再一统中原。”
    要不是突厥来袭,他们都没法知道北齐国力强盛至此。如果不是突厥插了一脚,快则十年,慢则二十年,北齐就能一统中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突厥延迟了他们亡国的命运,只要鲁王不冲动。
    有一个人站出来,又有不少人站出来谏言,忧国忧民的人哪个时代都不缺,之前马译在这个节骨眼上还要攻打北齐就有不少人皱眉了,但是马译一意孤行,他们也没办法。
    鲁国和突厥的战场上频频传来不利的消息,再和北齐内耗,他们不愿意了。说句到底的话,输给突厥,他们身家性命难保,输给北齐,马译会死,他们有很大可能不死啊!
    马译向来自负自己的领兵能力,被属下说打不过突厥,还有亡国之险,脸色阴沉的能滴下水来,他到底有理智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说还要考虑考虑。
    可以没让他拖延太久,一天夜里,鲁国四位大将其中还有一名是马译心腹,联合一位丞相以及尚书令,对马译发动兵谏。
    没多久李昭就收到一路招摇过市而来的国书,李昭赶紧又往楚国发了一封国书。
    五国有四国意欲结盟共同攘夷,你们不答应是已经暗中投靠了突厥呢?还是打算坐收渔翁之利呢?你觉得我们会傻的让你捡便宜吗?
    李昭开始耍无赖了,遣词造句之中俨然把四国作为一个整体,她这也是欺负楚国国力微弱。
    楚王拿着国书的手抖了抖,一张脸白了青,青了赤。他还真打算和突厥合作。楚国势单力薄,哪怕有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也逃不了被瓜分的命运。
    突厥人强马壮,楚国不少人认为联合抗敌只是一个笑话,只会加速灭亡,与其和突厥结仇,不如投靠突厥。突厥人口远远少于中原,不可能杀光了中原人,肯定要重用部分中原人,楚王作为一国之君,比他们感情更复杂一些,奈何胳膊拗不过大腿。
    楚王瞪着国书,那眼神彷佛是看一枚炸弹。一会儿想,这想法还只是几个人的想法,没有付诸于行动,北齐不可能知道,一会儿又想北齐探子无孔不入,他们是不是知道了,这是警告。
    楚王瞪得眼睛都酸了,才招来有想法的大臣们碰头,商量的结果是李昭又收到一封国书。
    发了国书,楚王也没安心,辗转难眠,就怕他们投靠突厥的消息传出去,军民暴/乱起来。
    事实上,李昭什么都不知道,她只是习惯性的危言耸听罢了!这真是个美好的误会。

  第91章 不会作天莫作天

五国会盟,派谁去,这是个大问题。一旦成功驱逐了突厥,必然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辉煌,值得在史书上大书特书,试问有几人能不想名垂青史受万人敬仰。
    李徽说,我小女儿去,你们意下如何?
    这次会盟能成李昭功不可没,人出了大力,不让人沾光,北齐官员的节操还没掉光,捏着鼻子认了。往好处想,她那张嘴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被她嘴炮过的大臣心有余悸,让她去荼毒下其他四国的人,这么想想,大臣们诡异的产生了一种幸灾乐祸的满足感。
    于是神奇的,李昭的入选居然是最平静无波的,其他人的选择经过一场白热化的争执后才决定。
    主使张圣,副史李昭、宋胪,另有数十人在列。
    仔细一看,七成年轻人,令年纪略长的生出一股,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的惆怅。
    紧锣密鼓的一番准备之后,一行人便出发前往宕昌。会盟是北齐倡议的,但是地点却不在北齐境内,而是燕国境内。
    楚崇原与燕国几大世家和刘忻有屠三族的不共戴天之仇,刘忻又得李昭重用,他们派出的都是几家子弟,真怕刘忻不理智起来,所以死活要把地点定在自己国内的宕昌。不过离北齐极近,真要定在燕国腹地,估计没人愿意前往,楚崇原名声可不怎么好。
    李昭也是醉了,她还能想到这群人未尝没有在自己境内底气更足,更有胆气狮子大张口的想法。这群人一年的时间把半个国家都丢了,眼看就要亡国,还有心思打小算盘。火大起来,李昭都想管你们去死,少了你们还真不打紧,到底也只是想想。
    鄙视归鄙视,李昭也没忘记挑出好手随行,又在边境陈兵,不怕楚崇原作妖。
    二月初八,五国使者汇聚于宕昌行宫,其中最打眼的便是燕国居然皇帝亲临,还有就是李昭了,万绿丛中一点红。
    李昭的大名,对四国人来说不是如雷贯耳也是耳熟能详了。只是往日所听到的多是,她又做了什么,推广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政绩,甚至不少人在模仿她的政策。很少有人会提起另一点,她还是个美人,难得一见的大美人!
