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负娇宠-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生们放开了,消息也传了出来。
弄到最后,许多并不在家学读书的没落世家子,也会用自家藏书的手抄本到家学来换东西。
……如此过了三年,唐宓竟收获了上万卷的书。
这些书,有很多都是唐氏藏书中没有的。
哪怕不是原本,其阅读价值也很高。
唐宓先将这些书自己通读了一遍,然后又填充到了东庐书院的藏书阁。
亲身感受到李氏家学带来的好处,唐宓对家学更加上心。
先生什么的,都是聘请的好品德、有学识的大儒。
校舍等一应设施,也都定期打扫、修整。
奖学金公正评定,评好后,按时足额发放。
一系列措施执行下来,李氏家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先生们认真教书,学生们刻苦学习。
这两年春闱,亦有不少家学的学生考中科举。
李氏家学逐渐变身为面向整个京城世家圈的“义学”,那些原本对李寿咬牙切齿的世家们,对李寿的评价渐渐好了些。
顾琰等几位大佬,更是没少在世家聚会的时候称赞李寿。
但李寿到底不是银子,有人喜欢他,也有人憎恶他。
这不,严氏说完自家孩子的事,故作犹豫了片刻,又低声道:“还有一事,我知道十八娘你或许不想听,但我还是想告诉你。”
这话说得,若是唐宓不了解严氏,还真当她是故意消遣自己呢。
“九婶,什么事这么为难?”
唐宓嘴上说着,心里已经开始猜测。
能让严氏这般纠结,估计那事涉及的人,是唐宓或是李寿所厌弃的。
而在李寿和唐宓跟前“不可说”的人,只有一个——
“是崇仁坊那位。”
严氏果然道出了李立德的名字。
当年李其璜带着李立德和柳氏分出李家,搬到了崇仁坊的宅子里。
族人们都知道李立德对李家嫡支所犯的罪孽,也都憎恨他,但李立德到底做了自己几十年的长辈,若是直呼他的名讳,他们实在做不到。
正巧李其璜搬到了崇仁坊,族人们便干脆称呼李立德“崇仁坊那位”。
唐宓一听事关李立德,不禁扬起了眉毛,“他怎么了?十八郎不是请太医每个月都去给他问诊吗?”
这是李寿对李立德的报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我不是说这个,”
严氏急忙摆手,“十八郎心善,待他亦是仁至义尽,我们都知道。事情是这样的,那日我们家郎君去寻五郎(即李其璜)吃酒,五郎吃醉了酒,无意间说了一句,说、说那位最近的精神不错,居然还能让人推着去院子里闲逛。”
李其璜说这话,更多的是抱怨:李立德怎么还不死?都九十多岁了,人也中了风,却还坚挺的活着。
李其璜很清楚,李立德就是李寿心中的刺,他一日不死,自己这一房就一日不能跟李寿彻底和解。
但严氏是个仔细的人,却从这句话里发现了问题。
“不是我多想,而是自打‘那位’中风后,不管身体怎样,都不愿出门。“
严氏低低的跟唐宓说出自己的猜测,“可这几天,怎么就突然想出门转转了?如果不是五郎拦着,‘那位’还想去城郊庄子哩。”
“哦?他想出门?”唐宓蹙起眉头。
她和李寿都痛恨李立德,但他已经瘫了,且爪牙全部被清除,应该翻不起什么大浪。
所以,除了象征性的派了几个人盯着,李寿并没有刻意安排人手。
现在看来,李立德沉寂了三年多,又想冒头了啊。
“是啊,听五郎说,这半个月来,‘那位’几乎每天都要去中庭的花园子,一躺就是一天。”
严氏继续说道,“五郎每天醉生梦死,很少顾及这些。‘那位’身边虽然有人伺候,可也不是一眼不错的盯着,总有更衣、吃饭的时候啊。”
唐宓点头。
李其璜恨李立德不死,自是不会对他太过照顾,身边只安排了一个又老又笨的老汉和两个粗使婆子。
主人不上心,下人们当然也不会真心伺候。
那个老汉还好,还知道照顾李立德更衣、翻身,而那两个婆子,根本就是能躲就躲,一天到晚不见人也是常事。
可那老汉,再尽职也只是一个人,根本做不到时刻都守在李立德身边。
如此、李立德整日待在花园就很值得怀疑了。
“多谢九婶,您放心,我定会好好照顾三郎。”
