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负娇宠-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底怎么回事?好好的,怎么会打起来?”唐宓被激发了好奇心,捉住李寿的袖子连连追问。
“兵部主事唐修提出,卢、霍、方、牛等几家,前朝时就开始崛起,与先帝一道开创大梁盛世,富贵延绵,家风清正,可为世家。”
李寿扶着唐宓来到榻前坐下,细细的跟她讲道:“顾相斥他胡言,郑相骂他不懂规矩,李相更是一口唾沫啐在了唐主事的脸上——”
唐宓蹙了蹙眉头,心道这个李鸿锦好歹也是世家出身的读书人,怎的恁般粗鄙?
李寿仿佛听到了唐宓的心里话,摇了摇头,“在世家们眼中,唐主事乱了规矩,俨然成为世家‘叛徒’,就算是顾相和郑相啐他,都不足为奇。”
在绝对的利益面前,礼仪又算得了什么。
这不,为了世家排行,一群平日里最注重仪表、风度的朝臣们比市井泼妇还要泼辣,对骂、对打、互相揭短,硬是把朝堂闹成了菜市场。
唐宓想了想,倒也能很快理解。
李寿见状,便接着说道:“唐主事虽世家出身,却混迹军伍多年,早就养成了直爽、火爆的脾气。”
当兵的人嘛,最是快意恩仇。别人都啐到自己脸上了,他若是还能忍,那就不是军汉,而是赖汉了。
唐宓自家就是武将出身,结合了一下王鼎、王鼐的性情,她很能想象唐修被一群文臣围攻后的暴怒。
“所以,唐主事跟几位相公打了起来?”
李寿摇摇头,“唐主事性格暴躁了些,却也不是全然丧失理智,没有抢先动手,而是与几位相公据理力争,言明‘时移世易’,过去的规矩在现在已经不合适了,世家应该补充进新鲜的血液,而不是固守自封。”
唐宓挑眉,她听出来了,李寿的语气中对这位唐主事充满了赞同。
“顾相的族侄顾封,现任礼部郎中,年轻气盛,骨子里最是看重姓氏,自是听不得唐主事这番话,他趁着几位相公围着唐主事喝骂,一拳挥了上去。”李寿继续讲述,脸上带着些许的惨不忍睹。
啧啧,好好的唐主事,一下子就变成了乌眼青。
唐宓听了李寿的描述,也不禁吸了口冷气,真心替唐主事觉得疼啊。
“顾封一招得手,还欲再挥拳,却被反应过来的唐修一脚踹翻,”
李寿边说边摇头,“李相见了,大喝‘唐小儿、好无礼’,挥起手里的芴板便朝唐修头上砸去,兵部尚书、魏国公牛老将军见状,也冲了上来,帮唐修抵挡……”
李寿摊了摊手,“就这样,朝堂上打成了一锅粥。”
芴板乱飞,官帽都打掉了,待圣人看足了戏,命禁卫将朝臣们拉开时,光滑可鉴的地板上居然还有好几只朝靴。
那场面,李寿看了都有些无语。
唐宓就更不用说了,她实在想象不出那样的画面。
“圣人怎么说?”朝臣都打起来了,皇帝不得不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啊。
“圣人说,继续讨论。”李寿凉凉的说道。
作为圣人的亲外甥,李寿当然明白阿舅的想法。圣人致力于削弱世家,眼见有打破世家垄断、往里掺沙子的机会,岂有放过的道理?
圣人说是“讨论”,其实不过是给勋贵们发力的机会。
世家又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有兴盛的,也有衰败的,勋贵们只需找一些家道败落、生计艰难的小世家为他们发声即可。
左右靠战争起家的勋贵们最不缺钱,缺的只是好听的姓氏!
钱若不行,不是还有推荐入仕、提拔重用这个法宝嘛。
唐修为何宁肯背负“叛徒”的骂名,也要为勋贵摇旗呐喊吗?
还不是老将军们给出的条件足够吸引人?
