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云记织坊刚起步,生产能力不足,西林县城同行消化能力同样也不大,下的都是小额订单。收了定金之后,若不能按时完成,就要照契约赔付,不然织坊很可能毁于一旦。不讲信誉的事在锦朝商人之间很少发生,这边的人很看重诚信,越是年代久远的店铺越守信。
    正因为信誉对店铺来说很重要,就有人专门设圈套对付竞争对手。不能按时完成大额订单,作坊就得赔付大量银钱,不陪,作坊也就不用开了。赔款之后,作坊元气大伤,竞争力度自然下降好几个档次,也就没有资格同出阴招的商户唱对台戏。这样的事情防不胜防,就看接招的人能不能禁得住高额收益的诱惑,银子不是那么好赚的。
    有了几笔小额订单,云记作坊算是正式开张。作坊刚成立,还没什么名气,想要坐等客户上门显然不现实,西林县城同行的订单不足以支撑云记织坊的运转,往外销售成了必然。
    原本海鲜干货作坊的销售人员就有了用武之地,让他们去采买棉麻原料也许不行,拓展销路却是没问题的。虽说隔行如隔山,对销售人员来说,这点体现的却不甚明显。他们只要重新掌握所售布料的优缺点,就足以胜任这个职务。想要培养能说会道、善于推销的人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能用则用。
    商人都很精明,季宣和作为西林县知县,在西林县早就站稳脚跟,他们敢明着上,暗地动手脚却是不敢的,他们又不是活得不耐烦,吃饱了撑的才会和知县老爷对着干。
    有着这么好的外部条件,云记织坊除非自己作死,不然很难亏本倒闭。事实上也是这样,云记作坊一步一脚印,很快在西林县城占据一席之地。随着作坊布匹生产量的提高,销路开始逐渐向周边县镇辐射。
    “报,大人,上面下了征兵令。”
    季宣和拿过文书仔细阅看,表面平静无波,内心却如汹涌的波涛,翻滚不休。锦朝传信不畅,外面在打仗,若没有官府传信,很可能腹地区域还被蒙在鼓里,丝毫没有紧张感的进行着日常生活。
    现下就是如此,征兵令已经出现,估计外面就算没打起来,也已经不远,不然消息泄露,被文昌帝抢先,那安王就失了先机。季宣和相信安王不会连这点都想不到,据他猜测,很可能是多个王爷联手行动。王爷们自己也清楚,论单对单,谁也不会是文昌帝的对手,先联手将他拉下马,至于成功后如何应对其他兄弟,那是以后的事,先度过眼下的危机才最重要。
    文昌帝手脚不慢,该清算的差不多已经清算完,剩下的就是如季宣和那样低品级的官员。能从兄弟间脱颖而出,文昌帝手段可谓是高明。大部分脱离他掌控的官员,等文昌帝空出手来应对时,就已经将家眷全部转移,家业却不是一时半会能脱手的,对于这些官员的财产,文昌帝自是全部收缴。而少部分来不及转移的家眷,文昌帝都将他们扣押,也算是对他们的威慑。以后起了战事,有人质在手,他们也得顾忌一二,弄不好,能让这些官员武将反水,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最好不过。
    
    ☆、第65章
    
    同样,能从京城安然脱身的各位王爷也不是善茬,文昌帝上位也有其运气成分在。实力和运气并存,文昌帝也算是众望所归,可惜这个‘众’,并不包括他已成年的兄弟在内。当初要是各皇子肯拼尽全力奋力一搏,皇子固然死伤难免,最后鹿死谁手却还得两说。
    各位王爷都是人精,看着成年的兄弟几乎都是同样的打算,自己拼了,没准好处落在其他兄弟身上,谁都不愿意吃这个亏,文昌帝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一举上位。王爷们见事不可为,果断带着人手撤离京城,文昌帝不是不想斩草除根,只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他不会不知道,明知如此,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安然离去,他的心头在滴血,却丝毫没有办法。
    文昌元年,五月末,意识模糊的仁泰帝拖拖拉拉大半年,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京城丧钟长鸣,白幡林立,不管悲伤还是幸灾乐祸,所有人脸上一片哀戚之色,装也得装出个样子。
    作为先皇的儿子,理所当然要进京为先皇送行。问题是,他们敢去吗?他们不敢,这样僵持下去对他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先皇的过世使得文昌帝的兄弟不得不发力,头七还没过,各地便战火四起。
    季宣和收到征兵令时,安王起兵才没几日。西林县靠近边陲,离硝烟挺远。亏得之前甘肃边境的草原部落损失挺大,不然甘肃就要面临腹背受敌的糟糕状况。
    百姓很容易被煽动,不管是谁起兵,至少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然不是正义之师,打起仗来就落了下乘。安王也不例外,借口很好找,仁泰帝还在时,文昌帝就趁危登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全都占了,安王自是要为先皇讨一个公道。
    其他皇子借口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事,现成的借口谁不会用?
