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母仪天下-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

    “这就是当年郑侠所献的《流民图》。”

    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起因就是这幅图,如今亲眼见了,世瑶心中不能不震惊。

    “哀家还记得,那是熙宁七年的时候,大旱十月,郑侠不忍见流民遍地,遂做此图。他将此图献于先皇,还发誓若是废黜新法之后十日不下雨,他就自绝于天下。哀家与先太皇太后一见此图,泪不能止,先皇也是惶恐不安。最终先皇决定罢黜王安石,使其知江宁府,果然,三日以后,天降大雨。”

    这故事世瑶是耳熟能详了,坊间传的神乎其神,她也曾深信不疑,然而,随着她对朝政了解的越深,心里的疑惑也就越深。

    “陛下相信这些神异之事吗?”

 第七十一章 谁能杀人(下)



    高氏看了半天世瑶,竟然笑了起来,“哀家当年的确深信不疑,可是,连你一个孩子都怀疑的事情,哀家若是坚持相信,岂不是白白的经了这许多年的风浪。”

    “臣女不敢。”世瑶低头言到。

    高氏笑笑,眼中都是了然,“当时初见此图,流民衣衫褴褛,饿殍遍地,哀家心中只有震惊。如今细细想来,郑侠不过是小吏,看守城门而已,他这幅画,他那个人,怎么可能直达天听?”

    “可是臣女听说,这郑侠是王公亲自选拔的。”

    高氏微微点头,将画搁到一旁,“的确是王安石亲自任命的,王安石身为宰相,对于这样的小官吏都能悉心在意,一时也传为美谈。那一年大旱十月,宫外的情形哀家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流民遍地却也是有所耳闻。只是天无常数,水旱灾害向来都不可避免,朝廷的重点都在安抚百姓身上,谁也没想到突然就生出了那样的变故。”

    “天无常数,王公主张兴修水利,不是正可以抵御天灾?”世瑶问道。

    “兴修水利,并不是一时就能见效,况且,王安石将兴修水利的费用摊派于民,大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是最不得人心之处。而这幅图若是旁人献上来的,先皇一定不会那么惊心,就连哀家和先太皇太后,也不会那么相信,正因为是郑侠,才有震慑人心的作用。可是,那时候王安石一党除了在皇帝面前力争之外,没有一点有效的办法,而朝野内外,更是人心惶惶,皇帝就算是想支持他们,也是不能够的。”

    对于熙宁变法的许多弊病。世瑶是有所了解的,兴修水利虽然是对当地百姓有利,然而,平民的手上难有余钱,此举的确是有些勉强。但是,大规模的水利兴建,朝廷也是拿不出钱来的,虽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卡在了钱财上面。而高氏的意思世瑶也听明白了,要想办成变法这样的大事。有正直的品行还不够,还得有应对各种阴谋阳谋的能力,显然。之前的王安石,现在的苏轼,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那陛下打算如何处理苏相公外调之事?”

    “仍旧回杭州吧!”高氏的脸色也带着几分惋惜,“哀家估计用不了几日就会有人请奏,到时候。赏他个龙图阁学士的头衔也算风光。”

    龙图阁学士听着好听,却不过是个虚衔,正是的职务,杭州知府而已。“以苏相公才干,区区知府,实在是委屈了。”

    高氏却叹道。“有哀家在时,他还可以做一任知府,哀家不在了。还不知道他将来会如何呢。”

    章惇为相的时候,苏轼先是被贬到了岭南,很快又被贬到了海南,路途之中就连幼子都夭折了,实在是其情可悯。世瑶揣度着高氏也有些不舍苏轼之才。只是顾虑他的性情过于耿直,难成大事。然而。她却觉得以苏轼才华,必不至半点韬略也无,如今把两边都得罪,也有许多灰心丧气、故意为之的意思,若是委以重任,未必看不清形势。世瑶略微上前,低头言道,“臣女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连日来秋讲都是谈论变法之事,诸公的意见,却越来越相悖,这中间虽然不乏为国之心,然而,也有许多是因为有人私心自用而激起的意气之争。长此以往,臣女只怕人心浮动。”

    世瑶说的话,何尝不是高氏所担心的,而那个私心自用的人,却恰好是皇帝真正欣赏的,高氏这个掌握天下的太皇太后,也不得不慎之又慎。“那依你之见呢?”

