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季宣和就教了三个学生,安王世子不用他管,另两个学生他也不能当陌生人对待,两个皮小子从他那儿要了不少好处。
    同样的,他的同僚,只要求到他头上,季宣和都同意了。亏得交好的同僚不算多,交情一般般的其他官员,又很少能抹得开面子,不然他家这点良种还不够众人分的。因此,最终放到文卓成家粮铺售卖的并不多。
    看着同僚们带着家丁,喜滋滋地从季家买走良种,季宣和也喜笑颜开。他在末世待了十几年,锦朝虽然也少不了勾心斗角,可同那动辄杀人见血相比,这些就有些微不足道了。能给人带来好处,彼此同乐,这样的生活才是他所向往的。
    可惜了,以他的际遇来看,在锦朝最多再待个几十年,再久就只能隐姓埋名,或者改头换面,不然无法解释他为何如此长寿。
    
    ☆、第133章
    
    当然,这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否则,季宣和若被新世界网淘汰,那他就没的选择,只能凭借自身的本事在锦朝立足。
    与此同时,大叹可惜的还有邵家。要是当初待邵云辰稍微好一些,他嫁人后也有来往,那他们势必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惜,谁都不会想到季宣和会起来,还得到了这么个大功劳。有好处却不能沾身,这真是让邵氏族人都心痛不已。
    季宣和也因此更进一步,官职连升两品,直接升到从三品。官阶到达三品,这就算是高官了。
    安王直接召见他,问他想要什么职务。季宣和想想要是天天和朝堂官员斗智斗勇,太费脑子,他还是省省吧,便开口说现在这样就好,只提官阶不加公务,不遭人忌不说,他也乐得清闲,反正他志不在此,不是非得往上爬不可。
    安王一直注意着季宣和的神态,见他是真心如此认为,便顺了他的意,仍然做着从前的工作。不过工部的事情却得换换了,老让季卿做些不难却繁琐的事务太过暴殄天物,还是让他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为好。
    季宣和要是知道安王是这么个想法,他一定会反对。能做简单的事情,他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可惜,安王不是这么想的,既然事情分到自己头上,季宣和也不会推辞,这些活他又不是干不了,只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会选些更简单的活做。
    官阶升了,俸禄自然跟着水涨船高,能得更多的银钱,季宣和还是很高兴的,这是对他工作的认可,他拿的一点也不手软。
    以他交付的东西,只是官升两阶,一点都没有出格,反而奖赏有些薄弱了。这是安王深思熟虑,又征得季宣和同意后,做出的决定。这样能让季宣和少惹些非议,季宣和正求之不得。他现在对当官真没多大兴趣,要不是有个官位在身,办起事来更加容易,他估计连官都不想当了。
    当力量不在同一个层面之后,双方看待事情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在锦朝人眼中光宗耀祖的事,在季宣和眼里也就不过如此。
    以前,他还会为保护家人而出仕,现在却用不着了。如今,官位不过是种掩饰,更加方便他以后行事罢了。
    季宣和想着接下来该做什么。穿越前辈们做了太多事,玻璃有了,初步炼钢法也早就发明,只是大多掌握在王族手中,农具什么的,除了现代机械之外,他能做的不多,水泥倒是有大用,但一想到那严重的污染,他就放弃了,能做的事情那么多,不一定非要指着这个。
    算来算去,季宣和能动手的地方并不太多。武器他不好动手,何况,锦朝的武备在这个世界已是最好的,他没必要多此一举。动别的可以,要动武器,他还得再三思量,尖端武器都掌握在王族手中,打这方面的主意,实在是不大靠谱。季宣和就算不以为意,他也不打算在太岁头上动土,维持现状就可以了。
    军队上不能动手脚,那就只能着眼民生了。
    吃穿住行,在不动用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锦朝大部分行业都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特别是吃穿和行,能切入的地方实在不多。住的话,这事麻烦得很,以现有技术,造个两层楼一点问题都没有,三层楼就只能搭建木屋。这么一盘算,这些方面也没必要动。