    你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为什么要靠才华呢!还给不给人活路了!
    燕国是东道主,来的又是皇帝,所以楚崇原坐北朝南,左下手第一个是北齐使者,其下是楚国使者。右下手第一位是南齐使者,然后是鲁国使者。
    依次坐好,开始谈盟约内容。
    五国会盟,听着高大上,其实和菜市场大妈砍价有异曲同工之妙,漫天要价,坐地还价。
    第一条是停战三十年。
    燕国和楚国巴不得停战三百年,不说这现实不现实,就说在场另外三国也不答应,而这是个看拳头大小说话的世界。
    第二条是同意百姓互市。
    这一条是李昭加上去的,之前五国内乱时,各国百姓之间也没断了生意往来,但是因为战乱,安全得不到保障,来往少之又少。她要求给予商人官方监督和保护,各国互通有无。
    ……
    终于,重头戏来了。
    楚崇原暴露出他亲自前来的目的,要求北齐将新式炸药和几种武器的制作方法与其他四国分享。他很狡猾的将另外三国拉下水,理由也冠冕堂皇,为了更好的抵御突厥。
    眼见三国使者眼神闪烁,楚崇原面露得意。北齐再强,还能拧过四国联手。
    张圣盯着楚崇原,冷声道,“我北齐愿意低价向各国提供各种弹药武器,自问已经仁至义尽。燕王得寸进尺连我北齐立国之本都想一块拿走,不觉得欺人太甚吗。照燕王的意思,鲁国诸位将领用兵如神,是不是能要求他们把兵法与四国分享甚至把善兵的将军分给四国。同理也可以要求北齐把玉玺和国库拿出来共享。楚国境内铁矿、金矿资源丰富,也该与四国分享。燕国?”张圣藐视的打量一下楚崇原,击掌而笑,“燕王好计谋,燕国竟是什么都不用拿出来了。”
    宋胪哈一声笑出声来。
    燕国众人脸色一变,张圣这是嘲讽他们燕国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想占人便宜。
    能得到北齐武器弹药自然是好的,但是让他们把自己的东西交出来,本来蠢蠢欲动的三国使者都安静下来。打算坐山观虎斗,看着楚崇原能把北齐逼到哪一步,他们视情况再出手。
    将众人神色看在眼里的楚崇原怒不可遏,压着火气道,“战场瞬息万变,若是北齐一时供应不上,岂不是铸成大错。”
    “看来燕王阁下一直都没搞清楚一个问题,”李昭突然开口,笑意盈盈,美人莞尔,笑的定力浅的心头小鹿乱撞,然后就没有然后,有一种人不说话让人各种幻想,一说话就能凶残的让人的旖念碎成渣渣。
    李昭用手指沾了酒水在案几上勾勒地图,慢条斯理道,“马上要亡国的不是我们北齐,是燕国,马上要做亡国奴的也不是我们,是燕国人。若是没有我们之前支援的那匹物资,燕王还能有闲情逸致在这里得陇望蜀吗?我实在想不明白燕王倚仗着什么在这里和我们提条件。帮你是人道主义,不帮那是现实。”
    李昭在地图中重重的画了一条线路,“燕国一亡,突厥便可取道梁州进攻楚国。”抬头看一眼楚国使者,笑着道,“然后是南齐。”
    “所以各位没必要觉得是我们北齐有求于你们,低你们一等,就该任由你们宰割。突厥不只是我们北齐的威胁,说句你们不乐意听的话,你们都亡国了,我们北齐也还有一口气在,至今为止,我北齐虽打的惨烈,但是一座城池未失。”
    李昭不顾众人难看的脸色继续道,“联合起来,还有可能不做亡国奴。各自为政甚至是自杀残杀,大家就等着一块去死,到了底下继续勾心斗角去。噢,如果有人愿意对突厥摇尾乞怜,也许还能被赏一口饭吃。不过我们北齐肯定会和突厥拼尽最后一滴血!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活!”
    楚国使者团就有那么几个人脸皮抖了抖。
    还有不少人闻言后一脸的动容,李昭见了微微一笑,哪怕各为其主,但是有气节的人大抵相似。
    楚崇原登时大怒,指着李昭喝道,“狂妄竖子,这就是你们北齐和谈的诚意?”