    “臣女有一言,不知陛下是否能够考虑。青苗、募役等法,于国家大有裨益,然而骤然施行,必定会引起慌乱,况且官吏们也是良莠不齐,对于新法有不少曲解之处,致使百姓闻之色变。”

    高氏点点头,示意世瑶继续说下去。

    “臣女觉得,目前变法有两大难处,一是无人可以统御大局,二是百姓经过熙宁之变,对新法多有抵触。这两难还以头一难为要,一时恐怕无法解决,有先前的教训,更要慎之又慎,稍有不妥,只怕动摇国本。”

    “你说的不错,这些都是哀家担心的地方。”

    “只是变法之事在皇上心中已经成了千秋万世的功业,章公一来,对皇上来说更是欲罢不能。若是任章公任意施行,必将后患无穷。何不就让苏相公在一府一县先实施起来,有了成效之后,再慢慢推广全国。若是不成,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高氏凝望着世瑶许久不语,“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以苏轼的能力,治理区区府县,也不会出太大的差错,总有不妥,也便于转圜。只是,对杭州百姓,却颇有些不公。”

    世瑶笑道,“若是大事可成,却是旁人求不来的福分。”

    “杭州富庶,此事必须慎重。”

    世瑶心中隐约觉得越是富庶之地就越发的合适,不过,她今日话已经说得太多,再也不敢深劝,只是低头答了声,“是,臣女考虑欠妥。”

    高氏看着世瑶颇有几分赞许,“你这个想法很有些意思,比那些老家伙无谓争来争去有用得多,至于细节,哀家会跟众大臣再商议。”

    “臣女不过是信口胡言,若是能有用处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还请陛下莫怪才是。”

    “怎么会怪你,哀家倒是觉得争论了这么些日子,变与不变,行与不行,都没个像样的主意。倒是你这个法子,虽然不是尽善,但总算是能解决些实际的问题,比那些个迂腐之人强太多了。只是哀家却有些奇怪,苏轼跟孟家一向没什么交情,你如何总是为他说话?”

    “臣女哪儿敢刻意为谁说话,只不过这些天跟着陛下听了些,心里觉得苏相公那样的人,是可以为陛下分忧的。”

    这话若是旁人说了,高氏一定会怀疑是有人故意指使的,可是世瑶家世摆在那里,进了宫之后也是规行矩步的,她就是想怀疑,也找不到目标。“你这孩子到知道为哀家着想,不枉哀家疼你一场。”

    “臣女能为陛下略尽勉励,不胜欣喜。”

    高氏叹息道,“好孩子,你比皇上更知道哀家的心。”

    赵煦,他大概只知道朱太妃的心,对于其他人,恐怕都是没有心的。世瑶最不愿意提起的,大概就是他了。

    “臣女愧不敢当!只是陛下若是觉得此法可行,何不让章公也取一处施行起来!一则两边有个比较,二来可以使二公深入民间,了解真正的利弊所在,于将来大有裨益。”

    要是说世瑶之前的建议,高氏只会考虑,那么,这个提议,却是甚慰其心了。章惇回朝,并没有使职差遣,如何安置他,也是高氏的一块心病。把他放在近处做些事情,既可以少影响皇帝,权利也可以妥善控制,至于功过,就更加简单了,实在是一举数得的妙计。

    高氏心里高兴,对着世瑶就越发的和善起来,“如此甚好,哀家要怎么赏你才是呢!”

    “臣女见识浅薄,不过是有感而发,是否可行也未可知,只是心里盼着能为陛下分忧而已。”

    高氏心中感到,自己的孙子要是能这样该有多好。

    “你的好处哀家自不会忘记。”

    康有禄探头进来,“启奏陛下,遂宁郡王和普宁郡王过来请安了。”

    “瑶儿带他们俩个玩去吧,今天晚上也不用再过来。”

    高氏这是有事要忙了,世瑶赶紧退了下去。出了寿康殿,她才狠狠地松了一口气,此番贸贸然地跟高氏说了这么许多,她心里也不是不害怕。世瑶在高氏面前藏拙都已经习惯了,对于朝政,她并不想涉入太深,然而,为了报答章惇的恩惠,她可是什么都顾不得了。

    孟世瑶费了不少的心思才让高氏把章惇召回朝廷,目的可不是为了让他提前成为赵煦的宠臣,她是一定要在高氏的有生之年,寻到章惇必死的把柄。这在大宋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祖皇帝不杀士大夫的规定,此时,还立在太庙之中呢!