    其他方面,农业才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高产作物可以每年增加个一两个品种。农具上,耕梨之类已经足够好,一比较,季宣和发现竟然只有打稻桶还没有出现。这东西处理水稻很是方便,只要费点脚力就行。难就难在可以旋转的叶齿制作上,这玩意做起来还挺麻烦,季宣和也懒得费事,直接将图纸交给世子,剩下他一概不管了。
    他还要忙着和邵云辰一起改进织布机,这东西他暂时不想交出去,先让自家亲戚赚到了再说。
    没有电,所有器具能改进的幅度有限,织布机和配套的纺纱机自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则。能提高几成效率,在季宣和眼中也就那样,在织工们眼中可就了不得,一个个对新式机器爱不释手,好似许久没进荤腥的饿狼般盯着,直看得季宣和同邵云辰起了满身鸡皮疙瘩,两人赶紧从织坊中撤出来。再待下去,织工们就该盯着他们流口水了,实在是热情的让人承受不住。
    良种分配,第一次是僧多粥少,不少人想要而不得,待收获几季后,这种情况就大为改善,自此锦朝大部分田地都种上了高产粮种。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
    如今的锦朝已经大变样,百姓不说日子过得多好,至少食不果腹的人少了许多,大多数人都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世子已经开始跟着安王办事,季宣和教的本就不是锦朝最重视的经史子集等,陈煜一到年纪,他的使命也就完成,现在出任工部左侍郎,正三品,只有工部尚书这么一位直属上司。能做到尚书职位的,除了极个别运气逆天的人,通常都是人情练达之人,加之消息灵通,知道季宣和是能同安王说的上话之人,不会故意为难他。
    只要不触犯他的底线,季宣和还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工部里头唯三的高官气氛一派和谐,底下官员自是不会那么没眼色的上前挑衅。季宣和日子过得很舒畅,当然,偶尔的矛盾无法避免,不过都没闹大,旁人随意劝解一二,当事人就借坡下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部分官员为人都极为圆滑,轻易不会得罪人,更不会动不得就与他人结仇,这不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
    季宣和所在工部只是锦安郡的中央官府,要是放在锦朝六部中,这可就没有那么和谐了。那里是无风都要起三尺浪,更不用说意见向左时,辩驳都能上升到疑似吵架的高度。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处理公务,得有多水深火热。
    明知如此,却很少有官员会退缩。考科举不容易,好不容易入仕,日常闹腾一些,费点脑子,正好锻炼锻炼口才,只要承受的住那样的环境,其实也没什么。
    季宣和就有幸见到过一回,一个个文官穿着威严的官服,说话不带脏字,却能将人说的面红耳赤。索性争论的几方早就练出了一身口才,反驳的言论同样高水准。真正是,你来我往,唇枪舌剑,非一般人能担当。
    这要换个普通百姓过来,估计能不能听懂都还是个问题。如今这年头,当个官也不容易,嘴皮子不利索,在锦朝中央官府,根本出不了头,申请外调反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季宣和所在工部显然没有这样的水准,他倒是觉得中央官员了解一些外邦人的国情,大概就能胜任外交大臣这一职务了。有了这些人的存在,锦朝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缺乏这方面的能人。
    除了最开始那一回,其他新良种都是直接交给安王,等第二季时,季宣和他们才会和文府以及潘家一起,这时,已经有部分人跟着一起种,也就不那么打眼。
    不少人都在打听后续良种的来源,虽然他们都在猜测是不是季宣和提供的,毕竟根据第一回探听到的消息,很有可能就是他弄到的资源,但因着没有实证,中间还有安王为他保驾护航,除了另外四郡王爷,其他官员想从安王这里撬开一丝缝隙,这难度太大,他们至今未曾办到。
    有时候人并不一定手握证据才能怀疑一个人,要想知道,最快的途径莫过于直接动手,将人给抓了,审问一下,他还能翻了天去?