    李昭挑眉冷笑两声,“诚意?北齐愿意供应各国武器难道不是诚意,一定要教会了你们然后让你们转头来攻打我们才叫诚意,你聪明也不要把别人都当成傻瓜。从始至终,我北齐都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反倒是你们燕国打一开始就在耍各种心机。又是换地方又是燕王亲自前来,不就是想拿身份压人!对不起,让你失望了,你只是燕国的王,不是我的王,更不是这天下的王。现在又挑拨离间意欲生事。若无诚意结盟,我们也不强求!只是别想再得到我北齐半点支持。”
    李昭早就看楚崇原这货不顺眼,当年就是这家伙背信弃义,害得她们仓皇逃回雍州。李曦更是因此差点流产,她外甥女自小体弱也是拜他所赐。一到梁州把她嫂子娘家路氏逼走。做了皇帝还被世家辖制,导致燕国境内政出多门,朝纲混乱。遇上突厥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连自己的百姓都保护不了。现在还想谋算他们。
    李昭看他的眼神就像看一只害虫。
    楚崇原气得脸都红了,多想就硬气说一句不结盟就不结盟,但是燕国真的危在旦夕,其他三国又选择作壁上观。
    燕国首相兼国丈叶重扬声道,“李娘子何必如此疾言厉色!我王也是担心将士百姓安危。我燕国虽弱小比不得北齐地广人多,但是我王也是一国之主,望李娘子给予起码的尊重,莫要仗势欺人,我们来是商议抗击突厥谋求共存,而非听北齐号令。”
    听听,这才是真正的高手,怪不得楚崇原会被叶氏掣肘,明明带了那么多兵马过去,还把自己弄得跟个傀儡差不多。
    对着睁眼说瞎话的叶重,李昭呵呵一笑,“人必自重,然后人重之。燕王觊觎我北齐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研究出来的成果,都打算撺掇他人一起明抢了,让我如何重他。叶相也莫要在这里挑拨离间,是我们北齐起了这个头不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号令五国的野心。”
    叶重眼角跳了跳,狐疑的看着李昭。
    就是其他三国也略带惊讶的看着北齐使者,在他们看来,北齐肯定是要争这个统帅位置的。
    “战线如此绵长,若是都等着统帅下令调遣,恐怕会贻误战机。何况哪一位将帅敢说对五国将领了若指掌,可制定最合适各国将领的战术,不如定下最基本的方针,然后各显身手。”现在这种通讯条件统一指挥只会适得其反,而且谁不怕被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送死,出点事怕是要反目。结盟了,骨子里还是竞争对手。
    “表妹的意思是各国各负责一段边境,然后守望相助,互为支援。”南齐谢远终于开口。
    面对谢远,李昭放缓了神色,这是她表哥虽然没见过面,而且对于攘夷,南齐的态度比其他几国都积极,“三表哥觉得如何?”
    谢远嘴角微微勾了勾,也道,“我觉得表妹的建议可行。”说实话把自己的兵马交给别人指挥谁也不放心。
    看着已经表哥表妹叫起来的两人,三国使者颇有点头大。
    鲁国使者也赞成,越是军事强国越不愿意在军事上受制于人。
    楚国原以为自己的兵马要交给别人指挥听说能自己做主也乐意之极。
    燕国就有那么点小失落,他们没想做三军统帅,但是想燕国边境那一块归他们指挥,也许能稍微保持下国力。
    于是第十条,第十一条也定了。
    第十条写明北齐要低价向各国出售武器弹药。
    第十一条是指挥权归属,顺便把各国负责的边境线也划分清楚。
    燕国负责自己边境最西北那一段,南齐负责燕国中间那一段,楚国负责燕国靠近北齐那一段,燕楚兵力弱也缺少善战将帅,所以将他们安排在南齐北齐中间也是存了方便支援。
    北齐边境自己负责,不用人帮忙。
    南齐军事实力强再管理了鲁国靠近北齐的那一段边境,剩下的归鲁国自己负责。
    第十二条是关于和亲。
    燕楚两个弱国对这条抱着很大的热情,如果三十年后,强国君主是他们的血脉,或者他们的君主有别国皇室血统,他们就能免于亡国,起码可以多挣扎几年。
    楚崇原到了梁州后就迅速娶了当地名门杨氏的女儿,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杨氏病逝他又娶了叶氏女,有一子。燕国北齐接壤最多,所以他就想让这一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