    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世瑶相信,章惇这样的人,一定不会让她失望的。

    “孟姐姐,不是要回净逸阁吗,咱们怎么玩崇庆宫外走呢?”赵似奇怪的问道。

    世瑶一惊,这才发现自己走错了,赶紧遮掩道,“我带你们去秦才人哪儿玩好不好。”

    “哪个秦才人啊,她哪儿有什么好玩的。”

    世瑶笑道,“秦才人是郡王先祖英宗皇帝的才人,弹了一手的好琴,带你们去见识见识啊!”

    六七岁的孩子,很难对音律有什么兴趣,不过,有得玩总比念书写字要强,赵似高高兴兴的答应了下来,而赵佶的眼中却带着许多的疑惑。

    世瑶等人刚出宫门,康有禄就跟着出去,然而,他脑子里想的不是他要去宣召的人,而是太皇太后说的一句话。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第七十二章 凤子龙孙(上)



    虽然是太平之世,高氏却有很深的危机感,她需要的良相一时无处可寻,她看中的良妻,却不得皇帝的喜爱。此时心中的烦闷,实在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

    “正当朝中纷扰之际,卿当为哀家分担才是,何故执意离去呢?”

    苏轼经过乌台诗案,已经稳重了许多,然而,儒生心中的那股子执拗,却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他看不惯官场倾轧,也看不惯尔虞我诈,他无力改变这一切,就只能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微臣愚钝,不但不能为陛下分忧,反而增加了许多的困扰,还请陛下见谅。”

    “你要是真的愚钝一些倒还好了,什么都看得太明白,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恕罪。”

    “哀家没有怪你的意思。”

    高氏把世瑶提议简单跟苏轼讲了,当然,她并没有提到世瑶的名字。苏轼虽然一时不是很能接受,但是,经过君臣的仔细商议,倒也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等到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进了宫,众人把利害关系仔细梳理之后,也觉得短时间之内,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天之后,苏轼和章惇分别前往了苏杭二州,旨意使其在其辖区之内任选一县推行部分新法,并准其专折奏事。

    赵煦目送着章惇离朝,眼中的神色晦暗不明。世瑶的嘴角牵出一抹极浅的笑意,很快便消失不见。

    肃杀的秋季,在朝堂中更为肃杀的氛围中很快过去了,世瑶的日子表面上没有任何变化,只有崇庆宫的人最清楚,高氏对她的倚重,却是日甚一日了。

    这样的变法。世瑶并不觉得是什么好事,然而,无论是为了过去还是将来,这都是必须的,她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姑娘,新衣物库送来的冬装,姑娘过去瞧瞧吧。”宁馨掀开帘子进了内室,笑容满面的对世瑶说道。

    “我就不过去了,麻烦姑姑好好打发来人。”

    “是,奴婢瞧着有几件大毛的氅衣十分精致。拿来给姑娘看看可好。”

    世瑶笑道,“那就有劳姑姑了。”

    世瑶进宫以后,做了三季的衣裳。每一季都是十分的丰厚,除了一些纹饰不能逾制,比着她做皇后的时候,却也不差什么了。而与她过去在崇庆宫服侍的时候,却是天渊之别。这一点在她刚进宫的时候就十分明显。世瑶至今也没想清楚到底是为了什么。

    片刻的功夫,宁馨带着六七个丫头陆陆续续的进来,不用细查,就知道是顶好的皮毛料子。

    “姑娘瞧瞧,这紫貂皮熠熠生辉,可是极难得的。陛下原叫赏了姑娘,后来怕姑娘不舍的穿,才叫人做了这件大氅。”

    世瑶看去。大红的团花云锦外露着深紫发亮的貂皮领子,若是在雪地里穿上,必定是美不胜收。而世瑶深知宁馨这样说,显然是记着之前世瑶将缭绫送给苗氏的事情。太皇太后不是小气的人,但是。帮着苗氏出风头,也不是让她高兴的事儿。

    “让太皇太后如此费心。实在是过意不去。”