    这样想法的人很多,真正付诸实施的却没几个,而那仅有的几人,下场好像都不咋样,有被吓傻的,有失踪的……反正没有一个有好结果。
    季宣和一家倒是一点损失都没有,第一批人铩羽而归之后,极个别仍不信邪的人,又派了第二批,照样是有去无回。这下子安静了,没人再有那个胆子捋虎须。
    对于各自打着小九九的人,没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季宣和可以视而不见。对于直接出手偷袭抓活口,季宣和毫不手软。他在末世经历了那么多年血腥生活,直到他穿到锦朝,日子才渐渐回归正常。
    见过血的人,你要让他对人下不了手,那显然不可能。要真这样,季宣和哪里能在末世安稳活上十几年,要不是他最后实在倒霉,估计他此时还在末世呆的好好的,那锦朝也就没他什么事了。
    自从粮食产量翻番后,田税也随之提高,好在提高的幅度不大。诚然,百姓们听到此消息心里头不会舒服,可一想到扣除税赋之后,余粮是以往的近一倍,他们又不抱怨了。出产多了,要是赋税不涨,还真有些说不过去,况且涨价并不多,除了一开始有些不爽之外,之后都按时缴纳税粮。
    季宣和这么一个举动,受益最大的群体就是广大农户。也许总体上官宦富户得到的利益更多一些,但田庄出产,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于百姓而言,那可就真正是雪中送炭,其中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
    尤其是季家的佃户,几乎都尝到了甜头。除了第一次,之后每一回,佃户都是紧跟东家的脚步走,绝不多走一步,也不少走一步,规范得很。要说谁家最为得益,那非杨树林家不可。
    原本一大家子几十口人,都窝在六七间泥瓦房中,饭也吃不饱,房子也住不开。谁想博了那么一次,杨家就起来了。
    如今,杨家又起了好几间泥瓦房,住的比以前宽敞多了,之前的债务还清不说,还有部分结余。嫁娶上也好了许多,他们家儿郎再不愁娶不到媳妇了。
    为了感谢东家,每次邵云辰去巡查时,杨家都会备上一些山货以表谢意。邵云辰没有反对,见他们送的实惠,并不值多少钱,贵在心意,他便收下了。
    第一次邵云辰没有准备,就没有回礼。他手边的东西对于农家来说,太过值钱,给他们反倒不美,便决定等下一次带上一些自家织坊出产,实用,但又不贵的布料,当作回礼正合适。
    杨家是真心实意感谢,他们绝不会想到,就因为心意赤诚,却得到了意外的回报,家中孩子们穿着崭新的棉布衣衫,一个个笑逐颜开,边上的大人们也看得直乐呵。
    
    ☆、第134章
    
    有些事情,季宣和不在意,并不代表别人不会为了怕被人牵累,从而导致不能得到和其他人相当的利益,而顺水推舟一把。
    靖王其实也没做什么,只是对季锦娴的宠爱稍微减了一些。就这样,季家的日子较以往就难过多了。
    说实话,凭季大老爷的能力,能坐上三品官,和自己大女儿当了靖王侧妃有莫大关系。现在大女儿虽然没有被冷落,但少了些宠爱,他那边也就受到了对应的冲击。幅度不大,点点滴滴加起来,却让人无法不在意。
    季锦娴得到靖王的宠爱减少,她的儿子自然也被牵累。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人的好坏,能影响到许多人。特别是像她这样,娘家因她而高升,反之亦成立。
    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季锦娴的对手可不会放过她。这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放过实在太可惜了。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季锦娴的日子格外难熬。
    有对比才知道她以前的日子过得有多好。
    季锦娴不比从前,她过了那么多年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日子,忍耐力自是比刚进靖王后院时要小一些。生活稍微差上一些,不归她管的婢仆态度略微怠慢一些,这就够她受了。说是水深火热有些过了,至少上前赶着奉承她的人变少了,想踩着她上位的人变多了。
    见到大女儿宠爱稍不如从前,季大夫人很是担忧。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季大老爷不说扶不扶得上墙头,至少能力不是很强是肯定的,要是没有大女儿,估计季大老爷不会有现在的官阶。
    现在大女儿那出了点小问题,季家就受到了影响,季大夫人担忧大女儿的同时,也在担心季家。她想来想去,也没想出来靖王为何如此,没有新宠上位,那是何故?猜不出来,最终这通埋怨就落到了季宣和头上。
    季大夫人这次也算是歪打正着,季锦娴这番遭遇,确实和季宣和有莫大关系。靖王为了利益考虑,才会对被他宠爱多年的季锦娴略有冷落,同样,他也不舍得自己宠了多年的女人,所以才会出现当下这样的情形。
    其实靖王多虑了,季宣和要是真对他父家如此耿耿于怀,他早就动手了,哪里需要借助旁人的手?