    文昌帝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身边官员谋士很多,随便想个理由就能讨逆。战事一发不可收拾,周边几个实力明显不如锦朝的国家也开始蠢蠢欲动,不趁着锦朝内斗发动偷袭,他们要更待何时?一时间,锦朝疆域内到处都是硝烟,战区内百姓苦不堪言。
    战争一起,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停止,不是他们不想住手,而是一旦停火,最先遭殃的就是他们。乱世人命不值钱,将士只能守卫一方,他们顾不到的地方,百姓们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西林县离战线比较远,打仗的消息一时传不到百姓耳中。这样的时日不会长久,最终这些消息会通过各种渠道被百姓获知,只是或早或晚罢了。
    季宣和作为西林县知县,是最早一批得知此消息的人。征兵令一出,离百姓知道甘肃起战事的消息也就不远了。
    西林县位于甘肃中部偏北,只北边面临草原部落的威胁,其他三面一时半会还攻打不到这里。一旦西林县城都被攻占,估计安王离败落也不远了。甘肃比较偏远,文昌帝有些鞭长莫及,安王面临的压力比起封地离京城较近的几个兄弟要小上很多。不说散落在各地的藩王,文昌帝也不好受。他既要面对各地的叛乱,部分由他控制的边关还要面对其他国家的趁火打劫,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
    到了这种时候,谁还管先皇的后事?与之相关的一切事宜都先暂停,等到战事稳定时候再来告慰先皇的在天之灵。
    西林县附近的青云卫所兵力被抽调了一半,剩下一半还是考虑到草原部族在一边虎视眈眈,安王才没有动。安王不可能抽调边关的兵力,像西林县这样离边关有些距离,离战线又远的地方就成了他抽兵的最佳场所。
    征兵的事刻不容缓,季宣和不敢耽搁,马上派人去落实。这批招募的兵丁用来补充青云卫所被抽调的兵力,西林县有近一千的名额。西林县是中县,上回草原部族偷袭就损失了一部分丁口,如今总人数不足十万,一下子要抽调近千壮丁,压力不可谓不小。
    亏得青云卫所负责附近三四个县的安全,不然要是全由西林县来补充卫所被抽调的兵力,那就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了。打仗打的是什么?还不是靠将士、武器和粮草,有一样出问题,这仗就很难打了。
    新招的兵丁不能直接上战场,必须先经过正规的训练,不然也就只有成为炮灰的份。这是真刀真枪上阵的时候,安王约束力够强,各卫所指挥使不敢在这个当口还想着吃空饷这回事,招兵那都是实打实的,之前的缺口也尽数补上。
    眼下不是和平时期,多报一些名额不打紧,现在各卫所指挥使自是希望手下的兵丁越多越好,兵士多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实力的增强,也就能多一分存活的本钱,谁都不会和自己的小命过不去不是?
    征兵的事不用季宣和亲自办理,他只要分配好差役负责的范围就好。百姓一听到上面要征兵,一个个人心惶惶,多少年没这么大规模的征兵,突然间听到这个消息,不少百姓都蒙了。有安生日子过,谁愿意过那刀口舐血、随时都会丢命的战乱生活?