这不,唐修脸上的乌眼青还没好,他便由从六品的兵部主事升到了从五品的兵部郎中,仕途一片大好哇。
小世家们虽然在世家排行中等级较低,影响也不如大世家那般大,但胜在人多啊。
一个家族发声没什么,但接连好几个家族都帮着勋贵吆喝,这、这就有些麻烦。
顾琰等几位权臣见此情况,又急又气——
急的是形势渐渐不受自己控制,世家的队列中极有可能被塞入一些莫名其妙的人;
气的是世家中竟有这么多“叛徒”,为了蝇头小利就牺牲世家的集体利益,丢尽了世家的颜面,真真可恨又可怜!
情急之下,顾琰等开始寻找同盟,然后朝那些小世家试压。
这一日,郑文渊便找上了李祐堂。
李祐堂早就跟老祖宗和李寿商量过了,这场世家与勋贵的大乱战,他们李家还是不参与为好。
因为跟那几位世家出身的宰相不同,李家其实也在“衰败”的家族当中,相较于一味讲究姓氏,他们更在意实际的利益。
李祐堂作为第一个提出将郑氏列入氏族志甲等的人,已经被圣人用朱砂记在了屏风上。
唔,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啊,圣人为了提醒自己,将一些令自己满意和厌恶的人都记在了身后的屏风上。
满意的用朱砂,不满意的用墨。
圣人主政十五六年,屏风上已经密密麻麻的记了不少人名。
李寿眼睛好使,硬是在一堆红色的人名中找到了自家阿翁的名讳。
听了李寿的回禀,李祐堂无比兴奋,他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当官也当不了几年。
可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谁没做过指点江山的梦?
尝到了好处,在郑文渊上门来拜访,请求李祐堂“结盟”的时候,李祐堂委婉的拒绝了。
郑文渊拂袖而去。
但几位宰相再生气,也抵挡不住勋贵加入世家的步伐。
半月后,《氏族志》颁行天下,郑氏皇族以及几位勋贵悉数在列……
第410章 开学了
氏族志重新修订完成,皇家和勋贵们成功晋级。
但世家们并不买账,觉得这是单纯凭借官职大小、或是地位尊卑而排出来的世家排行,根本不符合规矩。
他们不认同,直接斥之为“勋格”。
然而,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那些在他们眼中根本不配做世家的家族还是加入了进来。
他们气愤之下,却也毫无办法。
因为他们嘴上不说,心里都清楚,世家真的在衰败。
若是换做以前,哪怕那些败落的世家,也有着属于世家的骄傲,绝不会为了些许利诱就没了骨气。
因为那些小世家,看清了现实,知道就算自己不出头,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脚步,与其这样,还不如帮勋贵们发个声。
如此还能为家里换取足够的利益!
世家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过去还没有放到明面上,所以大家即便心里清楚,也不会说出来。
可是圣人一部《氏族志》却如同放大镜,将这个情况清清楚楚的展现出来。
更让那些还沉浸在世家迷梦中的人意识到,时代真的不一样了,世家这个尊贵了千余年的特权阶级,正在一步步被削弱、被瓦解。
最终等待他们的,将是彻底消亡。
顾、郑、王等几个甲等世家着急了,偏偏无计可施。
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柳大明曾经使出的一招“非暴力不合作”!
是的,这些当权的大世家开始有计划的针对、隔离那些新晋世家。
比如世家宴集,他们绝不会宴请那些“叛徒”和新加入进来的勋贵。
无论什么公开场合,世家们绝不会跟新晋成员凑在一起。
他们固执的形成了一个圈子,将那些他们看不上的家族全都排斥在外!
所幸顾琰他们还有理智,并没有扩大打击面,至少似李家这样“中立”的家族,他们并没有剔除出去。
所以,唐宓也就没有受到迁怒。
这其中,也有王家的原因。
那啥,王家不比蒋、牛、方几家,人家好歹富贵了几十年,王家却是彻头彻尾的贫苦农家出身。
满打满算也才富贵了不足三十年。
再加上王鼐和万氏的名声太差,饶是这些年王怀瑾夫妇极力为家族刷名声,别人一提起王家,就只有一个印象:没规矩!