唐宓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对于特意来提醒的严氏很是感激,忙笑着保证。
严氏笑得见牙不见眼,“那我就待我家三郎谢过十八娘了。十八娘啊,不是我自夸,我家三郎别看年纪小,却最是乖巧聪慧,三岁就会背三字经,五岁就能背诗。今年六岁,已经开始学习论语了……”
唐宓含笑听着。
但听着听着,唐宓就觉得有些怪怪的。
可具体哪里有问题,她又说不上来。
罢了,左右严氏是个有分寸的,应该不会有事。
唐宓却不知道,再有分寸的人,面对偌大一个李家、以及平西侯爵位的时候,也会生出别样的想法。
严氏见唐宓领了自己的人情,心里很是高兴。
欢欢喜喜的走出了百忍堂,穿过一个个庭院,路过一处处景致,严氏眼底闪过一抹热切。
她家三郎多好的孩子啊,相信十八娘跟他接触一段时间后,就会喜欢上他。
到时候,过继什么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517章 下药
唐宓忽然发现自己的人缘变得特别好。
李家二房、三房和四房的那些婶娘、堂嫂什么的,仿佛约好了一般,不断流的来拜访她。
当然了,人家也不是没事来闲聊,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点儿事请唐宓帮忙。
尤其是那些家中有适龄孩童的,纷纷求唐宓把孩子收到东庐书院。
起初,唐宓还能陪着笑脸,一一答应下来。
但弄到后面,唐宓发现,这些人有些离谱啊,家中五六岁的孩子要上学是正理,可那几个两三岁的孩子算怎么回事?
东庐书院是书院,虽然有春华班,但最小的学生也在六岁左右。
两三岁的孩子,搁在有些富贵人家,估计还没有断奶呢。
这样的奶娃子送到书院,到底是读书还是来玩儿的?!
唐宓的面皮都要笑得抽筋了,不过,她并没有多想,只当那几个做父母的望子成龙。
但当已经出嫁了的李敬蓉和李敬芙都回来了,唐宓才发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对劲。
“阿嫂,如果四房的人找来,您不必为了我们就、就——”
李敬芙有些难以启齿,她真是没想到,她的祖母竟打着那样的算盘。
去年,李敬芙嫁了人,夫君是李寿帮忙相看的。
夫家姓吴,不是世家,却是江南的书香大族。
吴家的家主在户部当官,李寿升任尚书后,侍郎一职由他接任。
李寿和吴侍郎是同僚,彼此很熟悉。
李寿知道,吴家家风清正,族中子弟读书上进,更有森严的家规:男子四十无子方可纳妾。
正巧,吴侍郎的幼子跟李敬芙同龄,尚未婚配,吴侍郎有意给儿子说亲。
与李寿闲聊的时候,便顺口提了一句。
李寿却记在心上,回去后,将吴家四郎的情况跟唐宓说了说。
唐宓觉得吴家很不错,不过她担心李敬芙会嫌弃人家不是世家,便寻了个时间,悄悄问了李敬芙。
李敬芙到底是未出阁的小娘子,脸皮儿薄,听了唐宓的话,先是羞红了脸,接着才磕磕巴巴的说:“士族如何?庶族又如何?时移世易,现在的世家早已不是原来的世家。”
很好,李敬芙并不是十分看重姓氏。
她的言下之意很明白:只要人好、家世清白、知道上进,那就足够了。
唐宓放了心,就让李寿去跟吴侍郎提一提。
李敬芙没有太在意姓氏,但世人都以娶世家女为荣啊。
所以,吴侍郎一听李寿有意将自家堂妹许给自家小儿子,顿时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至于李寿这位堂妹父亲早亡,祖父只是个低阶小官,只有一个寡母相依为命,嫁妆可能不会太丰盛等等不利条件,全都被吴侍郎忽视了。
毕竟自家这个也不是嫡长子,不能承袭家业,各项条件综合一下,竟是跟李家那位小娘子颇为相配。
吴家很满意这门亲事。
李敬芙的母亲,虽有些遗憾女婿不是世家子,但见李寿这般上心的帮忙张罗,且女儿也表示愿意嫁入庶族,便同意了。
而李敬芙的祖父母、叔父们则被李寿和唐宓直接忽略掉了。
且不说李寿是李氏的大家长,有权利给族中人相看婚事,单说李敬芙的祖父母任由李敬芙母女三个住在李家大宅,一住就是好几年,他们就已经失去了给李敬芙做主的权利!