    顿时西林县全都乱套了,不是没人想过逃兵役,只是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况且除了城镇之外,各个村子基本都是几个家族聚族为村,有个别村子更是单姓,一家跑了,这被抽的丁就要其他人顶上,想逃跑可没那么容易,这种时候,村人相互之间盯得很紧,谁都不想被别家拖累。再说逃跑又能逃到哪去,除非钻进深山老林不再出来,不然眼下战火纷飞,跑哪里都不会安全。
    如今还算好的,抽调的兵丁不用直接上战场,若安王顶不住,那直接抓壮丁充当兵士,到时的惨况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近一千兵丁看着不少,分到各个村子,平均下来每个村子还不到十个,倒还勉强能让百姓接受。季宣和只是把名额分配到村,至于抽调谁家的壮丁,那就由各村自己决定。他只需要核实人员名单即可,只要符合抽丁要求,抽到谁家他不会管,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他也不说什么,只是让该村重新选人,想要滥竽充数或找人替代的,一个一个都被打发回去重新选择。
    季宣和愿意相信底下的差役,只是他也不得不防,若差役和村长他们串通一气,妄图蒙混过关,这就有些让人痛恨了。权力被人分薄,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季宣和随机抽取了几个村子查验,见没发生这种事,他就不再管,任底下人放手施为。
    很快,近千兵丁就招募完毕,到了交付的日子,青云卫所陈指挥使直接派人将这些新丁领走,这些人命运如何,就握在陈指挥使手里,旁人想再介入难度很大。
    征兵令一下,谁都知道要打仗了,屯粮成了风潮,但凡有点余钱的,都想使劲往家里搬粮。季宣和早有应对,他在刚收到征兵令时,就和西林县城的各粮商谈妥,限价限量销售。西林县百姓可凭借户籍,五户为一队,互相作证,一次最多购买七日口粮,想再买就等七日后再来。外乡人,能回原籍的尽量回原籍,实在没办法回的,季宣和让人在西林县城内东南西北,各设立一个供应点,选出一些百姓统一做饭做菜,外乡人交钱凭路引就餐。
    西林县城只有一个声音,粮商们也愿意听,季宣和的对策才能这么快就实施下去。不然,要换了其他的县城,不是光凭知县一声令下,商户就会甘心听命的,没准还会官商结合,沆瀣一气,发一笔战争财。西林县城有季宣和坐镇,也该当是百姓们的福气。
    战事一起,甘肃与外界的联系就被切断,想从其他地方弄到粮食,就要看安王手段高不高明了。
    甘肃地多人少,照理来说每人应该能分到不少田地,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人都喜欢群居,在不受到外部冲击的情况下,村子只会越建越大,如此一来,人均田地只会越来越少。古人大多比较恋家,轻易不会离开从小生长的故土,这就导致离村子较远的地方大片土地荒芜。这些荒地只有等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被人开垦。
    西林县就是如此,人烟稀少的地方就有不少土地荒芜。所以,就算西山庄子离县城不是很远,因着土质不好,也会大面积抛荒,直到季宣和赴任,才让这片土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本,季宣和打算慢慢发展,要么从各村抽调一些穷困人家,选择一些荒地建立新的村子,要么像西山庄子那样,雇佣人手直接开荒。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西林县头上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这事短时间内不做考虑。
    战事起,一切都以实用为主,很多铺子的生意都大不如前,季家几个店铺也逃不过这茬。杂货铺还好,东西很杂,总有些物品是百姓们需要的,生意还能维持。布庄生意明显低落不少,这也正常,百姓们攒着银子买粮,衣服只要还能凑合的,谁都不愿意出钱买。季家工坊也是如此,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销量大减,工坊收益堪堪能维持工坊众人的生活。
    云记布庄存货不少,现在这种时候,只有清仓的份,想要再进货,起码也得等到库存处理的差不多的时候。再说,季家还有云记织坊可供货,光销售织坊的布料就能维持。织坊同样生意不怎么样,自征兵令一出,织坊只有之前定下的契约,其后订单急剧减少,其他商家都是和季家一样的打算,回笼资金比较重要,布料只有等差不多卖完才会同织坊下单子。