    当然,他父家出现问题,季宣和也乐得看热闹。
    邵家当家主母王夫人也遭受了来自族人的打击。没办法,很多人都有无视自己错误的天性。当初,邵家族人也参与了将邵云辰这个嫡子出嫁的行动中,没有族中有话事权的长辈们同意,王夫人是决计不敢将他嫁人的。
    现在吗,一切过错都推到了王夫人身上,源头在她身上,不把矛头指向她,还能指向谁?
    关乎到自身利益的事,谁都很在意,现在不能仗着邵家是季宣和亲家的关系得到照拂,这笔损失不算不知道,一算下来,可真就让人扼腕叹息。
    王夫人便成了邵家之所以会这般的替罪羊,自此她的日子就没那么顺当了。邵大老爷对自己的夫人也多有不满,却不能休了她,毕竟王夫人做下此事,大家都有份,包括他自己,要是当初没有经他的同意,王夫人哪来这个胆子?所以说两人可以说是狗咬狗一嘴毛,这日子过得有够热闹,在旁人看来别提有多欢乐。
    很多事大抵都是如此,生活一不顺畅,落井下石,捧高踩低,这样的事就会随之而来,没有多少幸运的人能逃脱这一规律。
    季宣和对此不甚在意,看看也就过去了。
    安王的声威日隆,权势日重,其他四郡王爷岂能干看着什么都不做?一开始他们只当安王借助季宣和之手,不知道从何途径获得了良种,也就没放在心上,还付出了一些代价用以换取良种。谁想,连着三年,这样的事竟然没完没了。
    当其他四郡王爷意识到时,当然不可能看着安王势力日益壮大,而什么都不做。
    五郡王爷都在内城住着,想要避开一人而四人相聚,这个难度还真有些大。不过铁下心来要做一件事情时,总能想到办法。
    对于王爷们密谋之事,季宣和并不知晓,他现在正带着一家人在街上四处溜达。
    这三年来锦城是越发繁荣了,不说中城西华街上到处充斥着着锦衣华服之人,就连外城西市宣庆街上往来的行人,补丁撂补丁的人也大为减少。可以想见,这三年来,百姓们的日子过的是蒸蒸日上。
    位于底层的老百姓们生活好了,各行各业也就随之发展起来。
    锦朝五郡间的限制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取消,人员流通一放开,商业发展再无限制,货物南来北往,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父亲,去那家看看。”季宁然拉着季宣和的手,向前迈了一步,随后像是想起了什么,转头眼巴巴地看着他父亲。
    “又看到什么新奇玩意了?”几年相处下来,季宣和对这个小儿子的了解可不少。这小家伙越长大,越爱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
    “也不算是,以前见过的,只是这家好像一下子来了一大批货,我听小伙伴们说了,这不,今天正好逛到这儿,父亲,我们进去看看吧。”说着,还抬头看了眼邵云辰和季宁悠,“爹,大哥,快跟上,咱们一起去看个新鲜。”
    “哦,那就进去瞧瞧。”季宣和被小儿子说的也起了兴趣,锦朝一直和外邦人有往来,西洋物品并非罕见之物,但要说大批量出现,这倒并非常事。
    店铺里卖的物品很杂,各个国家的产品都能在铺子里见到,想必这家店有这方面的渠道。
    锦朝没有闭关锁国,和季宣和记忆中的明末时期相比,航海业更为发达。但是再如何厉害,却也比不得现代社会的海运。
    航海风险很大,每次出海,谁都不敢保证能百分百安全返回。由此,每一次船只满载而归,也就意味着大量真金白银进入东家的口袋。
    风险和利益并存的事,有人怕,自也有人热衷于此。出一次海,就能赚个盆满钵满,之后就算什么都不做,也能吃用好几年。正所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