当然,王怀瑾夫妇的努力也没有白费,至少人家把他们这一家跟王鼐分了开来。
提到他们时,更是语带同情:唉,这般好的郎君,怎么就碰到那么一个不靠谱的阿婆/阿爹?!
因着家族历史短,且王鼐、万氏的负面影响,王家连提名氏族志的资格都没有。
王怀瑾也就成了几大国公中,唯一一个不是世家的人。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然而在世家眼中,却成了王怀瑾有自知之明的证据。
唔,王家子不愧是唐太府的女婿兼学生,虽然出生低微,却懂得规矩,没有仗着自己是一品国公、大理寺少卿就硬往世家里挤。
不错,很不错。
连带着,那些人看唐宓也顺眼了许多。
三月初一,东庐书院正式开学,那些原就报了名、缴了高价学费的世家学生们,如期前来上课。
唐宓和李寿穿着复古的深衣站在门口,看到络绎不绝的学生,暗暗松了一口气。
若是因为《氏族志》而被迁怒,继而影响书院,那可就太冤枉了。
东庐书院是新开的,没有口碑,也没有成功案例,山长还是个十六岁的年轻小娘子。
这书院,怎么看怎么不靠谱啊。
家长们看在李克己和唐氏藏书的份儿上,将家中子弟送了来,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心相信了东庐书院。
开学这一天,许多家长借着送孩子的机会,混进书院准备旁听。
对此,唐宓并没有加以阻拦,反而大方的敞开大门,任由家长们参观、旁听。
今天有李克己先生的课,不是班级内的小课,而是所有学生的大课堂。
授课地点也选择了中庭的大礼堂。
李克己盘膝坐在正前方的讲台上,背后是个大大的黑板。
下方是一排排的书案,书案后放着蒲团,大大小小、年龄不同的学生们按高矮依次落座。
最后面则是旁听的家长。
李克己不似普通的先生,没有就某一本书进行讲解,而是坐在那儿侃侃而谈。
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描绘这些年外出游历的场景,讲述过程中,他引经据典,圣人名言、四书五经的句落脱口而出。
说到兴致来时,他甚至拍案而起,引吭高歌,历代先贤们的诗词歌赋他是信手拈来。
李先生的课,并没有太深奥、太死板的内容,却也并不浅白,就连那些旁听的家长们,个个都听得如痴如醉。
李先生足足讲了一个时辰,家长和学生们却意犹未尽。
待到李先生利索的起身,甩开袖子离去后,众人还一副尚未回神的状态。
足足过了一刻钟,家长和学生们才醒过神来,再去看时,发现李先生早已不见了。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用力鼓掌、呼喝,表达自己对李先生的敬仰。
值了,单单冲着李先生这一堂课,孩子在东庐书院读书就算值了回票价。
走出大礼堂的众位家长,激动的面色潮红,恨不得跑去找唐山长,给自己也报个名来入学。
中午时分,书院食堂开放,免费提供学生膳食。
出身富贵的家长们以为“免费”的东西不会好到哪里,但当他们走进食堂,仔细看了各色饭菜,他们才知道,只东庐书院提供的免费膳食,就抵得过高昂的学费了。
现在是阳春三月,可外面的天气依然乍暖还寒,各色新鲜果蔬还没有长成,就连自家食案上都多日不见。
可看这东庐书院的食堂里,竟是三四样夏日才有的蔬菜,还有新鲜的肉蛋。
每个学生还配有分量不多、却新鲜可口的果盘。
果盘里的水果亦不是这个时节会有的。
好。真是太好了,这饭食,放在外面绝对价值不菲,结果在书院里,却是免费提供给学生。
午饭过后,还有供学生休息的学舍,舍内的寝具、摆设也都是上品……
第411章 请叫我唐先生
从吃食到午休的学舍,东庐书院无一不透着“精致”二字。
那些缴了大笔学费的家长都忍不住暗暗点头,觉得值回票价。
就更不用说那些免费来上学的李氏族人了。
某间学舍里,王氏摸了摸簇新柔软的薄棉被,又嗅了嗅屋子里的熏香,连连点头:好,真不错呀。
东庐书院可比家学里强了百倍都不止!