在李寿的安排下,双方父母见了面,李敬芙和吴四郎也见了一面,彼此都很满意。
就这样,婚事很快就敲定下来。
三个月后,李敬芙带着李寿和唐宓给她准备的丰厚嫁妆,风风光光的嫁入了吴家。
李敬芙出嫁没多久,李寿又给李敬蓉定了亲。
李敬蓉的夫君倒是个世家子,姓谢,只不过家族已经败落,只剩下他这一支。
这位谢郎君也是个看得清现实的明白人,衡量了一番,靠着姻亲关系入了西北军。
不过,谢郎君跟着蒋忠打仗的时候,李寿已经回了京,两人并没有直接接触过。
倒是那年庚辰之乱,蒋忠率一部分兵马回京救驾,谢郎君便在队列中。
那时李寿和谢郎君打了几次交道,发现谢郎君跟自己一样,出身世家,却毫无世家的“骄傲”,反倒能放下身段去拼搏。
他们不是不看重自己的姓氏,相反,他们比任何人都在意,但他们更想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家族重现往昔的荣耀!
谢郎君年龄略大些,胜在长得好,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武将的威武,李敬蓉这个颜控,只见了一面便同意了。
没过半年,李敬蓉也顺利嫁入了谢家。
这对双生花嫁人后,郑氏仍继续住在李家大宅里。
所以,李敬芙和李敬蓉都是把李家当娘家,对唐宓这个堂嫂更是无比尊敬。
说句不好听的,在李敬芙心目中,阿嫂可比她名义上的祖父母亲近多了。
一想到昨日祖母命人将自己叫过去,反复叮嘱的那些话,李敬芙就又恨又羞。
情急之下,她的眼泪竟流了出来,“阿嫂,把李延庭过继给您是我阿婆的意思,我、我们姐妹从来没想过这种事啊。”
李延庭是李敬遗的长子,还不满周岁。而李敬遗便是李敬芙的异母弟弟,也就是李其瑚的遗腹子,比李敬芙姐妹小两岁。
今年才十五岁,却早早的做了爹,娶的妻子是祖母娘家的侄孙女。
“过继?什么过继?”
唐宓有些迷糊,但很快就反应过来,恍然道:“我说最近怎么这么多人来拜访我?还都拿着孩子说事儿,原来他们打的是这个主意啊。”
“阿嫂,您和十八哥还年轻呢,十八哥只是生育艰难了些,又不是没有希望,好歹等个二三十年,再想过继的事也不迟啊。”
李敬芙急切的说道,唯恐堂嫂被族人们磨得无法,最后答应过继。
唐宓见李敬芙又是哭、又是急的模样,只觉得心里烫贴。
李家固然有白眼狼,但也有懂得感恩的好孩子啊。
“放心吧,郎君和我也只是随口那么一说,过继这种事,非同小可,怎么着也要仔细商量。”
唐宓笑着说道,“至少现在不行。”
……
小厨房里,灶上炖着一个砂锅,锅子里是专门给唐宓的乌鸡汤。
一个妇人缓缓走了进来,跟外间的厨娘、丫鬟打了招呼,便来到灶前,掀起盖子,悄悄的丢了一枚药丸进去……
第518章 误会了
“弟妹啊,不是我自夸,我们家小五郎最是个机灵的孩子,一落地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一个年约三十的妇人滔滔不绝的说着,她怀里抱着一个不满两岁的男童。
这小家伙长得很不错,唇红齿白、粉粉嫩嫩,两只眼睛就像两个紫葡萄,黑黑亮亮的,看着很是灵动。
“我生小五郎的时候,除夕早上就发动了,结果一直没有动静,这孩子硬是拖到了子时,到了正旦才出来。”
妇人满脸的夸耀,仿佛自己孩子大年初一出生是有多大的福气,“清虚观的清远真人给小五郎披了一卦,直说他是个有大造化的。”
可不是大造化嘛,如果能过继到李寿名下,将会继承整个李氏和平西侯府哩。
妇人一想到那美好的画面,心中的那股不舍也都淡了。
“嗯,这孩子看着确实不错。”
唐宓嘴角直抽抽,心说,一个不到两岁的奶娃子,能看出什么“大造化”?