    “若是为了旁人,陛下可没那个闲心,为了姑娘,却也算不得什么了。这衣裳眼下虽然穿不得,不过兴龙节的时候穿上,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兴龙节就是赵煦的生日,十二月初八。赵煦本是十二月初七生的,为了避僖祖也就是太祖皇帝赵匡胤的四世祖的忌日,这才改到了初八。世瑶前世就是在兴龙节上第一次见到赵煦,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她心里多了一人。只不过,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世瑶笑道,“这样漂亮的貂皮,我可真是舍不得穿,姑姑帮我好好收起来才是,等知道冬至节在拿出来也不晚。”

    世瑶在一堆炫目的玄狐、紫貂中无意间瞧见一件银狐袍子,莲青色的妆花蜀锦面,一圈风毛银光闪闪,煞是素净雅致。“这件我想送给秦才人,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太皇太后赏下来的?”

    “银狐虽然也罕见,不过却不是值得太皇太后用心的东西。眼下这些只有这件紫貂和那件海龙的是太皇太后赏下来的,还有一件白貂的,陛下指定了要用金翠羽缎做面,一时还没做得,要过些日子才能送来。剩下的这些,都是内衣物库按照姑娘的份例自行挑选的。”

    世瑶第一次听到自己还有份例,好奇之下默默细数了一番,看样子,她的待遇是比照公主来的。“既然是这样,将这件衣服包了,给秦才人送去吧。”

    “是,姑娘真是有心人。”

    “我也不过是借花献佛是了。”

    世瑶自从跟着秦氏学琴,明里暗里没少照顾她,宁馨也曾当做闲话讲给高氏,二人都觉得她也算得有情有义,心里也很高兴。

    云纤取了个大锦盒将衣服装好,对世瑶说道,“姑娘许多日子没往长乐宫去了,今儿左右无事,不过过去看看秦才人。”

    去长乐宫少不得要去拜会苗贵妃,也免不了要跟苗月华碰面,这让世瑶有几分抵触。事实上,中秋过后,世瑶就在没见过她们。“这天气阴沉沉的,还是算了吧,你跟芙蕖送过去,该说什么也不用我教你。”

    宁馨笑言到,“姑娘还记着上次和慧郡主强逼这借琴的事儿吧?我倒是听说郡主很快就要出宫了,到时候姑娘陪着太皇太后,也未必有机会去送她,莫不如抽个时间好好叙叙!”

    世瑶惊道,“郡主要出宫了!”

    “是,奴婢也是听隆祐宫的人说的。”

    苗月华出宫的时候还是和慧郡主,在回来,只怕就是妃嫔了。她们之前的关系一波三折,然而,为了彼此面上好看,她实在应该去辞一辞。

    “这么说来,我这个懒还偷不得了!云纤带着芙蕖跟我一去吧,还要劳烦姑姑帮我将这些新衣好好收一收,免得小丫头们混放着,用的时候不好找。”

    “是。”

    世瑶一直没明白中秋宴上苗贵妃为了什么突然就把矛头指向了她,当然,她也没有特别用心去想过,那时候她已经决定了要远离两位苗氏,至于那二位心中作何感想,她也并不是十分的在意。只不过一个人做事总得有点目的,苗氏的目的,其实也不是那么难猜。

    芙蕖先一步将礼物送到了送到的芷芳阁,而世瑶一如往常带着云纤到正殿请安。苗氏亲切如常,就好像中秋夜的那点不愉快,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不过,这倒也寻常,宫里的人,从来都不会把心思摆在明面上。而最奇怪的是,她竟然只字未提苗月华要出宫之事,而且,也没叫二人相见。

    “有些日子没见贵妃了,贵妃一切安好!”

    苗氏笑道,“好着呢,劳你惦记了。现如今国事冗繁,你在太皇太后身边,也不是常常的显得,今儿怎么有空过来了!”

    “只因许多未见贵妃和郡主,心里惦记着,趁着今儿太皇太后那里不必伺候,赶紧过来请安。”

    “怪不得宫里上上下下都夸姑娘的好,可真真是个有心人。只是姑娘今儿来得倒是不巧了,月儿那丫头感染了风寒,眼下是不能见人了。”

    “怎么会这样?”

    “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只是她身子弱,再加上突然间天就凉了下来,所以就病倒了。”

    “可请御医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