“阿婆,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算什么,真正好的是书院里的先生啊。”
王氏的孙子李敬年乖巧的躺在榻上,却没有任何睡意,他稍显稚嫩的面庞上满是回味,“不愧是名扬四海的李先生啊,真正博学,听他一堂课,胜读十年书!”
最妙的是,以后每隔几日便能听李先生授课。
想想就觉得幸福。
“嗯,李先生讲的确实好!”
王氏好歹也是世家女,平时泼辣了些,但并不是真的无知村妇。
她自幼接受严格的淑女教程,写得一手好狂草,在姊妹见颇有才名。
所以,李克己讲的好不好,王氏一下子就听听得出来。
上午李克己授课的时候,王氏也挤在人群中,起初是带着评判的心思,想看看这位李先生是否名副其实,结果听着听着,她自己也入了迷。
好、真好啊!
看着满室的精致,回味着学院食堂的美食,王氏忽然笑了:“哈哈,那些左右摇摆的墙头草,现在定是悔得肠子都要青了!”
除夕那夜,她将家学的事闹了出来,事后不少人表示,愿意跟阿年一起来东庐书院。
结果呢,老祖宗不过是打了个喷嚏,这些人就被吓得缩了回去。
唯恐自家孩子去十八娘的书院读书会惹恼老祖宗。
哼,真真没骨气,真真短视,活该一辈子被主家压制!
李敬年想到往昔的同窗,今年居然还要去混乱的家学上课,也不禁暗暗摇头。
还是那句话,食堂、学舍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重要,日后还能补回来。
可李克己错过就错过了,他们必将抱憾终身!
“不管那些人了,阿年啊,这东庐书院,我冷眼看了半日,觉得很不错,你可要好生读书啊。”
王氏拉着孙子的手,语重心长的说着。
李敬年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郑重,“阿婆,您放心,孙儿定不会让您失望!”
他年纪虽小,可也知道,他是他们这一房唯一的子嗣,亦是唯一的希望。
他阿婆宁可舍弃世家女的矜持与骄傲,整日里像个市井泼妇般吵闹,还不是为了他?
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阿婆,他也要努力上进。
他日为官做宰,为阿婆请封诰命,让那些背地里笑话、瞧不起阿婆的人再也不敢非议、轻视阿婆!
王氏摸着孙儿的头,眼底里满是欣慰。
午休过后,书院响起了悠扬的乐声,这是上课的铃声。
学生们乖巧的按照上午的分班,回到各自的班级。
家长们则继续跟随。
下午,各个班的课程并不一样,有书法课,有历史课,还有针对科举的经义课。
授课的先生虽不是李克己这样层级的名士,却也是享誉一方的名师、大儒。
学生和家长们都听得十分入神。
安静的书院里,处处可闻朗朗的读书声。
唐宓也给自己安排了两堂课,都是书法课。
第一堂是给春华级上课。
唐宓将那身郑重的深衣换了下来,穿了一身寻常的襦裙,头上并没有戴太多华贵的首饰,只簪了一支金钗。
脸上没有涂脂粉,手腕上也是空空。
整个人看起来格外素净,却丝毫不损她的美貌。
站在课堂上,望着一排排的小豆丁,唐宓觉得体内血液流淌得格外快,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嘭嘭的心跳声。
暗暗吸了口气,唐宓正式开始上课。
只见她轻轻挥了下手,四个碧衣小婢,每两人推着一扇屏风过来。
屏风就是家中摆放的普通座屏,不过下面安了滑轮,可以任意推来推去。
屏风是白绢素面的,上面没有任何字画。
四个小婢将两扇屏风摆在讲台下面,又抬来一张小几放到屏风旁。
一边的小几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另一边则是几碟颜料。
课堂里的小学生们纷纷瞪大眼睛,不知这位美丽得不可思议的山长要干什么。
倒是后头围观的家长们似是猜到了,不禁露出期待的表情。
唐宓缓步走到屏风前站定,在婢女的服侍下系上背带,将宽大的袖子束好。
然后,她左右双手同时微微抬起。
屏风前侍立的小婢熟稔的将笔沾上墨/颜料,然后将笔分别放到唐宓的两只手上。
唐宓看了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