她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的看着继续努力“推销”自己儿子的妇人。
唔,前两天来的人还都遮着掩着,就算想把自家孩子推出来,也是很委婉。
而今天来的这几个,竟是不再找理由,直奔主题:拼命的夸自家孩子,大有一副“你不选我家儿子是你的损失”的意思。
这般明显的变化,应该是唐宓一直没有表态,也没有严词拒绝,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好你个王氏,真真狡诈,嘴上说要回娘家,结果一转身就来了大宅。”
唐宓正暗自琢磨着,一个身材略显圆润的妇人走了进来,她身后跟着个妇人,妇人怀里抱着个三岁大的孩子。
而紧跟在她们身后的则是廊下侍奉的丫鬟。
“娘子,她们不等奴婢通传就——”硬往里闯,丫鬟拦都拦不住。
唐宓摆摆手,“你下去吧。”
说罢,她抬头去看来人,来人不是旁人,而是四房十三郎李其钰的三儿媳妇顾氏。
“三嫂,你来了。”
唐宓略略欠身,算是给顾氏打了个招呼。
顾氏这才发现自己失礼了,赶忙赔笑道:“哎呀,瞧我,只顾着揭穿王氏,情急之下竟忘了规矩,还请十八娘勿怪啊。”
说着,顾氏又冲着那三岁的男童使眼色。
孩子很乖巧,踢了踢腿,麻利的从乳母怀中爬下来,有模有样的走到唐宓近前,规矩的行礼:“见过阿婶。”
“好,这是小四郎吧,真乖。”
唐宓看着小家伙萌萌哒的模样,很是喜欢,柔声夸奖了一句。
小四郎听到唐宓夸他,不禁有些羞涩,但还是记着母亲的叮嘱,挺直腰杆,乖乖的站着。
“弟妹,你也觉得我家小四郎乖吧?”
顾氏满脸骄傲,“不是我自夸,我家小四郎最是乖巧。刚出生那会儿,除了饿了、困了,从不哭闹。不像小五郎,动不动就嗷嗷哭,到现在还尿床。”
哼,一个连屎尿都不能控制的屎娃子,能有什么“大造化”?
“顾氏,谁狡诈了?”
方才那妇人,也就是顾氏口中的王氏,其实跟顾氏是嫡亲的妯娌,只是两人素来不对付。
平日里什么都要计较,小到一件衣裳,大到夫君、孩子,两人就没有不比的时候。
这次外头传出风声,李寿不育,唐宓有意在三、四房中挑选一个孩子过继,这两房的人纷纷行动起来。
四房因着李敬芙姐妹的事,并不敢抢先冒头。
直到看到三房的人不断的去主宅,而唐宓和李寿都没有任何不喜的反应,四房的人才又蠢蠢欲动。
不过,李祐清是个有成算的,为了稳妥起见,他让老妻特意寻李敬芙回来说话。
反复叮嘱,让李敬芙回主宅一趟,多帮四房的孩子说点儿好话。
碍于孝道,李敬芙不敢违逆祖父母的命令,只得回来了一趟。
四房密切关注着,见李敬芙进了大宅,待了一个中午,又表情轻松的离去,忙将李敬芙拦了下来。
面对祖父母的问询,李敬芙直接点头,表示:祖父母的吩咐她已经照办,但十八娘将如何决断,她却不敢保证。
这样就足够了!
李祐清夫妇商量了一番,李祐清选了几个重孙,但他的妻子却属意李延庭。
原因无他,李敬遗是她一手养大的,她对这个庶孙可比其它的嫡出孙子都要喜欢。
李祐清老两口都有了各自的人选,其它没有被选中的人听说后,纷纷有了自己的主意。
于是,四房人心浮动,十多个“敬”字辈的人相互提防,又相互探听,最后众人暗自决定自己想办法。
这不,王氏打着回娘家的旗号,抱着儿子抢先行动了。
顾氏没有被王氏的烟雾弹迷惑,紧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