    战火没有波及西林县,百姓们的生活却已经受到了影响。街道上冷冷清清的,若非必要,百姓都不会上街。只有粮铺前排起了长队,百姓们扛着一袋袋粮食匆匆回家。现在还没有人缺粮,抢粮的事情暂时不会发生,季宣和就没有派人特意维持治安。
    不过这事不得不防,县衙总共就那点人手,光西林县城就够他们忙活的,村子估计管不到,训练一些人手便非常有必要。这事还是预先防备为好,不能等到事情发生再来应对。
    
    ☆、第66章
    
    五月份,春耕已经结束,平常这个时候,有了闲暇时间的壮劳力,都会到附近的县镇打短工。现在吗,店铺生意难做,官宦富户虽然不像百姓们那样需要缩衣节食,不是很必要的活计却也是取消了,临工骤然间削减不少,劳力开始真正有了富余。
    季宣和想到以后可能碰到的状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况且之前草原部族兵临西林县城之前,不少村民也曾有过几个月的简单训练,现在再捡起来相对而言会比较省力。差役拿着季宣和的手令,奔赴各村,让各村自己组织护卫队。若他们自己不听,将季宣和传达的意思抛诸脑后,以后遇上事就别抱怨他。
    除此之外,季宣和决定自己组建一支护卫队。靠人不如靠己,只有自己实力强了,生存的机会才会更大。他如今也不是一个人,还得为邵云辰、甄老夫子和季家下人考虑。再说,还有二舅和邵云辰外家尚在文昌帝治下,也不知道他们如今是何状况,他能力越强,能保下的人自然也就越多。
    季宣和不可能光靠自己就拉起一支千人的护卫队,这样做就等于触犯了安王,想瞒也瞒不过。若他真这么白目,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不能直接这么干,那就想别的辙。西林县城再怎么穷,该有的官宦富户一点也不会少,自然家丁众多。季宣和没想过要造反,让每家出几人十几人不等,凑个几百人还是很容易的。这些人还是各归各家,只是统一训练,统一行动,等战事结束就返还。
    旁的事季宣和可以放手让下边人负责,这件事季宣和必须抓在手上,他可不想为他人做嫁衣。季宣和不是军人,带队却一点也不见生涩,别忘了,季宣和在末世中摸爬滚打,还亲自带着一个十人狩猎小队,该有的手段他一样不少。要不是他野心不大,凭借他的能力和手中的写手系统,他能过上更有权势的生活。
    季宣和自来到锦朝之后,原本也是想过安生的日子,谁想阴差阳错之下,不得不绞尽脑汁为自家谋划,现在这种时候,真是不拼都不行。
    护卫队由季宣和亲自挑选,周捕头和一些解甲归田的老兵在一旁辅佐。护卫队人员主要由官宦富户们的家丁组成,其他不足数的则由寻常百姓补足,最终凑了整五百人。没有好处的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干,更不用说精明的官宦富户。他们愿意出人手,县衙自是给了足够的好处。这些好处并非要实在的钱银,及时的内部消息和适当的便利就足够了。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实实在在的粮食是最好的回报。如今闲在家里的劳力很多,每天供应一顿饭就足够挑选到精壮的青年。
    县衙的差役分成两队,一队巡逻,一队在校场上训练。县衙的校场很大,安置几百人不成问题。季宣和将护卫队编成五个大队,每个大队下属十个小队,设立小队长和大队长。官宦富户们的家丁可以就任小队长,根据出人多少,可以占据相应数量十分之一的小队长。不足十人的几家凑够十人选一人担任,超出部分抹掉不算,剩余的小队长由差役充当。
    至于大队长,总共才五个名额,季宣和自己占据一个,剩下四个,周捕头算一个,夏县丞也还凑合,还有两个名额就得好好挑一挑了。这不是处理县务,不是谁都能胜任的,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之前,余下没有大队长的两个大队,暂时由季宣和接手。等熟悉之后,从护卫队或各家主子中间选取。
    护卫队组建的很顺利,季宣和带领的一队骑兵最多,占据了总人数的一半,其他四个大队马匹就要少上许多,每个队伍只有三十来匹。这亏得是在西林县,靠近边陲缺点多多,好处也不少,要换成是富庶的江南一带,想要私人弄到大量能上战场的马匹可不容易。
    西林县有自己的马场,尽管马场不大,提供几十匹战马却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这些战马不可能让一户人家出,哪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